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茅盾文學獎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根據茅盾先生遺願,為鼓勵優秀長篇小說創作、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學的繁榮而設立的,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獎項現在每四年評選一次,參評作品需為長篇小說,字數在13萬以上的作品。儘管仍有頗多爭議,但茅盾文學獎依然不失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以得票多少為序):

一、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77—1981)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1.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百花文藝出版社

小說以1975年冬工作組來到四川農村開展整頓工作為背景,描寫老農許茂和他的幾個女兒悲歡離合的故事,反映十年動亂給農民帶來的災難及農民的抗爭和追求。原是農村積極分子的許茂在是非顛倒的年代裡變得孤僻自私,暴躁不安。他的四女兒許秀雲的遭遇最為不幸。作品從秀雲的婚姻波折中透視出這個偏僻山村所發生的政治風暴,反映出深廣的時代內容。小說富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情節曲折起伏,引人入勝,許茂、秀雲、金東水等主要人物性格鮮明。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周克芹(1936年——1990年),四川鄉土文學作家,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譽為是“中國新時期文學的一座豐碑”。他的小說直麵人生,以農民為題材,影響了後來一批作家。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小說展示的畫面,是比較陰暗的。然而,從作品所表現出來的農民群眾對習慣勢力的反抗和對改變生活的渴求,讀者可以看到邪惡勢力終將為人們所唾棄,讀完這部悲劇並不使人產生消沉的感覺。“生活不是一潭死水,春風在人們心中盪漾,人們從來沒有喪失過希望。”這就是小說的主題所在。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2.魏巍,《東方》,人民文學出版社

《東方》是著名作家魏巍所著的長篇小說。作品是以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為背景,深刻再現在那火紅的歲月中,一位普通的志願軍戰士的戰鬥和情感歷程。通過對朝鮮戰場和中國農村生活的描寫,全面反映了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魏巍(1920年-2008年),河南鄭州人。當代詩人、散文作家、小說家。 1951年4月在《人民日報》刊登《誰是最可愛的人》在全國引起了廣泛影響。1978年,創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題材長篇小說《東方》。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東方》創造出了數以十計的深刻動人的藝術形象,其中特別是對主人公郭祥這個嶄新的文學典型的成功塑造,在藝術上和美學上都具有相當豐富的意義。

3.莫應豐,《將軍吟》,人民文學出版社

《將軍吟》圍繞空軍某兵團司令員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經歷,通過對三個將軍不同命運的描述,控訴了林彪、“四人幫”的罪行,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極其複雜的、尖銳的矛盾鬥爭,全盤否定了“文化大革命”運動,表達了人民的願望。全書筆鋒銳利,力透紙背。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作者莫應豐(1938年—1989年),1959年考入湖北藝術學院作曲系,後在廣州空軍文工團工作多年,從作曲到編劇。“文革”期間,參加了專案組,有機會接觸機密文件、當政掌權的造反派、靠邊站的將軍們。憑藉自己的良心和性格,他選擇了真實、選擇了真理。因對林彪、“四人幫”殘酷迫害部隊老幹部表示不滿而自己受牽連,也遭受到了迫害。在“四人幫”猖撅的1976年,他認為:中國到了混不下去的時候了,要使人們從格鬥中覺醒過來。當年的3月4日至6月26日,他躲進文家市公社院子的小樓上,秘密搞起“地下文學”。憑著一種信念,伴著淚水,哼唱著《國際歌》,揮筆直抒胸臆,一氣呵成,寫出了《將軍吟》。由於政治動盪,他將剛完成的初稿埋在地下藏匿起來,等待歷史的天空放晴的日子。1979年,《將軍吟》送到《當代》雜誌社,《將軍吟》第一卷發表於在1979年第三期《當代》雜誌。全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80年出版。

一般認為,“傷痕文學”中最早問世併產生了較大影響的長篇小說是莫應豐發表於1979年的《將軍吟》 。

4.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中國青年出版社

《李自成》這部長篇,既有嚴格的歷史依據,又有深刻的思想見解,它真實深刻地反映了明朝末年由李自成領導的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戰爭。作者十分熟悉明末清初的歷史,對於當時的階級鬥爭、社會狀況、宮庭生活、典章制度、風土人情以至三教九流略等,無不了如指掌,因而能在作品中寫出非常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姚雪垠(1910年—1999年),小說家。河南鄧縣人。1938年在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任職,其間發表短篇小說《差半車麥秸》,長篇小說《牛全德與紅蘿蔔》。1941年在大別山區編輯《中原文化》雜誌。1953年後在武漢、北京專事創作,寫有多卷本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曾任湖北省文聯主席。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5.古華,《芙蓉鎮》,人民文學出版社

《芙蓉鎮》是古華1981年創作的小說,作者把自己二十幾年來所熟悉的南方鄉村裡的人和事,囊括、濃縮進該書裡,寓政治風雲於風俗民情圖畫,借人物命運演鄉鎮生活變遷,力求寫出南國鄉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調。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小說是以“芙蓉姐子”胡玉音作為貫串全部情節的主人公的,胡玉音以及與之有關的人物的情感激動是小說著力刻畫的重點。作者在處理這個題材的時候,不僅達到了歷史悲劇的高度,而且達到了倫理悲劇的深度。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1986年,《芙蓉鎮》被謝晉改編成電影。

古華(1942年- ),湖南嘉禾人。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他曾長期生活在湘西五嶺山區,對鄉鎮風俗很熟悉,創作主要以這一地區的生活為背景。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爬滿青藤的木屋》、中篇小說集《浮屠嶺》、長篇小說《芙蓉鎮》等。《爬滿青藤的木屋》獲1981年全國短篇小說獎,《芙蓉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現旅居加拿大。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6.李國文,《冬天裡的春天》,人民文學出版社

