你心中最喜愛的幽默大師是哪位?

小吃貨就是我193


國際上的有卓別林,憨豆先生

國內的,比如趙本山郭德綱一類的陽春白雪似的幽默風格,貼近百姓生活;也有周星馳這種無厘頭搞怪,讓人能夠笑個痛快。有人說譬如陳佩斯,馬三立等老一輩小品人相聲人,個人認為他們已經屬於藝術家範疇,喜劇只是他們涉及的一個區域。

新時代幽默代表,首推沈騰,拋開沈騰的小品不說,單說他主演的電影,夏洛特煩惱,西虹市首富已經賺的很多,如果有興趣,大家可以去看看他的一部冷門電影,一念天堂。從這部電影中,已經可以看出沈騰的野心,他已經不限於舞臺上的,利用誇張的表情和反轉的臺詞來逗笑觀眾,這部電影,我看完之後,才覺得沈騰真的可能是以後中國喜劇屆的代表人物了。



386旅獨立師


 說到中國現代的幽默大師,掰著指頭都能數得過來:魯迅、林語堂、老舍、梁實秋、錢鍾書。但這幾位公認的幽默大師裡,我對魯迅是頗有微詞的。

  不錯,魯迅先生寫的文章犀利老到,往往對人類的劣根性洞若觀火之後能做到一語破的,大有尼采一句話頂別人一本書的本事。但是,魯迅的諷刺與誇張都顯得太嚴肅、深刻與辭嚴色厲。而我認為幽默應該是劍走偏鋒的輕靈,是四兩撥千斤的柔韌,是舉重若輕的大氣。讀過魯迅先生很多文章後,也只對那句“孔雀拼命開屏,但人們卻只看到屁眼”有些印象,不覺得幽默,只覺得俗氣。

  接著咱再說林語堂。這可是海內外公認的幽默大師,二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然後二度失敗。林語堂雖然是中國現代作家,但他的作品絕大部分是用英文寫就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在書店看到的林語堂的作品,很多都是後人翻譯過來的。我對這種譯製品總抱著一種偏見,覺得翻譯過來的作品就像是把做好的美味菜餚放涼了之後再熱一遍,原來的色香味早已流失,而營養價值也所剩無幾,熱得不好,還可能會變質,所以林語堂的文章裡的幽默我大都不喜歡。

  其實在我的眼中,中國現代真正的幽默大師應該屬於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說到大師,就不得不說一個成語——著作等身。有很多的文學大師之所以被人稱為“大師”,不是因為他寫得特別好,而是因為他寫得特別多,已經‘等身’了,所以給了個可有可無的封號,這完全是因為我們中國人大多抱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心態去對人對事。所以,我認為文壇有很多大師是偽大師,尤其是當代文壇。論到大師,像錢鍾書這樣,僅憑一本小說就奠定地位的少之又少,但絕對貨真價實,僅憑10篇不到的散文(錢鍾書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就被公認為散文大家的更是屈指可數,但錢鍾書就是一個。

  論到寫幽默小說,在現當代唯一能與錢鍾書抗衡的,我認為只有那位‘真正的人民藝術家’——老舍。

  老舍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作家,但我卻不喜歡他的幽默,有些時候更覺得他的幽默稍顯苦澀。如果《四世同堂》中去掉那些幽默的情節的話,我覺得成就會高過《駱駝祥子》很多。老舍與錢鍾書相比較,老舍先生是“入世”的,而錢鍾書卻是“出世”的。讀老舍的作品更覺得是作家在苦中作樂,因為他的幽默自始至終都和黎民大眾的苦難交織在一起,難解難分,尤其是他的話劇《茶館》更是如此。所以看完老舍的小說,笑過之後會覺得心中有很大的酸楚難以言喻。這很有可能是作者本身就不打算讓讀者發笑,更多的是想讓後人明白,那個餓殍滿地的民國時代芸芸眾生的悲哀與無奈,是在揭露一個時代的殘酷。民不聊生和眾生苦難才是老舍先生要給我們展示的,這也是我喜歡老舍的原因。

  和老舍先生相比,錢鍾書的幽默則更像是站在一個更高更廣的角度去看待世間萬物的悲與喜,善與惡,是與非。當你讀《圍城》的時候,你會笑得歇斯底里,因為錢鍾書的幽默不摻雜任何世俗的情感,亦或是早已參透了世俗所有的感情,所以你讀他的書會笑得純粹,笑得徹底。楊絳曾說錢鍾書小的時候經常被家裡人取笑,說他“痴”,有些呆氣。但我覺得這痴氣就像《紅樓夢》裡賈寶玉的痴一般,是對事物大徹大悟之後依然能夠保持一份率真與執著,所以你會看到《圍城》裡幾乎處處都是讓人拍案叫絕的警世恆言,一氣呵成又不會讓人覺得長篇累牘,旁徵博引但又不顯矯揉造作。我個人認為《圍城》應該毫無疑問是中國近當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沒有之一。

  說起錢鍾書,很多人都是從《圍城》才開始瞭解的。其實錢鍾書還寫過一本短篇小說集《人·獸·鬼》,文筆一如既往的老辣,諷刺犀利過癮,但卻少有人問津。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人物刻畫失於鮮明,有些模糊不定。就拿其中的《貓》為例,有人認為這篇小說是在諷刺民國頗具爭議的才女——林徽因。說起林徽因,她與梁思成結婚前就已和大詩人徐志摩暗生情愫,結婚後和另一位文壇奇才金嶽霖不清不楚,在那個民風不是特別開放的時代,如此這般,想不受到爭議都難。才女冰心曾寫過一篇《我們太太的客廳》,矛頭直指林徽因。就連錢鍾書的夫人楊絳也在《錢鍾書與〈圍城〉》中隻言片語地提到,童心未泯的錢鍾書看到自己家的貓與鄰居的貓打架,操起竹竿就去拉偏架,而那鄰居正是林徽因一家,事後楊絳極力做和事佬才不至於彼此生分起來。而錢鍾書的《貓》開篇第一句就說:“打狗要看主人面,那打貓豈不是要看主婦的面?”

