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你的決定有過腦子嗎?你真的不瞭解你自己

深度好文,真實幹貨,耐心閱讀並能有所收穫,文章底部還有驚喜哦!

你的決定有過腦子嗎?你真的知道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嗎?

心理學:你的決定有過腦子嗎?你真的不瞭解你自己

也許你會不假思索的回答:當然,我的決定是經過理性思考的。

但是實驗心理學告訴我們,這樣的想法好像並不是理所當然。

框架效應

有一項針對病人和醫生的心理學實驗,給他們如下兩個選擇:

A、開刀以後第一個月的存活率是90%

B、開刀以後第一個月的死亡率是10%

細心的你一定可以發現,這兩個選項本質上是一樣的。

但是人們在面對A選項時有84%的人選擇了開刀,在面臨B選項時卻只有50%的人選擇了同意開刀。

這就是框架效應:同樣的問題,在不同的框架描述下會產生不同的關注點,進而影響最終的決策。

心理學:你的決定有過腦子嗎?你真的不瞭解你自己

而實際上,已經有商家或是機構在利用這種框架效應了。

典型的例子就是丹麥和瑞典的器官捐獻率,前者僅有4%,而後者卻達到了86%!

兩個國家的文化背景相似,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

兩國都會在註冊駕照時加上器官捐獻的意向選擇,差別出現在一個簡單的問卷設計上。

前者的問題是如果你同意器官捐獻,就在問卷上打勾,而後者則是如果你拒絕器官捐獻,就在問卷上打勾。

由此造就了兩國之間器官捐獻率的巨大差異,僅僅是改變了問題的提問形式

而更讓人驚訝的一點是,實驗還揭示了我們會不自覺地去構建自己做出選擇的原因,並被逐漸引導並相信那就是他們一開始想要的。

心理學:你的決定有過腦子嗎?你真的不瞭解你自己

選擇盲目性

這是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小實驗,研究人員給男性參與者呈現兩張女性的照片,並讓他們選擇哪位更有魅力。

隨後,研究人員會將被選的那張照片遞給參與者,並讓他們說明選擇的原因。

而實際上在傳遞照片的過程中,實驗員玩了一個小把戲,真正傳遞到參與者手裡的恰恰是那張未被選擇的照片。

而實驗中有70%的被試並沒有發現這個小把戲,接著有意思的現象就發生了,研究人員發現:

那些未發現照片被替換的被試,他們會為自己的選擇找到各種理由,即使他們在一開始選擇的是另一張面孔。

一位參與者是這麼說的:“她明豔動人,我希望在酒吧碰到是她而不是另外一位,還有我喜歡她的耳環。

但無論是什麼理由讓他在一開始選擇了另一個女人,耳環肯定不是其中一個,因為只有落選者才戴了耳環。

這明顯就是一個“事後構築理由”的例子。

心理學:你的決定有過腦子嗎?你真的不瞭解你自己

選擇可以影響態度甚至是改變初衷,而實際上我們的選擇也很容易受到“框架效應”的影響。

所謂自知之明

那麼所謂自知之明其實就只是我們的自我詮釋。

你知道自己做了一個選擇,而當你被問起為什麼時,卻只是想著讓自己的解釋聽起來更合理。

但是當我們迅速並輕易地完成了這一過程時,就會誤以為自己知道了答案,而其實這僅僅只是一種詮釋。

同樣的,當你向別人提問“為什麼”的時候也要當心。

因為將會發生的事是,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你會支持這個主張?或者為什麼你要從事這份工作?或是為什麼你還要維持這段感情?

其實你已經為對方建立了一種態度,而這種態度在你提問之前並不存在!

也許這一切看起來多少會讓人感到不安。但是如果換個角度來看,這同樣表明我們比自己想象的要更靈活。

心理學:你的決定有過腦子嗎?你真的不瞭解你自己

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我們的態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並且我們同樣可以據此改變他人的看法,只需與他們深入討論,並從對立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由此我們可以擺脫對維持一致性的需要。

過去歡喜的也無需在當今嗜之如命,曾經厭惡的也不必在此刻棄之如彼。

這本身就是一種解脫,要謹記的是:你不懂你自己,至少不像你認為的那般瞭解自己!

心理學:你的決定有過腦子嗎?你真的不瞭解你自己

心理學:你的決定有過腦子嗎?你真的不瞭解你自己

心理學告訴你,普通人不知道的認知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