主人公於而龍抗日時期是石湖游擊隊的隊長,新中國成立後是某大型軍工動力廠廠長兼黨委書記,他重返故鄉是要為他的亡妻、游擊隊指導員蘆花40年前不明的死因解謎,找出打黑槍的兇手。於而龍和蘆花當年都是石湖貧苦的漁民,為了還高門樓王家的債,於而龍喝了藥酒到冰湖中捉鯉魚險些喪命。他們在黨的指引下毅然舉起了革命的火把,與高門樓王家鬥,與日寇、湖匪鬥,出生入死戰鬥不息。於而龍後來又作為騎兵團長,馳騁在解放戰爭的戰場;作為第一批創業者,在沼澤地裡建起了大工廠。可是他的結髮妻子早在40年前就不幸犧牲。蘆花有著異常堅定和敏感的階級感情,她與高門樓王家有著不共戴天的階級仇恨。她像一尊威嚴的戰神,把王家老大的頭顱擲在老二王緯宇的面前。王緯宇則是混進革命隊伍的階級異己分子,幾十年來一直隱藏在於而龍身邊搗亂,表面上卻假裝“革命”,刨掉自己父親的墳墓,用血寫入黨申請書,開口閉口是“階級鬥爭”,又利用游擊隊的求勝心理作出錯誤決定,險些使全隊覆滅。在工廠又搞什麼“紅角”,凡事“左”三分,最後他劊子手的面目終於被揭露了。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冬天裡的春天》與十七年“紅色經典”那種豪壯、一往直前的革命言說方式不同,《冬天裡的春天》是站在反思的角度來書寫革命的,它帶有更多的懷疑、感傷甚至幻滅色彩。把它與《紅旗譜》作簡單比較可以看出,《紅旗譜》寫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囊括幾十年的鬥爭風雲,雖然期間也有各種挫敗,然而革命的氣勢從未減弱,革命的目標一直很明確,真正描繪了一幅革命的宏圖。《冬天裡的春天》卻沒有這種大氣、樂觀,它反反覆覆糾葛於那些失誤、教訓中,思考革命的代價、革命的結果,以及革命後的當下現實。因此它不可抑制地透露出一種對革命的懷疑之感。

李國文,1930年出生於上海。1957年因寫小說《改選》,曾被劃過“右派”。1979年又寫小說《月食》,重新回到文壇,此後出版過長篇小說《冬天裡的春天》、《花園街五號》、《危樓記事》等,作品多次獲獎。曾任《小說選刊》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專業作家。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二、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2—1984)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1.李準,《黃河東流去》,北京出版社

《黃河東流去》是以1938年日本侵略軍進入中原,國民黨軍隊為阻滯日軍南下,炸開河南境內黃河花園口大壩造成一千多萬黃泛區難民流離失所為主要情節,以赤陽崗村的李麥、王跑、藍五等7個家庭的主要成員流亡逃荒為敘事線索,形象地描繪了赤陽崗村難民在洪災中背井離鄉,歷時8年從失去家園到重建家園的血淚史、抗爭史和奮鬥史,以及洪災中其他不同階級和階層人物命運的變遷。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黃河東流去》中,李準將儒家正直自強、仁愛擔當等品格與道家天人合一、通透超脫等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創作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尋根與招魂,也是對傳統文化底蘊的再發掘和對傳統倫理道德精華的再弘揚;體現了李凖對儒道相濟的中原傳統文化、倫理的辨證思考和哲理反思以及對繼承、更新傳統文化的期待和信心。

李凖(1928年-2000年)蒙古族,河南洛陽人。歷任中國作協河南分會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短篇小說集《李雙雙小傳》、電影文學劇本《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龍馬精神》、《雙雄會》、《清涼寺的鐘聲》等。《李雙雙》(編劇)獲電影百花獎及最佳編劇獎,《老兵新傳》(編劇)獲1952年莫斯科電影節獎,《黃河東流去》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2.張潔,《沉重的翅膀》(修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沉重的翅膀》是中國反映四化建設、工業改革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該小說敘述重工業部副部長鄭子云支持曙光汽車製造廠廠長陳詠明進行改革,卻遭部長田守誠反對。女記者葉知秋寫了有關陳詠明改革的報告文學,反響很大,但有人藉機造謠中傷鄭子云。田守誠為鞏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與鄭子云展開較量。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該小說對改革的緊迫性與艱鉅性以及所面臨的尖銳複雜的社會矛盾進行了深入描繪,對改革大潮之下的種種人情世態有著全方位透視,筆墨飽滿,議論精闢,獨具風格。

1981年,小說發表後,美國的《基督教科學篇言報》刊登專文,稱《沉重的翅膀》是中國第一部擁護鄧小平路線的政治小說。第一屆茅盾文學獎全體評委都通過了《沉重的翅膀》,但是就是因為政治問題,拉了下來,到了第二屆,大家覺得對它的指責不公正,還是建議要讓《沉重的翅膀》獲獎。經過艱難的歷程《沉重的翅膀》最終獲獎。

張潔,遼寧撫順人,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只有一個太陽》、《無字》,小說、散文、隨筆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祖母綠》、《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等10多部。 曾獲1989年度意大利馬拉帕爾蒂國際文學獎,《森林裡來的孩子》、《誰生活得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分別獲1978年(首屆)、1979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祖母綠》獲全國1983—1984年優秀中篇小說獎,《沉重的翅膀》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無字》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3.劉心武,《鐘鼓樓》,人民文學出版社

