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界人士持續看好浦東機遇 冀為創造改革開放新奇蹟貢獻力量

(而立浦東再出發)僑界人士持續看好浦東機遇 冀為創造改革開放新奇蹟貢獻力量

中新社上海12月1日電 (記者 許婧)從1990年上海浦東正式吹響開發開放的第一聲號角開始,30年來,一個又一個“中國第一、全球第一”在這裡誕生。參與浦東開發開放的建設者中,有一大批帶著資金和技術來到浦東投資創業的僑界人士。

實踐證明,僑界人士是推動浦東開發開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表示,下一個30年,將發揮自身優勢,更好地服務浦東改革開放再出發大局,為創造新時代高水平改革開放新奇蹟貢獻一份力量。

1998年,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常兆華單槍匹馬來到當時“河流星羅棋佈、農戶莊稼滿地”的浦東張江,創辦了微創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彼時,參與浦東開發創業大潮的“海歸”寥寥無幾,瞭解心臟支架的幾乎沒有。

常兆華感嘆創業之初,浦東並未因一個“海歸”創業者帶來的不是一個世界500強企業而冷落他,更沒有因高端醫療產業當時的冷僻而放棄對微創之扶持。

如今,微創還孵化出近20家高科技醫療企業,開發出心臟支架、心臟瓣膜等上百種高端醫療器械產品並大規模產業化,改寫了中國過去在該領域依賴進口的歷史。

常兆華說,今後將繼續堅定自主創新的信念,堅持全球協同創新的理念,堅持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鏈水平,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造福社會大眾,也為實現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貢獻力量。

常兆華的人生故事,正是無數湧入浦東的留學生中的一個。

“1996年金秋,我和丈夫放棄了在美國創下的家業,回到了上海這座我生長的城市,在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開始了創業。”吉爾生化(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敏說,吉爾生化是藉助浦東開發開放的東風,乘風揚帆、逐步壯大的。

經過20多年的努力,吉爾生化已發展成目前世界上自產多肽試劑及特種氨基酸品種最齊全的企業。新冠疫情期間,吉爾生化研發生產了約4500條抗原肽,提供給多個研究機構,用來研製新冠疫苗和特效藥。

周敏稱,三十而立的浦東再立潮頭,開始“再出發”的新徵程,吉爾生化也將破浪續航,在原有研究多肽領域中,把產品和服務不斷向縱深發展,讓中國品牌服務全世界,為人類健康作出貢獻。

紮根浦東的僑界人士,除了在創業之路踏實前進外,還將目光轉向為“海歸”人員服務上來。

擔任上海市僑聯副主席、浦東新區僑聯副主席、浦東新區歸國留學人員聯合會會長、張江高科技園區僑聯分會主席等許多社會職務的程東,1990年赴德國留學,1998年回國創業,創辦上海英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

程東大膽提出了“整合全球人才資源,服務中國創新發展”的社團工作理念,帶領留聯會倡議發起成立“浦東國際人才發展聯盟”,併成立浦東國際人才發展中心作為聯盟的機構載體。

程東對記者說,回顧過往30年,浦東開發開放為留學歸國人員提供了巨大的舞臺,讓他們盡情貢獻青春、揮灑汗水、發揮作用。展望未來30年,浦東更應該引領潮頭,引進全世界的智慧、科技等在這塊熱土上實踐,相信華僑華人也能從中尋找到更多的創新創業機會。(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