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覺得《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小吃不好吃,這才是主要原因。

你總覺得《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小吃不好吃,這才是主要原因。

今天是上班的頭一天,大家剛剛從老家回來,早上一上班就開始分享家鄉的特產。

阿力從西安帶來母親自制的油潑辣子,說往饅頭裡一夾,就非常好吃。小雅試了試,很疑惑的看著阿力說,這還沒老乾媽好吃呢!

你總覺得《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小吃不好吃,這才是主要原因。

同樣大家試了試從四川帶回來的燈影牛肉,從東北帶來的粘豆包,從金華帶來的梅菜酥餅,都覺得其實沒有那麼好吃啊,可為什麼同事們還從老家帶來,並強烈推薦呢?

這個問題我們出去旅行的時候,有時候也會遇到。當地鼎鼎有名的小吃,自己卻吃得沒什麼好吃的,不是太甜就是太油,或者還有奇怪的味道。

偶爾也會有朋友說王姐燒烤不好吃,排骨米飯不就是蓋澆飯麼,我總是不願去爭辯。

其實,說起來,家鄉的味道是個最私有的東西。本地人吃在嘴裡是習慣和記憶,外地朋友往往都只是吃到剔除了家鄉的滋味後,由各種食材組成的食物。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二集“香”,講了各地小吃的故事。雲南騰衝的稀豆粉第一個被提及。但是喜歡吃稀豆粉的騰衝人卻體會不到在天涯海角打拼的河南人那一碗胡辣湯下肚油然升起的豪邁之情。

生活在別處,最難忘的滋味永遠在故鄉。

你總覺得《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小吃不好吃,這才是主要原因。

故鄉的味道,很難去具體描述,而且,只有故鄉的人才能清晰地分辨。

像出生在烏蘇里江裡的大馬哈魚,在大海深處成長,產卵期時逆流而上回到故鄉,憑的就是對母河氣味的記憶。

莫言曾說,“母河的氣味,不但為它們指引了方向,也是它們戰勝苦難的力量。”

每個人的故鄉,都有獨特的氣味,留存在了自己的DNA裡。

有次去錫林郭勒盟,帶我們去的一位老兄是本地人,大學在青島讀的,後來留到青島工作。

有一天,在一場雪後的草原上,吃著當地入口即化的羊肉,唱著歌,我們都喝多了,他突然舉杯站起來,說起了一件往事。

二十多年前,他剛去青島讀書時,很少回家,有一次,他偶然看到一輛馬車從學校門口經過,馬身上一股他很久都沒有聞到的氣味,是他從小就熟悉的草原的氣味,他一下就愣住了,情不自禁地跟著馬車跑,從海大跑到了海邊,趕馬車的人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莫名其妙地看著這名狂奔的少年……講到這裡,他已淚流滿面。

你總覺得《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小吃不好吃,這才是主要原因。

我不知道他是否看過《靜靜的頓河》,肖洛霍夫在書中描寫了草原的青草味、乾草味、腐草味,還有馬匹身上的汗味,還有哥薩克男人和女人們身上的氣味。

小說的卷首語裡有這麼一句:“哎呀,靜靜的頓河,我們的父親!頓河的氣味,哥薩克草原的氣味。”

這是每個人一生都難以忘記的故鄉的氣味。

你總覺得《舌尖上的中國》介紹的小吃不好吃,這才是主要原因。

歡迎大家在評論中

聊聊您心目中的家鄉的味道

華東地區(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上海、臺灣)

糖醋排骨、三鮮小混飩、紅燒大排面、四大金剛、四喜烤麩、粉蒸肉、炒油渣、瓦罐湯、南昌炒粉、九轉大腸、蔥燒海參、德州扒雞、佛跳牆、炸五香、蚵仔煎、沙茶麵、黃山臭桂魚、古井貢酒、淮南豆腐、西湖醋魚、東坡肉、金華火腿、寧波湯圓、紹興黃酒、紅燒獅子頭、鹽水鴨、鴨血粉絲湯、黃橋燒餅

華南地區:(廣東、廣西、海南省、香港、澳門)

燒鵝、白切雞、腸粉、幹炒牛河、桂林米粉、荔浦芋扣肉、螺絲粉、陽朔啤酒魚、文昌雞、東山羊、海南雞飯、和樂蟹、嘉積鴨

華北地區(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內蒙古)

北京烤鴨、滷煮、涮羊肉、煎餅果子、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過油肉、刀削麵、老陳醋、驢肉火燒、黃驊燒餅、香河肉餅

華中地區(湖北,湖南,河南)

道口燒雞、燴麵、胡辣湯、排骨藕湯、熱乾麵、三鮮豆皮、清蒸武昌魚、剁椒魚頭、口味蝦、紅燒肉、辣椒炒肉、糖油粑粑、米粉

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

清蒸白魚、人參雞、長春冷麵、白肉血腸、酸菜汆白肉、溝幫子燻雞、燻肉大餅、哈爾濱紅腸、地三鮮、小雞燉蘑菇

西南地區(四川、雲南、貴州、重慶、西藏)

擔擔麵、毛血旺、回鍋肉、麻辣燙、冒菜、腸旺面、酸湯魚、乾鍋雞、糟辣魚、小米喳、過橋米線、汽鍋雞、炒餌塊、宣威火腿、麗江粑粑、酥油茶、糌粑、青稞酒、重慶小面、重慶烤魚、火鍋、辣子雞

西北地區(新疆、甘肅、青海、寧夏)

羊肉泡饃、肉夾饃、葫蘆雞、燴羊雜碎、饊子、丁香肘子、清蒸羊羔肉雜碎湯、手抓羊肉、尕面片、焜鍋饃饃、烤羊腿、全羊席、奶茶、莜麵、大盤雞、拉條子、烤羊肉串、手抓飯、新疆烤饢、牛肉拉麵、漿水面、釀皮子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