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成都,吃遍大街小巷

說成都是個美食王國一點也不為過,鴛鴦火鍋、串串香、龍抄手、擔擔麵、哎呀,是不是不能在報菜名啦?下面嗨遊君就告訴大家來成都吃什麼,去哪裡能吃到成都正宗美食,和嗨遊君一起體驗舌尖上的成都美食吧!


走在成都,吃遍大街小巷

成都美食——龍抄手(春熙路總店)

地址:錦江區春熙路南段6-8號

位於春熙路上的這家龍抄手總店,定不會讓你失望,裡面的小吃種類非常豐富,如果遊客沒有時間逛遍小吃街,來這裡就是個不錯的選擇。這裡的龍抄手皮薄如紙、細如綢,餡兒香嫩爽滑,湯色雪白如奶,有原湯、雞湯、紅油等多種,口味獨特,任君選擇。

走在成都,吃遍大街小巷

紅油龍抄手

成都美食——擔擔麵(小名堂擔擔甜水麵(東城根上街店)

地址:將軍街1號達州賓館1樓(近東城根上街)

擔擔麵是著名的成都小吃。用麵粉擀製成麵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豬肉末而成。過去走街串巷的擔擔麵,用一種銅鍋隔成兩格,一格煮麵,一格燉雞或燉蹄膀,現在成都的擔擔麵多數已經改為店鋪經營,但是依舊保留原有特色,成都擔擔麵的特色也最濃。

走在成都,吃遍大街小巷

一碗香辣牛肉末的擔擔麵

成都美食——串串香(玉林串串香大學路店)

地址:南臺路8號附1-2號

到了成都不吃串串是一大“遺憾”,不去“玉林”吃更是遺憾中的遺憾。“各類”串串一字排開,“葷素”皆有,價格“便宜”得叫人偷笑。牛肉“嫩滑”,金針菇“新鮮”,土豆“又粉又糯”,苕粉即當菜也當“主食”,吃完肚子“飽飽的”。雖然環境“不太好”——地面“油油的”,划拳聲不絕於耳,但這樣才算是“地道”的成都市井味兒嘛。

走在成都,吃遍大街小巷

走在成都,吃遍大街小巷

哇~香辣秘製鍋底哦~

紅糖餈粑~很好吃~口感有點像年糕~

走在成都,吃遍大街小巷

成都美食——火鍋(皇城老媽總店)

地址:武侯區二環路南三段20號(近玉林生活廣場)

算是城中“蠻高檔”的火鍋店,通常來了“外地”朋友就會往那兒帶。環境“非常好”,“古色古香”,看起來“很有底蘊”。紅湯火鍋適合大眾口味,“不會太辣”;白湯火鍋“鮮美不膩”,涮到最後也“不會變色”。老媽牛肉和毛肚“每次必點”,沒有不踏實。服務更是“沒話說”,“禮貌周到”,挺會看山水。就是價格“貴”了,不是平頭百姓常來的地方。 PS:二環路店分自助和單點,還有“變臉”等特色表演。

走在成都,吃遍大街小巷

走在成都,吃遍大街小巷

肥牛~

走在成都,吃遍大街小巷

沒有毛肚的火鍋怎麼能叫火鍋呢

吃完辣辣的火鍋,吃一碗冰粉,甜甜的還解辣。

成都美食——雙流兔頭(雙流老媽兔頭清泰路店)

地址:近郊雙流縣清泰路85號(近老車站)

成都的兔頭店很多,但最正宗的還要數這家。很多成都人大老遠奔去,就為了吃一口地道的兔頭。地方之破,車之多,人之擠,真了不得。吃兔頭不能在乎形象,拿起就啃——肉絕對酥爛入味,麻辣的吃起最過癮。冒菜也不錯,很有味兒。

走在成都,吃遍大街小巷

麻辣兔頭

走在成都,吃遍大街小巷

五香兔頭入口即化

成都美食——鍾水餃(農業廳店)

地址:武侯祠大街2號附2號

鍾水餃是四川省成都市著名的漢族傳統小吃之一,上桌時淋上特製的紅油,微甜帶鹹,兼有辛辣,風味獨特;在口味上,鍾水餃帶有甜味。

走在成都,吃遍大街小巷

走在成都,吃遍大街小巷

紅油鍾水餃~

成都美食——缽缽雞(金滿堂缽缽雞)

地址:玉林北巷1號附1號

缽缽雞是四川成都的漢族傳統名小吃,屬於川菜系。從清代流傳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是以陶器缽盛放配以麻辣為主的佐料,加上多種調料的去骨雞片拌和而成。有皮脆肉嫩,麻辣鮮香,甜鹹適中的特色。

走在成都,吃遍大街小巷

藤椒缽缽雞~

成都美食——川北涼粉皇城壩小吃(武侯祠店)

地址:武侯區武侯祠大街259號

清朝末年創立於南充。創始人謝天祿在南充渡口搭棚賣涼粉,其涼粉細嫩清爽,佐料香辣味濃,逐漸賣出了名氣,謝家便世代相傳專賣涼粉,後正式辦起川北涼粉店。現已流傳全省,成為著名小吃。

走在成都,吃遍大街小巷

成都美食——豆花(小譚豆花西大街店)

地址:成都市青羊區西大街86號

豆花在從前多以攤擔形式經營,普遍流行於城市和農村,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小吃。當然,酸辣豆花是豆花的一個品種,用醬油、醋、辣椒麵、味精調成味汁,放入事先熬燙的豆花,撒上芽菜末、油酥黃豆、大頭菜末和蔥花即成。

走在成都,吃遍大街小巷

酸辣豆花~

好啦,介紹了這麼多美食和美景,相信大家都心動了吧!

是的,成都有一種特殊的魔力,能夠讓你慢下來,不管是週末,還是工作日,公園裡散心的人很多平日坐在火鍋店或是小酒館裡的人也不少,相比於生存狀態下的城市,更熱情更有人情味。如果你想享受慢時光,那麼出發吧迎接最美麗的風景,迎接旅途中不一樣的體驗。

尊重原創,版權當屬原作者!部分材料來源網絡,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所有上傳圖片均由系統自動添加水印,不代表作品版權歸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