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奇蹟是節目還是新聞?范雨素是飼養師還是口中食?

1. 不要在飢餓的時候做決定

文學奇蹟是節目還是新聞?範雨素是飼養師還是口中食?

什麼是新聞?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通勤的地鐵車廂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公認的是,嚴肅的新聞越來越不好做了,娛樂的標題黨都掙到錢了。在這裡,大眾趣味和活躍媒體激烈碰撞,就差生個孩子了,又同時發現他們已經不受控制的迷失在對方的慾望中。什麼慾望呢?餓!

文學奇蹟是節目還是新聞?範雨素是飼養師還是口中食?

媒體在黑暗而寬敞的辦公室裡小心揣測著大眾的趣味,製造底層雞湯是媒體責任感的分泌物,也是熙來攘往的大眾最偏愛的食物,尤其是,填補中飯之前的空虛。從文學的角度說,範雨素的文本稱不上優秀。關鍵是這篇文章之所以被捧上高塔頂禮膜拜,是因為文學,還是範的身份?

文學奇蹟是節目還是新聞?範雨素是飼養師還是口中食?

這種隔三差五,夢想與現實,鄉土與高山,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湖北的餘秀華、打工詩人許立志,被日漸龐大和敏感的媒體快速透支,果腹之後,一陣抖動,一切都沒有了意義。

2. 範雨素還是範菊人?

當人民日報一大早就站出來定性,範雨素就被吃定了。群眾喜歡獵奇,媒體需要點擊,意識形態喜歡詩意,大家聯手製造一個疲憊生活的英雄育兒嫂。

文學奇蹟是節目還是新聞?範雨素是飼養師還是口中食?

在《我是範雨素》一文中,範雨素自稱“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自12歲起,範雨素輟學在老家做小學民辦老師。因不能忍受在鄉下坐井觀天的枯燥,她放棄了轉正的機會,20歲那年來到北京打工,“看看大世界”。兩年後結婚,之後生了兩個女兒。現在,44歲的她在北京做育兒嫂,照顧僱主三個月大的嬰兒,每週休息一天,和女兒住在東五環外皮村的出租屋內。

文學奇蹟是節目還是新聞?範雨素是飼養師還是口中食?

未經證實的消息說,下午2點半,範雨素託叫“小付”的友人向媒體告白:“小付,請轉告諸位,因媒體的圍攻。我的社交恐懼症,已轉成抑鬱症了。現在已躲到了附近深山的古廟裡。你截圖轉吧。我不能見任何人了。”小付是皮村工友文學小組組長。

文學奇蹟是節目還是新聞?範雨素是飼養師還是口中食?

從文學的角度說,範雨素的文本當然不算優秀,但在同一階層裡,至少算有不錯的表達能力。門主壓根不相信這篇文章是從無修改。整篇文章,隱隱能聽見黑暗而寬敞辦公室裡稀疏的下筆和滿意的笑容。大家看上的是範菊人本身,還是範雨素這塊標籤?誰也說不清楚,說不定我們都被操縱了。

3. 暴殄的不是天物,是自己

文學奇蹟是節目還是新聞?範雨素是飼養師還是口中食?

文章無功利 —— 這是門主選修的“西方詩詞課”上教授對我們說的話,即使是在漢語言文學這個正統的專業裡,西方詩詞仍然是避諱的。今天這句話既是對範雨素說,也是告誡有著操縱嫌疑的媒體。既然範雨素是以文學為武器,對抗和破解生活的艱辛,就給她一口飯,別再亂拿什麼來裝裱成一個不稱職的文學奇蹟。

文學奇蹟是節目還是新聞?範雨素是飼養師還是口中食?

暴殄天物之後,只有捧殺一張麵皮。誰都不會願意承認,深有感觸地轉發是因為對底層百姓沒有文化的刻板印象。一個“奇蹟”的山峰,生長在荒蕪的盆地,一舉越過了沒有海拔概念的大眾文學審美。三天之後,冷漠的臉、冷漠的媒體,朝著新的奇蹟奔去,倒下的人是口中食,加入的人都自詡飼養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