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道家:把道家與道教分別開證明您還真是“外行”人

漢人是講五行的,東西南北中,配金木水火土,又配顏色青白紅黑,中央是黃色。中央的位置,以君來代表。若以老少男女來分,則中央是老位,所以何起來就叫中央黃老君。

文學與道家的關係,有許多人強調過。可是我這一講卻不是還要講那些陳腔濫調,而是要著重介紹文學與道教。(關注道教氤(daojiaoyin),即可免費領取【全套道藏】)

文學與道家:把道家與道教分別開證明您還真是“外行”人

例如我們過去講文學史說某某人受了道家之影響時,常沒搞清楚有許多根本不是老莊思想而是道教。(資料圖)

道家與道教的關係

文學與道家:把道家與道教分別開證明您還真是“外行”人

一般人不懂,可能會說:既然談道教,為什麼題目不叫文學與道教呢?“道家”是指老莊思想,不是指道教呀! 這是一知半解的假內行。古代並沒這樣分,老莊固然被稱為道家,道教各派也同樣被稱為道家,《隋書‧經籍志》所載《道學傳》就不是老莊而是神仙家言。所以現在人用道家指老莊、用道教指神仙方士,乃是分其所不當分。可是另一方面,我們又往往該分而未分。例如我們過去講文學史說某某人受了道家之影響時,常沒搞清楚有許多根本不是老莊思想而是道教。像人們一談到魏晉,就說是老莊玄學,舉嵇康〈養生論〉、葛洪《抱朴子》等等為證,而不知他們都不是老莊,乃是道教。(關注道教氤(daojiaoyin),即可免費領取【全套道藏】)

王羲之與莊子

文學與道家:把道家與道教分別開證明您還真是“外行”人

再看我們熟悉的《蘭亭集序》。其內容主要是說聚會非常好、非常快樂,但這麼美好聚會卻令人樂極生悲,想到人生苦短。現在聚會很快樂,可是轉眼就過去了,生命也就要消失了。因此《蘭亭集序》是個悲傷的文獻,講人面對時間的哀傷。而在哀傷中王羲之還有個重要的體悟,發現莊子所說的“齊物等觀”、“齊彭殤、一死生”等等都是騙人的。莊子教人不要執著於大小長短,大小是相對比較來的,人陷在這些比較之中就不能見到天地之大美了;假如從大宇宙的觀點來看,一年、十年、一百年有多少差別呢,一個出生就死掉的嬰兒和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又差多少呢?(關注道教氤(daojiaoyin),即可免費領取【全套道藏】)

文學與道家:把道家與道教分別開證明您還真是“外行”人

“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資料圖)

莊子常常拿死亡開玩笑,是想去除我們對死亡恐懼。王羲之卻認為這只是個理論上的空話,故:“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王羲之他們是個道教家族,他根本不信老莊思想,所以有一雜帖還說:“省示,知足下奉法轉道,勝理極此。此故盪滌塵垢、研遣滯慮,可謂盡矣,無以復加。漆園比之,殊誕謾如不言也。吾所奉設,教意正同,但為行跡小異耳”(全晉文,卷二五)。

他如此瞧不起莊子,可見當時許多人和事並不能只從“莊老玄風”去理解。 一般談思想史又皆只談道家,以致大家對道教都不太瞭解,也不知道它對中國歷史有多大影響。所以我這一講會偏重從道教說。(關注道教氤(daojiaoyin),即可免費領取【全套道藏】)

關於《老子》傳統的說法並沒有錯

文學與道家:把道家與道教分別開證明您還真是“外行”人

老子,在戰國時期已經被經典化了,書已開始有人為它做註解。把它看成經,替它作解釋的這些書就叫做傳,跟《詩經》底下有毛詩、韓詩、齊詩、魯詩,或《春秋》之後有公羊、穀梁諸傳相似。(關注道教氤(daojiaoyin),即可免費領取【全套道藏】)

