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補冬,補嘴空——該吃羊肉了!

也許南方的朋友還在拒絕秋褲,但立冬,已經來啦!

小編聽北方的小夥伴說:“如果現在你看見我跺腳,我不是冷,我是秋褲往上縮到小腿肚了。”其實,冬季的保暖利器除了秋褲之外,更重要的是身體內裡氣血充足。不如,我們一起吃羊肉吧——


  • 立冬吃羊肉溫陽補腎抗寒

“立冬”,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為表述季節轉換的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11月7日或8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

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意思是說這個時節秋季農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都藏起來準備冬眠,人們活動也會減少。因此,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立冬補冬,補嘴空——該吃羊肉了!

其實,我國幅員廣闊,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地區、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以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在立冬之日同時開始的。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準,以下半年平均氣溫連續5天降到10℃以下為冬季,則“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吻合。我國最北部的漠河及大興安嶺以北地區,9月上旬就已進入冬季,首都北京及其周邊地區在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長江流域地區的冬季要到“小雪”節氣前後才真正開始。

  • 立冬“補嘴空”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既是二十四節氣中季節轉換的節氣,在我國古代社會中又是個重要的節日。如“迎冬”“祭冬神”“補冬”“吃羊肉”等傳統就與立冬節氣密切相關。

常言道:“立冬補冬,補嘴空。”我國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都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勞。在南方地區,立冬時節人們喜歡吃些雞鴨魚肉,以增強體質,抵禦寒冬。在臺灣地區,立冬日,街上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人滿為患。在閩南地區,立冬日,出嫁的女兒要給孃家送去雞、鴨、豬蹄、豬肚等,以讓父母補養身體,表達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立冬補冬,補嘴空——該吃羊肉了!

寒風起,羊肉肥,立冬進補,羊肉是首選食材。俗話說:“立冬吃羊肉,冬天不怕冷”,我國各地民間歷來都有立冬吃羊肉抵禦風寒、滋補身體的習俗。

羊肉味甘、性溫,入脾、腎經,具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補腎壯陽的功效。現代研究表明,羊肉比豬肉、牛肉的肉質要細嫩,而且脂肪、膽固醇含量較少,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及鐵、鋅、硒的含量更為豐富。此外,羊肉容易消化吸收,多吃羊肉有助於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因此,羊肉歷來被當作冬季禦寒和養生進補的重要食品之一。

中醫認為冬季天寒,寒邪易傷腎陽,宜食溫性食物,以食物之溫熱制約天氣之寒冷。腎臟是先天之本,與人體生長髮育及其壽命長短密切相關,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源泉,其既能滋養五臟的陰氣,又可溫補五臟的陽氣。

所以,冬季養生攝取食物當以補腎溫陽、培本固元、強身健體為首要原則。

冬季養生攝取的食物宜溫性或平性,忌寒涼。常以鹿肉、羊肉、麻雀、蝦仁、韭菜、栗子、鎖陽、肉蓯蓉、胡桃仁等溫補腎陽、腎氣,以鹿茸、雪蛤、銀耳、海參、淡菜、龜肉、鴨肉、黑豆、黑芝麻、枸杞子等滋補腎陰、腎精。從現代營養學的觀點看,冬季補益類的食品含熱量較高,營養豐富,滋養作用強,有比較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有利於禦寒抗病,增強體質,強健身體。

好 · 書 · 推 · 薦

立冬補冬,補嘴空——該吃羊肉了!

立冬補冬,補嘴空——該吃羊肉了!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二十四節氣藥膳養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鄧沂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