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趙建:疫情期間 應密切關注中小企業生存困境

疫情隔離和防護時期,是個類似戰爭的非常時期。在這個時期,依靠精緻複雜交易體系的市場和企業都是非常脆弱的。在防護管制和隔離導致的突發式“市場失靈”時刻,政府應該立即發揮看得見手的保障作用,呵護此時脆弱的市場經濟和中小企業。成立中央領導小組,全國一盤棋,統一資源調度和統籌協調。切莫低估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以免犯疫情早期同樣的失誤。

低估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與低估新型冠狀病毒的危害一樣,甚至跟當初某些專家宣稱病毒“不會人傳人”一樣,可能會造成政策決策失誤。

有許多學者將現在的新冠病毒與2003年的非典相比,得出僅僅影響GDP增速1-2個百分點的結論,認為只是短期衝擊,對長期影響不大。這樣的結論顯然過於機械樂觀刻舟求劍,很可能對中央政策層決策造成誤判。

做經濟研究不能只沉迷於冰冷的宏觀數據和簡單的機械類比,而是要看到統計數字背後一個個活生生的商鋪廠房、柴米油鹽、吃穿住行等人間煙火,尤其是處於弱勢的中小企業和低收入人群。

因為,現在的新冠病毒的傳染性和國際影響與非典有很大不同,現在的經濟結構與總量也與非典時期有很大不同。現在高鐵(人流)、通信(信息流)非常發達,病毒和恐慌傳染速度明顯加快,導致內部各地處於封城、封區狀態,外部有些國家已經開始“封國”,很多國家也在撤僑。單單這兩方面,對內需和外需幾乎都是“KO”和“冰封”。

今天的中國經濟也絕非16年前,16年發生了根本上的變化,內需和服務業已經從那時的經濟動力附屬,變成了今天的主導力量。另外,今天的金融業也已經高度發達,槓桿率已經增長了數倍(250%左右),這也意味著經濟的脆弱性升高了。

最重要的一點,2003年,中國兩大增量紅利正在開啟:全球化和城市化。這兩大增量因素,足以彌補非典這個外生衝擊。現在的中國經濟基本就是存量經濟,且邊際產出遞減的存量經濟。複雜社會風險理論表明,存量+邊際產量遞減狀態,是最脆弱的。

而且,今天的中國經濟本身就處於“L”型下滑狀態,內生的風險還沒消除,再疊加這個巨大的而且是未知的疫情外生衝擊,這個風險可想而知。

GDP是時間的函數。我們粗略估算,疊加其他連鎖效應,如果疫情持續1-2個月,對GDP增長率影響2-3個百分點,持續3個月以上,由於可能引發較多企業破產及重大金融風險,對經濟的影響可能超過3個百分點(一季度GDP很可能負增長)。

所以,本著“小心無過火”、“過度優於不足”的應急原則,吸取這次疫情早期不夠重視導致錯失應對黃金窗口的教訓,建議中央成立領導小組進入應對狀態,啟動金融風險應急防控機制,提前做好系統性風險預警,安排對經營困難的中小企業紓困,妥善安排失業人員,保障重大民生物資供給。

與防控病毒一樣,應對疫情時期的經濟問題,不應該盲目樂觀,應該用百分之百的狀態應對百分之一的風險。

本文目錄

一、宏觀層面:總供需斷層和金融風險暴露是主要衝擊點

二、中觀層面:交運、零售、住宿餐飲和人力密集型製造業將遭到重創

三、微觀層面:中小企業可能會遭到致命打擊,失業上升,局部地區可能出現“斷供潮”

四、對策建議:成立中央領導小組,做好應急預案,非常時期呵護脆弱的市場經濟和中小企業

一、宏觀層面:供需斷層和金融風險暴露是主要衝擊點

此次疫情發生的太突然,由於前期處置不利,導致傳染爆發式增長,各地只能迅速進入以封閉隔離為主要形式的應急狀態,這對經濟導致的衝擊就會呈現出類似戰爭一樣的情景:斷層式衝擊。

這個衝擊將同時引發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同時斷層。在需求側,對於三駕馬車:

