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混合式作業的核心素養評價探索」研討會在津召開

6月15日下午14時,中國教育學會十三五重點課題《基於混合式作業的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評價與促進研究》子課題《基於混合式作業的核心素養評價探索》研討會在天津市武清區楊村十小報告廳準時召開,北師大李亦菲博士、一起作業負責人、以小學語文教研員張豔婷、小學數學教研員王旭、小學英語教研員盧春海為代表的武清區教育教學研究室人員,以及全區44所小學的骨幹教師300餘人,相聚一堂,共同探討“基於混合式作業的核心素養評價探索”。

“基於混合式作業的核心素養評價探索”研討會在津召開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早已滲透我們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近些年,在線教育產品逐漸走進了全國各中小學校園,以一起作業為例,它從“作業”切入,通過線上聯合線下的混合作業模式,從課後作業延伸到課堂教學,極大地提升了教學效率與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注入了活力和生機。那麼,這種混合式作業的教學魅力到底從何而來又是怎樣助力教學工作的呢?

捆綁混合式作業+教學做整體設計,才是完美教學

在《基於混合式作業的核心素養評價探索》課題研討會伊始,北師大李亦菲博士就對本課題的理論體系建設進行了深入解讀。他認為,混合式作業是由混合式學習衍生出來的一個新概念,是在課程改革的推動下而產生的一種新的作業形式,包含線上作業和線下作業。

“作業和教學是一個唇齒相依的關係,只有將兩者綁在一起做整體設計,形成良性循環圈,才可稱得上是一個完美的教學過程。”李亦菲博士從老師們批改作業做大量繁複勞動的痛點出發,闡述了混合式作業的深刻內涵及其給教育教學帶來的變化,指明瞭信息技術在老師教學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如何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把混合式作業與學校平時的教與學結合起來?李亦菲博士表示,利用大數據平臺的科學便捷,使教學目標細節化,使學生培養科學化,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結合。

理論方向+實踐+技術支持,讓學習成為美好體驗

在課題組教師答疑環節,一線教師和一起作業負責人共同探討了:平臺如何提供大數據技術支持,構建核心素養評價模型,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統計分析,並給出精準有效的報告,從而協助一線教育工作者科學制定教育教學策略。這是課題研究中最難的部分,也是這個課題最有價值的地方。

一起作業負責人表示,最能體現學生學習情況的是日常練習和作業,而技術要做的就是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進行採集和分析。早在今年3月,一起教育科技就發佈推出了Socrates智能導航學習系統,記錄學生在“一起作業”平臺的作業、練習行為,通過大數據和智能算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精準分析,根據學生在作業中反映出來的薄弱知識點,定向推送測試題目和其背後的知識點,為孩子規劃個性化的學習路線。

截至2018年3月,一起教育科技用戶數達到6000萬,包含4000萬學生,2000萬家長以及190萬教師。用戶涵蓋中國31個省,363個城市近12萬所學校,平臺上每天會產生上億條作業行為,而且這個量級還在持續增長。這些作業行為產生的考試、測驗、練習、作業等海量教育數據具有極寶貴的價值,通過對這些採集積累到的海量教育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過去難以發現的學習問題,預測今後的學習方向,幫助學校領導和老師做出更科學的提升教學水平的決策。

通過現場專家的交流與探討,參與本次課題研究的與會人員對混合式作業,以及如何利用大數據支撐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了更細緻而深入的瞭解,更深刻地意識到了互聯網技術對於教學實踐的推動作用。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不斷實踐與推廣,相關從業者意識到大數據在教育領域必將“大有作為”,給教育帶來革命性變化。而關於如何利用大數據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北師大研究所作為理論研究平臺提供理論方向,各示範學校及一線教育工作者作為實踐者做好混合式作業設計,以及一起作業作為技術平臺提供雄厚的技術支撐,三管齊下,打好配合戰,必能引領信息化教育走上新的高度,讓學習成為美好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