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這陣子大洋兩岸集體上火,

嚷嚷著打貿易戰,

好多小夥伴熱血上湧:打!

呃······

你們以為是在路邊看人打架呀?

知道為什麼鋼鐵俠不在地球上伏擊滅霸?

因為怕傷到愚蠢的人類呀!

你見過哪個凡人衝他倆喊“我們不怕打”?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一個國家的政策,

輕易就能影響到一代人,

甚至兩代三代、八代十代人的一生。

一座城市數百年的歷史,

往往也因此早已註定。

清代廣州二百年,

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道理。

上篇說到,

明朝滅亡後,

由於鄭成功佔據臺灣

夢想“反清復明”,

為了防範沿海居民給他帶路,

順治十三年(1655)頒佈禁海令

實行海禁政策,

船隻不得出海,

人員強制搬到內地。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等到鄭成功去世,

康熙終於在1683年收回了臺灣,

第二年才允許當初被逼遷的百姓回家,

(百姓:MMP已經過了30年,孫子都生了)

並開放海禁

允許漁民出海捕魚。

第三年設立粵、閩、江、浙四大海關,

管理海外貿易。

粵海關就設在廣州,

舊址在今天珠江邊的沿江西路上。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粵海關大樓

到乾隆時一紙諭令,

只保留粵海關,

洋船“只許在廣州收泊交易”,

"一口通商"時代開始。

這是1757年

廣州成為清政府指定獨家港口,

之後壟斷了全國對外貿易長達85年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這等好事,

怎麼就發生在廣州身上呢?

是它對外商服務特別周到,

洋人哭著喊著非廣州不來麼?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恰恰相反!

來廣州的洋商很快發現,

這地方太黑了:

粵海關征稅苛刻,敲詐勒索。

頂不順的洋人紛紛把船開去了浙江寧波,

順便擴大下市場。

這下來廣州的商船急劇減少,

當年廣州人的內心······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粵海關如此丟臉,

身為領導的乾隆會要他們好好反省麼?

NO!

清朝皇帝的心思是最難被摸透的!

他乾脆關掉其他港口,

往後“只許在廣州收泊交易”。

這波操作,

洋人怎麼能理解呢?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可我們中國人好理解呀。

清朝是滿洲人作為異族統治中國,

對底下漢人還一百個不放心呢,

更別說不知從哪來的洋人了。

開海貿易,

招來倭寇怎麼辦?

勾結洋人誰負責?

”洋商雜處,必致滋事。“

洋人來寧波的那麼多,

是想把它變成第二個澳門麼?

還有那麼多條船直直開過來登陸,

船上還裝著大炮,

是何居心?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何況乾隆爺後來說了: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

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balabalabala······

總之你們謝恩就行了。

於是只留“一口通商”。

至於為什麼留廣州而不是其他,

原因就多了。

比如這裡錢多

粵海關收入相當於其他三關之和,

號稱“天子南庫”;

比如安全

廣州是內河港口,

商船要從外海駛入珠江,

先得經過澳門,

沿長長的河道途徑虎門炮臺,

抵達黃埔古港,

一路可以架炮臺監視,

登船搜查。

而寧波那些港口面朝遼闊大海,

分分鐘被人家搶灘登陸。

況且廣州離北京最遠,

真出事了一時也打不到皇帝那去。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商船從澳門進廣州水上路線

這下子洋人無法可想,

只能忍著,

幾十年後他們發動鴉片戰爭,

一口氣強迫清政府“五口通商”。

但在此之前,

還得回廣州做生意,

買走茶葉、瓷器、絲綢,通草畫······

賣出棉花、毛織品、胡椒、西洋參、工藝品

等等。

與他們交易的,

就是著名的十三行商人。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暢銷海外的廣彩,看圖案就知道,滿足甲方定製需求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通草畫

按規定,

茶葉、絲綢等大宗出口商品,

只能由行商承辦,

而行商由政府挑選,

雖然得交一大筆費用才能拿到代理權。

他們開設洋行,

壟斷了與洋商的大宗商品交易

是所謂的“官商”

多時26家, 少時只有4家,

籠統稱之為“十三行”。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至於不在十三行當中的“行外商人”,

只能別人吃肉我喝湯了。

不用想都能猜到十三行商人必定暴富,

起碼一開始是這樣。

最著名的例子,

1822年廣州十三行大火

燒燬房屋貨物價值四千多萬兩,

“洋銀融入水溝,長至一二里”。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十三行大火

行商中最富的有潘、盧、伍、葉四家,

其中潘家的潘振承

被國外評選為當時的世界首富。

伍家的伍秉鑑

家產宣稱2600萬,

是清政府一年收入的一半;

行商們發家致富後,

最喜歡的一是買個有名無實的官職,

弄套官服穿穿。

二是大造園林,

建起西關大屋,家廟祠堂。

海珠區倖存的潘家大院、潘家祠

就是潘振承留下的。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西關大屋

那他們的生意夥伴——洋商們住哪呢?

