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疾病可以採用微創手術嗎?

答:可以。微創手術是相對於傳統手術相對而言的,它不是一種手術,而是一系列的手術。微創手術主要的特點是對

正常組織的損傷相對較小,出血少、恢復快,往往切口也比較小,但是它對病變組織的處理應該達到和開放手術一樣的效果,而且要有足夠的安全性。

常見的頸椎微創手術有哪一些?

答:目前最常見的頸椎微創手術是經皮脊柱內鏡手術,也有醫生稱之為全內鏡手術。它是包括照明、攝像、持續水灌洗和硬質管道的內鏡系統,可以採取後路經皮脊柱內鏡(經椎板間入路),也可以採取前路經皮脊柱內鏡(經椎間盤入路、經椎體入路)。

目前後路經皮脊柱內鏡相對比較成熟,做的醫生也比較多,後路內鏡手術相對前路內鏡手術也更加安全,穿刺過程中主要是後方的肌肉,沒有特別重要的結構。前路經椎間盤入路手術在穿刺時有一定的風險,頸椎椎體的前方有很多血管、神經以及甲狀腺、氣管、食管等重要臟器,有可能在穿刺時發生損傷,內鏡通道放在椎間盤內可能損傷椎間盤的纖維環等結構,可能造成

遠期的椎間隙塌陷等問題,所以該項技術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有一部分的醫生在堅持做,選擇合適的病例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前路經椎體入路主要是為了避免損傷椎間盤而發展出來的一種術式,但需要在椎體上打一個隧道,手術難度比較大,適應證相對比較窄,只要少數的醫生在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從他們發表的文章來看,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

其它的頸椎微創手術

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手術,一般主要是疼痛科醫生在做,少數骨科醫生也做。

顯微內窺鏡手術(MED,該手術切口比經皮脊柱內鏡大,沒用水的持續灌洗,視野不如經皮脊柱內鏡清晰,已經很少醫生繼續堅持做。

雙通道內鏡手術,近年來逐漸興起,需要兩個切口,類似於關節鏡手術。

經鼻內鏡手術,主要治療顱頸交界區疾病,如齒狀突切除,可避免經口入路帶來的硬顎、軟顎的損傷,術後感染的問題,少數神經外科醫生和骨科醫生開展。

微創經皮脊柱內鏡手術適合哪些病人?

答:目前發展相對比較成熟的是後路經皮脊柱內鏡手術。第一相對安全、療效好;第二已經有一些很好的臨床研究結果證實該術式與傳統術式相比,具有相同的療效,同時創傷小、出血少、恢復更快,從醫生的角度來看,有循證醫學的依據。

不是所有的頸椎病都可以微創手術,一定要嚴格挑選合適的病人,才能發揮微創手術的真正優勢。

目前醫生比較有共識的後路經皮脊柱內鏡比較好的適應證包括神經根型頸椎病、偏側方突出的頸椎間盤突出症、比較侷限的後方壓迫為主的頸椎管狹窄。這一類病人主要的表現為頸肩部疼痛,伴有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神經根是從脊髓發出的,每個節段左右各發出一支,是支配上肢的感覺和運動的,所以神經根受到壓迫之後會出現上肢的疼痛、麻木、發涼等。脊髓在中央,神經根在脊髓的兩側,脊髓受到壓迫之後主要表現為上下肢的無力、走路不穩、踩棉花感、雙手不靈活,所以簡單來說,造成脊髓的壓迫更靠中央,造成神經根的壓迫更靠側方。由於頸段脊髓是非常嬌貴和脆弱的,不像腰段的馬尾神經對牽拉有一定的耐受力,椎間盤在脊髓和神經根的前方,所以從後路手術可以處理偏側方的椎間盤突出,也可以打開神經根的背側作減壓,但是處理中央部位的突出就有比較大的困難,甚至有發生脊髓損傷的風險。

頸椎間盤突出症經典的手術是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固定術(ACDF),該手術也具有很好的療效,但是需要犧牲頸椎的運動功能,兩個椎體手術後就長在一起。而後路經皮脊柱內鏡手術只是在椎板上開一個洞,頸椎的關節突少量切除,又稱為鑰匙孔手術(Key hole),不需要固定,保留頸椎的活動度,對頸椎的穩定性影響非常小。

後路經皮脊柱內鏡手術在哪些病人身上更有優勢?

答:德國的Rutten教授有很好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對於頸3-7的頸椎間盤突出症、神經根型頸椎病而言,後路經皮脊柱內鏡手術和經典的前路椎間盤切除+植骨融合固定術(ACDF)具有相似的臨床療效,但前者具有更加微創的優點。

實際上下列情況後路經皮內鏡相比較ACDF更具有優勢:

C2-3椎間盤突出,前路手術有下頜骨遮擋,難度大,操作不便,後路更容易。

C7-T1、T1-2椎間盤突出,前路可能需要處理胸骨,難度大,後路更容易。

椎間盤脫出,前路可能摘除不徹底,甚至需要融合兩個運動節段,後路更容易。

前路手術後翻修手術,部分病人仍有殘留神經根症狀或侷限的頸椎管狹窄,可通過後路內鏡解決。

影像學壓迫不明顯的根性痛病人,可以先選擇性神經根阻滯,再微創內鏡手術。

後路經皮脊柱內鏡手術安全嗎,療效如何?

答:後路經皮脊柱內鏡手術是一種安全的手術方式,它的併發症發生率相對前路的ACDF手術更少。手術是在放大20-30倍的視野下進行,同時有持續的水灌注沖洗,視野非常清楚。選擇合適的病人,手術的優良率在90%以上。

2020.4.19

(此處已添加醫療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