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英:當代家庭教育問題的社會根源及解決之道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是家庭的重要事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歷史上看,家庭教育曾經是人類教育最主要的形態,東西方皆然。現代學校教育的興起出現在近200年左右的時期。200年來之所以會出現家庭教育的萎縮和學校教育功能的增強,主要還是跟知識發展、技術進步、產業革命、民族國家出現等這些宏觀的社會事件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在200年間現代教育的發展歷程中,家庭教育的功能整體上出現被弱化、被邊緣化的歷史趨勢。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家庭教育成為龐大學校教育體系的附庸,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歷史總是辯證地發展的,不同的教育形態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在歷史上也會出現不斷地變化和調整。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對學校教育的等級性、排斥性和控制性進行批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一度萎縮的家庭教育功能開始復甦,家庭教育的合法性在一些國家開始得到認可。在有些國家,數以百萬計的兒童開始在家裡接受正規教育(home schooling)。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各種原因,在我們國家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私塾”或“在家上學”的現象。

更加普遍的是,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家庭的學校教育參與,並將其作為成功教育的一個重要條件。我國的教育工作者也提出“家校共育”的理念,建立了各種形式的家校合作平臺、機制,並開展各種各樣的家校合作活動,家校合作活動從內容到形式也都在不斷地得到深化和豐富。教育界普遍認識到,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功,沒有廣大家長的認同和積極參與是不可能的。

當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六大問題

在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重要性日漸上升的今天,我們也看到,當今的家庭教育確實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需要認真加以分析研究。當前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部分家長的兒童觀和教育觀仍比較落後和陳舊。就兒童觀而言,有些家長還是把兒童看成是自己的私人財產,認為兒童是不成熟的人和需要控制的對象,不尊重兒童,不信任兒童,意識不到兒童時期的特殊價值。在這種兒童觀的指引下,家長會把教育理解成管教、教訓、控制、呵斥,而不是尊重、交流、對話、陪伴、喚醒和支持。帶著這樣陳舊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履行父母的教育責任,會越努力越糟糕,甚至會導致兒童的悲劇。

第二,一些家長人才觀和教育目的觀比較偏頗和割裂。“培養什麼人”的問題是教育的首要問題。而這個問題,又是與人才觀分不開的。在一定意義上說,一個人有什麼樣的人才觀,就有什麼樣的教育目的觀。從目前許多家長所持的教育觀念看,他們簡單地將“人才”理解為“英才”,理解為“人上人”而不是“人中人”;同時,家長比較看重孩子的家庭屬性,而忽視孩子的社會屬性,把家庭教育看成僅僅是家庭的私事,看不到家庭教育所擔負的社會責任。所以,在家庭教育目的的界定上,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超越他人、出人頭地,對於孩子的社會意識、國家意識等方面的培養和發展不夠重視。在這種人才觀和教育目的觀的指引下,家庭教育經常會出現不符合孩子的基礎、特點、本性的現象,一味地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這不僅容易導致孩子的反感,也會讓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獨特性和潛能。家長在家庭教育的目的取向上,還缺乏社會角度和國家角度的視野。試問一下,今天我們還有多少家長認為是在“為國育才”?

第三,家庭教育在內容上出現學校化與學科化傾向。所謂內容上的學校化、學科化,就是以學校的教育內容為標準、以學校的學科為基礎,學校裡教什麼家庭裡就教什麼,家庭教育在內容上主要複製和強化學校教育的內容。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失去了家庭教育在內容選擇上的獨特性。與學校教育相比較,家庭教育的重點應當是在人格教育上,重視德行的陶冶、習慣的養成、基本社會素養的培養等。因此,家庭教育在內容選擇上也應當與學校教育有別,在選擇依據上主要是結合家庭生活方式來進行,而不是依照學科的邏輯來進行。灑掃塵除、接人待物、日常起居、社區服務等等,都可以成為家庭教育的內容。放棄了家庭教育內容的獨特性,將家庭教育理解成“家庭裡的學校教育”,就等於放棄了家庭教育的獨特價值。

第四,家庭教育方法上身教和言教相脫節。知行合一是中國古代的優秀教育文化傳統,在家庭教育裡中就體現為身教和言教相統一。這個方法的要義就是,家長要求孩子做的,家長首先要做到,不能對孩子的要求是一套,家長的行為是另一套。這種家庭教育沒有成效不說,還會誤導孩子,讓他們誤以為“言行不一”是正確的。這種身教和言教的脫節,實際上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品格養成都是非常有害的。

