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姜维“洮西之战”

历史转折——姜维的“洮西之战”

文|黄晨光


良田百顷,不计一亩。但见远志,无有当归。


《宋书》《晋书》均记载,魏兵迫使姜母写信给姜维,劝其返魏,并寄给一付草药“当归”,寓意归来。姜维回信曰:“良田百顷,不计一亩。但见远志,无有当归。”姜维说的“远志”也是药材,寓意自己不再返魏。


历史转折——姜维“洮西之战”

甘谷姜维雕像


诸葛亮给了姜维实现的“远志”舞台。姜维曾九次北伐,其中七出陇右,两次战于洮西。第一次为蜀汉延熙十年(247年),姜维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另一次是延熙十八年(255年)姜维又与车骑将军夏侯霸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洮西之战”是特指255年蜀魏在洮西的战役。“洮西之战”是最能体现蜀汉后期战略得失的经典战役。

洮西,历史上泛指洮河以西及以东部分地区。临夏州的全部和定西的临洮、岷县之部分地方均属洮西地区。

历史转折——姜维“洮西之战”

历史转折——姜维“洮西之战”

洮河




(一)蜀魏形势与蜀国战略


三国对峙后期,总体特点是魏强、蜀弱、吴孤,这种局面持续到三国归一统。汉家十三州的土地,魏得九州土地,占天下十分之六七,吴得三州,蜀得一州,吴蜀两国相加只占十分之三四。天下户口,魏占十分之八,吴蜀两国相加只占十分之二。曹魏虽大,既不能专力对蜀,也不能全力对吴,势力分散,立于守势恢复经济,吴蜀得以共存。

姜维北伐的核心思想是经营陇右,它是蜀汉陇右战略长期的发展演变的结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孙权以刘备已得益州为由,遣使想索要荆州,刘备回曰:“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以陇右战略重点。延熙十六年(253),费祎遇刺身亡,姜维执掌蜀汉军政大权。姜维感诸葛亮知遇之恩,竭尽忠诚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主持北伐。

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


可见,姜维的指导思想是经营陇右,这是蜀汉长期以来陇右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


历史转折——姜维“洮西之战”


从地域上看,陇右一般指的是陇山以西地区。三国时期,陇右大部分属魏国,南部一隅由蜀统辖。此地为雍、岐(陕西)之肩背,梁、益(四川)之咽喉。蜀汉如据有陇右,与汉中联为一体,既可以在西北形成稳定的军事防线。

魏国经曹氏和司马氏的连续努力,渭河流域的屯田有较好的发展,陇右东部的防务增强。于是,姜维采取“迂回”战术,绕道白龙江、洮河流域出击魏军,将目标放在了洮西地区。该地区为羌民聚居地,曹魏采取先征服而后迁徙分散的高压政策,引起羌民的反对。与之相反,蜀汉实行和抚政策,使陇右羌民深受影响,倾心蜀汉。

魏在洮水以西的防务松弛,给姜维的偏军深入提供了机会。姜维凭借对羌俗的熟悉,利用羌民群龙无首之机,已多次深入羌中。姜维将蜀军主力由汉寿北移到武都、阴平境内,以石营(今甘肃武山县南)、钟题(洮水以西的军事据点)等地作为蜀军屯田练兵的基地。

延熙十八年(255),曹魏的政局发生剧烈的变化,国内政治斗争十分激烈,又有淮南叛乱和孙吴频频北犯。这种情况下,曹魏多次派重兵到东线,甚至征调关中的驻军。因此在西线对蜀作战不得不采取守势。“洮西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这场战争又称为“狄道之战”,分为两个阶段,即洮西之役和狄道之围。



(二)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延熙十八年(255)八月初至二十二日前后——“洮西之役”

姜维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及数万人同进。八月,至枹罕(临夏市),趋狄道(临洮县)。姜维是顺白龙江北上,越西倾山,过强川口,绕道羌中至枹罕的,从羌地得到了补给,姜维又率兵东进行至洮河谷地。魏征西将军陈泰命雍州刺史王经进驻狄道,等他到来之后东西合势并进,此时陈泰的军队还驻扎在陈仓。王经却不以为然,而是在故关(汉时旧边关,在洮水以西)统军抵御姜维。交战不利,王经渡洮水,退到狄道。

历史转折——姜维“洮西之战”

狄道(临洮)


故关向南,就是军事重镇狄道县,它处于东西交通之要冲,所以是蜀魏必争之地。蜀要占陇右,据洮西,攻下狄道是关键一步。于是,姜维便顺洮水河谷南下,直趋狄道。王经则又渡洮水,在洮西抵御姜维。这样双方就在狄道县洮水西河谷展开大战。

战争十分激烈,结果王经大败,以万余人又渡洮河,还保狄道城。对于魏军伤亡人数,《魏书·三少帝记》记曰:“洮西之战,至取胜负,将士死亡,计以千数”。而《蜀书·姜维传》载:“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双方对伤亡人数记载不同。无论如何,对于蜀汉来讲,确实是一个洮西大捷。

