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芥末墩兒,也稱為芥末堆兒,實際上就是芥末堆成的白菜墩兒。

“墩兒”在北京話裡一般是說一個人體重偏高,還有些矮胖,比較常見的形容一個胖胖的小孩子可以說“小胖墩兒”、“小肉墩兒”,這裡的“墩兒”還有些可愛的因素在裡面;再比如“門墩兒”,指的是北京四合院門口的兩塊大石頭,在門口一左一右,厚重的象守門神一樣,而門墩兒的樣式和精緻程度,與主人的財力和權利有著直接聯繫,在老北京,看門墩兒便知這家人的勢力了。還有形容飯館切菜的廚師也會被形容“切墩兒”,這裡面的“墩兒”多指切菜、切肉的砧板,又厚而粗大的一整塊石頭或木頭。所以,形象的來說:芥末墩兒就是用芥末堆起來的矮胖的白菜。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芥末,主要有綠芥末和黃芥末兩種。黃芥末起源於中國,由芥菜的種子研磨而成;綠芥末(青芥辣)起源於歐洲,由辣根(馬蘿蔔)製造,添加色素後呈綠色,有特殊的香氣,而且辛辣味重於黃芥末。芥末微苦,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和味道,可以通氣、催淚,吃不慣的人第一次品嚐會受不了,會有一股強烈氣味直衝山根,淚水鼻涕橫流的感覺,芥末吃法比較多的可做醃菜或者涼拌菜的調味品。日本的“wasabi”是由山葵根製成的山葵醬。山葵根不僅價格貴,而且山葵醬也不好保存,因此,據說大部分日本料理店會用黃芥末或辣根醬來代替。日本吃海鮮的人很多,芥末又有很強的解毒功能,能解魚蟹之毒,所以在日本深受歡迎,與生抽一起作為生魚片的調料來食用。不過,山葵、辣根都不是真芥末,黃芥末才是真正的“芥末”。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芥末墩兒”是地道的老北京傳統風味小涼菜。既然是用白菜做的,只有在冬季,儲存大白菜的時候,一些人家才會製作芥末墩兒,但不會象醃雪裡紅、醃酸菜那樣普遍,芥末墩兒只有一些有講究的老北京人家才會做。吃的時候,涼涼的白菜幫加上芥末的躥鼻味道,吃後真如醍醐灌頂一般,徹頭徹尾的通氣、清涼、爽快!芥末墩兒不僅可以平時作為佐菜、下酒小菜,在過去老北京的年夜飯中,芥末墩兒仍然是必備之菜。

過去老北京年夜飯講究“四四見底”,是指宴席由:

  • 四涼(芥末墩兒、炸咯吱、肉皮凍兒、五彩花生米)、
  • 四熱炒(紅燒鯉魚、蔥燒海參、清炒蝦仁兒、燴魷魚菜)、
  • 四肉菜(米粉肉、四喜丸子、紅燜肘子、回鍋肉)、
  • 四湯菜(燴三鮮、奶湯乾絲、玉米全燴、八寶涮鍋)等組成,討一個四平八穩的吉祥寓意。

芥末墩兒排在涼菜的首席位置,主打的是芥末酸辣涼爽,在大魚大肉的年菜中,吃口芥末墩兒,既清口、解酒、解膩又渾身通暢。而現在的北京人家,即便是老北京人家,也很少在過年的時候制辦如此講究又排場的年夜飯,而裡面的各個菜餚,大部分依然熟悉並且傳承至今。而要說到芥末墩兒的流傳與故事,作家老舍與夫人的影響力不得不提。

芥末墩兒與老舍和夫人的故事:

老北京名人老舍,當初在結婚時,就對夫人胡絜青點了芥末墩兒這道菜,胡絜青從小吃到大,但卻沒有做過,歷經三次失敗的經驗總結,芥末墩兒後來成為了老舍家裡的名菜。老舍之子舒乙,曾撰文寫道,家裡過年,“掃完了房土,後面的重頭戲該是做年菜了。媽媽算是最累最忙的了,她最拿手的菜是'芥末墩’,這種白菜吃到嘴裡又脆、又甜、又酸、又辣……別提多爽了!因過年吃葷菜多,所以這種爽口的白菜最受歡迎。媽媽做的'芥末墩’雖稱不上四九城聞名,也算小有名氣,是一道絕活兒。父親對此甚感驕傲,越是來客多的時候,越是要點名上這道菜,宛如唱戲“亮相”,最有代表性,會得碰頭彩的。

汪曾祺曾寫文章說老舍特愛芥末墩,一次老舍請文聯同事過年吃飯,還拿出瓶毛主席送的紅葡萄酒。那晚菜餚豐盛,汪曾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芥末墩,而且是在老舍家唯一吃到的一回。汪曾祺先生有過一句名言:舒家的芥末墩兒是最好吃的,在全北京!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身為北京人的我,雖然對於豆汁兒這樣的著名小吃實在不敢咂品,但對於芥末墩兒我是真愛,或許也和老爸愛吃有關吧。家裡的芥末茄泥、芥末墩兒、芥末鴨掌老爸每年都會做,一瓶子的芥末茄泥用不了幾天就會被家裡人吃光,而芥末墩兒,在餐桌上也是最受我的歡迎。在外面的餐館裡,只要是北京老字號或者是打著老北京菜招牌的店,芥末墩兒都是必備的涼菜。

《閭巷話蔬食》中說“舊時北京有個小報介紹此菜,說其‘上能啟文雅之士美興,下能濟苦窮人民困危’”,可見,無論你是富貴還是貧民,芥末墩兒是既高雅又通俗,具有治癒性的美食之一。

現在有傳統的老北京的吃食能傳承下來的已經越來越少了,像烤鴨、爆肚兒…喜歡吃卻自己製作起來有些麻煩,而像芥末墩兒,製作方便但是有人卻不好這一口。美食講究百花齊放,在地域飲食習慣有些趨向大眾化的今天,可能只有走進老街深巷,“百花深處”才能尋得那一口記憶中的味道。

今天小龜就來介紹下芥末墩兒的家庭做法,好這一口的你一起來試試吧!