  我個人覺得,一篇文章非要和現實人物對號入座地描摹出來,它的價值和批判的鋒芒勢必會削弱。作為文壇大家,錢鍾書斷不會捨本逐末,去無聊地寫一篇諷刺鄰居的文章然後公之於眾。讀完《貓》之後,我更加覺得它和《圍城》要反應的主旨大體相同,都是在揭露與諷刺那個時代裡,一大批文人故作高深下的淺顯與鄙薄。後來也有學者認為《貓》就是《圍城》的雛形,但《貓》卻沒有像《圍城》那樣成為廣為流傳的驚世鉅著,是因為萬餘字的短篇裡前前後後出現了十幾個人物,感覺沒有一個絕對的主角撐起整個故事的框架,導致讀者讀完後面就忘記前面寫的啥。不過說到幽默,《貓》不遜色《圍城》。我至今還對裡面諷刺有些作家寫的書沒有水平,是這麼說的:“他的作品不應該放在書店裡賣,應該放在藥店裡作為安眠藥品發售,比‘羅明那兒’‘渥太兒’都起作用且沒有副作用。”

  我上大學的這兩年來,也讀過了不少書,當代的作家也看過不少,但我總覺得他們的文章中有一些瑕疵,少一分“魅力”。如果論作家實力,當代的作家絲毫不遜色於民國作家,但為何現如今的人們對純文學越來越難熱衷?我個人認為是當代的名家缺少一種能力,一種能讓讀者快樂痴迷的能力,能讓人廢寢忘食也要把這本書看完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又並非是一味地靠著離奇志怪極具戲劇性的故事情節來抓住讀者眼球,相反地,應該是一部優秀作品所能夠產生出的一種共鳴。這種共鳴應該是作家通過文字使作者的內心世界與讀者的感知達到高度的契合,是一種作家與時代的一拍即合,一種讀者與作者的心有靈犀。就拿我個人來說,我看張愛玲的小說,她筆下那個民不聊生的舊上海雖然早已時過境遷,但她就真真切切地給了我一種感受,就像我彷彿經歷過那上海弄堂蒼老古宅的生活一般真實,我想這就是一種共鳴。相反,看當代的一些名家作品,按理說,我們都處在同一個時代,應該有很強的代入感和認同感,可是我總是走進不了他們所極力營造的精神世界。我看不懂蘇童的“帝王生涯”,瞭解不了王小波的“黃金時代”,也很難走上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所以這麼多年下來,能讓我欣喜的,永遠是張愛玲的雅俗共賞,老舍的厚德載物,錢楊雙峰的高山仰止,《紅樓夢》的萬法歸宗


微評歷史


我覺得是飾演憨豆先生的 羅溫·艾金森

羅溫·艾金森是牛津大學電子工程學博士,演了一輩子傻子,所有人都知道他很搞笑,卻不知道這個“傻子”已知之捐款超過三億美元,是"全球捐助慈善事業金額最高藝人”。








可以壹笑


我最喜歡的幽默大師,就是我自己哈哈哈



2L二樓高能評論


必須是周星馳,十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馳

他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歡笑,更多的是青春,長大後慢慢的發現,他演的並不是喜劇,更多的是身邊的人情世故,代表作品:唐伯虎點秋香~大話西遊~國產凌凌漆~食神~喜劇之王~逃學威龍~功夫等等,哪一部不是經典,




搞笑視頻段子每日更新


怎麼不像小黃鴨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36, "file_sign": "d6206f91d5cc450ab402eb1b29019e18\

張三狼521


說實話,如果不假裝高雅的話,還是首推趙本山。畢竟,他帶給我們近20年的歡笑和輕鬆。別看不起這個農民出身的藝人,在他身上散發的都是低層社會的黑色幽默,雖然說他有很多毛病,但是主流上他還守本份的。有人說他俗,是的,他有他的侷限性,我們不能求全責備,我們每個人也都不能免俗,更別假裝高尚,希望趙本山能夠迴歸舞臺!


泰山道人2


本人特別喜歡,憨豆先生。搞笑,幽默,滑稽,不知道用哪個詞來形容他了。

他的全名(羅溫艾金森)。

比較火爆的電影有,憨豆特工系列,國人也是比較喜歡的一系列電影佳片,在他的影片裡,很多面部表情,尤其那個眼睛,太幽默了。前段時間也來我們中國了,也是很比較幽默風趣,發自內心的崇拜他。


漢中冷娃


馬雲:我不喜歡錢。王健林:定個小目標,比方說先掙一個億。劉強東:我臉盲,不知道她漂亮不漂亮。將幽默,誰能比得上這三位,讓你不知道是哭還是笑好!


美女視頻博你一樂


國際上當然是卓別林了。中國嘛我比較喜愛侯寶林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