历史转折——姜维“洮西之战”


战后,张翼请求姜维说:“可以止矣,不宜复进,或毁此大攻,为蛇画足。”(《蜀汉·张翼传》)姜维大怒,进军包围了狄道。战争进入第二阶段。

历史转折——姜维“洮西之战”


第二阶段:八月二十二日前后至九月——“狄道之围”

此阶段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早在洮西之战前,魏将陈泰就断定王经不坚守狄道,必然有其他变故, 就率军去接应他。八月辛未(二十二日),魏诏命长水校尉邓艾出任安西将军,与陈泰协力抵抗姜维,后又让太尉司马孚为后续部队。这样魏得势力迅速增长。

陈泰率兵溯渭水而上,进军至陇西,诸将都认为,王经新败,姜维士气正盛,应该避其锋芒,“不如据险自保”,再图进取。而陈泰却说:

今维孤军远侨,粮谷不继,是我速进破贼之时,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势也。

陈泰认为,姜维粮草不继,攻城不下必然会挫其锐气。事实证明陈泰对局势把握得很准,众将皆服。


历史转折——姜维“洮西之战”


于是秘密行军,爬过狄道高城岭(今渭源西北),夜里到狄道东南山上,突然齐举烽火,鸣鼓角,狄道城中将士见救兵,皆愤踊反击。魏军内外相应,士气大增。姜维没想到魏军救兵会突然到来,士兵慌乱。陈泰率军借山势发动猛攻,与蜀军大战,在魏军的内外攻击下,蜀军失利。陈泰又扬言欲断姜维还路,九月甲辰(二十五日),姜维退驻钟提。

历史转折——姜维“洮西之战”


“狄道之围”以蜀军的失败而告终,“洮西之战”结束,战争的结果是蜀军先胜后败,魏军反败为胜。



(三)战争分析

第一阶段“洮西之战”结果是蜀军大胜。首先,蜀汉攻魏占天时、地利与人和。当时淮南叛乱和孙吴频频北犯,使曹魏多次派重兵到东线,给蜀军的进攻提供了有利时机,蜀军占有了“天时”。

其次,《孙子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蜀军绕道羌中,如入无人之境,到了枹罕后又循河谷地带长驱直入,势不可挡。姜维对地理形势的充分利用,使其战斗力更加增强,故能所向披靡。所以蜀军先有故关之胜,后有洮西大捷,是占有了“地利”。


历史转折——姜维“洮西之战”


再者,姜维率领的数万人是他培养起来的“锐气之卒”,形成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轻兵上阵。姜维作为凉州人士,深得羌民支持,羌民不仅为其补给粮草,还不断加入蜀军。

可见,“洮西之战”的前一段蜀军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胜利是必然的。

第二阶段“狄道之围”的结果是蜀败魏胜。首先,姜维提轻兵深入,围狄道久攻不下,“争地则无攻”,粮草不继。因此,蜀军的围城不能持久,魏军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敢与之争锋。

其次,姜维以洮西战克之威,未能继续扫平陇右。陈泰担心姜维从狄道顺势东进,得到羌胡支持。姜维对此认识不足,围攻狄道失败后,没能及时进兵东向,失去战机。

再次,魏军的强大。魏虽实行的是休兵息民的防御战略,但它不是消极应战,而是积极备战。它在边境大开屯田,广储资量,训练士马。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得优势日益明显,到三国后期,曹魏常备兵50万,吴蜀两国合并军力仅及曹魏之半。

总的来说,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洮西之战”蜀军前一段的胜利,关键是蜀军占有天时地利人和,打了一场速决战。而后来打得是消耗战,双方拼的是国力,蜀汉失败是必然的。

历史转折——姜维“洮西之战”




(四)评价


洮西之战影响巨大,曹魏朝野震动。曹髦下诏自责曰:

朕以寡德,不能式遏寇虐,乃令蜀贼陆梁边陲。洮西之战,至取胜负,将士死亡,计以千数。


邓艾言:

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于危亡。

姜维陇右战略的第一步是占有洮西,功下狄道是关键之战。狄道地理位置的关键性就决定了“洮西之战”在姜维战略中的关键性。“洮西之战”后,姜维的几次北伐均再难有洮西之战绩,这更加深刻地反映出狄道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读史咏姜伯约》

(明)伏羌县教谕 叶应甲

孤臣酬蜀汉,九战继吾师。

数变三分局,人犹一木支。

将军逢邓敌,刘禅宠黄儿。

机到心先痛,私怀共惜之。

历史转折——姜维“洮西之战”



“洮西之战”是姜维陇右战略实践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它的最后失败使姜维失去了占有陇右的天时,标志着蜀汉陇右战略的失败。洮西一战是蜀汉后期的历史转折,也是姜维人生的转折点。

作者,黄晨光,大像山镇王家村人,祖籍北街李家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