第五,當前存在“家庭教育無用”(放任)和“家庭教育過度”(控制)的現象。這兩種現象可能出現在不同的社會群體裡。在廣大的農村地區,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直接交給老師就行了,自己作為家長,既不懂教育,還需要在外地打工,所以教和不教一個樣。像這種放棄家庭教育,平時也很少跟孩子聯繫的家庭,數量不在少數。家庭教育過度的現象主要出現在一些城市家庭中,這些家庭對孩子有很高的期待,生怕孩子在學業上落後,總是採用威逼利誘的方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課外班,很少給孩子自由活動的時間。這裡的“教育過度”主要指向孩子的學業學習安排過度,犧牲了孩子的天性和本該擁有的自由想象、閱讀、沉思、娛樂、社交等的時間。這對於孩子的全面、和諧和可持續發展都是非常有害的。

第六,家庭教育的階段性和終身性之間缺少關聯。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嬰兒時期、幼兒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中年時期等,家庭教育也應當隨著孩子成長的不同時期而有不同的內容和方式。同時,不同時期家庭教育之間也應當具有連續性和方向的一致性。但是,現在人們一談到家庭教育,腦子裡想到的主要就是孩子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家庭教育,成年以後的家庭教育很少談到,家庭教育的階段性和終身性之間缺少內在關聯。事實上,作為父母,我們終身履行對孩子的教育責任,而且要隨著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而有所變化。

解決當前家庭教育問題的社會策略

當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孩子的網絡沉溺、親子之間的隔閡乃至親子之間的衝突和冷漠等,這裡就不一一列舉。面對這些問題,人們不由得去思考,這些問題究竟是怎麼產生的?面對這些問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家長的問題,如家長本身素質不高,這恐怕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但是簡單地將問題的根源歸結為家長個體的素質,可能並不十分確當。上面所列舉的那些問題都是一些比較普遍性的問題,將這種有一定普遍性的問題歸結為家長個體素質的不夠,可能缺乏說服力。以我所見,這些問題的普遍存在雖然並不排斥家長個體素質的原因,但是根本性的原因恐怕不在於此,而是有其社會的根源或成因,因而需要從社會歷史和現實的視角予以理解和解釋。

一是傳統文化中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顧明遠在《中國教育路在何方》一書中指出,不要低估了傳統的教育文化、人才觀、兒童觀對當今教育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他認為,像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出人頭地、揠苗助長這樣的家庭教育現象,很大程度上與家長深受傳統文化消極面的影響有關。這種思想說到底是一種封建等級思想,缺少平等民主的思想,習慣把人分為三六九等,與現代民主社會的要求格格不入。

二是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影響。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交往方式,另一方面也帶來很多新的問題。比如網絡沉溺等。現在全世界都在為是否允許孩子學習過程中使用網絡或電子設備而感到糾結。這恐怕不是困擾個別家長的問題,而是所有家長都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三是生育政策、城鎮化和勞動力市場變動的影響。生育政策影響到家庭的結構,進而影響到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20世紀70年代以來實行了30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改變了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使得城市大部分家庭都變為核心家庭。這導致眾所周知的“四二一”家庭綜合徵的出現,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兩代甚至三代成人過度地保護了孩子,但是卻忽視了孩子的自主、獨立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城鎮化是持續的中國社會現象,導致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在城市工作、生活甚至定居,這是產生留守兒童問題和城市打工子弟問題的社會動因。城鎮化中由農村向城市遷徙的年輕父母因為工作的壓力沒有充足時間和精力陪伴、指導孩子。這種被迫的父母剝奪對孩子身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長期看還會產生程度未知的社會信任問題。勞動力市場的激烈競爭導致一些高端勞動市場對新入職勞動者的文憑要求越來越高,這客觀上又進一步加劇了家庭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壓縮並惡化了家庭教育的環境。

四是全球化、多元文化和後喻文化時代的來臨。全球化、多元文化和後喻文化三種趨勢彼此影響,形成一種疊加狀態,整體上構成現在家庭教育的文化環境。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意味著每一個地方的人都有了更多的文化觀察、體驗和選擇的機會,傳統的生活方式不再是唯一合理的,年輕人尤其喜歡外來的東西,喜歡嘗試“離經叛道”的生活,父母一輩也常常被嘲諷為“老土的一代”。親子之間的緊張和衝突經常發生在運用不同的價值標準來看待同樣的一件事情上。後喻文化時代的來臨進一步促進年輕人加快離開家庭,並導致父母權威的消極。如果不努力適應這種後喻文化時代的要求,積極向兒女一輩學習,那麼父母的被遺棄感就會提前到來。

