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手術禁忌”!腹部多次開刀也能做“微創”手術!

現在微創手術發展突飛猛進

創傷小、恢復快、併發症少,

但有一類患者卻無法享受到微創手術的好處

那就是曾經已經開過刀的患者

無論是網上還是醫院諮詢

這些想微創的患者都遭到了無情的拒絕

而曾先後兩次開刀的張女士,卻能夠在微創下行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手術。

在十堰市人民醫院肝膽胰腺外科,像張女士這樣的“幸運兒”多達上千人。

科室以蔡慶和為首的專家團隊,一再挑戰醫學極限,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打破“手術禁忌”!腹部多次開刀也能做“微創”手術!

圖為肝膽胰腺外科團隊

開過兩刀,微創是她的心願

家住白河的張女士,是一名膽結石的老病號。早在,1989年就因為膽囊結石住院,當時整個國內還沒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於是當時不得不在當地醫院選擇開腹手術治療,肚皮上留了一道大約20cm的疤痕。

禍不單行,2005年,張女士再次得上了膽管結石,不得不在某醫院進行開刀手術,於是張女士的肚皮上再次添了一道10cm的瘢痕。

2020年1月,張女士再次復發膽管結石,因年紀較大,基礎疾病也多了起來,於是很想微創手術,但是在四處求醫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醫生在看了她“千瘡百孔”的肚皮後,都得出了一個結論:只能開刀手術!

幾經周折,張女士回到白河當地。白河縣人民醫院專家得知張女士迫切希望進行微創手術,就幫忙聯繫了具有豐富微創治療的十堰市人民醫院肝膽外科。

微創技術,早已駕輕就熟

接診患者後,十堰市人民醫院肝膽胰腺外科對患者進行了詳細周密的檢查後,“可以微創!”患者及家屬在得到了肯定的答覆後,既驚喜,又不敢相信,那麼多專家教授,都覺得微創拿不下來這個手術。這次,真的能行嗎?肝膽胰腺外科告訴她,有很多這樣的病人,我們都成功完成了微創手術。

多次手術的患者,術中確實非常困難。不同於首次手術,看似尋常的手術第一步:建立氣腹的過程中,離原瘢痕太近,就可能損傷到粘連於皮下的腸管和其它臟器,而離的太遠,又影響腔鏡觀察視野,肝膽胰腺外科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充分的經驗,小心翼翼選擇第一個戳孔,成功避開了可能損傷的腸管。

然而真正的困難還在後面,因為患者已經歷經兩次手術,緻密的腹腔粘連幾乎遍佈整個中上腹部,粘連內可能暗含腸管及各種新生的血管,稍有不慎造成損傷,輕則出血導致視野不清,必須開刀止血,重則損傷腸管,導致嚴重後果。而且,沒有粘連的地方較少,分離粘連時,只有一個器械可以進入腹腔,相當於單手還只能用一支筷子吃飯,難度極大。這也是大部分專家均拒絕為多次腹部手術史患者選擇微創手術的主要原因。

4月7日,十堰市人民醫院肝膽胰腺外科外科蔡慶和團隊為張女士在全麻下行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取石手術。手術中,整個團隊密切的配合,成功在不損傷其它臟器的情況下分離了所有粘連,成功的將腹腔原有的解剖結構還原在腹腔鏡屏幕上,這時微創手術成功的概率大大增加,最終手術順利完成。

微創手術的效果顯而易見,術後第二天,張女士就可以自如的下地活動了,切口疼痛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張女士回憶說當年那麼長的切口,疼的一週多都無法下地,而現在三天就可以幾乎生活完全自理了,還大大減少了術後住院的時間。目前,張女士已經成功康復出院。

3D腹腔鏡,外科微創手術的“神器”

本次手術中所採用的3D機器人腹腔鏡被稱為外科微創手術的“神器”,廣泛運用於各類手術當中。其工作原理,是通過進入患者體內的兩個腹腔鏡微鏡頭,各自拍下腹腔內圖像,通過高性能攝像主機合成,在專用監視器上呈現逼真的3D立體圖像,完全再現人體內的真實情況。手術醫生佩戴偏振3D墨鏡,就會看到組合起來的立體影像,如同電影院裡看到的3D電影。3D機器人腹腔鏡有助於“經驗外科”向“精準外科”模式的轉變,使手術醫生能勝任更高難度的操作,實現更快、更準的手術操作,減少併發症,從而使更多的腫瘤患者獲益。

截止目前,以蔡慶和主任為首的肝膽胰腺外科團隊已成功完成千餘例多次腹部手術史的微創治療,曾有患者在外院已開刀五次我科仍成功完成微創手術,獲得各級醫院認可。目前已對普外科常見手術全部實現,包括:膽囊(急慢性膽囊炎、膽囊息肉、保膽取石)、膽道(腹腔鏡下膽道探查T型管引流術及內置管引流術)、脾臟(腹腔鏡下脾切除及賁門血管周圍離斷術)、胰腺(腹腔鏡下胰腺體尾部切除及胰腺囊腫、膿腫引流術)、肝臟(腹腔鏡下肝臟腫瘤切除及射頻治療)、胃腸道(腹腔鏡下胃癌、結直腸癌根治術),為患者提供創傷更小,恢復更快的手術方案。作為鄂西北肝膽胰腺疾病診療中心的十堰市人民醫院肝膽胰腺外科,憑藉雄厚的技術實力,長期以來牢牢佔據區域行業的領先地位。(封彥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