當時有傅氏、鄰氏的傳,現在我們能看到最早的傳就是韓非子書裡的《解老篇》、《喻老篇》,喻是說明的意思。老子本來是一個我們不太瞭解的人物,有高度傳奇性。即使是《史記》的記載也撲朔迷離。裡面說了幾個故事。其一說,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史,等於國家圖書館館長,所以孔子專程從山東到洛陽來拜訪、問禮。老子對他有很多勸勉,後來孔子走了,對老子甚為讚歎,說老子像龍一般難以形容。其二說老子覺得沒人能瞭解他,就騎著青牛出函谷關,要去隱居了。在關口,碰到守關的關令尹,說隱居後您的思想沒人知道太可惜了,還是把著作寫下來吧。寫完以後,老子始飄然出關而去,這才有我們現在看到的《老子》五千言。這是老子生平的大要。近代人不相信這些記載,認為老子恐怕不是孔子見過的那個人,或者孔子根本沒見老子,只是一個傳說;《老子》那本書的年代更晚,可能還晚到秦。

錢穆先生就曾寫過一本《莊老通辨》,認為莊子在前、老子在後。馬王堆帛書出現後,我們才漸漸覺得老子這本書具體成形,且和現代差不了太多,恐怕在孔子略晚時就如此了。我在讀大一時,突然得到消息,說大陸馬王堆挖出帛書老子,有一萬字,把我們都嚇壞了。因為我們讀的只有五千字。後來才搞清楚原來挖出來了兩本,稱為甲本跟乙本。現在版本《老子》是分上下經的,一般稱為道經和德經,帛書本卻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正相反。還有,現在《老子》分成八十一章,帛書本則是沒有分章的。這是漢代初年的版本,若再加上近年出土的戰國楚簡,益發可以證明《老子》在戰國前期就非常流行了,傳統的說法並沒有錯。(關注道教氤(daojiaoyin),即可免費領取【全套道藏】)

文學與道家:把道家與道教分別開證明您還真是“外行”人

老子畫像(資料圖)

《莊子》遠沒有《老子》這麼流行,他是名不見經傳的人,同時代也沒有其他人談論過莊子。他跟孟子是同時代人,他們有共同交集的人是惠施,惠施曾經在魏當過宰相。孟子也在魏國待過,而且孟子是這麼愛評論的人,批評過的學者很多,可是並沒提到過莊子,主要只是攻擊楊墨之學。今天楊朱之學我們是看不到的。哲學史裡講楊朱,只能根據孟子批評的那兩句話,說楊朱之學為我,然後再根據一本有疑問的書《列子‧楊朱篇》來揣摩楊朱到底講了些什麼,此外沒啥文獻。(關注道教氤(daojiaoyin),即可免費領取【全套道藏】)

因此有人就懷疑楊朱可能就是莊周。另外,莊子書原有五十多篇,不是現在的三十三篇,現在這個本子,怕是後來經過魏晉郭象等人處理的。

再者,老莊鏈結起來成為一個詞,大概也要到漢末才形成,早先老子主要和黃帝並稱為黃老之學。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學問,我們其實也不清楚,現在只能根據馬王堆挖出來的一些文獻,如《黃帝十大經》等等來談,從前談黃老更多隻是臆測。(關注道教氤(daojiaoyin),即可免費領取【全套道藏】)

戰國到漢初,這段時間的人喜歡談黃帝,當時是個熱門人物,故事傳說很多,司馬遷寫《史記》曾說:“百家之言黃帝,其文不雅馴”,可見依託胡扯的很不少。而把老子跟黃帝合在一起講,或許強調的是清靜無為、與民休息,這是符合漢代初年政治環境的。漢初幾個皇帝都講黃老之學,武帝時的竇太后也還是。另外就是延續著韓非子解老的路數,跟我們現在讀老莊時強調的清靜退讓等等全然不同。這是法家的讀法,認為老子是權謀之術。例如:無為,就是君無為而讓臣子去有為。做君主的人要明白:一個人的本事是有限的,愛表現的結果就一定會出紕漏,你有幾斤幾兩讓人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做君王要垂拱而治,事情都讓底下臣子去幹。

臺灣學者薩孟武先生寫過一本《西遊記與中國政治》,說:你看玉皇大帝有什麼本事嗎?他又不像如來佛本事那麼大,可為什麼天兵天將服他,聽他管,連如來佛也稱讚他?其實這就是做皇帝的訣竅所在。他不必自己出手,先用太上老君的招安之計,後用二郎神楊戩的武力鎮壓,再拉佛祖助陣,自然就平亂了。他不是沒本事,而是根本不必顯自己的本事,這就是治術。只有明武宗那樣的笨蛋,才會王陽明都已經把寧王宸濠擒了,亂事底定,他還叫陽明把人放回去,好讓他來個「御駕親征」,顯顯自己的手段。幸虧陽明不胡塗,早把寧王殺了,這才避免了一場鬧劇。這叫君人南面之術。顯本事的,只能做先鋒,到前線去打仗,主帥都是靜坐後方調兵遣將的。政治史上最被大家嘲笑就是崇禎,他精明幹練,力精圖治,最後國家卻亡了。(關注道教氤(daojiaoyin),即可免費領取【全套道藏】)