――消費:需要線下人際交互才能完成的消費斷層式收縮,加上疫情前景不明朗和恐慌造成的預防心態,消費計劃會急劇下降,整個需求尤其是傳統服務型需求肯定會大幅萎縮。

――投資:各地政府忙於應對疫情,基建投資肯定大幅萎縮;由於要素不能正常流動,各企業日常運營都無暇應對,加上悲觀預期,投資也會呈現斷崖式下跌。

――淨出口:WHO宣佈中國新冠病毒爆發為“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美國“撤僑+封國”,日本撤僑,已經有十幾個國家對中國停飛停航,估計這段時間內進出口的數據都非常難看,可能創幾十年新低。

在供給側,由於延期復工和封閉隔離,大部分企事業單位將無法從事正常的生產活動,造成生產要素閒置和物流人流阻梗,總供給也會遭受重大沖擊。

供給側的衝擊機理,從生產函數結構來看,首先直接衝擊的當然是勞動力。對於重災區域來說,很多勞動力可能處於染病、疑似和隔離狀態,無法正常工作。對於全國來說,延期復工相當於生產供應的連續性斷裂,雖然有些會按期復工,但也會因為非常時期的種種隔離和檢測措施而降低效率。勞動要素投入量(時間)的減少,是供給側斷層的主要原因。

由於總供需都會萎縮,所以總體價格水平倒是可以保持平穩(如圖1)。但有些價格彈性較低的必需品行業,很可能因為總供給降低但總需求沒有相應降低導致的價格快速上漲(如圖2)。

圖1 總供需同時萎縮,物價相對平穩

圖2 警惕某些剛需物資搶購現象

如果說總供給和總需求還有緩衝的餘地,比如線上購物和辦公、餐飲外賣等形式,那麼金融層面的衝擊可能更加嚴重和危險。本次疫情對金融體系的衝擊主要有三個渠道:

1,市場心理預期渠道,也就是投資者恐慌拋售資產對金融市場的衝擊。毫無疑問,除了醫藥等板塊,A股一旦開市肯定是集體大跌(補跌)的狀態,並會產生嚴重的外溢效應,比如引起人民幣匯率大幅貶值。

2,流動性和信用渠道。由於無法正常開工,營業性現金流吃緊,應收賬款週轉率降低,很容易發生資金鍊斷裂。同時會發生大面積的信用違約,一些營收對疫情尤為敏感的行業企業,收入會大幅收縮,這樣就會導致:一方面,企業可能無法在這個時期按時還本付息,意味著債務違約。另一方面,還能如期按時付息的,由於營收大幅下降,銀行可能調低信用評級或將其信貸列入關注類(內部評級),繼而會發生抽貸斷貸等問題。實際上,即使不發生疫情,2020年第一季度也是一個債務償還的高峰期。

3,風險交叉感染渠道。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等可能像傳染病一樣交叉感染。

所以從宏觀上,這次疫情是對中國經濟,尤其是金融和信用體系一次重大沖擊,由於無法正常有效的開展經濟活動,使本已經處於經濟下行的經濟雪上加霜。

二、中觀層面:零售、交運、旅遊、線下娛樂等服務業和人力密集型製造業將遭到重創

疫情對不同行業的衝擊程度不一樣。從2003年非典的情況來看,零售、交運、旅遊等遭到重創,三大產業中服務業影響最大。但是由於2003年我國的服務業在各方面佔比還不高,所以對整個經濟的衝擊和影響並不大。現在我國的服務業增加值佔比已經達到53%,超過2003年12個百分點,所以總的影響肯定會非常嚴重。

交通運輸和倉儲行業影響最大。由於採取隔離式防護,各地封城、封區,有些地方還通過道路破壞的方式進行隔離,無疑對交運造成直接的、嚴重的影響。從2003年非典來看,交通運輸、倉儲行業的增加值同比下降了5個百分點。

零售業影響非常大。源自“反向節日效應”,本來春節是零售業的黃金時期,節日禮品、節日食品飲料和裝飾品等應該爆發式增長,但受疫情影響卻斷崖式下跌。比如廣州一條以花市為主的商業街,由於疫情強制提前關閉,商戶遭受重大損失,出現了部分商戶破產和貸款違約的現象。據筆者的調研,很多城市的shopping mall,大型購物廣場等購物場所基本關閉(有些只保留了超市開放),這顯然嚴重影響了零售消費。

