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军投靠蜀汉的3员名将,最厉害的不是姜维,他若不亡,蜀汉必兴

刘备当年心存大志向,无奈实在力单,只好到处投靠。不过他无论待谁,都以礼敬之,以德服人,大家都很钦佩他,慢慢刘备也聚拢一帮英雄,在群雄割据的乱世年代,扎根蜀地,和曹魏及孙吴,分权天下。

曹军投靠蜀汉的3员名将,最厉害的不是姜维,他若不亡,蜀汉必兴

刘备势力渐起时,原本是对方阵营的将领,都来投靠他。就有三位大将,原是效力于曹魏,基于各种原因,后来都愿意为蜀汉鞍前马后,他们就是姜维、夏侯霸和王平,后来都成为蜀汉后期的得力大将,但在魏军降将中最厉害的不是姜维而是王平。

先来说说夏侯霸,他是这三人中最晚加入蜀汉。他和蜀汉还真的有渊源。当年他的父亲夏侯渊,被老将黄忠给斩了,心里恨死蜀军,只想报仇。哪知后来司马懿将曹爽给杀了,夏侯霸心里担心了,自己会不会遭难啊。他和曹爽可是表亲关系,想来想去,还是溜之大吉吧。于是他往南方跑,不知道这位是不是方向感不太好,居然迷路了,困了几天,吃的都没了。而这时,救星出现了,蜀国已经得知有一位曹将困于此,就派人来接他。

曹军投靠蜀汉的3员名将,最厉害的不是姜维,他若不亡,蜀汉必兴

夏侯霸心里还挺别扭,我怎么能和杀父的仇家共事呢?刘禅就劝他,那都是老一辈的恩怨啦,再说你们夏侯家的女子还嫁于张飞为妻,没有必要计较的。夏侯霸这才放下心里的恩怨纠葛,一心效劳蜀国。不过,如果翻翻史籍,关于他的记载真的不算多。就论实力来说,姜维是比不过他的,姜维投奔蜀汉后,他们俩还交手过。不过他归顺蜀汉后,基本都是跟着姜维对抗魏军。

姜维。历史上对此人的评价比较意见不一。很多人都同意一种说法,就是他后来不停北伐,在战果甚微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策略,对后来蜀汉亡国,有直接影响。姜维当年投奔蜀汉,并非“自觉自愿”,而是由于周遭的人都奔向蜀军,他也被同僚怀疑有异心,这种情况下,他干脆就换了新东家。

曹军投靠蜀汉的3员名将,最厉害的不是姜维,他若不亡,蜀汉必兴

诸葛先生对姜维很是高看,姜维后来的持续北伐,一部分原因也是在延续当年诸葛先生的方案,只是时局已变,在多次无果后,他也没能及时调整。作为已为蜀汉效劳多年的老将,姜维很是清楚蜀地攻防上的弱点,他虽有告知刘禅加强阴平的防守,但是由于黄皓的阻扰,刘禅消极防御。在他被钟会牵制时,邓艾绕道阴平,直逼成都。姜维再有光复的雄心,此时也是回天乏力。

有人就说,若是没有诸葛先生的力挺,姜维不会在蜀汉有如此高的地位。还说他,更在于自己的功名。看后来他发动的战役,对于将士和百姓的伤亡数量,并不是特别介意,一度民愤很大。后来他诈降钟会,图谋再反时,死于乱兵中。

曹军投靠蜀汉的3员名将,最厉害的不是姜维,他若不亡,蜀汉必兴

第三位,王平,说道三国故事时,这一位被点名的机会并不多,大概和这位读书少有点关系吧。他是这三位中,最先加入蜀汉。他自小就在军队生活,虽然可能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实战经验以及作战谋略上,并不逊色。街亭一役,他有参加。当时马谡有点任性,非要换个地方安营扎寨,结果败得很惨。只有他,坚持自己看法,安然撤回。这一场战役失利,对于蜀汉影响很大,为了立军威,诸葛先生不得不杀马谡。

王平和姜维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能沉住气,不轻易发兵,要动,那就一定要胜。他深知在战场上,保存实力比什么都强。后来司马懿几次攻汉中,他若是觉得不占上风,那就安静原地待着,对方也没辙,只得撤兵。

曹军投靠蜀汉的3员名将,最厉害的不是姜维,他若不亡,蜀汉必兴

不过他也并非没有缺点,不够大度。他若是能再长寿些,蜀汉应不会这么快就没了,但论打仗,或许只有这一位能和魏军抗衡。只要时间够久,没准蜀汉就能笑到最后。

当时,刘备能顺利拿下荆州、益州,坐镇蜀地,就是有一帮诚心追随者,不过很多都先于他而去,诸葛先生病逝五丈原后,连统筹大局的人也没了。一国的发展兴旺,需要开辟江山者,更需要善于治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