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債融資規模首超定增 再融資“江湖”生變

在2018年A股上市公司再融資規模創下近四年新低之後,隨著再融資政策的持續鬆綁,加上今年以來二級市場的上漲,A股再融資市場正顯現出復甦暖意,機構參與定增、可轉債等再融資項目的熱情逐步升溫。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有113家上市公司首次披露增發預案,較2018年同期顯著增加;今年以來共計發行公募可轉債49只,發行規模合計1472.95億元,發行規模遠超去年全年水平。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再融資市場日趨活躍,機構相關業務正在發生變化,再融資市場的工具正處於不斷豐富的過程中,可交債、可轉債、定向可轉債等逐個登臺,健康規範的定增投資仍有望扮演重要角色。

定增市場逐漸回暖

近期,作為再融資核心方式之一的上市公司定向增發,顯現回暖氣息。特別是隨著再融資政策進入放鬆週期併疊加今年2月以來股市行情好轉,上市公司新增定增預案增加,審核和發行節奏提速。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22日,今年以來共計52家A股公司實施了定向增發,相較於2018年同期仍呈下滑態勢。其中,定價發行23例,競價發行29例;現金認購30例,募集金額244.92億元,資產認購22例,認購金額達1420.54億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有113家上市公司首次披露增發預案,較2018年同期顯著增加。

業內人士稱,回顧近幾年來定增遭遇的變局,這樣的回暖可謂來之不易。2017年2月,證監會發布《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控制了融資市場的“進”;同年5月,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控制了融資市場的“出”。這兩項舉措延長了定增產品的進入和退出的週期。

由於在定增項目上“受傷”,部分機構對於參與定增項目至今心有餘悸。這也表現為定增項目募足率不高。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實施的30個現金參與定增的項目中,只有11個項目全額募足。

不過,隨著政策鬆動跡象的出現以及二級市場的回暖,業界普遍預計,這種狀況會有所改變。新時代證券研究所所長孫金炬認為,再融資市場發行目前仍舊低迷,不過政策已開始放鬆,且新發預案不斷推出,可以認為定增市場已企穩回升。政策放鬆疊加收益率大幅回暖,定增市場在2019年將提前見底回升。2019年至今,一年期現金參與定增平均折價率為12.6%,收益率為44.0%。折價率高企、β收益回暖,α收益由二級市場迴歸定增市場,定增市場對於長線資金而言,已進入戰略性佈局時段。

華泰證券定增業務人士則認為,上市公司定增融資的需求一直較為旺盛,如果政策能夠調整且二級市場維持較好表現,定增將會是今年機構再融資業務的重要增量。

可轉債配置機會顯現

相對於定增市場的溫和復甦,今年上市公司再融資業務中,對於可轉債投資機會的配置,資金的態度要踴躍得多,也成為近期再融資的最大亮點。

Wind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共有7家公司實施配股,募資合計108.96億元。年初以來,可轉債一級市場維持了較高的供給速度,2019年以來共計發行公募可轉債49只,發行規模合計1472.95億元,發行規模遠超去年全年水平。在權益市場行情向好的帶動下,轉債申購異常火爆,這種火爆不僅大大降低了發行難度,新券中籤率極低,網上中籤率均值持續走低,網下中籤率更低,絕味轉債等標的網下中籤率更是低到讓參與資金都感嘆“打新不易”。當然,這背後有部分資金違規申購等引發的“供需失衡”,但是整體而言,可轉債申購的火爆顯而易見。

中銀國際證券分析師徐沛東指出,2018年10月下旬以來,可轉債配置價值漸顯,隨著政策的支持,可轉債供給量迅速上升。2019年3月可轉債募資規模首次超過增發規模。從再融資發行結果來看,可轉債的再融資項目和融資額均抬升較快。

上海一家銀行系基金公司基金經理指出,隨著再融資新規和減持新規的頒佈,定增作為募資途徑,其“折價提供安全墊、募集靈活度高”的優勢逐漸褪去。同時,可轉債解決了套利和上市公司短視的問題,近期審批明顯提速,疊加信用申購模式,轉債市場大幅擴容。

