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眼中的官渡之戰(十一)戰後袁紹謀士團隊幾家歡喜幾家愁(下)

本節提示:

前節提到君選臣,臣擇君的問題,許多同族世家子弟在不同陣營謀事,最終的歸宿截然不同。

選擇本事就是最大的智慧,這一節主要介紹一些作為謀臣選擇主公的問題。

豹眼中的官渡之戰(十一)戰後袁紹謀士團隊幾家歡喜幾家愁(下)

23

陳群(?-237年2月7日),字長文。潁川郡許昌縣(今河南許昌東)人。 三國 時期著名政治家、 曹魏重臣, 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和曹魏律法《 魏律 》的主要創始人。

陳群曾經與孔融一起談論汝南、潁川之間人物的優劣,陳群說道:“荀文若、荀公達、荀休若、荀友若、荀仲豫,當世無雙。”潁川郡荀氏家族,人才輩出,可見一斑。

荀彧,字文若;荀攸,字公達;荀衍,字休若;荀諶,字友若。

荀彧、荀衍、荀諶是哥仨,荀攸與他們是叔侄。

荀悅,字仲豫,與荀彧等都是荀淑的孫子,論起來是叔伯兄弟。

由於荀彧的舉薦,除了荀諶,他們幾乎都在曹操手下做事,而且混得都很不錯。一般喜歡稱他們為謀士,實際上就是文臣。

荀彧被稱作“王佐之才”,起初也先是投靠了袁紹,但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當時荀諶已經在袁紹手下做事,很可能荀諶為兄,荀彧為弟。荀彧離開的時候,也勸說荀諶一起離開,但荀諶卻沒有。

當初,袁紹採納逢紀“反客為主”之計,荀諶就是袁紹派遣去遊說韓馥的首席說客,為袁紹取得冀州立下大功。

荀諶跟隨袁紹參加了官渡之戰,但最終下落不明。有說是也歸附了曹操,但沒有史料佐證。

荀衍,荀彧的三兄,以監軍校尉守鄴城,都督河北軍事。曹操征伐袁尚,袁紹外甥幷州刺史高幹派兵偷襲鄴城,荀衍發覺後將其擊敗,誅殺高幹,以功封列侯。

荀攸,何進掌權時作為智謀之士選入朝廷,與袁紹、何顒、逢紀等人一起得到何進賞識。因密謀誅殺董卓而入獄,逢紀追隨袁紹到冀州,而荀攸出獄後,棄官回家。經荀彧舉薦為曹操謀主。官渡之戰,許攸來投降,眾人持懷疑態度,荀攸力主接納許攸,這才有了火燒烏巢。

曹操平定北方,荀彧居功至偉,在曹操自立為王時,與之分道揚鑣,最後自殺身亡,也算為了信仰,死得其所。

陳群作為漢末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也有一個選擇的過程。

興平元年(194年),劉備為豫州刺史,以陳群為別駕。陶謙病逝後,徐州以舉州迎劉備,劉備正欲前往,陳群卻跟劉備說:“眼下袁術的力量還很強大,如果現在就取徐州,一定會與袁術發生爭鬥。假如呂布乘機襲擊我們的後方,那時,即便將軍得到了徐州,事情也不一定會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但劉備不聽,假裝推辭了三次,經不起徐州牧這麼大一塊蛋糕的誘惑,東去徐州。最終被袁術、呂布好一頓蹂躪,其中兩次被呂布把妻子家小虜獲,最終也沒在徐州站穩腳跟。這時候,劉備才悔不該當初不聽陳群之言。

陳群后來被舉茂才,除任柘縣令,不去就任,跟隨父親陳紀避難徐州。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被曹操所破,陳群父子亦在呂布軍中,見曹操皆出拜。曹操久聞其名,便徵陳群為司空西曹掾屬,從此跟隨曹操,混得不錯。

陳群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 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廟庭。

看來選擇是多麼重要。

當時在袁紹集團內,也有一對兄弟,叫辛評和辛毗,也是因為選擇的問題,最後歸宿大不相同。

豹眼中的官渡之戰(十一)戰後袁紹謀士團隊幾家歡喜幾家愁(下)

24

辛評(?-204年),字仲治, 潁川 陽翟 人,東漢末年人物。曹魏衛尉辛毗之兄。

辛評原是韓馥的部下,袁紹採納逢紀“反客為主”之計,派遣高幹、荀諶、郭圖前往遊說冀州牧韓馥。沮授等人力勸韓馥不要出讓冀州給袁紹,而辛評卻接受袁紹委託,一起勸說韓馥出讓冀州給袁紹。以後,辛評就成為了袁紹的謀士,在袁紹賬下效力。

官渡之戰,審配的二個兒子被曹操虜獲,孟岱與審配有矛盾,就通過蔣奇對袁紹說:“審配獨攬大權,家族勢力大,兵力強,而且二個兒子在曹操那邊,他必定會謀反做出不義之事。”

辛評、郭圖同意這個看法,袁紹就令孟岱代替審配守鄴城,辛評、郭圖由此與審配結怨。

袁紹遲遲沒有確定繼承人,認為三子袁尚長相俊美,又是寵幸的後妻劉氏多生,就想立袁尚為嗣,但沒有正式表態。

202年,袁紹在憂憤中死去,辛評、郭圖等人都想立長子袁譚為主,但逢紀、審配與辛評、郭圖等人一向不和,而且不受袁譚喜歡,害怕袁譚繼位後加害,就私下修改袁紹遺命,立袁尚為繼承人。