圖3 廣州花市商店因疫情被迫關閉

同樣享受節日效應的電影業也遭受重創。影院被迫關閉,電影下線,原本靠春節效應衝擊票房收入的賀歲片無法按計劃上映,損失嚴重。一些小的院線和製片公司面臨破產壓力。

旅遊業基本“零封”,也是靠春節吸引客流的景點和主題公園停止營業,原本賺的盆滿缽滿的旅遊公司和相關的交通公司,今年營收基本為零。這些行業,由於主要靠春節這個特殊時段,所以即使疫情過後,恢復起來也不夠樂觀。

其他需要人際線下互動的服務業也將面臨巨大的壓力。會議活動基本取消,即使一些戶外活動也被嚴格限制(政府相關部門用攝像頭監控),娛樂活動基本停止。住宿、餐飲行業受到的影響最大。以往熙熙攘攘的大街,客流如織的酒店和餐館,如今基本都停止營業,恢復營業的時間,至少未來半個月不樂觀。

圖4 非典期間零售行業遭到重創,住宿和餐飲業尤為嚴重

需要民工返城的建築業也將遭到重創,由於疫情隔離時期交通、生活等諸多不便,生活成本大幅提高,建築業會出現招工異常困難,加上環保趨嚴,很難恢復正常活動。一些自動化程度低、政府保障服務不夠只能一刀切禁止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會因為投資和出口需求萎縮,整個產業鏈會遭到破壞。如果破壞時間較長(超過三個月),可能會遭到毀滅性打擊。隨著疫情嚴重程度逐漸降低,人們的防護設備和經驗逐漸完善和豐富,生產活動會逐漸恢復,雖然生產效率和需求總量因為疫情控制仍然會降低。

作為服務業的金融業會受到非常不利影響,但是間接和緩慢的,可以逐漸消化。與實體經濟聯繫緊密,更多需要線下活動的銀行業受影響最大。銀行業務的一個特徵是“開門紅”,信貸“早投放早受益”,一二季度是銀行業最重要的“播種時節”,一年的信貸投放大約六成到七成在上半年,尤其是第一季度投放。由於疫情影響,銀行的開門紅變成了開門黑,業務規模和收益肯定受到較大的衝擊。另外,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衝擊,企業經營狀況的惡化,會提高銀行的不良資產率。

如果疫情超過三個月,以上行業的增加值很可能不僅不會增長,還可能會下滑,即行業增加值增長率為負。

當然,也會有不少行業受益。比如醫藥、衛生防護、線上購物和娛樂(手遊)等。但這些行業的增加值增長無法彌補其它行業的萎縮。

三、微觀層面:中小企業可能會遭到致命衝擊,失業上升,局部地區可能會引發“斷供潮”

同銀根緊縮造成的流動性衝擊一樣,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也呈現出顯著的分層結構。受影響最大的當然是那些缺乏自由現金流和其它保障緩衝的,本身就異常脆弱的中小企業。

1,中小企業的先天脆弱性。由於規模小、業務單一,自由現金流匱乏,在產業鏈(定價和訂單)上處於弱勢,稍有不慎就會破產。這也是中國的中小企業生命週期短的主要原因。在疫情爆發時期,稍微一點風吹草動就可能將中小企業逼到崩潰的邊緣。

2,受衝擊最大的領域恰恰是民營和中小企業密集的領域。由於受到疫情衝擊最大的行業,比如住宿、餐飲、零售、娛樂等,都是需求下游中小企業密集的行業,加之出口領域也是以民營和中小企業為主導,所以從行業結構來看,受到衝擊最大的也是他們。

3,經濟下行期,中小企業的經營狀況本身就在惡化,疫情衝擊無疑是雪上加霜。據個人不全面調研,如果不能恢復生產,獲得營業性現金流,大部分小企業可能只能維持2個月左右的存續。另外現在一些地區政府對中小和民營企業賴賬嚴重,也不是說不還,而是總是拿著換屆和其它重大活動忙亂等藉口不還,應收賬款基本成為壞賬,很快要被拖死。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4,疫情期間,衛生防護和環保成本上升,對企業也是額外的負擔。大型國企還能承擔,但對中小企業來說很可能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圖5 某小企業老闆因買不到防護設備沒法開工, 資料來源:筆者微信對話記錄

5,疫情停工期間,企業照樣發放工資和繳納五險一金,這無疑是讓企業承擔公共部門(靠稅收)本該承擔的社會保障成本。國有企業是國家所有的資產,承擔這些無可厚非,家底厚,也能承受。但對中小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重的負擔,也很難持續下去。