全社會應當為家庭建設做出努力和貢獻

形形色色的家庭教育問題雖然發生在每一個具體的家庭,有些也確實與一些家長的素質不高有關聯,但是許多共同的家庭教育問題卻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因此,解決這些問題,既是家庭的責任,也是社會的責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已經明確意識到在解決家庭問題包括家庭教育問題方面的社會責任,明確意識到家庭建設在社會建設和國家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這為解決家庭教育問題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氛圍。為進一步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我提出以下幾點意見和建議:

第一,深刻認識家庭教育問題的社會性質。如上所說,家庭教育問題都是很具體的,不同的家庭存在的教育問題可能也不一樣。但是,從事家庭教育工作的有關人員和部門應該意識到,家庭教育問題是許多社會問題在家庭教育事情上的體現,有其社會根源。從社會視角來認識家庭教育問題,開展家庭教育的指導工作,可能視野更加開闊,針對性和有效性也會進一步提高。另外,基於對家庭教育問題社會性的認識,做家庭教育研究和指導工作就應當對社會的變化高度敏感,做到能夠提前預期和研判社會的變遷會給家庭教育帶來的挑戰和困難,以便在思想上、組織上、資源上和人員上做好迎接挑戰的準備。

第二,政府應加大對家庭教育工作的統籌和協調。國之本在家,家之重在教。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不僅對於學校教育,而且對於整個社會和國家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在此意義上,家庭教育不能僅僅只是家庭事務,也應當成為社會事務,只強調家長的主體責任是不夠的。這就要求政府要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問題,加大對家庭教育工作的規劃、統籌和協調工作。尤其是對一段時期內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問題如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等進行研究和指導。條件成熟時,政府應當將指導家庭教育納入到民政或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職責中去,充分發揮政府在這方面的規劃、統籌和協調作用。

第三,多部門聯合推動家庭建設工作。家庭教育的基礎是家庭關係。建設良好的家庭關係,有助於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做好家庭建設工作涉及的部門就更多,需要多部門本著“家庭無小事”的態度積極開展協同配合。比如家庭暴力對於孩子的身心傷害很大,防止和杜絕家暴,司法部門、社區或村委會都要介入;再比如由於父母缺位導致的留守兒童隔輩看護、撫養的問題,社區、村委會、學校等應該齊心協力;解決孩子游戲成癮問題,家庭、社區、工商等部門也要密切配合。全社會都應當意識到,家庭建設不僅僅只是家庭的事情,也是社會的責任。全社會應當為家庭建設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第四,應對家庭處境不利兒童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水平進行監測和評估。最近個別極端的社會事件引發了人們對家庭處境不利兒童身心健康及生活前景的擔憂。家庭和社會“虧欠”兒童的,終究要由家庭和社會來“償還”,這想想都很讓人擔憂。做好當前的家庭教育工作,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做好家庭處境不利兒童身心健康問題和學業發展問題的監測和評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做好關心、幫助和引導工作。我國目前還處在城鎮化的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幾千萬的留守兒童尚未得到有效的社會關懷,還有大量的單親家庭、離婚重組家庭以及事實上的隔代撫養問題。學校、社區、村委會、婦聯、各級關工委等,應當對這些家庭孩子的成長狀況做好調查統計、監測評估工作,對於一些極端家庭處境不利兒童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問題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關心、幫扶和促進。

第五,建立基於互聯網的普惠性家長學堂。做好家庭教育工作,首先應該教育好家長。沒有誰不經過教育,就可以勝任家長的職責。在做家長的過程中,誰不是邊做邊摸索?其中酸甜苦辣、困惑、苦惱與挫敗感,只有自己知道。現在社會上有一些在線的家長學堂,但是收費很貴,其中的一些教育理念還是錯誤的。家長學堂的課程最好覆蓋家庭教育的全過程,從孩子出生一直到孩子長大成人,甚至還可以往後延伸,以體現家庭教育的終身性。

最後,繼承和弘揚中國古代、近代和現代優秀的家庭教育思想。家庭教育與整個教育體系一樣,具有文化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家庭教育傳統。中國歷史上又是一個非常重視家教的國家,積累了大量優秀的家庭教育思想、案例和經驗。在當前做好家庭教育工作,解決家庭教育的問題,應當對中國古代、近代和現代優秀的家庭教育思想開展系統整理、深入研究和創造性轉化,以便解決比較突出的家庭教育思想資源缺乏以及盲目崇拜外國的問題。特別是,要注意總結弘揚中國歷史上家庭教育中那些充滿正能量的思想、經驗和案例,指導孩子不僅僅為自己而學,為家庭爭光,更要指導他們關心社會,長大後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成為能夠以一己之力服務社會、建設國家和造福人類的人。

(作者: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石中英 本文為作者在2018年9月15日召開的“教育部關工委家庭教育中心揭牌儀式暨家庭教育交流研討會”上的主題發言,已授權在中國教育新聞網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