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街頭的小吃,勾起了你的初戀

無意中看到好友的空間裡有一篇關於西安小吃的介紹,一時之間思緒恍惚…看完之後彷彿又回到了那段時光,那個屬於自己的夏天…

這幾天聽別人說了一句話覺得很有道理,隨著年齡的增長,“新的事情記不住,舊的事情忘不掉”。既然是看了人家的關於小吃的記憶,也留下自已記憶中的小吃。

似乎西安的夏天總是很熱!,這兩個地方是記憶裡呆的最多的地方。初到西安,你吃的最多的肯定就是肉夾饃,因為西安人民把肉夾饃理想化了,管怎麼吃都是饃夾肉,不過好東西吃多了還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不過,第一口的感覺-------怎一個香字了得。(不排除飢餓的原因)人家都說到了西安,如果不吃羊肉泡,不去兵馬俑就不算真的去西安,說的就好比去了北京你不登長城一樣。

隨著步入社會,去的地方多了你才深有體會。比如:去山東泰安,你不吃煎餅,不爬泰山不算真的到了泰安。去武漢,你不吃鴨脖子,不登黃鶴樓,你不算真的到了武漢。去肇慶,你不吃個早茶,不登鼎湖山,你不算真的到了肇慶。去成都,你不吃個火鍋,不去趟春熙路,也不算真到到了成都,不過如果你要是在路邊搓兩把麻將,那就更地道了。

為了,響應西安人民的號召,羊肉泡是必須吃的,地方就選在了有名的老孫家,店是老店,裡面掛著曾來光顧的名人照片。讓人還沒吃就對此有信心了,當然,那個時候的一碗13.8元,剛到店你就會有一種肚子很餓的感覺,等到人家把羊肉泡上來的時候,卻又感覺不到餓了,因為光掰饃就用了大半個小時,這裡的服務員要求把饃掰成黃豆大小,完了還比較熱情問你泡饃要羊肉的還是牛肉的?普通的還是優質的?饃要不要小炒?湯多還是湯少?水盆,口湯還是幹拷?,當看著熱氣騰騰的泡饃,又餓咧!

隨著日子的一天天過去,接觸的吃的也是越來越多。吃的頻率比較高的當屬,九龍盒飯還有胖嫂盒飯,屬於小炒了。

一份5塊錢,後者是好多菜,大概有十來種吧,然後隨便自己打,3塊錢。有句話說的好,一分價錢一分貨,前者肯定比後者好吃。

大學的日子大都一個樣,比較輕鬆。大一的時候還能按時起床,去食堂吃個飯,到後來都是誰醒了,然後突然來一聲“我靠,哥幾個,這都十幾點了”枕頭…..拖鞋……吃飯都在食堂吃,中規中矩的。

第一次進學校食堂,見到人山人海的場面,哥們不知誰喊到“今天,過年嗎?”。食堂一樓是麵食、米線、炒米還有煎餅果子和茶,還有豆腐腦,食堂的豆腐腦吃過的豆腐腦裡,最好吃的了,,即使是逃課都要去吃一碗,後來,人家改做扯麵了。對於面我不得不提的是,我一哥們當初和我們打賭說他一個人能吃10根褲帶面,賭注是他贏了,請他吃“川人王”或者“骨頭莊”後來我們為此浩浩蕩蕩的去了一次學校對面的一家麵館,那家麵館門口牌子上用大字,寫著------本店褲帶面,每根一元錢,凡能吃十根者,本店概不收錢!

最後在眾目睽睽之下,哥們在吃下第七根的時候,眼神略帶絕望的說,“哥幾個這頓飯算我的…….”(褲帶面,聞名如見面呀!

在這裡要重點提一下胡辣湯+肉餅,那個香,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絕對能使你上完夜機疲憊的身體和精神,得到恢復。

曾有人說,有一種東西是必須吃的那就是“九龍麻辣燙”,一到晚上,店口總會坐滿等位的人們(店家提供等候座位)。 和大多數麻辣燙一樣,九龍的湯底也是免費的,白湯鮮香,紅湯香辣。午餐肉用的是上海梅林牌,魚也片得很細心。菜架上的串串很新鮮,麻醬調得尤其好,非常香。 聽說從前的九龍是交大商場裡的一個街邊露天排檔,夏天吃飯像蒸桑拿,一個大電扇對著大汗淋漓的人們呼呼地吹著。後來交大商場改造了,九龍的生意越來越好,搬進了很大的門面,也有了空調。還有在“沙坡”也有一家路邊形式的“九龍麻辣燙”,不過不變的依舊是味道,尤其對於鑑證過它們的人們而言,有種說不出的濃濃的滿足。提到“沙坡”就不得不說一下,晚上夜市的特色小吃——炒蝦尾和炒田螺了,絕對是物美價廉蝦尾每份10~15元,分大小,田螺5~8元分大小,一般適合情侶或“小集體”去吃,情侶就要兩份小的,絕對吃的是滿口流油,熱情似火,在滿足了口感的同時更增加了感情,吃完之後再要一瓶冰峰,絕對是妙不可言(這可是我那個吃5元盒飯的哥們最深的感受)我們一般是一大幫人,蝦尾田螺肉串+啤酒那感覺,絕對是火熱的,到了最後就會發展成,東倒西歪,面紅耳赤,有大聲喊叫的,有笑的,有猜拳的,當然也有悶頭喝酒的或者哭的,但是每個人都是從心底裡開心。

也許,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心裡的小吃,都有自己對於曾經的懷念,情、景、人。忘不了熟悉的街道、校園、天橋,忘不了乘坐的公交車,忘不了曾經共患難的朋友和一直陪伴在自己身邊的那些人。當然也忘不了,回民街的烤肉啦,大街上的裡脊夾饃啦,燻肉大餅啦….

不管對於西安小吃的記憶,你經歷還是沒經歷,記得還是不記得,或者還有沒有這些地方,這些小吃。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好的東西已經留在了心裡,即使再怎麼變這些記憶也不會隨之逝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