如果疫情短期無法結束,作為吸納就業最多的中小企業被拖垮,失業人數會快速上升,這無疑會進一步打壓需求。還可能在一些疫情嚴重長時間沒法恢復生產的地區,因為裁員和降薪出現還不起房貸引發的“斷供潮”,這將引發房價下跌和區域信用危機,嚴重的還會引發社會問題。

四、對策建議:成立中央領導小組,進入應急狀態,非常時期呵護脆弱的市場經濟和中小企業

疫情隔離和防護時期,是個類似戰爭的非常時期(軍管)。在這個時期,依靠精緻複雜交易體系的市場和企業都是非常脆弱的。在防護管制和隔離導致的突發式“市場失靈”時刻,政府應該立即發揮看得見手的保障作用,呵護此時脆弱的市場經濟和中小企業。成立中央領導小組,全國一盤棋,統一資源調度和統籌協調。切莫低估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以免犯疫情早期同樣的失誤。

根據上面的分析,提出以下需要立即實施的建議:

1,成立中央領導擔任總指揮的,各相關中央部委統籌協調,各地方政府貫徹落實的中央領導小組。

從武漢公共部門疫情處置情況來看,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統籌安排體系,各部門各自為戰、互相推諉扯皮,無法根據情況及時有效的安排、調度物資和人員,就會貽誤時機,缺乏效率,浪費寶貴的救災資源。我們看到武漢的一些救災情況,比如一方面口罩、防護服等急缺醫療物資在某些地方囤積,另一方面一線的醫護戰士又得不到支援;再比如在封城的情況下,大量的民用場所比如酒店、招待所等設施閒置,卻沒有按照重大公共事件應急機制進行徵用、改造。這些都需要中央垂直管理、縱向指導、統籌安排。

2,建立金融市場應急維穩機制。保持流動性充裕,由點到面,提早預警、防範批量化、蔓延式信用違約事件;可考慮暫時關閉證券交易所至少五個工作日,後期視情況開市。

金融穩定委員會提高工作力度,各政策部門協調實施應對和應急方案。財政部可以發行專門針對疫情的特別國債,各地方專項債中也可以增加額度,專款專用應對疫情。

央行要保證流動性寬鬆,問題金融機構可以延後處理。資管新規繼續傳遞寬鬆執行和延長過渡期的信號。在外匯市場建立特殊時期維穩基金,保證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等等。

對股市來說,現在是非常時刻,全球都對中國疫情產生過度恐慌,市場機制已經失靈,投資者已經非理性,一個交易主體非理性的交易所,融資和交易功能都基本喪失,開市已經沒有意義,只能成為投資者發洩恐慌情緒、空頭輕易獲利的場所。如果盲目開市,很容易造成錯殺。

3,各地政府由市委書記牽頭,成立中小企業應急協調小組。

小組的主要職責主要包括但不限於:幫助協調上下游訂單延期、貸款展期、租金減免等問題,允許經營困難的企業優先降薪而不是裁員。考慮到非常時期的人工、物流等成本提高,允許企業產品適度提價。協調企業和工人的工資協商,對於無法正常開工、財務狀況不佳的企業,可建議降低薪酬、只發基本工資,或者延後發放工資薪酬等。

4,暫免中小企業三個月稅收(包括五險一金),渡過非常時期後可考慮分期遞補。

稅收和人工社保成本是中小企業的主要成本負擔,特殊時期可以考慮暫緩上繳,後期視經營情況補繳,或減免、遞延補繳。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堅決制止一些地方基層稅務和行政權力部門特殊時期,亂收費亂罰款的涸澤而漁行為。

5,對重大民生行業員工、工人採取特殊衛生安全保護措施保障正常運營。

圖6 浙江省企業疫情防護組織架構與開工時間建議

對於民生剛需物資和服務行業,指導企業建立衛生防護制度和出現疑似病例應急處理機制。對中小企業免費或者低價提供測溫槍、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物資,在保障公共衛生安全的前提下恢復正常運營,最大化的減少疫情對生產活動的不利影響。

(本文作者介紹:西澤資本(香港)首席經濟學家,濟南大學商學院教授,西澤金融研究院院長,曾擔任青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平安銀行研究中心主任。)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