可轉債市場的熱度,讓投身其中的機構資金“喜上眉梢”。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可統計的52只可轉債基金(A/B/C類份額分開計算)全部實現正收益。其中,華富可轉債債券、南方希元可轉債債券、博時轉債增強債券等多隻可轉債基金一季度淨值漲幅超20%。博時轉債增強債券基金一季報指出,在股市出現反轉後,市場風險偏好得以修復和上升,可轉債受正股和估值雙重推動,表現出色,如一季度中證轉債指數上漲17.5%。該基金坦承:今年純債收益率預期不高,超額收益來自風險資產的暴露,可轉債值得戰略性看多。

對於可轉債市場的熱度,相關保薦承銷機構自然不會放過。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瞭解,可轉債的保薦承銷業務,目前機構競爭較為激烈,“保薦承銷費用一降再降,一些大體量項目更是出現保薦承銷費用的折上折。上市公司也通過多輪比價、聯席承銷等方式,降低自己的發行成本。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司還在加大可轉債業務的資金投入和人員配置。”一家中型券商人士莫以琛(化名)介紹。

再融資工具日趨多元

在機構人士看來,再融資政策風向的轉變,雖然會推動定增市場的回暖,但並不會改變再融資市場格局的重構進程。

分析人士指出,2018年11月9日證監會修訂發佈的《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的政策放鬆,主要體現在修改了兩項關鍵規則,一是明確使用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債務的監管要求,二是對再融資時間間隔的限制做出調整,從18個月縮短至6個月。根據中銀國際的數據分析,滿足新發行間隔條件的上市公司理論上將增加466家。

孫金炬認為,再融資間隔放寬,據測算對再融資規模的影響在10%左右,疊加再融資資金用途的放鬆,再融資市場有望提前回暖。

不過,由於定價機制和減持新規所導致的鎖定期延長沒有變化,部分機構人士認為,再融資新規的影響需要時間來逐步體現。徐沛東認為,儘管政策鬆綁了非公開發行的部分約束,但對非公開發行造成實質性影響的監管約束並未解除。定價機制的限制意味著上一輪融資潮中定增產品主要面對有風險識別和承擔能力的特定投資者,發行門檻較低,行政約束寬鬆,發行折價率較高,存在較大套利空間;而在定增基準日的規定修改後,套利空間大幅壓縮。另外,減持規則的限制,意味著參與定增的投資者要面臨極大的時間成本和市場不確定性。綜合來看,在目前的發審節奏下,這些新增滿足條件的再融資,可能需要在未來2-3年左右的時間釋放。

徐沛東進一步表示,再融資市場格局將延續重構。上一輪再融資潮中,投資者對發行價格相比市價折扣的過度偏重,造成了資金以短期逐利為目標,不利於資源有效配置和長期資本的形成。目前來看,監管層依然要控制定增以及再融資總額,防止上市公司濫發、超發。因此,政策的引導方向依然是定向增發規模下降,而配股、可轉債、優先股等其他再融資規模提升。未來再融資市場的格局將繼續優化,定增市場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投資策略將進一步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初,有關監管層計劃對再融資政策再評估的傳聞甚囂塵上,可能涉及恢復鎖價發行、新增股東是否受減持新規限制等市場關注的核心內容。業內普遍認為,限制定增市場回暖的核心政策是發行期首日定價和減持新規,未來如果在這兩方面能有所放鬆的話,定增市場有望加速回暖。

財通基金認為,再融資市場的工具正處於不斷豐富的過程中,可交債、可轉債、定向可轉債等逐個登臺,健康規範的定增投資仍有望扮演重要角色。

對於相關機構來講,再融資格局的持續變化,意味著相關業務的適時調整。“對於保薦承銷機構來講,上市公司再融資的需求切實存在,且會持續存在。再融資的方式、方法、途徑等發生變化,對於中介機構來講,考驗的是項目挖掘的能力和持續服務的能力。”莫以琛表示。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