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蘭州拉麵”是藝術,那麼“襄垣拉麵”就是力量和藝術的結合

前言:

在醫學上,將人的體型大致上分為3種:即瘦長型、均勻型和矮胖型。

為了更直觀的理解這三個概念,我做了以下一張簡易圖:

如果“蘭州拉麵”是藝術,那麼“襄垣拉麵”就是力量和藝術的結合


“我們沒有蘭州拉麵,只有牛肉麵!”

每當聽到這句話,我就會扶著額頭沉默很久,很久……

在蘭州,如果說麵條在撈進碗裡之後,你叫它“蘭州拉麵”,這樣很明顯是“外行”。

如果“蘭州拉麵”是藝術,那麼“襄垣拉麵”就是力量和藝術的結合

但是當這碗麵沒有撈進碗裡,甚至還沒有下在鍋裡的時候,它就可以叫……你先搬個小馬紮,我們坐下來好好聊一聊這碗麵的故事!

如果“蘭州拉麵”是藝術,那麼“襄垣拉麵”就是力量和藝術的結合

(1)

一個地方的美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這個地方的文化特色

,代表著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的智慧。

要是這樣說的話,我覺得蘭州拉麵的創始人老有智慧了:

既有“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的技巧和耐力,又有“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美觀與精緻,還有10秒左右出一碗麵的便捷與迅速。

如果“蘭州拉麵”是藝術,那麼“襄垣拉麵”就是力量和藝術的結合

(2)

突然覺得,老祖宗說的得話很有哲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這些年,我也走了不少的地方,看了不少地方的人。同時也吃了不少地方的牛肉麵,但是沒有一家牛肉麵能和蘭州本地的面媲美。

是技術不夠嗎?是原料的選取不合格嗎?

都不是。

(3)

《晏子春秋》中的“南橘北枳”正是這個道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如果“蘭州拉麵”是藝術,那麼“襄垣拉麵”就是力量和藝術的結合

“蘭州拉麵”和“牛肉麵”的“恩恩怨怨”可能就是這麼簡單:

蘭州人更注重的是撈在碗裡、端上桌的面的味道和口感,外地人更注重的是拉麵師傅的製作時的手藝和形態。

所以外地人有著對“蘭州拉麵”和“牛肉麵”的一視同仁,因為它“葉徒相似”;蘭州人有著對“蘭州拉麵”和“牛肉拉麵”的不屑一顧,因為它“其實味不同”;

“橘子”沒有錯,“淮南”和“淮北”也沒有錯。

紅白喜事大把拉麵

山西省東南部有一個叫做“襄垣縣”的小縣城。襄垣縣有一種主要用於紅白喜事的特別“大氣”的麵食,叫做“襄垣拉麵”,又叫“大把拉麵”。

如果“蘭州拉麵”是藝術,那麼“襄垣拉麵”就是力量和藝術的結合

它有多大氣?

還記得本文開頭的“瘦長型、均勻型和矮胖型”三種人體體型嗎?這三種體型又被稱為“無力型、正力型和超力型”(這是醫學常識,質疑的朋友百度一下)。

不要著急,這些內容真的和襄垣拉麵有關係。

如果“蘭州拉麵”是藝術,那麼“襄垣拉麵”就是力量和藝術的結合

(1)

我們先看看“大把拉麵”是怎麼做成的:

拉麵師傅把揉好的面搓成長條,雙手托起面的兩端,離開案板,開始“溜條”:師傅兩手舉起張開,高度過肩,然後使勁一摔,迅速的把兩手併攏,麵條就像上了發條一般,自己打著轉擰成了麻花的形狀。然後師傅把兩隻手裡的面拿在一隻手中,另一隻手快速地抓住“麻花”的另一頭,開始重複之前的動作。

如果“蘭州拉麵”是藝術,那麼“襄垣拉麵”就是力量和藝術的結合

這樣反覆操作至麵條粗細均勻,再把它放在案板上用乾麵粉滾勻,雙手各執麵條一端,左右晃動,用力抻拉,拉開,併攏,再拉開,再併攏。一般拉至7扣(對摺一次為1扣),或者8手(拉一次為1手),就可以下鍋了。

如果“蘭州拉麵”是藝術,那麼“襄垣拉麵”就是力量和藝術的結合

(2)

這時候,這把拉麵是2×2×2×2×2×2×2=128根,

但是不要忽略了,這一把面就能下一鍋

或許對於蘭州拉麵來說,這種根數的面只不過是“小兒科”,不說如今的餐飲業界被定義為14扣(16384根)的龍鬚麵(龍鬚麵的世界紀錄超過了20扣,有百萬根之多,20扣為1048576根),單是11扣的“毛細”,就已經2048根了。

但是不同的是,這種特別“大氣”的拉麵,扣數或根數顯然不是衡量這把拉麵好與壞的標準作為紅白喜事中的主食,它顯然是把份量與效率放在第一位。

如果“蘭州拉麵”是藝術,那麼“襄垣拉麵”就是力量和藝術的結合

(3)

可能細心的朋友已經發現了,除了這幾張圖中的拉麵師傅手中的拉麵的份量比較多之外,幾位拉麵師傅都是“超力型”的體格,因為製作襄垣拉麵真的很費力。

如果你認為襄垣拉麵只有分量多,是一個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活的話,那可就大錯特錯了,我們不妨對比一下蘭州拉麵和襄垣拉麵以及他們各自的師傅:

如果“蘭州拉麵”是藝術,那麼“襄垣拉麵”就是力量和藝術的結合

蘭州拉麵製作時有添加拉麵劑,襄垣拉麵沒有;蘭州拉麵製作時手指勾在面的中點以保證麵條的粗細均勻,襄垣拉麵因為剛開始拉時溜好的面太長,只能目測中點;蘭州拉麵一次下一碗,襄垣拉麵一次下一鍋;襄垣的師傅可能不會拉蘭州的面,但是蘭州的師傅一定不會拉襄垣的面……

這些對比不是說孰強孰弱,但是足以說明襄垣拉麵不是靠“大力出奇跡”就可以製作完成的

如果“蘭州拉麵”是藝術,那麼“襄垣拉麵”就是力量和藝術的結合

(4)

拉好面下鍋時,師傅兩手架著拉麵,走至灶臺邊,使勁摔最後一下,把沒有“面頭兒”的一端下在鍋裡。接著用騰出來的一隻手,快速的掀一下另一隻手中的面,把另一端也掀進鍋裡,把“面頭兒”留出來,這一把拉麵就算是完成了。

如果“蘭州拉麵”是藝術,那麼“襄垣拉麵”就是力量和藝術的結合

至於剩下的撈麵等工作,那就是吃麵的人需要自己“獨立完成”的事了。

如果“蘭州拉麵”是藝術,那麼“襄垣拉麵”就是力量和藝術的結合

如果蘭州拉麵是藝術品,那麼襄陽拉麵就是力量和藝術的結合。或許“超力型的技巧”正是限制了襄垣拉麵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無論如何,這鍋上嫋嫋飄起的,總是人間煙火的味道。

我是李貳為,一個“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面”的西北漢子,期待您的訂閱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