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曾国藩一个驰援上海的命令, 是如何影响了李鸿章和清朝的未来

1858年,太平天国的青年领袖李秀成、陈玉成联手捣毁了清军的江北大营,解除天京的北面威胁,此后太平军的兵锋深入安徽,6000湘军精锐命断三河,江北危亡,朝野振动。

曾国藩奉命入皖稳定局面,在网罗地方能人时,被陈玉成打的狼狈逃窜,甚至连庐州的祖宅祖坟也被烧的一干二净的李鸿章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曾国藩一个驰援上海的命令, 是如何影响了李鸿章和清朝的未来

经过时为曾国藩幕僚的兄长李瀚章引荐,李鸿章终于和其早年的恩师再度相遇。而一向对他青睐有加的曾国藩,这次看到了一个士子经过了军旅生涯后的沉淀,更是引以为重。

后来大权在握的李鸿章待人接物常带傲色,即使是对外国人也不例外,世人一般以为李签订条约无数,就是一个卖国贼,然而其实李鸿章办事虽然不利,却也不是崇洋媚外的人,无论洋务还是外交,具体执行时他都将外国人视作市井商贩,认为他们为利而来,自己也只需要看准筹码。而对曾经的东亚小国——日本更是态度倨傲,柳原前光,伊藤博文在甲午前都体验过李中堂的盛气凌人。

曾国藩一个驰援上海的命令, 是如何影响了李鸿章和清朝的未来

然而高傲如李鸿章,也会在一个人面前毕恭毕敬,那就是他的老师曾国藩。

李鸿章作为皖人初为曾氏幕僚,锋芒毕露,然而湘军终归是湘人居多的系统,地域歧视在哪个时代都是有的。李鸿章仿佛困兽,越是遭到排挤,就越是用目空一切的态度表达不满。

曾国藩注意到了他的学生正在走进一个由自己制造的死胡同,为了点醒困局中的学生,他决定从李鸿章的陋习下手。

过去的一个多月,江浙一带一直是太阳在流浪,雨神在天上,而笔者惊奇的发现阴雨天使得我的被子不能离开我温暖的身体。

曾国藩一个驰援上海的命令, 是如何影响了李鸿章和清朝的未来

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的拍

而这一点也被李鸿章发现了,一边是亲身专研佛洛依德理论的贪睡参谋,一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健康生活习惯持有人,两人怎么走在一起的确是令人费解。

总之曾大帅有一个爱好,黎明时分,他会邀请所有幕僚共进早餐,大家喝喝豆浆,啃啃大饼,当科比问大家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我们曾大帅想必也有话说,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大饼豆浆吗?

曾国藩一个驰援上海的命令, 是如何影响了李鸿章和清朝的未来

可惜李中堂如笔者一般,在暖胃和暖床之间,一般倾向于选择舍己为床,这一天,他用了惯用的头疼借口,想糊弄过去。但是曾大帅铁了心要杀杀李鸿章的锐气,闻讯勃然大怒,一拨拨的随从,依次去李鸿章寝室提供叫醒服务,李鸿章不闻不问,继续闷头大睡。最后,曾国藩派了身边的护卫总管带去了自己的命令:“今天你爱睡多久睡多久,只要你不来,我们一个也不吃。”自知拗不过老师的李鸿章只好起床,以往其(商)乐(业)融(互)融(吹)

的早餐也仿佛落下了铁幕一般,气氛极度尴尬。一语不发的曾国藩等到吃完饭只留下一句:“我这里只讲一个诚字。”便拂袖而去。

曾国藩一个驰援上海的命令, 是如何影响了李鸿章和清朝的未来

曾国藩画像

一个尖子生被他所敬仰的老教授当堂训斥,自然大受打击,自此之后他平时傲气也有所收敛,在曾国藩面前更是事事恭谨,为人处世也愈加老成练达。乃至数十年以后曾经贪睡的李鸿章也养成了不论冬夏,五点就起的作息习惯,成为了梁启超口中起居饮食均有时刻,中国难有匹敌的自律者。

