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血液系統(一)貧血

第十五篇 血液系統

第一章 貧血

考點一 貧血概述

1.概念

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婦Hb<100g/L,可診斷為貧血。

2.分類

(1)根據細胞學形態分類

每日一學 | 臨床——血液系統(一)貧血

(2)根據血紅蛋白濃度分類①輕度:120~90g/L;②中度:90~60g/L;③重度:60~30g/L;④極重度:<30g/L。

考點二 缺鐵性貧血

1.臨床表現

(1)缺鐵原發病及貧血表現 常見症狀為乏力、易倦、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心悸、氣短、納差等;面色蒼白、心率增快。

(2)組織缺鐵特異表現

1)黏膜損害 常見有口腔炎、舌炎、舌乳頭萎縮、口角皸裂,可有嚥下困難或嚥下時梗阻感(Plummer-Vinson綜合徵)。

2)組織營養缺乏表現 如毛髮乾枯、脫落;皮膚乾燥、皺縮;指(趾)甲缺乏光澤、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變平,甚至凹下呈勺狀—反甲(匙狀指)。

3)精神行為異常 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異食癖。

4)缺鐵引起的貧血性心臟病易發生左心衰。

2.實驗室檢查

(1)紅細胞形態紅細胞體積小、中央淡染區擴大。紅細胞呈小細胞低色素。是缺鐵性貧血首選檢查。

(2)骨髓象和骨髓鐵染色缺鐵性貧血時細胞外鐵消失,鐵粒幼細胞減少,是缺鐵性貧血最可靠的診斷依據。

(3)血清鐵、總鐵結合力血清鐵降低(<500μg/L),總鐵結合力升高(>3600μg/L),轉鐵蛋白飽和度降低(<15%),可作為缺鐵診斷指標之一。

(4)血清鐵蛋白 是體內儲備鐵的指標,低於12μg/L可作為缺鐵的依據,是診斷缺鐵性貧血早期的、最敏感的實驗室依據。

(5)紅細胞遊離原卟啉 當幼紅細胞合成血紅素所需鐵供給不足時,紅細胞遊離原卟啉值升高,一般>600μg/L。

原則是根除病因,補足貯存鐵。

(1)病因治療 應儘可能地去除導致缺鐵的病因。

1)首選口服鐵劑如硫酸亞鐵、富馬亞鐵、琥珀酸亞鐵、多糖鐵複合物。

2)注射鐵劑 右旋糖酐鐵深部肌肉注射。

考點三 巨幼細胞貧血(助理不考)

1.病因

巨幼細胞貧血是葉酸和(或)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一種大細胞性貧血。

2.臨床表現

(1)血液學表現 除有貧血表現外,約20%的病人同時伴有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

(2)非血液學表現

1)消化道症狀 尤其是食慾缺乏明顯,口炎包括口角炎、舌炎,舌面光滑稱“鏡面舌”或“牛肉舌”

2)神經、精神症狀主要由於周圍神經、脊髓後側束聯合變性或腦神經受損,表現手足對稱性麻木、深感覺障礙、共濟失調、腱反射消失及錐體束徵陽性。

3)眼瞼水腫,下肢呈凹陷性水腫,嚴重者出現腹腔漿膜腔積液,需與相關性疾病鑑別。

4)常伴有鐵缺乏的表現。

3.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象血紅蛋白降低,呈大細胞正色素型。MCV增大,MCH正常或升高。白細胞、血小板減少,中性粒細胞呈多分葉現象,可見巨大血小板。

(2)骨髓象 有核細胞增生。以紅細胞系增生為主,出現巨幼樣變,“老漿幼核”現象。有時可見雙核以至多核巨幼紅細胞。

(3)胃酸缺乏 胃泌素刺激仍無遊離鹽酸分泌。

(4)葉酸、維生素B12測定 減低是診斷本病的重要指標。

除治療原發病或停用可疑藥物外,應補充葉酸,直至血象完全恢復正常。由葉酸拮抗劑引起者,可用四氫葉酸鈣治療。如伴有維生素B12缺乏者,單用葉酸治療可加重神經系統併發症,需加用維生素B12。維生素B12適用於維生素B12缺乏者,直至血象恢復正常。

考點四 再生障礙性貧血

1.臨床表現 主要為貧血所致,如頭暈、乏力及心悸等。血小板顯著減少時則有出血。按起病緩急和病情輕重分為急性(又稱重型再障Ⅰ型)和慢性兩型,慢性再障後期病情惡化加重稱重型再障Ⅱ型。

2.實驗室檢查

(1)血象全血細胞減少,三系細胞減少程度不一定平行。重型再障血象具備下述三項中兩項:①網織紅細胞絕對值<15×109/L;②中性粒細胞絕對值<0.5×109/L;③血小板計數<20×109/L。

(2)骨髓象重症再障多部位增生極度低下,造血細胞極度減少。慢性再障增生程度不一,多數減低,但非造血細胞(如淋巴細胞、漿細胞、組織嗜鹼細胞、網狀細胞)增多,巨核細胞明顯減少或缺如。

3.診斷 包括血象出現全血細胞減少,網織紅細胞絕對值減少。體檢一般無脾大。骨髓多部位增生減低或重度減低。

4.治療 常用的是:丙酸睪酮、司坦唑醇(康力龍)、達那唑、十一酸睪酮(安雄)等。雄激素起效往往在服藥2~3個月後,療程至少6個月以上,宜長期維持治療。

考點五 溶血性貧血(助理不考)

1.臨床表現

(1)急性溶血性貧血為血管內溶血,起病急驟,如異型輸血,可有嚴重的腰背及四肢痠痛,伴頭痛、嘔吐、寒戰,隨後高熱、面色蒼白和血紅蛋白尿、黃疸。

(2)慢性溶血性貧血以血管外溶血多見,有貧血,黃疸,肝脾腫大這三大特徵。

每日一學 | 臨床——血液系統(一)貧血

2.實驗室檢查

(1)提示紅細胞大量破壞的實驗室檢查 除血清結合珠蛋白降低外,①血清遊離膽紅素增高、尿膽原和糞膽原排出量增多,提示血管外溶血;②血紅蛋白血癥、血紅蛋白尿、含鐵血黃素尿等提示血管內溶血。

(2)提示紅細胞壽命縮短的檢查紅細胞壽命縮短是溶血最直接證據。

(3)紅細胞代償性增生的檢查 網織紅細胞增多、外周血中出現幼紅細胞、骨髓幼紅細胞增生及周圍血中大紅細胞增多等。

(4)確定溶血性貧血病因的實驗室檢查①如有肯定的化學、物理因素的接觸史或明確的感染史;②抗人球蛋白試驗(又稱Coombs試驗),是診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重要依據;③周圍血片發現有特殊紅細胞畸形者;④患者無紅細胞畸形而抗人球蛋白試驗陰性,可進行血紅蛋白電泳以除外血紅蛋白病,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以除外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⑤有血紅蛋白尿者要做酸溶血試驗(Ham試驗)及用流式細胞儀檢查血細胞膜上的CD55和CD59等,以排除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1)病因治療 祛除病因。如停用藥物、食物(蠶豆)等。

(2)支持治療 輸注懸浮紅細胞或洗滌紅細胞以緩解貧血症狀。治療急性溶血時的休克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等。

(3)藥物治療 如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治療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等。

(4)脾切除治療 如遺傳性球形細胞增多症會有滿意的療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