一、芥末墩兒的做法(小龜家庭做法):

  • 原料:芥末粉65克,大白菜270克,開水30克,米醋、白糖各60克。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 製作方法:
  • 步驟1:製作芥末糊。把芥末粉倒在碗中,加入熱水,用筷子朝一個方向攪拌,調成芥末糊。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步驟2:靜置芥末糊。碗上蓋上蓋子或者蒙上保鮮膜,放在一旁靜置20分鐘,讓芥末味慢慢揮發出來。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步驟3:準備白菜墩兒。大白菜剝去外幫,不用上面的白菜葉子較多的部分,而是取菜的中下部,切成5cm左右長的段(墩兒)。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步驟4:熱淋白菜墩兒。火上坐鍋,倒入清水煮開,不要關火,取一個白菜墩兒放在漏勺上面,然後用勺子分別舀三勺熱水淋澆在白菜墩兒上,然後控幹水分,晾涼後放至大碗裡。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步驟5:焯白菜葉。準備好幾片菜葉,給菜葉也淋幾遍熱水將其燙軟。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步驟6:調芥末料汁。在發出芥末味的芥末糊里加入各一半量的白糖、米醋,用勺子朝一個方向攪拌均勻。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步驟7:給白菜墩兒抹料。在白菜墩兒上抹滿剛才調好芥末糊。[此步注意:戴上一次性手套,用手將芥末糊在整個的白菜墩兒上、下、裡、外儘量都抹到。]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步驟8:蓋白菜葉。然後把剛才焯好水的大菜葉蓋在芥末墩兒上面。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步驟9:靜置發酵。蓋好蓋子,放置2-3天,等芥末發酵後,即可食用。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芥末墩兒製作中的小貼士:

    1.選白菜:

    →因為吃芥末墩兒尋求的是白菜幫吃起來清脆爽口的口感,因此只會用到白菜中下部,在選白菜時:以瘦長形並且長的緊實的白菜為首選。

    但是現在一般家庭買一棵大白菜要吃很久,剝下來的菜葉如果來不及吃還要放一段時間,不像過去家庭冬天吃菜以大白菜為主,吃的也快,所以我們也可以用比較大棵的娃娃菜來代替,用娃娃菜的菜幫做成芥末墩兒吃起來會更加清脆。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大白菜&娃娃菜

    2.菜幫淋熱水:

    →給白菜幫淋熱水,一方面是為了去除白菜的生菜味,一方面也消毒殺菌,熱水不要多澆,最多三次就可以了,否則白菜熟了,到時候芥末墩兒吃起來就不清脆了。而且,儘量不要把菜幫放置熱水中焯煮,以免煮的火候過大,影響口感。

    3.芥末粉的用法:

    →在家庭製法中,一般會將芥末粉兌熱水調成芥末糊,讓其發揮出芥末味。而在傳統做法中,是將芥末粉均勻地鋪在碼好的白菜墩兒上,再撒上白糖、淋上米醋,做好後蓋蓋再用棉被等將其捂起來保溫,讓芥末味發出來。雖然做法略有不同,但原理都是等芥末充分發酵且味道十足後,芥末墩兒也就事半功倍了。

    4.是否需要加鹽:

    →我家在做芥末墩兒時是不加鹽的,不過,如果你想吃起來有一點底味,中和醋和糖的酸甜味道加一點鹽也無妨。

    5.醋的選擇:

    →做芥末墩兒米醋比較合適,顏色輕,醋味也香醇。不推薦陳醋,因為顏色過深而且醋味過於厚重。用白醋也可以,只不過白醋雖然沒有顏色但是味道不如米醋香。

    6.各配料比例:

    →我家在做芥末墩兒時,270克白菜墩兒用65克左右的芥末粉,開水為芥末粉一半,白糖和米醋比例1:1,量是各60克左右。你也可以按你喜歡的口味增減。

    芥末墩兒,老北京傳統名菜,清涼脆爽,解酒又解膩,你敢吃嗎?

    如果不是受老爸的影響,或許我對芥末墩兒便也就如普通一菜一樣看待了,而老菜的傳承何嘗不是與身邊人的影響有很大關係。芥末墩兒有些像榴蓮一樣,是一道讓你開始敬而遠之,但是吃起來又欲罷不能的美食。吃的時候一片片的從外圍吃到內裡,隨著層層白菜幫的薄厚不同、脆度不同,吃起來口感也不同,芥末的沖鼻躥味兒,更是讓你眼淚直流,直喊痛快。而吃到最後,盤中剩下的湯汁,更是菜汁與芥末的精華所在,必一飲而盡...此刻,正如老舍先生的意境:“吃到這個份兒上,老舍必高叫一聲:再拿一盤來!”

    如果你也好這一口,做起吧!如果你沒吃過,有些猶豫不定,不妨一試噢!

    每天的柴米油鹽讓我們對瑣碎繁雜的廚事早就沒有了“若如初見”的感覺,但可是然而but,“不計得失、渾然忘我、樂在其中”依然是我們每天的不懈追求。我是趴窗看雨的小龜,愛生活、愛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喜歡我就~關注!~點贊!~支持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