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月是故鄉圓》中秋為啥要吃月餅?中秋與月餅的二三事

春節要吃餃子,端午要吃粽子,中秋要吃月餅,廣東人要吃福建人(啊呸,打錯字,忽略),這些都是約定俗成的事兒,我國的節日似乎都和吃聯繫在一起,所有節日裡吃食都是對大地的親近。春節,端午和中秋是我國傳統三大節,吃月餅自然就變得重要起來。可是,你們知道中秋為啥要吃月餅,吃月餅又是怎麼來的呢?

《月是故鄉圓》中秋為啥要吃月餅?中秋與月餅的二三事

據說,中秋吃月餅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們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種儀式,可以說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種表現。“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多麼美好的詩句,而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已經成為我們民族古老而美妙的神話之一,演繹著農業時代人們把月亮作為一種神對待的那不同一般的崇拜。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那時還有賣兔爺兒的,是把兔子奉為與嫦娥一樣神的。

傳說到了唐代,月餅還不叫月餅,因餡中有核桃芝麻的舶來品而叫做胡月餅餅,是楊貴妃中秋吃胡餅看到月亮時,心血來潮說就把胡餅叫做月餅吧,於是把月餅的冠名權歸楊貴妃了。當然這只是民間的演繹。

《月是故鄉圓》中秋為啥要吃月餅?中秋與月餅的二三事

其實,我國最早出現與月餅相關的文字記載,是出於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而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也就是說從宋代時起,月餅才漸漸大行其市,並且讓月餅多了團圓的另一層含義,圓圓的月餅正好取了團圓的圓的象徵意思,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清代有竹枝詞寫道:“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民國北平的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節,家家戶戶把月餅切,香蠟紙馬兔兒爺,猜拳行令同賞月。”可以想見,在歲月的更迭變遷之中,月餅已經普及得相當廣泛了。

《月是故鄉圓》中秋為啥要吃月餅?中秋與月餅的二三事

時至如今,遍觀全國,月餅已形成廣、蘇、京、潮、滇、徽、衢、秦、晉九種風味系列。

廣式月餅:皮薄、鬆軟、香甜、餡足

蘇式月餅:鬆脆、香酥、層酥相疊,重油而不膩,甜鹹適口

京式月餅:外形精美,皮薄酥軟,層次分明,風味誘人

潮式月餅:重油重糖,口感柔軟

滇式月餅:皮酥餡美,甜鹹適中,色澤澄黃,油而不膩

徽式月餅:小巧玲瓏,潔白如玉,皮酥餡飽

衢式月餅:酥香可口,芝麻當家

秦式月餅:冰糖、板油出頭、皮酥餡甘,甜而不膩

晉式月餅:甜香,醇和。形式古樸,口味醇厚、酥綿爽口,甜而不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