文學與道家:把道家與道教分別開證明您還真是“外行”人

《老子》向來有道教本跟文人版之不同(資料圖)

所以他憤憤不已,罵臣子說我不是亡國之君,你們卻都是亡國之臣。後來史家評論道:光聽這話就知道他果然是亡國之君了。因為他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會用人也不能用人,在位時居然換了五十位宰相,這樣國家能不亡嗎?韓非講的就是這一類“治術”,把老子解釋得像是個陰謀家。老子講“將欲取之,必故予之”等等都變成了人生的權謀。

這是漢代老子讀法的另一路。後來黃老之學慢慢又產生了變化,黃老神格化,變成一個神了。漢人是講五行的,東西南北中,配金木水火土,又配顏色青白紅黑,中央是黃色。中央的位置,以君來代表。若以老少男女來分,則中央是老位,所以何起來就叫中央黃老君。中央黃老君,是在五行思想格局裡說的,但不久就被神格化,把中央黃老君看成是一位人格性的神,當一個神來祭祀他。因而到漢末就出現了一個奉太上老君的道派,叫天師道。創教者是張道陵,他們的書叫做《老子想爾注》,這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最早的道教註解本。以前其實還有一本《河上公注老子》。河上公是隱君子,傳說是漢文帝時人,但此書未必那麼早,可能也要到漢末。(關注道教氤(daojiaoyin),即可免費領取【全套道藏】)

總之漢末把老子跟修道結合在一起,是一個宗教觀點,是以修煉的方法來解釋的。例如老子講專氣致柔,是教人要謙卑、處下、柔軟的,但這種謙卑的態度到宗教中就變成一種養氣的修養功夫,教人呼吸吐納。老子書也因此變成了道派所運用的典。

《老子》向來有道教本跟文人版之不同,道教版本主要在道觀裡傳承,有的刻在道觀石碑上。他們的文字,跟我們一般看到的不一樣,也會刪掉一些虛字以符合“五千文”。不過要提醒大家:天師道是政教合一的,其講法並沒有脫離那個從政治法術觀點來解釋老子的老傳統。因為從河上公開始即講“治身如治國”,修身的方法和治國的原則是一致的,所以不能想象道士即如隱士一般。天師道更是政教合一之體制。它把所管理的地區分為二十四治,治就是教區。每個教區有傳教士負責教民,有男師女師。同時起事要推翻漢朝的黃巾太平道,也是政教合一的。(關注道教氤(daojiaoyin),即可免費領取【全套道藏】)

這時候,他們只講到老子,並沒有談老莊。把老莊和道教合在一起談,大概要到了隋唐以後。早先道教也不都信奉老子。如太平道,理論和天師道差不多,說天地生病了,我要像醫師一樣來治理他,而且將來會降生一位真正的太平帝君,帝君出現以後就天下太平了。它就不奉老子或太上老君。魏晉以後,從天師道又分化出來一個上清道。是一位天師道女師魏華存另創的,在南北朝期間很盛。

它有自己的經典《上清大洞真經》《黃庭經》等,道法主要是呼吸吐納加內觀,觀察我們身體內部的變化。在漢末還有另一個靈寶道,宗旨不是教人修煉成仙,而是要普度眾生,主要經典叫《靈寶度人經》。因此上清道士見到死人是不能去超度的,他們須涵養生氣來剋制死氣才能長生,碰到死人是晦氣的事,將大大折損修煉的功力,故遠遠看人家抬棺材出殯到就要趕快躲起來,最好是藏到水底,回家後還要沐浴更衣。靈寶則相反,要普度一切天人。(關注道教氤(daojiaoyin),即可免費領取【全套道藏】)

到現在,道士還是分成兩類,像臺灣就有紅頭道士和黑頭道士之分,一種是做喪事的,一種則絕對不做。但道士若不做超度法事,收入就會減少很多,所以後來很多道派都吸收了靈寶濟度之法。(未完待續!編輯:孟淅)(關注道教氤(daojiaoyin),即可免費領取【全套道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