故事發生在1982年12月12日這天上午5點到下午5點,四合院裡薛家辦喜事,在這場婚禮上出現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和狀況:一位女大學生單戀著一個翻譯,這個翻譯和他的對象被一位農村姑娘騷擾,一位離過兩次婚的女性追求一位副部長,北京乞丐後代到婚宴上蹭吃蹭喝。被一位老頭不動聲色地點穴,一位老編輯和一位文壇新秀髮生爭執……局長、編輯、翻譯、大學生、工人、醫生、演員等各式各樣的人物齊聚一堂。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鐘鼓樓》的藝術獨創性集中體現在“清明上河圖”式的美學追求上。劉心武把歷史內容溶進現實生活,力圖展示出當代北京的社會生態景觀。劉心武的小說創作,始終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普通人,從《班主任》、《如意》到《立體交叉橋》無不如此,《鐘鼓樓》更是集中地描寫北京普通市民的眾生相。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劉心武,生於四川成都,1950年後定居北京。曾任《人民文學》雜誌主編。1977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說《班主任》、《我愛每一片綠葉》等,中篇小說《如意》、《立體交叉橋》等,長篇小說《鐘鼓樓》、《四牌樓》、《棲鳳樓》、《風過耳》等,紀實作品《5·19長鏡頭》、《公共汽車詠歎調》等。1993年開始發表研究《紅樓夢》的論文,出版專著《劉心武揭秘〈紅樓夢〉》。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三、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5—1988)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1.路遙,《平凡的世界》,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平凡的世界》是從1975年開始創作的,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種文學新思潮風起雲湧,現代派、意識流等文學觀念風靡一時,文學創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變求新令人目不暇接。與此相反,傳統現實主義創作卻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評家認為,路遙的另一部小說《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遙仍然堅持創作完成了這部小說。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平凡的世界》是用溫暖的現實主義的方式來謳歌普通勞動者的文學作品。與《人生》相比,《平凡的世界》更具有人性的高度,作家把苦難轉化為一種前行的精神動力。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平凡的世界》還傳達出一種溫暖的情懷。一是作者對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對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極大的尊重和認同。二是作品處處展現溫暖的親情與友情,是一部溫暖人心的小說。三是作品中的愛情寫得很美,被賦予無比美好的內涵和想象空間。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無性不成書”的長篇小說創作風氣中是難能可貴的。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這部小說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正是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傳統的自覺繼承。這樣的小說對底層奮鬥者而言,無疑具有“燈塔效應”。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能產生如此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的原因。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路遙(1949年—1992年),1949年生於陝西榆林市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1969年回鄉務農。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1980年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1992年11月17日,路遙因肝病醫治無效在陝西西安英年早逝,年僅42歲。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2.凌力,《少年天子》,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少年天子》描寫了大清進關後第一個皇帝順治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及他與皇貴妃烏雲珠的愛情故事。同時也描寫了圍繞著漢化改革所產生的一系列矛盾鬥爭。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小說裡,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兩條線索是很豐富的,凌力是站在一個很冷靜的旁觀者的角度栩栩如生地描寫著筆下的每一個階層和他們的代表人物。考據方面有女性的細膩,在描寫男女之情的時候又是純然的男性思維。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凌力,1942年出生於延安,籍貫江西,從事導彈工程技術工作十二年後,於1978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開始歷史研究和文學創作。主要獲獎作品:長篇歷史小說《少年天子》獲第3屆茅盾文學獎;《暮鼓晨鐘——少年康熙》獲1995年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北京市慶祝國慶45週年徵文佳作獎;《夢斷關河》獲第二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首屆老舍文學獎和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其它作品有《星星草》《傾城傾國》等。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3.孫力、餘小惠,《都市風流》,浙江文藝出版社

《都市風流》這部小說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塑造了從大雜院居民到身居要職的一市之長、從擺攤的大學生個體戶到高級工程師、從崇尚性解放的流行歌星到市長家的“公子”、“千金”等近四十個身份各異的栩栩如生的人物。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視角,全景式的描繪處於社會變革中的人的命運和心態。幾組不同類型的愛情糾葛曲折委婉,多姿多彩,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紛紜變化的倫理道德觀念。作品語言風格獨特,或氣勢磅礴,犀利敏銳;或細膩纏綿,淋漓流暢。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4.劉白羽,《第二個太陽》,人民文學出版社

在新時期,隨著政治環境的淡化,文學開始遠離意識形態,戰爭題材從一個既定的高度下降到一個平面,還原到和其它題材等量齊觀的“文學題材”自身,作家們更加關注生命個體本身,對政權的歌頌的主題不再像“十七年”那樣受到推崇。但是曾經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朝鮮戰爭的劉白羽,他體驗到了建立新中國的艱辛,作者不能忘懷為戰爭犧牲的戰友,所以他對新中國有著“神聖情感”、想用文學家的身份,來歌頌新中國的建立。

《第二個太陽》的成功為軍事文學的創作提供新的經驗和啟示。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劉白羽(1916年—2005年),北京人。曾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國務院文化部副部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部長、《人民文學》雜誌主編。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第二個太陽》《風風雨雨太平洋》,散文集《紅瑪瑙集》《借葉集》,短篇小說集《草原上》《蘭河上》《太陽》《幸福》等。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5.霍達,《穆斯林的葬禮》

《穆斯林的葬禮》是霍達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該小說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齋升沉起伏為主線,在歷史的背景下描寫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運變遷,表現了主人公為追求理想和事業,為完善自身素質所發出的蓬勃不息的命運意識。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穆斯林的葬禮》正是著眼於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融衝突,在中國社會和世界格局的大歷史背景下以小見大,通過講述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以及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融宗教信仰與現實生活,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人性之美與價值之美於一體,折射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回族既有保持其阿拉伯民族的 文化淵源的一面,又有與漢文化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一面。因此,冰心稱“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

霍達,生於1945年,回族,北京人。1976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發表第一部小說《不要忘記她》,1987年創作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該作於1991年獲得茅盾文學獎。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榮譽獎:

蕭克,《浴血羅霄》,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徐興業,《金甌缺》,海峽文藝出版社

四、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9—1994)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1.王火,《戰爭和人》(一、二、三),人民文學出版社

《戰爭和人》 是作家王火創作的長篇小說,1987年—1992年出版分為三部出版,1993年首次結集出版。全書以三部獨立卻又互相聯繫的的小說構成三部曲的形式,可以獨立成文,也可首尾相銜,分別講述了抗日戰爭前中後三個時期以國民黨內部為視點的中國政局時局的變化。全書結構宏大,心理描寫豐富細緻,情節引人入勝。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王火,1924年生於上海。四川文藝出版社原書記、總編輯,四川省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2.陳忠實,《白鹿原》(修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白鹿原》是作家陳忠實的代表作,這部長篇小說共50餘萬字,由陳忠實歷時六年創作完成。《白鹿原》以白嘉軒為敘事核心,白鹿兩家矛盾糾葛組織情節,以反映白嘉軒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倫理道德,在時代變遷與政治運動中的堅守與頹敗為敘事線索,講述了白鹿原村裡兩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間的故事。白家人沿襲村子裡的族長,主人公白嘉軒一生娶過七個妻子,最後一個陪他終生,並育有三兒一女(白孝文、白孝武、白孝義、白靈)。鹿三是白家的長工,黑娃是他的長子。鹿家以鹿子霖為代表,他有兩個兒子(鹿兆鵬、鹿兆海)。小說主要講述了他們的下一代白孝文、鹿兆海、黑娃這一代人的生活。白家後代中規中矩,黑娃卻從小就顯現出不安分。長大後,白孝文繼任族長,黑娃在外做長工,認識了東家的小老婆田小娥,他將她帶回村後,受到村人的排斥。黑娃離開村子後投奔革命軍,又成為土匪。在此期間鹿子霖、白孝文等都吸上了鴉片,將家敗光,去異鄉謀生。鹿三以兒媳田小娥為恥,最終殺了她,因終日被田小娥死時的情形折磨而死去。白孝文則在外重新振作,終有一番作為,白靈加入了共產黨。一個家庭兩代子孫,為爭奪白鹿原的統治代代爭鬥不已。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總體來看陳忠實的《白鹿原》,特別是近年來關於它的主題研究已趨向於多種主題並存的觀點。《白鹿原》保持了歷史的混沌性和豐富性,使這部偏重於感性和個人主義的歷史小說既成為一部家族史、風俗史以及個人命運的沉浮史,也成了一部濃縮性的民族命運史和心靈史。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在具體的創作中,陳忠實大量借鑑了潛意識、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識、性本能等現代主義手法,從而使情節愈顯曲折,突出了人物命運的不可臆測。