廣州很早就有番坊,

清代更是嚴格限制外國人活動範圍,

行商們在城西珠江邊建房租屋,

供洋商居住貿易,

形成了十三行商館區

位置就在如今的十三行路和文化公園一帶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十三行商館區

外國人不能進城,

只能遠眺城內風景,

每月只有固定幾天可以到指定遊覽區

——例如芳村花地遊覽

貿易季結束(一般是10月)還得離開廣州,

乘船到澳門居住,

即“下澳住冬”。

雖然如此,

根據洋商自己的記載,

他們在這裡過得還是蠻開心的,

因為和他們交易的行商誠實守信,

慷慨大方。

十三行的信譽聞名歐美,

比如同文行的潘振承,

即便因包裝損毀,

不能確定一船茶葉哪些是自家的,

他依然接受退貨並賠償上萬兩白銀。

還有怡和行的伍秉鑑,

在得知一個洋商因欠他錢而不能回國時,

直接撕掉了欠條,

用一口廣式英語說:

all finished,you go.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廣州英語,實在是······太聰明瞭

雖然如此講信守義,

又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加持,

但早在鴉片戰爭前,

十三行還是日趨衰落,

行商紛紛破產,

甚至坐牢流放被抄家。

因為在清政府眼裡,

他們就是肥豬,

養肥了隨時可以吃掉。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他們從一開始就不停被官府敲詐勒索。

粵海關負責為皇帝採辦貢品

比如八音鼓、自鳴鐘、玻璃屏鏡等,

實際上採購費用幾乎全由行商提供

從每年5.5萬兩增至20萬兩。

官員生日送請帖,

對行商來說那就是罰單。

一有天災人禍,

朝廷就下令募捐,

有次要求潘振承捐出50萬兩,

潘只能去討價還價,

地方官堅持最低得30萬兩。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要命的還有保商制度帶來的壓力。

行商要負責為外國商船擔保

一擔保他們如實交稅,

二擔保船上人員守法。

一旦發現丁點問題,

動不動重罰上萬白銀。

比如林則徐來廣州禁菸,

就傳喚伍秉鑑的兒子,

指責他們勾結洋商走私鴉片,

必須負責聯繫對方三日內交出鴉片,

否則性命不保。

還把年過七旬的伍秉鑑套上枷鎖示眾,

將他兒子關進大牢。

林則徐或許不知道,

洋人走私,

買通的首先是官員啊!

行商才是承擔最大風險的,

有次查出一艘美國商船夾帶鴉片,

為其擔保的伍家被罰16萬兩。

行商的身家性命被捏在官府手中,

更多時候,

是沒有問題也要製造問題,

直接抓人下獄,

再坐等行商上門送錢。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還有行商之間的連坐制度,

一旦有商行破產,

其他行商就得承擔它積欠外國商人的債務。

每次少則數千,

多則數萬兩白銀,

越大的行商承擔越多。

而他們之所以會破產,

又往往是因被官府剝削太狠,

只得向外國商人借高利貸,

利滾利當然還不起,

只好破產。

惡性循環之下,

沒人願意再當行商,

已經當上的急於退休關門。

英國人看得最明白:

今後只有亡命之徒才會去申請當行商。

但官府不準行商退休。

潘家第二代行商潘有度,

花了50萬賄賂才得以結束同文行經營,

沒想到退休7年後官府仍逼他出山。

他老爸潘振承身為行商首領,

也早就說過:

寧為一隻狗, 不為行商首。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但大清的妖孽未免多了點。

辛苦煎熬的十三行商,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來臨前,

捐資修建虎門炮臺,

購買西洋新型鐵炮捐給國家,

指望抗英救國。

英軍兵臨廣州城下,

守城的清軍無力抵抗,

答應交出600萬贖城費

然後攤派給了行商們200萬

等到鴉片戰爭打完,

《南京條約》簽訂,

清政府須賠償2100萬銀元

行商們又得出300萬

難怪70多歲的伍秉鑑給美國友人寫信,

說要不是年紀太大,

經不起漂洋過海,

實在是很想移民呀。

廣州城史(7):我們不打貿易戰,我們只是壟斷——廣州與十三行

《南京條約》規定中國開放“五口通商”

廣州對海外貿易的壟斷權到此結束

十三行早已風光不再,

十四年後的1856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十三行商館在一片大火中完全被毀。

英法兩國以恢復商館洋行為藉口,

沙面強行劃為租界。

即便15年後清帝退位,

封建王朝落幕,

這裡也未迎來自由。

此後百年,

變革的力量在這座城市醞釀,

變法、革命、動亂、抵禦外敵、內戰······

廣州還要經歷更多風雨。

本系列終!

參考資料:

[1]魏俊.廣州、粵海關與廣州十三行[J].蘭臺世界,2016(02):96-99.

[2]聶作平.夾縫中的奇葩——廣州十三行富商伍秉鑑[J].同舟共進,2014(09):63- 69.

[3]段玉芳.1757年“一口通商令”形成原因的研究綜述[J].前沿,2013(20):159-161.

[4]潘劍芬.廣州十三行行商潘振承家族研究(1714-1911年)[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往期回顧:

廣州城史(1):拔了這顆牙,你就是本城最靚的仔

廣州城史(2):那個在廣州稱帝的河北人,後來怎樣了

廣州城史(3):太平了400年的廣州,捱得過400年亂世吧

廣州城史(4):聽說唐朝GDP很高,廣州拖後腿了麼?

廣州城史(5):南漢五十年,攤上個喜歡閹人的皇帝是什麼體驗?

廣州城史(6):宋元明至清,一口氣刷完這700年廣州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