两人的合作中有妥协也有不满,李鸿章曾经一怒之下离开幕府,曾国藩也会在余怒未消时感慨:“李鸿章难以共患难。”但是终归两人还是有着平定东南,再造时局的共同目的。

曾国藩一个驰援上海的命令, 是如何影响了李鸿章和清朝的未来

李鸿章画像

1860年,清军辛苦重建的江南江北大营再次被太平军击破,随后战火逐渐向东蔓延,苏南、浙东、浙西相继沦陷,上海危如累卵。

鸦片战争被迫开国后,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重镇,作为赋税重地,上海还是对外的窗口,援救上海不仅可以和上游的湘军主力,浙江的左宗棠一起,对吴地的太平军形成合围,还能获取充足的后勤补给基地,甚至可以帮助湘军找到强大的武备支持,为洋务的展开提供便利。

作为这么一个承担着湘军军事、经济利益、甚至与战后湘军政治地位有着重要关系的战略要地,经略上海的人选自然是重中之重,曾国藩的最初人选本是与他一道出身入死多年的胞弟曾国荃,但是曾国荃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天京,为了夺取平定东南的首功,他无意救沪。

曾国藩一个驰援上海的命令, 是如何影响了李鸿章和清朝的未来

曾国藩无奈,只得另做他选,这个时候,早就与上海过来求援的地方官绅搭上线的李鸿章主动请缨,抓住了这个过时不候的机会。驰援上海看似只是地方事务,却对李鸿章和清朝的命运影响深远。

摆在李鸿章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他的个体户身份,曾国荃无意分兵,李鸿章也没有黯然销魂掌,手撕两千蒙古先锋,火烧南阳粮仓这种事他一个人也做不了。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曾国藩让李鸿章先回安徽招募乡勇组建援护的军队,也就是在这一刻,晚清最重要的武装力量之一——淮军诞生了,幕僚李鸿章经过8年军旅沉浮终于成为了大帅李鸿章。

安徽屡受兵灾,各地团练虽多,却都是占山为王,谁都不服谁。再入安徽的李鸿章首先高举剿灭长毛,报仇雪恨的大旗为这些地方武装树立了一个统一的目标。而曾国藩的名望则使得李鸿章的动作事半功倍,潘鼎新作为自己的门生率先加入淮军(此君和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都是中法战争时的淮军主将),不久之后,合肥团练之首张树声就倡议安徽诸军投奔天下属望的曾国藩及其代理人李鸿章。

曾国藩一个驰援上海的命令, 是如何影响了李鸿章和清朝的未来

两个月后,曾国藩检阅成军不久的五千淮勇,却面露愁云。

照理来说,新军系出湘军,自然是实力增长的大好事,怎么曾国藩反倒不开心了。

这得从湘军淮军的成分不同说起。

湘军成军以“士为将,农为兵”为标准,不论是李鸿章、沈葆桢、左宗棠都是科考出身,然而淮军却不问出身,各营主将中除了潘鼎新是李鸿章门生有个举人出身外,吴长庆是职业军人出身(袁世凯正是投身此君帐下,在朝鲜打出了名声),刘铭传是私盐贩子,张遇春、张树声是地痞头子,程学启更是太平军降将。为了一改淮军成分作风,曾大帅特意调拨了八个营由李鸿章节制,也不知道曾国藩此举是否因为心中对未来淮军难以控制有所疑虑

李鸿章二十四岁即登二甲,出入翰林院,而直到年近不惑,才成为都督一方的地方大员。李鸿章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和外国人捆绑在了一起,为了避开太平天国在天京的势力,驰援上海的淮军搭乘高价雇佣的英国轮船沿江直下,奔赴上海。

曾国藩一个驰援上海的命令, 是如何影响了李鸿章和清朝的未来

署理江苏巡抚,江苏巡抚,署理通商大臣,抵达上海的李鸿章只用了九个月就成为了江苏的实权人物。然而初入上海的淮军却没李鸿章这般风光,除了胸前的勇字,几乎让人认不出这是一支军队,落魄的士兵站在繁华的十里洋场,这中间的违和如同巨石强森一边卖萌一边喊着呜噜噻、呜噜噻,乞丐兵的雅号就此在上海滩打响。

然而李鸿章却全然不顾冷嘲热讽,他首先毕恭毕敬的与吴淞的满清大员划清了界限,保证了淮军的独立性,其次他通过和上海英军统帅的接触表达了淮军装备虽差,战力却不弱的观点。但是所谓的和平是建立在打胜仗的基础之上,为了增强上海官绅的信心,一次大捷刻不容缓。