不同意見:“一部反映中華民族近現代史的文學作品,從中只看到傳統的宗法文化的作用,卻幾乎看不到五四運動以來新文化的影響,這不能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真實。”

陳忠實,(1942年—2016年),生於西安市灞橋區,1965年初發表散文處女作,長篇小說《白鹿原》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曾十餘次獲得《當代》、《人民文學》、《長城》、《求是》、《長江文藝》等各大刊物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作協主席,陝西省作協名譽主席。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3.劉斯奮,《白門柳》(一、二),中國青年出版社

《白門柳》是中國作家劉斯奮創作的長篇小說,共3冊,分別為:《夕陽芳草》、《雞鳴風雨》、《秋露危城》,出版於1984—1998年。小說通過明末清初復社諸生與秦淮名妓在大動亂中的歷史命運,展示了17世紀中葉“天崩地解”的社會鉅變和歷史畫面,並使用了大量中國古典詩詞作為意象。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白門柳》描寫的明清王朝更迭,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看,是文明程度低的民族戰勝有悠久文化傳統的民族。從多民族中國的歷史看,則是兄弟民族鬥爭、融合、發展的一個階段。因此簡單地站在清朝的立場,或是明朝的立場,並不是區分正確與否、愛國與否的標準。《白門柳》作者正是以大中華民族的歷史觀和維護華夏文明的主體思想,來觀照和反映這段歷史,並著力揭示中國早期民主啟蒙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

劉斯奮(1944年—),廣東中山人。1981年起從事長篇歷史小說《白門柳》的創作。 曾任廣東省文聯主席。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4.劉玉民,《騷動之秋》,人民文學出版社

《騷動之秋》為中國當代作家劉玉民所著長篇小說。小說講述了在商品經濟大潮衝擊下,農村面貌和人際關係的巨大變化,一個“農民改革家”嶽鵬程在改革家鄉面貌中激起的種種騷動 。主人公嶽鵬程既是一位名揚八方的農民企業家,又是一個稱霸一地的土皇帝;既是一位新時代的弄潮兒,又是一箇舊觀念的繼承人。他敬仰父親的革命生涯,卻與父親水火不相容;他欣賞兒子的聰明才幹,卻與兒子不共戴天。

小說中作者踏踏實實地截取了生活裡的這一片段,不計首尾、乾乾淨淨地就寫這些人這一小段時期的生活狀況。當然首尾不是刻意避免的,該提到時大大方方提到就是,卻也不刻意追溯。就在讀者真正關心他們的命運會怎樣的時候,作者卻戛然而止了,乾脆利落,連展望都不留下,簡直有點自然主義的特色。

劉玉民,生於1951 年,原籍山東榮成市。歷任濟南市作協主席、山東省文聯副主席等職。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五、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5—1998)

1.張平,《抉擇》

《抉擇》是當代作家張平著長篇小說,1997年首次出版。《抉擇》以現實生活中大中型企業的艱難為背景,描述了一群領導幹部腐敗和廣大群眾反腐敗的激烈鬥爭。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1996年,張平參加一部電視劇的改編,先後採訪了數十個國有大中型企業,許多工人含著淚水一遍一遍問張平,“你們為什麼就不能寫寫我們工人呢?那麼多的編輯、導演、作家、藝術家,為什麼就只把眼睛盯在那些廠長經理和大款的身我們工人不是國家的主人嗎?為什麼你們會把我們給忘記了。”張平在工廠裡瞭解到,工人們對企業有深厚的愛,對改革有強烈的渴望。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一些腰纏萬貫的老闆、經理是如何的對企業前景漠不關心、對工人死活麻木不仁,張平感到了一股難以言表的憤懣和痛苦,於是寫出了《抉擇》。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張平(1954年—),生於西安,山西新絳人。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抉擇》、《法撼汾西》、《天網》、《十面埋伏》、《對面的女孩》、《國家幹部》等。民盟中央專職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2.阿來,《塵埃落定》

《塵埃落定》是藏族作家阿來的一部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98年。小說描寫一個聲勢顯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後和漢族太太生了一個傻瓜兒子。這個人人都認定的傻子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但卻有超時代的預感和舉止,併成為土司制度興衰的見證人。小說展現了獨特的藏族風情及土司制度的浪漫和神秘。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塵埃落定》這部小說視角獨特,“有豐厚的藏族文化意蘊。輕淡的一層魔幻色彩增強了藝術表現開合的力度”,語言“輕巧而富有魅力”、“充滿靈動的詩意”,“顯示了作者出色的藝術才華”。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評委會評

阿來,1959年出生於四川阿壩藏區。2000年,其第一部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獲第5屆茅盾文學獎,為該獎項有史以來最年輕得獎者(41歲)及首位得獎藏族作家。2009年3月,當選為四川省作協主席。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塵埃落定》《空山》《格薩爾王》等。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3.王安憶,《長恨歌》

《長恨歌》寫了一個女人長達40年的感情經歷。中學生王琦瑤,是一個普通的上海弄堂女,但她又是不普通的,因為她美麗無比,幾乎達到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境界。自從被選上“上海小姐”後,命運就發生了轉變,她做了某大員的女人。後來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又成了普通弄堂女孩,但是表面的平靜掩飾不了她內心的波瀾起伏。她與幾個男人糾纏在一起,關係複雜,後來天命之年的王琦瑤與一位年紀與自己女兒相仿的男人發生畸形戀,最終因為金錢被女兒同學的男朋友殺害。小說筆調冷峻幽默,細膩動人。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長恨歌》的原型是王安憶無意中看到的一則新聞。新聞講述的是“美麗”牌香菸封面上的女郎被男青年騷擾,男青年做賊心虛殺害了封面女郎的事件。

