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Netfilx在今年四月推出了一部美食紀錄片《街邊有食神》,講述了亞洲九個城市豐富的街頭美食文化,從日本大阪的居酒屋到印度德里的餐車,不同地域的人們孕育出了各有特色的美食。更重要的是,這部紀錄片透過美食,把鏡頭對準了一個個隱於世的街頭食神,猶如攤開一部武俠小說,裡面全是各具特色,又實力莫測的高人。他們不穿制服,沒有廚師帽,但全都有各自的“獨門寶器”。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曼谷的街邊小吃,一直都非常有名。而曼谷老城區中的痣姐,是當地街頭小吃界的領軍人物,有多厲害呢?她的熱炒店坐落街頭,卻要至少提前一週預定,等位的話四小時起步。她被譽為泰國“街頭小吃女王”,被報紙稱為“熱炒界的莫扎特”。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痣姐今年已經73歲了,但她還在不停地做生意,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滿滿當當。她說,“我只要一走進料理臺,就一定要全神貫注。我希望我的料理每一個細節都是完美無缺的,因為我不是一個街邊小攤,我是一個大廚。”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其實,痣姐年輕的時候並不是做的廚師這一行,她原來是做裁縫的,但之後的一場意外大火,將她所有的一切都付之一炬,一無所有的她只能去給媽媽和妹妹幫忙煮麵。她發現,媽媽和妹妹煮麵的速度很慢,經常四五個客人都在一旁等她們煮麵,她想要幫助她們,但媽媽卻說,她做不來。這句話卻反而激勵了她,她每天晚上都自己練習炒麵,再自己吃掉,終於炒出了焦香金黃的面,母親終於讓她掌廚了,就這樣開啟了她的“主廚”之路。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痣姐堅持使用最新鮮的食材製作料理,不管多累都自己親自下廚。對於料理深沉的熱愛,也讓她不斷嘗試製作新菜色。她使用的食材雖然平平無奇,但卻能夠創造出非常獨特的料理。拿泰國經典美食冬陰功湯來說,每一道工序,她都從頭盯到尾。高湯是重點,一定要又濃又香,用大量的骨頭去熬,熬煮的過程再持續加入骨頭,大火熬煮過程還要加入多種配料,怎麼加、何時加,都有講究。在泰國,每家餐館都會做冬陰功,但唯獨痣姐的味道最具特色。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將經典做到極致後,痣姐的探索更進一步:創新。她從自學的日式蛋卷中收穫靈感,再加入差不多半公斤的優質蟹肉,先鋪平再卷,劃開蛋皮是滿到要爆出來的大塊蟹肉,憑藉這道菜,痣姐為自己贏得“米其林一星”。不管是再好吃的美食,都是人做的。痣姐這樣堅強,聰穎,還擁有對待料理熱忱之心的人,能夠將街邊小吃做到米其林一星也是對她的一種肯定。她現在不僅是自己心中的“大廚”,更是大家心中的“大廚”。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大阪被稱為“日本的廚房”,如果你想要在日本品嚐到最地道的美食,那麼大阪你就不得不來。章魚燒,大阪燒,烤雞肉串,烏冬麵都是不可錯過的日本美食。但築元豐次的東洋居酒屋對於人們來說,卻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它開在街邊已經有26年了,藏在京橋站熱鬧的主街道旁支的小道後面。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這裡雖然不像其他的居酒屋,有著舒適安靜的用餐環境,但還是有很多人願意來到這裡,嘗一口美食。新鮮的刺身,美味的壽司,各種各樣的日式料理,更重要的是還有非常有趣的店主。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他每天都笑著和顧客們打趣,聆聽大家在生活中的煩惱,還笑稱自己是“大阪京橋的詐騙高手”。但其實,他的人生經歷非常悲慘。在他的童年中,最美好的記憶就是與同學們一起吃營養午餐的時候,但是就這樣一點小小的願望,也被父親剝奪了。於是,他15歲的時候就自己出去打工,在打工的途中,他突然有了一個強烈的願望,想要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店,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寧為雞頭,不做牛後”,不為任何人所驅使,做自己的老闆。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他開始努力存錢,辛勤工作了十年,終於存到了一千一百萬日元,但在這時,豐次的父親去世了。他為了父親的葬禮和墳墓花了七百萬日元,身上最終只剩下四百萬了,他雖然並不後悔,但他的夢想也破碎了。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他並沒有因此就放棄自己的夢想,認為一定有辦法,用四百萬也能開一家居酒屋,於是這家開在路邊的東洋居酒屋就出現了。起初,大家都看不起他的居酒屋,認為這隻能叫“路邊攤”,他只是在卡車上放了一塊鋼板當做料理臺,也沒有自來水和廁所,這讓豐次感到很自卑。他連續工作五十天,每天只睡四個小時,冬天回家太晚了甚至都沒有熱水洗澡,他只能用冷水加上肥皂洗全身。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最終,在他的堅持不懈和努力下終於迎來了自己事業的春天,他的居酒屋因為人們的口口相傳而出名,在開業的第三年已經排起了100人的大長隊,也有了自己的自來水和廁所。別的餐廳會扔掉金槍魚下巴,他變廢為寶創造出了另一種美味。為了不讓客人等太久,他用噴槍來烹飪,快速將手放進冰水中蘸一蘸,在大火中赤手翻滾,這樣可以避免金屬夾弄傷金槍魚肉,保持良好的口感。此外,他只供應當天市場採購來的新鮮食材,東洋居酒屋的菜品,賣相不是特別精緻,但誠意滿滿。他將自己的整個人生都奉獻給了這個居酒屋,他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在工作時倒下。