要知道奥特曼战力最强的时候就是胸腔红灯闪烁的时候,而在知府李庆琛的上海驻军全军覆没以后,上海的红灯不断闪烁,这时候李鸿章身背沪上所有人的期待,带着乞丐兵前往青埔迎击李秀成。

曾国藩一个驰援上海的命令, 是如何影响了李鸿章和清朝的未来

太平军议事画像

作为淮军的首战,前锋一旦被击溃,草创的淮军必然难以坚持,李鸿章看清了这一点,亲自率五营在虹桥、徐家汇等地布防。虹桥一带直面太平军,防务压力巨大,张遇春部难以坚持,屡有败军后腿,李鸿章大怒下令:“但凡再后退一步,杀无赦。” 得令的张遇春不敢怠慢,再次驱兵突击。

但是正面硬刚终究不是制胜良方,为此他早就准备了熟悉太平军的降将程学启驻防虹桥,杀伐决断之际,李鸿章命令程学启趁着前军死战的机会绕后,太平军瞬间被分割成两块,终于难以抵挡淮军攻势。李鸿章用一比三十的亮眼战损比换来了虹桥的大捷。

随着虹桥的胜利,大量士气高涨的淮军有生力量得以投入其他战区,徐家汇、新桥等地在获得援助后捷报频传,上海的危机短暂解除,淮军也获得了各界的认同,甩开了乞丐兵的外号。

首胜后的李鸿章获得了更大的操盘空间,因为上海的地理位置僻处一隅,曾国藩曾经建议李鸿章稳定上海后移驻镇江便于军事操作。然而曾国藩只看到了大海的隔绝,却没有意识到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后,大海才是最为便捷的通道,而上海港正是中国最繁荣的路口。虽然当时李鸿章便并没有健全的海权思想,但是他仍看到了时代的变化,上海是粮饷兵源集结的最佳地点,也是获取外力的最好窗口,加之上海是他所救,他在这里的政治基础扎实。于是他婉拒了恩师的建议,继续了他以沪平吴的策略。

曾国藩一个驰援上海的命令, 是如何影响了李鸿章和清朝的未来

上海在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后,占比最大的商品就是鸦片

为此他在上海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彻底控制上海,也为了去掉上海官场里的老鼠屎,他首先拿下了私自勾结洋人进入上海设防、贪污受贿的吴淞太道吴煦等人,借助整顿吏治的机会李鸿章大量网络人才并安插在要津部门,从此彻底掌握了上海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权力。

后方安稳后,扩军备战刻不容缓,十三个营的淮军编制驻防上海有余,克复失地却力有不足。为了避免其他地方军阀的背后谗言,李鸿章决定就地取材,无论当地驻军,还是附近团练亦或是太平天国降兵他照单全收,优胜劣汰,得军三万余人,加上原有十三营以及其他驻军,李鸿章的淮军从当初数千人的乞丐兵发展成了驻扎浦东浦西的四万大军。

曾国藩一个驰援上海的命令, 是如何影响了李鸿章和清朝的未来

战斗中的淮军

军队的数量提升了,质量当然也得改善。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最早的实践就来自于西式武器的引进。为了强化武备,李鸿章首先出重金向英法求购枪炮,有了原版的模具,山寨,不对,仿照事业就顺理成章的开始了,截止1863年,李鸿章设立的炸炮三局共生产炸炮一万多颗,有了西式装备,西式的操练也是不可缺少的。西法操练由刘铭传部逐渐扩展到各营。为了集中强化训练效果,李鸿章甚至专门成立了由英军军官代训的“会”字营,由法军军官代训的“庞”字营。

但总的来说李鸿章对于外军的代训本质上还是排斥的,这种排斥直到中法战争后他深感淮军战法的落后才渐渐变小,然而除了建立天津陆军武备学堂开始系统学习西方军事思想以外军队内部仍然毫无改革。而具体到1862年,淮军虽然操练了枪炮的使用方法,但是根本没有队列训练和规范,也没有大规模的实弹军事演练,作战时按过去经验列成几行,完全没有鼓点口号,实战效果跟走正步没有121口号一般,一个进退都不能有序的军队在排枪时代可以剿灭装备战法更落后的太平军和捻军,但是面对完全西法操练的外国军队无疑是排队去死。更何况淮军的编制还是没能跳出勇营的旧例,最大编制只到营一级,战场调度异常困难。