袁譚不能繼位,就自立為車騎將軍,駐軍黎陽。

辛評、郭圖對袁譚說:“當初您被過繼給伯父,都是審配等人搞的鬼啊。”袁譚認為他們說的有理,就帶兵進攻袁尚,但被打敗退回平原。

203年,袁尚圍困平原城,袁譚派遣辛評之弟辛毗向曹操求援。

當初,辛毗跟隨其兄辛評投靠袁紹。曹操任司空時,曾經徵召過辛毗,但他沒有受命。

建安八年(203年),袁譚被袁尚打敗,困守平原,走投無路之際,派遣辛毗為使者,向世仇曹操請降。曹操久聞陽翟名士辛毗之名,就乘機將辛毗留在了自己賬下。

辛毗歸曹後,首先向曹操分析了袁氏兄弟反目成仇的箇中緣由,並建議曹操趁機出兵河北。曹操雖然沒有接受他的建議,但對他精闢的分析卻心悅誠服。

曹操帶兵進攻河北,逼近冀州首府鄴城。袁尚聞訊從平原撤軍,班師救援。

辛毗勸說辛評投降曹操,但為辛評拒絕。袁譚因為辛毗投降了曹操,從而對辛評猜忌。

204年,曹操攻打鄴城,辛毗帶兵衝鋒陷陣。審配在城樓上看到曹軍攻入,忿恨辛評、郭圖敗壞冀州,於是命人到鄴城監獄,殺死了辛評一家。

審配的侄子審榮與辛毗交情深厚,對叔父的行為十分不滿,於是飛箭傳書,與辛毗溝通消息。辛毗接到信息後報告曹操。曹操十分高興,內外夾擊,攻陷鄴城,生擒審配。審配誓不投降,被曹操處死。

曹操上表推薦辛毗為議郎,兼任侍中,後為丞相長史。

在曹操確立繼承人問題上,辛毗堅持國立嫡長的禮法,以支持曹丕。

曹丕被立為太子之後,見到辛毗,摟著他的脖子,興奮地說:“辛先生你知道嗎?我好好高興哦。”辛毗對曹丕的舉動不禁大為愕然。

220年,曹操病故,曹丕繼位魏王。辛毗上書曹丕,勸他代漢稱帝。曹丕繼皇帝位,以辛毗為侍中、賜爵關內侯,後賜廣平亭侯。

當時,曹丕想從冀州遷徙士族十萬戶到洛陽。由於連年乾旱,蝗災肆虐,中原大地發生了嚴重的饑荒。群臣都反對這麼做。擔任侍中的辛毗堅決反對,反覆勸諫,想讓魏文帝收回成命。曹丕十分氣憤地對辛毗說:“我不想跟你談論這事。”

辛毗就拉住曹丕的衣袖不放,魏文帝用力掙脫,悻悻回宮。過了一會兒,火氣消了,就回來責備辛毗,但辛毗依然誠懇地說:“在這種饑荒年月,強行把他們遷徙到河南,沒有糧食救濟他們,就會使他們心懷怨恨,失去人心,因此我不得不力求陛下收回成命。”

最後,曹丕下令遷徙五萬戶,這不能不說是辛毗力爭的結果。

曹丕喜歡圍獵,辛毗隨從,曹丕說:“打獵真高興啊。”辛毗說:“對於陛下來說是很高興,對於臣等來說卻是很辛苦的事。”之後,曹丕就很少打獵。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去世,曹叡繼位,辛毗進封潁鄉侯。當時,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很得魏明帝曹叡寵愛,專斷朝政,朝中大臣紛紛投靠。辛毗卻不肯趨炎附勢,凡事秉公而斷。他的兒子辛敞勸他同劉放、孫資搞好關係,但遭到他的嚴厲斥責。辛毗說:“大不了不做三公,但不能丟失了氣節。”

234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大舉伐魏。曹叡令司馬懿為大將軍率軍抵抗,兩軍對壘,司馬懿以逸待勞。諸葛亮屢次挑戰,他都置之不理。魏軍將領都請求出戰,司馬懿上書魏明帝要求出戰,曹叡不允許,並派遣辛毗為使者,持節赴魏軍大營,遏制諸將行動。

將領們素知辛毗剛正、執法嚴明而不敢輕言戰事。司馬懿屢屢請求出兵,都被辛毗嚴辭拒絕。

最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軍班師回朝,辛毗被任命為衛尉。辛毗、曹叡、司馬懿演了一出好戲,把諸葛亮靠死啦,成功擊敗了蜀國的進攻。

之後不久,辛毗病逝,明帝贈他諡號為“肅侯”。後來,辛毗配享魏文帝廟。

看一下時人及後世對他的評價吧。

劉放、孫資:“毗實亮宜,然性剛而專。”

陳壽:“辛毗、楊阜,剛亮公直,正諫匪躬,亞乎汲黯之高風焉。” [1]

何尚之:“清道而動,帝王成則,古今深誡,安不忘危。若值汲黯、辛毗,必將犯顏切諫,但臣等碌碌,每存順默耳。”[2]

李適:“聞諸辛毗,牽裾魏後,則有禽息,竭忠碎首,勉思獻替,以平可否。勿謂無傷,自微而彰;勿謂何害,積小成大。” [3]

王夫之:“迨於子桓之世,賈詡、辛毗、劉譁、孫資皆坐照千里之外,而持之也定。”

但是,毛宗崗也評論說:辛評之死,勝辛毗之生。

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向來就如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一而是。

豹眼一向認為,我們不是在評論歷史人物的長短,我們是在品味歷史,感悟人生。

豹眼中的官渡之戰(十一)戰後袁紹謀士團隊幾家歡喜幾家愁(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