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小廟:傳統白酒加水必渾濁

大約五年前,剛開始發帖的時候,看網上白酒鑑別方法中廣泛應用燒鹼和拉酒線。我就奇怪了,加點水就能檢驗的小事,幹麼弄得那麼繁瑣呢。

小廟斗膽提出加水法,那時在意這個法子的人少,百度不出太多相關信息,很多人看見此法不過冷笑三聲。

他們依然轟轟烈烈的拉酒線、燒鹼。可沒想到,幾年過後有幾位卻改了路子,不拉酒線也不燒鹼了,只推加水法。搞的動靜還很大,引發了一陣小風波。

加水法本身有錯嗎?一點錯也沒有,只是被歪曲了它的作用和意義。加水法是排除法,因為加水渾濁是傳統白酒的顯著特徵,如果一個酒無此特徵,那就是自證其偽,可以毫不猶豫的排除掉。尤其對於那些號稱傳統白酒,一本正經說假話的,加水法就像是照妖鏡。是人還是妖?鏡下現原形。

可好好的加水法,卻被歪曲了、利用了。他們到處放視頻,大號小號的推,明裡表達的是加水不渾濁的不是傳統白酒,而暗裡表達的意思是:加水渾濁的就肯定是傳統白酒。嫻熟地運用了隱喻、暗喻,也是高明。

然而實際上,加水法檢驗的是“加水不渾濁的絕不是傳統白酒”,並非“加水渾濁的就肯定是傳統白酒”,這兩個意思差的遠著呢。

打個比方吧,好比原來說的是:沒有餡的不是餃子;可這話到了他們嘴裡就變了,變成:有餡的就肯定是餃子。這邏輯要是能成立,那賣包子的能答應嗎?賣湯圓的能答應嗎?賣月餅的也不能答應啊!

歪曲利用加水法,自然會有人站出來指指點點。可是站出來的那幾位也夠嗆,說不到點子上,你老盯著加水法想招有什麼用呢,難道事實還能給推翻了?仰起臉吐口水,結果不還得落在自己臉上。

來吧,咱們一起來看看,白酒加水渾濁到底是怎麼回事。

引起白酒渾濁的,是酒中高級脂肪酸及其酯類,即油性成分(包括雜醇油在內)。棕櫚酸、亞油酸、油酸,這3種高級脂肪酸在窖內發酵,經酵母菌酯化而生成高級脂肪酸乙酯。高級脂肪酸乙酯是醇溶性的,而不溶於水。醇少水多,很容易被析出而形成渾濁。

這段話發表在《釀酒科技》1995年第4期,作者是周恆剛。試問白酒業內,不管你是哪個協會、委員會的,周先生的論文你敢駁嗎?

就算你把周先生也不放在眼裡,那秦含章先生呢?他也在《現代釀酒工業綜述》裡發表言論了:“當白酒稀釋降度後,由於酒精本身的溶解性能降低,因而立即出現乳白色渾濁,失去原來酒度時所呈現的透明度。”

可見白酒加水渾濁沒錯,如同喝開水燙嘴、吃太多會撐,是簡單事實。秦週二位的原話都抬出來了,咱還有什麼可說的?

其實又何止秦週二位呢?沈怡方先生在著作裡也說了:“在傳統固態發酵法白酒的生產活動中,隨著高度白酒的加水降度,出現了白色渾濁物質。”

還有呢,賴高淮先生說的更實在,他說“加水過量蒸餾白酒就渾濁,這是中國白酒的屬性和特徵,否則它就不是中國白酒了”。賴先生硬氣、有擔當,“這是中國白酒的屬性和特徵,否則它就不是中國白酒了”,說的即直接又果斷,毅然決然!

列舉出這幾位老先生的言論,用來證明傳統白酒加水必渾濁,算不算是重錘?實際上,對此發表過公開言論的,又何止是這幾位酒界高山呢。隨便翻開哪一本與此相關的資料文獻,幾乎都有明確記述。比如《食品發酵與釀造》,是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書裡面就說了:“高度白酒加水降度後立即產生乳白色渾濁”。

如要一一列舉,就小廟手頭掌握的資料而言,不同版本的教材拿出幾摞來沒啥困難,可炫耀這個沒意思,竊以為就證實加水法來說,有以上佐證就足夠了。傳統固態法白酒加水渾濁,明白無誤。

而這個現象又是怎麼引起重視的呢?還得從周先生的論文裡找線索。文章說:“採用固態法生產的白酒,經兌水而成低度白酒。此法面臨兩個問題:一是白酒降低酒度以後酒味淡薄;二是降度後出現渾濁,除濁後酒味更加淡薄。”