《長恨歌》裡的王琦瑤是上海弄堂裡走出來的典型的上海小姐,她似乎被動地被上海所塑造,所接納,自然而然地、按部就班地走著上海女性走過的或期望走過的路,而在這漫長的路上,她領略並保存著這城市的精華。她的存在是一個城市的存在,她時時提醒人們回望日益闌珊的舊時燈火,即使當王琦瑤飄零為一個街道護士時,她依然能復活人們的城市記憶。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王安憶,1954年出生於南京,1955年隨母到滬。1976年發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有小說《雨,沙沙沙》、《本次列車終點站》、《流逝》、《小鮑莊》、《叔叔的故事》、《69屆初中生》、《長恨歌》等短、中、長篇。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4.王旭烽,《茶人三部曲》(一、二)

作品展示了杭州一個茶葉世家的興衰沉浮,著重通過忘憂茶莊三代茶人的命運悲歡的展示,對茶的精神、茶人精神的透視,演繹出中華民族所不可或缺的具有永恆價值的中國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人類文明精神,塑造了中華民族之魂。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王旭烽杭州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到茶博物館工作,接觸到中國茶文化的精髓,也接觸了很多茶人。她對茶文化的研究獨到精深,她說:“如果用一種植物來關照我們這個民族的話,沒有什麼比茶來得更為合適了。茶的內瀲、歷史悠久、生命力旺盛的特點很多地方與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相關。”

王旭烽,1955年生於杭州,198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歷史系,自1979年發表第一部獨幕話劇《承認不承認》至今,主要作品有《春天系列》、《西湖十景系列》《茶人三部曲》、《飲茶說茶》、《杭州史話》,大型電視片《浙江七千年》、《話說茶文化》(主撰稿)等。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六、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9—2002)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1.熊召政,《張居正》,長江文藝出版社

《張居正》第一卷《木蘭歌》是變法的前奏,主要敘述在隆慶皇帝病重去世和皇權變更的特定情況下,高拱、張居正、馮保之間的爭鬥和權力三角的逐步成型。第二卷《水龍吟》明寫京城裡“胡椒蘇木折棒事件”所引起的一系列紛爭,暗寫張居正借“京察”整飭史治的機會建立和鞏固自己的政治權力。這一階段中,李太后、張居正和馮保三人的權力關係中逐漸趨向穩定。第三卷《金鏤曲》是在權力三角關係穩定後,敘述了張居正變法最艱難的攻堅階段。第四卷《火鳳凰》描寫的就是隨著小皇帝長大而逐步收回皇權,權力“鐵三角”隨之瓦解進而導致變法迅速失敗,保守勢力全面復辟。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該小說通過對張居正在艱難曲折中一步步走向事業的頂峰又一步步走向失敗的深淵的一波三折的敘述中,讓讀者感受到歷代改革家共同的悲劇命運,由此激發了對中國文化命運的深沉思考和對中國式改革的痛切拷問。

熊召政,湖北省英山縣人,1953年12月出生,已出版長篇歷史小說、中短篇小說、散文、歷史札記、詩集四十餘部。四卷本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2002年問世後,被譽為中國新時期長篇小說的里程碑。近年來,其作品多次獲得各種獎項。現任湖北省文聯主席、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長。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2.張潔,《無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無字》以女作家吳為的人生經歷為主線,講述了她及其家族幾代女性的婚姻故事,描摹了社會大動盪、大變革中各色人等的與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現了中國近百年間的風雲際會,對20世紀的中國進行了獨特的記錄與審視。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無字》是一部有著多重主題的文學作品,作家以女性視角用恢弘的筆法對時代大背景下的人性進行了深度挖掘,既有對以胡秉宸為代表的政界虛偽與齷齪的辛辣批判,又有對當時社會人生百態的生動描摹。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曰無字。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3.徐貴祥,《歷史的天空》,人民文學出版社

《歷史的天空》以梁必達、陳墨涵等為代表的20世紀30年代投身革命的青年男女故事為主線,內容涵蓋並經歷了紅軍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和粉碎“四人幫”以及進入新時期以來等各個歷史階段,歷時長達半個世紀。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歷史的天空》突破了以往軍事文學單純描寫戰爭的單調模式,即陷於硝煙瀰漫、刀光劍影的兩方廝殺而忽略了對人的表現。表現我軍內部矛盾僅限於戰爭指揮方法的正確與錯誤、人物思想的先進與落後。《歷史的天空》這篇小說卻把戰爭當作描寫人物的背景,當作表現人物的手段,寫戰爭是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的。縱觀整部小說,作者力圖從新的角度詮釋戰爭、權力、政治與人格的關係,把人性,慾望,命運同戰爭生活的交融放在表現的焦點上。在表現中國民族革命戰爭和塑造中國軍人形象方面,《歷史的天空》具有一定的開拓性和創新性。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徐貴祥,1959年12月出生於安徽省霍邱縣, 現為解放軍出版社科技編輯部主任兼副編審。中篇小說有《瀟灑行軍》、《彈道無痕》、《決戰》等,長篇小說有《仰角》、《歷史的天空》、《明天戰爭》等。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4.柳建偉,《英雄時代》,人民文學出版社

該小說大開大合,以一個紅色家族的幾個主要人物在北京和西南中心城市的命運沉浮為主線,描繪世紀之交社會變遷的壯闊圖景,既寫出物質狂歡時代物慾橫流對正常秩序的破壞,也寫出時代英傑和廣大人民群眾對理想、信仰的堅守,對醜惡的抗爭和對美好未來的希冀。該小說結構宏大,採用直面現實的敘事手法,廣泛呈現了當代中國的經濟生活場景。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英雄時代》揭示了危機產生的深層根源——社會體制不健全,具體地說:一是社會缺乏民主機制;二是計劃經濟根深蒂固。小說真實地描寫了人民群眾,特別是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為社會轉型承受的負擔。中國改革真正的英雄是人民,中國前途發展的多種可能性的選擇權最終在人民手裡。承擔著改革沉重負擔,決定著改革命運的是人民,人民是真正的時代英雄。

