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家鄉煙臺,才發現饅頭有多好吃,別地的缺少靈魂

如果不是在北京生後,我都沒想到,饅頭會成為我最思念的家鄉美食之一。之前的20年,我壓根都不認為饅頭會是美食,又白又胖的大饅頭,這有什麼稀奇,山東人的飯桌上天天吃。到了北京後,發現找個好吃的饅頭,怎麼這麼難?


離開家鄉煙臺,才發現饅頭有多好吃,別地的缺少靈魂


在北京,吃個對口的饅頭太難了

為什麼學校食堂裡的饅頭那麼小,個頭像豆沙包,吃起來硬硬的,做饅頭的究竟有多偷懶?學校街頭拐角,有個山東饅頭鋪,常年人流絡繹不絕,抱著好奇買了一個,就著魚乾吃,這饅頭軟軟的,有那麼點家鄉味,但是總感覺不夠勁道,做饅頭的人應該是少加了什麼。隨後,我就再也不買饅頭了,想吃麵食的時候,就點上一碗陝西或者山西面;胃口真是個神奇的東西,雖然米飯才是北京主食的主流,但多少年來的飲食習慣,依舊有著固執不可改變的部分。


離開家鄉煙臺,才發現饅頭有多好吃,別地的缺少靈魂


等我工作了,自己租房子住,做飯的時間多了起來;我媽每次來看我,總要添置各種東西;某次看到我家裡的鍋,急到不行:怎麼連個篦子都沒有,怎麼蒸饅頭?無形中更驗證了,我在她心中“飯做不好,日子悽慘”的形象。學做飯其實對我並不難,幾次下來,廣東式煲湯膠東式涼拌各種炒菜,手到擒來,但是我始終不會做饅頭,這個工程量太大了——又是要發麵、又是要sou面、還要給饅頭弄個造型,掐住時間蒸一蒸;我這麼懶的人,真是招架不住。同樣北漂的閨蜜,每次做完饅頭都說,我給你送兩個過去吧!


離開家鄉煙臺,才發現饅頭有多好吃,別地的缺少靈魂


真正的膠東饅頭,是有靈魂的

做饅頭,是膠東人的一大儀式感,過年的時候最為熱鬧。這個時候的饅頭,是有儀式感的,有了神奇的寓意。去年回家的時間早了一點,就趕上姥姥做聖蟲,也有人管這叫神蟲,膠東地方不同,它的外號也不同。但這不妨礙它是人人家裡都要爭搶的小精靈,它或是長得像刺蝟,或是長得像豬頭;最普遍的長相,就是長著刺吊著錢的神氣樣,像蛇似龍。


離開家鄉煙臺,才發現饅頭有多好吃,別地的缺少靈魂


離開家鄉煙臺,才發現饅頭有多好吃,別地的缺少靈魂


煙臺人的麵缸裡,是一定要放一個進去的,剩與聖同音,取一個“年年有餘糧”的好兆頭。過年趕集的時候,外面都會賣,個頭大小不一。但我姥姥一定要親自做,她說這是從親媽傳遞下來的手藝,這是儀式感這是家鄉傳承。姥姥做的和外頭的不一樣,每一個都要有一個蓮花寶座,家裡有專門壓花紋的卡。口中還唸唸有詞:這個是放麵缸的、這個是灶王爺的小餑餑、這個是…聖蟲放鍋裡蒸出來,我們那裡的習俗,是到了二月二龍抬頭再吃掉。小時候我總覺得咯牙,沒有大棗餑餑溫柔可愛,一口下去,饅頭裡帶個棗,那個甜頭什麼都比不了。


離開家鄉煙臺,才發現饅頭有多好吃,別地的缺少靈魂


離開家鄉煙臺,才發現饅頭有多好吃,別地的缺少靈魂


饅頭還能捏出紅樓人物

饅頭顏值的巔峰時刻,就是祝壽和結婚的場合。饅頭做的桃子一個個摞起來,就成了壽山;結婚的時候,那個饅頭造型更為豐富,又是小人又是龍鳳,饅頭成了手工藝人手裡的橡皮泥。它有個高大上的學名叫麵塑,我們那裡做這個的很多,有個燕子阿姨總參加各種活動,她做的確實更細心一點。


離開家鄉煙臺,才發現饅頭有多好吃,別地的缺少靈魂


離開家鄉煙臺,才發現饅頭有多好吃,別地的缺少靈魂


在她手裡,饅頭可以變成八仙過海的仙人,也能變成紅樓夢裡的寶哥哥林妹妹。就算是過年人人都要做的討吉利的饅頭,她做出來的老鼠造型也不一樣:福態還可愛!說是肚子裡塞了不少好東西。燕子阿姨曾代表山東去參加西安的花饃比賽,據說那時做出的作品有一米高,她老公直接開著車拉了過去,就怕一個不小心,毀壞了這個藝術品。


離開家鄉煙臺,才發現饅頭有多好吃,別地的缺少靈魂


離開家鄉煙臺,才發現饅頭有多好吃,別地的缺少靈魂


阿姨還能用饅頭做畫,但是她說,這種面要提前一年準備,這樣做出來的面有防腐效果。在手工藝人手裡,饅頭不光是飯桌上的食物,也是有靈魂的藝術品,真是讓人捨不得吃,也算是膠東一大特色了。


離開家鄉煙臺,才發現饅頭有多好吃,別地的缺少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