原來如此。是為了生產低度白酒而給固態法白酒加水降度,才重視起加水渾濁的問題。周先生在文章裡,還同時透漏了另一條信息,給固態法白酒加水降度,不僅渾濁,而且還酒味淡薄。

酒味淡薄的原因好理解,因為高級脂肪酸乙酯呈膠狀,能給人在口感上的圓滑感使酒味濃厚。並且圓滑感在蒸餾酒中對香味協調也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當它們被水析出後,就不起作用了,所以造成酒味淡薄。

那麼,後來有沒有解決這兩個問題呢?就小廟這二十年來的觀察,仍然沒有圓滿解決,如今可能已經放棄解決了。

渾濁的問題其實好辦,可以把酒冷凍,然後把冷凝物濾出來,因為高級脂肪酸乙酯遇冷凝結。也可以降度後過濾或吸附,如傳說中的活性炭就擅長幹這個。但是,不管用什麼方法,解決渾濁的同時,酒味淡薄的問題就出來了。

顧此失彼,要清澈就沒酒味,要酒味就不清澈。跳出來一看,清澈透明沒酒味,那不就是食用酒精嘛,還麻煩那些勞什子幹嘛!尤其到了九十年代中後期,新工藝白酒大行其道,用固態法生產低度酒的話題就絕少再聽到了,其中緣由,諸君意會。

低度酒的話題其實與加水法無關,只是歪打正著,用固態法生產低度酒而引起的技術難題,卻成了酒徒鑑別傳統白酒的手段,而且特別管用。但要說明,加水法於低度酒不起作用,鑑別的對象只限於高度白酒,醇多水少,起步50度以上。只要是50 度以上的白酒,如果加水不渾濁,就肯定不是傳統白酒!

可是,某專家的也科普了,說很多“大企業”有錢,買得起設備,酒經過了設備的處理所以不渾濁。可問題是,如果它是50度以上的白酒,它為什麼要去處理呢?50度以上清澈透明,有處理的必要嗎?飛天茅臺加水都渾濁,它怎麼不處理?你比茅臺都有錢嗎?還有比茅臺都大的酒企業嗎?

當然,非要給“處理”找個理由的話,也有。防止遇冷凝結啊!不然的話,北方冬天寒冷,萬一酒凍著了,消費者一看酒裡面棉絮似得,會投訴的。好槓喜歡抬!最愛言之有物的爭論。

如果酒企業這點都想到了,小廟先贊一個,好!接下來再說難聽的話。如果是為了防止冷凝而處理了酒,那麼,高級脂肪酸乙酯本來起到呈香呈味的作用,處理掉它們以後,則必然香味淡薄,那又是如何解決的呢?你的酒雖然不渾濁但是酒味還很好呢,是不是也“處理”了?怎麼處理的?除了補充微量元素還有其他辦法嗎?白酒工業又不是玄學。

處理了引發渾濁的物質,又添加補充了香和味,那它還是傳統白酒嗎?別說後來補充香味,就算僅僅處理渾濁,就已經改變了酒的屬性。拉個雙眼皮都不再是天然美女,更別說整過容了。或許整了容更好看,但咱談的是天然不天然,不是好看不好看。所以,加水不渾濁的絕不是傳統白酒!小廟到如今依然斬釘截鐵,絕對不含糊。

加水不渾濁的絕不是傳統白酒!同時再次強調,加水渾濁的未必就是傳統白酒。餃子必須要有餡,但有餡的未必就是餃子。

這邏輯一點也不繞,加水法是排除法,加水渾濁是傳統白酒的顯著特徵,無此特徵的,就是自證其偽。加水法的作用,就是把明顯不是傳統白酒的排除掉。

至於加水渾濁的裡面,又有哪些是哪些不是?咱還有其他辦法來肯定或否定,不過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按下不表。諸君也別追著問,誰不給自己留幾手小花招呢,說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如同孫行者的救命毫毛。

傳統固態法,酒少水多必渾濁,加水法沒問題。可又有專家說了,新工藝白酒如今也有辦法讓它加水渾濁,高級脂肪酸乙酯而已,給它另外加進去,不過增加點成本,太容易辦到了。還別說,有跡象表明,確實已經有人在動腦筋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國人聰明的很。

但小廟以為,不能因為社會上有假幣,咱就把銀行裡的真鈔給廢了吧。

所以就目前來說,加水法依然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