柳建偉,河南鎮平縣人。1963年10月生。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主席團委員。成都軍區政治部創作員。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時代三部曲”(《北方城郭》、《突出重圍》、《英雄時代》)、《驚濤駭浪》,長篇報告文學《紅太陽白太陽》、《日出東方》,中篇小說集《蒼茫冬日》,電影劇本《驚濤駭浪》、《騷動的原野》,電視劇劇本《突出重圍》、《英雄時代》等。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5.宗璞,《東藏記》,人民文學出版社

《東藏記》是當代女作家宗璞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小說《南渡記》的續篇,首次出版於2000年。該小說人物以明侖大學歷史系教授孟樾,夫人呂碧初和女兒孟離己、孟靈己等一家人為軸心,放射至孟樾教授的親朋好友同事周圍近百人,寫出從京城南下的一群知識分子,在抗日戰爭中的個人遭遇、情感經歷,以及心靈成長的歷史。該小說用溫情的筆調,來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堅韌不拔和博大胸襟。

《東藏記》的背景是抗日戰爭時的西南聯大,即小說中的明侖大學。抗日戰爭爆發時,年僅九歲的宗璞和全家隨父親馮友蘭從清華大學南赴西南聯大,在西南聯大度過了長達八年的青春歲月。在此期間,胸懷家國天下的知識分子在戰火逆境中的堅韌與堅守給年少的宗璞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東藏記》即宗璞根據自己在西南聯大的經歷和生活體驗而創作的一部具有真實性的作品。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宗璞,原名馮鍾璞,1928年出生,當代作家,常用筆名宗璞,原籍河南省唐河縣,生於北京,著名哲學家馮友蘭之女。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紅豆》《弦上的夢》,系列長篇小說《野葫蘆引》和散文《紫藤蘿瀑布》等。2018年,其作品《北歸記》獲獎第三屆施耐庵文學獎。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七、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3—2006)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1.賈平凹,《秦腔》,《收穫》雜誌、作家出版社

內容涉及其家鄉陝西省丹鳳縣棣花鎮的故事。作品以細膩平實的語言,採用“密實的流年式的書寫方式”,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年代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係在傳統格局中的深刻變化,字裡行間傾注了對故鄉的一腔深情和對社會轉型期農村現狀的思考。書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賈平凹稱“我要以它為故鄉豎一塊碑”。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秦腔》以兩條線展開,一條線是秦腔戲曲,一條線是農民與土地的關係。這兩條線相互糾結,在一個叫清風街的村莊裡演變著近三十年的歷史。《秦腔》是對作者記憶裡的故鄉的描述,語言自然是熟悉的故鄉土語,這些土語是經歷了長久的歷史傳承下來的,就有厚重的歷史性。這種語言精確傳達出濃厚的鄉情,這也正是《秦腔》的魅力。《秦腔》用故鄉語敘故鄉事表故鄉情,是對已經消逝了的家鄉的緬懷,不僅在文學價值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更是作者鄉情的宣洩。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賈平凹,1952年生於陝西省商洛市丹鳳縣,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78年憑藉《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92年創刊《美文》,1993年創作《廢都》,2008年憑藉《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藉《古爐》 ,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2.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收穫》雜誌、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遲子建所著的長篇小說,小說以一位年屆九旬的鄂溫克族最後一位酋長女人的自述口吻,講述了一個弱小民族頑強的抗爭和優美的愛情。小說語言精妙,以簡約之美寫活了一群鮮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溫克人。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額爾古納河右岸》充盈著豐厚的生態意蘊: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對生靈的關愛與體貼,對人的自然天性的禮讚與頌揚,對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困境的憂慮與不安,對宇宙生態平衡秩序和諧的祈盼與暢想。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遲子建,1964年出生,黑龍江省作協主席。著有《偽滿洲國》《額爾古納河右岸》《白雪烏鴉》等長篇小說,《逝川》《霧月牛欄》《清水洗塵》等小說集,《傷懷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散文隨筆集。曾榮獲“魯迅文學獎”、“冰心散文獎”、“茅盾文學獎”等文學大獎。

3.周大新,《湖光山色》,《中國作家》雜誌、作家出版社

《湖光山色》是周大新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以亞洲最大水庫——丹江口水庫為地點,描述一個曾在北京打過工的鄉村女性暖暖與命運抗爭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經歷。《湖光山色》通過楚暖暖和曠開田從貧窮到富裕的經歷講述了一個關於人類慾望的寓言。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在《湖光山色》這個結構嚴密充滿悲情和暖意的小說中,周大新以他對中國鄉村生活的獨特理解,既書寫了鄉村表層生活的巨大變遷和當代氣息,同時也表現了中國鄉村深層結構的堅固和蛻變的艱難。

周大新,河南鄧州人,著有長篇小說《走出盆地》、《第二十幕》、《21大廈》,中短篇小說集《漢家女》、《香魂女》、《銀飾》、《左朱雀右白虎》、《向上的臺階》,文集《周大新文集》(5卷)等。《漢家女》獲全國1985年-1986年優秀短篇小說獎,《小診所》獲全國1987年-1988年優秀短篇小說獎,《向上的臺階》獲第六屆百花獎和《十月》獎,《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長篇小說《第二十幕》獲第三屆人民文學獎。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4.麥家,《暗算》,《鐘山》雜誌(發表篇名為《暗器》)、世界知識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暗算》分為《聽風者》、《看風者》、《捕風者》三部分,每部分含有若干故事章節,有七個敘述者,都以第一人稱分別敘述了自己的故事,而以敘述者之一的記者“麥家”巧妙地將其串聯起來。小說通過這種詭異迷離的敘事方式和幻疑莫測的懸念情節,展示了一個有別於人們固有印象的特工世界,重新詮釋了特工的悲劇宿命。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麥家從軍十幾年,對情報領域的工作與生活有很深的瞭解,對那些從事秘密工作的天才和英雄們懷有深深的敬意和無奈的惋惜。可以說《暗算》就是麥家為這些秘密工作者們樹碑立傳的明證。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麥家,1964生於浙江富陽,現任浙江省作家協會主席。是首位被英國“企鵝經典文庫”收錄作品的中國當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解密》、《暗算》、《風聲》、《風語》、《刀尖》,電視劇《暗算》、《風語》、《刀尖上行走》(編劇),電影《風聲》、《聽風者》等。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八、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7—2010)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1.張煒,《你在高原》