曾国藩一个驰援上海的命令, 是如何影响了李鸿章和清朝的未来

曾国藩的梦想

然而这些在1862年的苏南战场尚未成为问题,彼时曾氏兄弟开始向天京形成合围,左宗棠更在江北对外围太平军施加了巨大压力。为了形成分兵合击的战略优势,朝廷命令淮军西进,配合曾左的攻势。但是李鸿章并没有马上奉命,一直等到苏州的李秀成驰援天京,吴中空虚,李鸿章才带着淮军,常胜军,英法军队向嘉定出发,在绝对实力的碾压下清军收复了嘉定。太平军将领谭绍光看穿了李鸿章保全实力,徐图东南的战略意图,敌军想保全实力,他就要找机会寻求决战机会,狭路相逢勇者胜,嘉定一时间站在了风口浪尖。

面对太平军的以攻代守,李鸿章知道必须一味避战已经不可能了,只要挫其锐气苏锡常就可能一举而定。李鸿章兵分三路,亲自在三路大军中来回督战,主帅如此奉勇,三军自然用命,谭绍光大败而归,清廷大喜命令淮军趁机进兵昆山,威胁苏州。然而李鸿章仍然有自己的考量,昆山近苏州而远上海,作为战线上的凸出部,一旦前线僵持,苏州、常州等地的太平军前来援救,那么师老兵疲、孤军深入的淮军就断无生机了。

曾国藩一个驰援上海的命令, 是如何影响了李鸿章和清朝的未来

于外军共同作战的淮军

但是朝廷的旨意又不能不奉,为此李鸿章想出了以毒攻毒的计策。太平天国到了这个阶段虽然有名将李秀成南北驰援,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已经走在下坡路上了,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层出不穷,借着这个势头,李鸿章策反了常熟太平军守将骆国忠,一方面,他令降军坚守常熟拖住李秀成主力,一面进攻福山,从侧后对太平军进施加压力。而李秀成久战不下,改变了策略企图通过进攻湖北安徽来换取战略空间。这招虽然令天京的压力减小,但是也造成了苏州战区的战力空虚,李鸿章趁机加强了苏南的攻势,不久之后太仓被淮军攻占,李秀成也再次因为苏州告急回师江南。李鸿章一听说太平天国的柱石又来了,赶紧致信曾国荃抓住机会猛攻天京抢占平定东南的首功。

曾国藩一个驰援上海的命令, 是如何影响了李鸿章和清朝的未来

天京的天王府大门

此后李秀成不断被淮军湘军所牵制,在天京苏州折返,分身乏术的他为了获得主动,决定动李鸿章的奶酪——上海来围魏救赵,然而天京的诏令使得这位名将的高瞻远瞩化作了镜花水月,太平天国错过了最后一个改变战略劣势的机会。

而后淮军合围苏州,八王齐叛,李鸿章兵不血刃拿下了太平天国重镇苏州。其后淮军扫荡东南,以沪平吴的策略实现了大半,正在天京近在咫尺时,李鸿章却停下了前进的脚步,因为他知道曾国荃苦战多年,就为了这个拿下天京,平定东南的首功,也正是因为当年曾国荃无意援救上海,他李鸿章才有了上位的机会。为此他特地写信给曾国荃表示毫无争功之心,自率主力在天京外围驻扎。

曾国藩一个驰援上海的命令, 是如何影响了李鸿章和清朝的未来

1862至1864年太平天国天京保卫战

曾国荃吃了一颗定心丸,全力猛攻,终于攻破了天京,持续了14年波及东南半壁的太平天国最终覆灭。李鸿章加封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更关键的是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扎实的政治基础,掌握了独立的武装力量,学会了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方法,更卖出了洋务的第一步。而这些正是后来李鸿章安身立命的三个关键词:军事、外交、洋务。

如果说天津是李鸿章的主要政治舞台,那么上海就是他的人生福地。当同光年间,李鸿章借助天津教案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督办洋务,筹建北洋舰队,成为中国外交第一人的时候是否还会想起1862年那次手无寸兵却仍然请缨援沪的决定。

曾国藩一个驰援上海的命令, 是如何影响了李鸿章和清朝的未来

清末的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