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說起中國的寶島臺灣,如果你想深入瞭解臺灣最獨到的美食,嘉義是你應該去的地方。蚵仔煎、餃子、牛肉麵等等,每天都有將近50多種美食供你挑選,其中林聰明砂鍋魚頭非常出眾。砂鍋魚頭的生意是從林佳慧的祖父母那一輩開始的,至今已經是第三代了,但她一直使用最傳統的烹飪方法。裹上地瓜粉,將魚炸到酥脆金黃,這就成了一道全新的料理——砂鍋魚頭。木耳、豆腐、蒜頭、辣椒,讓它有辣味,加上白菜,就又多了一點酸酸的口感。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林佳慧的祖母非常會做生意,而她的祖父又特別喜歡釣魚,有一次不小心釣多了,就有了這道特色菜。因為大家都特別喜愛,於是他們決定在文化路擺攤,賣自己的這個拿手料理。大學畢業後,林佳慧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全心全意幫助自己的父母。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但她也想讓自己家的店鋪做一些改變,比如:使用Pos機、開啟網上訂單、買洗碗機提高效率等等,但父母卻循規蹈矩不願改變,於是她也和父母之間有一些小摩擦。最開始,她趕貨要把魚頭送給宅急便,為了方便運送,她要把每一份料理包好冷凍起來,她在一邊不停包,另一邊,母親就將她包好的魚頭當場賣掉,她包100包,母親賣掉50多包。最終,她想到在父母出去旅遊的時間中,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父母回來看到了也無法改變,久而久之就習慣了,所以,真正優秀的傳統,也要在不同代際的磕磕碰碰中與時俱進。即使添加了網上商城和新店,但是他們家的味道從未改變過。客人們的口口相傳與互相介紹,讓那些來到嘉義的人都會聽說他們家的魚頭。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現在他們一天要準備5000人的分量,很多人都知道他們家做魚頭,也還是叫她“魚頭”,但是她知道,他們都是很開心的這樣叫她的。對於傳統文化來說,最難的就是傳承,這樣具有文化特色的美食,能否完整傳承下來,將關係到我們以後是否還能再看到它們。希望現在新的一代,能夠接受這樣的傳統美食,讓它們得以延續到下一代。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在嘉義,還有不少地道的臺灣美食。打敗滷肉飯成為“臺灣十大招牌飯第一名”,火雞肉飯已經成為臺灣人填飽肚子的首選之一,但老饕都知道最好吃的火雞肉飯永遠在嘉義。這裡有300多家火雞肉飯遍佈大街小巷。每家店都有微妙的不同,擁有屬於自己的鐵桿粉絲。劉里長雞肉飯最出名,阿婆從50多年前開始賣雞肉飯,她堅持自己炸豬油、炸蔥頭,吃過的人都喜歡。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豆花,被稱為豆腐布丁,是臺灣甜品之最。嘉義當地豆花會特別的用柴火燒煮多日。科技發達之後,許多店都有了不少偷懶的小發明,但擁有70年曆史的阿娥豆花還是“傻傻地”堅持著費時費事的傳統制作方法,因此,阿娥的豆花吃起來有專屬於手作的綿密,豆香味十分濃郁。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眾所周知,新加坡是一個發展迅速的年輕國家,和很多地方不一樣的是,這裡雖然沒有路邊攤販,但街頭小吃仍然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裡,有許多足球場一樣大小的小販中心,每個小販中心都有上百號攤位,裡面全都是不同膚色、種族、信仰的人和各種各樣的美食。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蒸米糕是傳統的新加坡點心,它是蒸過的米糕,裡面包了加熱融化的椰糖,把糯米粉放進小鐵罐裡,再將其放進蒸鍋,製作過程充滿了節奏感。但現在,因為製作過程瑣碎,在新加坡兜售這種食物的店家已經不多了,阿伊莎的店要算上一個。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從小,阿伊莎就在自家的蒸米糕攤前幫忙,長大後,她就從父母手中接過了這門生意。她熱愛烘焙事業,從高中開始就鑽研相關的課程,為了更系統地學習,她申請了美國的大學,但父母對此非常抗拒,他們希望他能繼續賣蒸米糕。執著的阿伊莎靠賣蒸米糕,攢了學費,如願去美國學習烘焙了,在那裡,她是唯一的國際學生。在畢業之後,她在波士頓港酒店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她生活得自由自在,她不想回新加坡了。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但因為家中蒸米糕的生意越來越不景氣,母親提出,希望阿伊莎可以回家幫忙,她答應了。剛回家的那段日子,店裡的情況十分糟糕,所以她過得非常辛苦。這主要是因為店裡的製作、經營模式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沒有更新過,已經十分陳舊了。所以,店裡的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但在回家做蒸米糕生意的這一年,他認識了賣海南雞飯的店主尼桑,他告訴阿伊莎,其實你早就實現了做糕點師的夢想,而且現在肩上的責任比以前更大,尼桑改變了她,他們相愛了。更重要的是,尼桑開始幫助阿伊莎使用機器製作蒸米糕,這就大大縮短了製作的時間,效率提高了不少,而且蒸米糕的品質並沒有改變。她還開設了中央廚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瞭解、喜歡這種傳統點心。現在,她擁有了四家店鋪,而且很快,就會有第五家了。

路邊攤裡也有大廚,《街邊有食神》展現街頭美食文化

其實,街邊的食神,遠不止紀錄片中的這幾位。他們可能隱身在你曾經的學校門口,可能堅守在老舊的大樓裡,或者,只是留在你的記憶力。不在於他們做出了多麼驚為天人的食物,而是柴米油鹽中對生活的堅守。就像《食神》裡的史蒂芬·周,經過自省,才能領悟到“食神”的真諦——根本就沒有什麼食神,或者說,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