《你在高原》當代作家張煒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2002年。全書分三十九卷,歸為十個單元(《家族》《橡樹路》《海客談瀛洲》《鹿眼》《憶阿雅》《我的田園》《人的雜誌》《曙光與暮色》《荒原紀事》《無邊的遊蕩》)。在這部作品中,作者以寧、曲兩家故事作為主線,講述了“高原”人們的生存方式,並在其中穿插了家族歷史與祖輩和父輩的悲劇人生。作者在《你在高原》中塑造出大量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獨具特色。該小說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系列作品,它結構奇特:主人公前後統一,但每一本又可以獨立。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當代作家鐵凝:這部作品對於人類發展歷程的沉思、對於道德良心的追問、對於底層民眾命運和精神深處的探詢、對於自然生態平衡揪心的關注等方面,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這些問題恰恰都是中國在近百年來追求獨立解放和強國富民的歷史過程中既令人焦慮又必須面對的。作品聚焦“50年代生人”的眼光,更對這一歷史進程加以“記錄”。在某種程度上,人文主義的價值取向、積極達觀的精神立場和充滿詩性的情感表達構成了這部作品的思想基調,凸現出它的超拔脫俗的品貌。就藝術而言,這部作品以450萬字的鴻篇鉅製,精心打造了一個人物眾多、色彩斑斕的小說世界。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2011年,《你在高原》獲《亞洲週刊》評出的2010年“世界華文十大小說”榜首,人民日報、人民網“年度(2010年)最有影響力10本書”。香港《大公報》綜述2010年度“最值得珍藏的人與書”時,將張煒和《你在高原》置於首位。

張煒,1956年生於山東省龍口市,1980年開始發表小說、散文、文論等。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家族》《柏慧》《外省書》《能不憶蜀葵》《醜行或浪漫》,中篇小說《瀛洲思絮錄》《秋天的憤怒》《蘑菇七種》,短篇小說《冬景》《聲音》《一潭清水》《海邊的雪》,出版有《張煒文庫》(1-10卷)。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2.劉醒龍,《天行者》

《天行者》 以中國20世紀90年代貧乏的鄉村教育為背景,講述了一群在貧苦生活中無私為鄉村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的民辦教師為求轉正而發生的辛酸故事,也反映出被人們遺忘已久的鄉村民辦教師曾有過的艱難歷程。該書秉承了作者現實主義的一貫風格,以細膩的筆觸、樸實的文字落腳於中國社會的一隅。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天行者》是獻給中國大地上默默苦行的鄉村英雄的悲壯之歌。書寫了一群民辦教師在農村中的堅守與盼望,是對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農村四百多萬民辦教師的近乎臨摹式的描寫。長期以來的文學作品中,民辦教師的形象一直被限定於低下的文化、社會地位之中,政治形象以及教育貢獻往往被簡單的勾勒或直接忽略,而劉醒龍則超越了這層簡單的政治道德評價,立體地表現了中國民辦教師在底層無私奉獻的形象。《天行者》從宏闊的政治、文化以及時代變革的歷史進程出發,深度把握了中國民辦教師的歷史命運,透過民辦教師的道德光輝,深入地窺探了民辦教師的文化心理!同時,《天行者》不同於其他書寫民辦教師的作品的是作者也將藝術觸角深入到廣袤的中國鄉村,思考著被文學作品遺忘已久的中國鄉村的文化與政治。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劉醒龍,湖北黃岡人,1956年生。現為武漢市文聯副主席,《芳草》文學雜誌總編輯,湖北省作協副主席。1984年開始發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說《鳳凰琴》《分享艱難》《秋風醉了》等。出版有《威風凜凜》《至愛無情》《生命是勞動和仁慈》《聖天門口》等長篇小說和多部中短篇小說集。部分作品曾多次獲獎。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3.莫言,《蛙》

《蛙》是中國當代作家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計劃生育國策當年在高密東北鄉的艱難推行過程;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萬心的人生經歷,在形象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而複雜的歷史過程的同時,成功塑造了一個生動鮮明、感人至深的農村婦科醫生形象;並結合計劃生育過程中的複雜現象,剖析了以敘述人蝌蚪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卑微、尷尬、糾結、矛盾的精神世界。全書由4封長信和一部9幕話劇組成,秉承了作者鄉土文學的一貫風格,結構新穎,節奏鮮明,筆觸細膩,文字樸實,富有意味和張力。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蛙》是一部寫實主義作品,它真實地反映了計劃生育國策當年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艱難推行過程。讀《蛙》,讀者會時時感到殘酷:一是小說情節和人物命運的殘酷,另一是莫言客觀冷靜地書寫他人靈魂深處極致痛苦的殘酷。莫言對小說結構、敘述語言、審美訴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詩般反映社會變遷等方面的執著探索,在整體上達到了極高藝術水準,也是中國當代原創長篇小說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莫言,生於1955年,原名管謨業,山東高密人。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院院長。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複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寫了一出出發生在山東高密東北鄉的“傳奇”,主要作品有《豐乳肥臀》《生死疲勞》《檀香刑》《蛙》等。2011年獲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4.畢飛宇,《推拿》

《推拿》講述的是某推拿中心一群盲人的情感、責任、尊嚴和夢想的生活故事。《推拿》是一部關於“尊嚴”的小說,畢飛宇以小說的方式,表達著盲人的自強、自愛、自重、自尊。

《推拿》出版後連獲《小說選刊》首屆“中國小說雙年獎”、《人民文學》獎、新浪“年度作家”、《當代》年度最佳長篇小說、臺灣省《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推拿》獲得2011年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畢飛宇,1964年生於江蘇興化。著有長篇小說《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那個夏季,那個秋天》,小說集《慌亂的指頭》、《祖宗》等。短篇小說《是誰在深夜裡說話》獲1995年《人民文學》獎,短篇小說《哺乳期的女人》獲1996年《小說選刊》獎、1996年全國十佳短篇小說獎、1995—1996年《小說月報》獎、首屆魯迅文學獎。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5.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

《一句頂一萬句》分為兩部:《出延津記》與《回延津記》。上部“出延津記”講述的是在二十世紀前期的河南農村,一個孤獨無助的農民———吳摩西為了尋找與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女,為了尋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記”記述了吳摩西養女巧玲的兒子牛建國,同樣為了尋找與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一去一來,延宕百年。故事看似簡單,但回味悠長。書中的人物絕大部分是中國最底層的老百姓。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一句頂一萬句》是河南作家劉震雲重要作品,出版於2009年,描述了一種劉震雲中國式的孤獨感和友情觀。《一句頂一萬句》被稱中國版《百年孤獨》,是劉震雲的一個成熟、大氣之作。“出延津記”和“回延津記”表面上看主要是在講楊百順和牛愛國兩個人的歷史,但只要對之細細咀嚼與回味,便會明白實際上是在講“孤獨”的歷史。 “孤獨”世代相傳,祖輩的故事在後輩的身上重演,祖輩的“孤獨”也在後輩身上的延續。

劉震雲,1958年生於河南省延津縣。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現有長篇小說《故鄉天下黃花》、《故鄉相處流傳》、《故鄉面和花朵》(四卷)。作品集《劉震雲文集》(四卷)、《塔鋪》、《一地雞毛》、《官場》、《官人》等,並四百多萬字。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九、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11—2014)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1.格非,《江南三部曲》

江南三部曲分別是指:《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深入思考並描寫一百年來中國社會、歷史、知識分子等問題。前兩部,《人面桃花》寫的是民國初年的知識人對精神世界和社會理想的探索;《山河入夢》寫的是五六十年代知識分子的夢想和社會實踐,而《春盡江南》則對準了當下中國的精神現實。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格非,1964年生於江蘇丹徒,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調入清華大學中文系。從1987年發表成名作《迷舟》開始,迄今已創作出版長篇小說五部:《敵人》、《邊緣》、《慾望的旗幟》、《人面桃花》、《山河入夢》;中短篇小說集多部:《迷舟》、《唿哨》、《雨季的感覺》、《青黃》等。他的中篇小說《褐色鳥群》曾被視為當代中國最玄奧的一篇小說,是人們談論“先鋒文學”時必提的作品。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2.王蒙,《這邊風景》

《這邊風景》是王蒙2013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以新疆農村為背景,從公社糧食盜竊案入筆,用層層剝開的懸念和西域獨特風土人情,為讀者展示了一幅現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圖。同時也反映了漢、維兩族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真實生活,以及兩族人民的相互理解與關愛。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這邊風景》初稿於一九七八年,主題思想就充滿了政治化的色彩。這部小說的基本構思是圍繞當時的現實政治而進行的。由於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所謂階級鬥爭理念的一統天下,所以,如此一種理念的貫穿始終就是必然的事情。

王蒙,1934年出生於北京,河北南皮人,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1953年開始文學創作,六十年來寫了大量小說等作品。作品翻譯為二十多種語言在各國發行。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3.李佩甫,《生命冊》

《生命冊》的主人公“我”是一個從鄉村走向城市的知識分子,一個“揹負土地行走的人”。從鄉村到省城,從省城到北京,再從北京到上海,一路走來,“我”的身份也從大學老師轉變為“北漂”槍手、股票市場上的操盤手,以及一家上市公司的負責人。“我”是一個深刻、冷靜、內斂、節制的人,而作品串聯起了“駱駝”、“老姑父”、“梁五方”、“蟲嫂”等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在這些人物身上,從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可以看到城市與鄉村之間紛紛擾擾的世界。最終在時代的劇中,“我”失去了精神的依傍和皈依,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名副其實的“孤兒”,他被扎壞一隻眼睛,躺在醫院裡反思自己這一路的榮華與失落。小說中的另一個主要人物“駱駝”跳樓自殺。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生命冊》是其繼《羊的門》、《城的燈》之後,“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這是一部自省書,也是一個人五十年的心靈史。追溯了城市和鄉村時代變遷的軌跡,書寫出當代中國大地上那些破敗的人生和殘存的信念。在時代與土地的變遷中,人物的精神產生裂變,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在這些無奈和悲涼中,在各種異化的人生軌跡中,又蘊藏著一個個生命的真諦。

李佩甫,河南許昌人,1953年出生,河南省文聯副主席,省作協副主席。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孫》、《金屋》、《城市白皮書》,《羊的門》、《城的燈》、《李氏家族》等7部長篇小說,中篇小說《黑蜻蜓》、《村魂》、《田園》、《李佩甫文集》四卷等。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4.金宇澄,《繁花》

《繁花》是金宇澄創作的長篇小說,2012年發表在《收穫》雜誌。《繁花》故事以10歲的阿寶開始,以中年的小毛去世結束,起於20世紀60年代,終於20世紀90年代。重點描寫了兩個時間段的上海,一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是八九十年代,尤其是這兩個特殊歷史時期上海人的生存狀況。除此之外,金宇澄還將筆調觸及太平天國時期,甚至遠古的傳說時代,展現的並非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但又與上海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體裁上,《繁花》充分借鑑和吸收了話本小說的優勢,呈現出一種新的韻致。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小說《繁花》表現的主題是宏觀大歷史下小人物隨波逐流的命運無常的無奈,如張愛玲、王安憶等海派作家那樣,在作品中呈現的,是無論滄海桑田、風雲變幻,卻永遠都不會改變的恆定的、瑣碎的、精細的、世俗的市民傳統,並在這種瑣碎和精細中展現最真實的生活本相。

金宇澄,生於上海,1977任《上海文學》雜誌編輯,1985年開始發表作品,2012年金宇澄以滿紙滬語完成了一部描寫上海市民生活的長篇小說《繁花》,一問世就摘得2012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長篇小說第一名。2013年憑藉《繁花》獲得首屆魯迅文化獎年度小說獎。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5.蘇童,《黃雀記》

《黃雀記》是蘇童所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講述了一樁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青少年強姦案引發的命運糾結史。香椿樹街鼎鼎有名的紈絝子弟柳生強姦了一名少女,卻讓普通少年保潤替其坐牢。最終,保潤殺了柳生。《黃雀記》延續了蘇童慣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敘事風格和節奏。主題涉及罪與罰,自我救贖,絕望和希望。

小說故事並不複雜,就是一樁上世紀80年代發生的青少年強姦案。分為三章:保潤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標題暗示了三個不同的敘事視角。“通過三個不同的當事人的視角,組成三段體的結構,寫他們後來的成長和不停的碰撞,或者說這三個受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的命運,背後是這個時代的變遷。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蘇童,1963年生於蘇州。1983年開始發表小說。蘇童的成名作當推1987年發表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從那時起,蘇童被批評界看成“先鋒派”(或“後新潮”)的主將。主要作品有《妻妾成群》,《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罌粟之家》,《米》,《1943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等。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