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相親認識,為陳寅恪從大家閨秀變成農婦,相伴一生

導讀:

1926年,陳寅恪回國在清華國學研究院擔任導師。36歲大齡的他被親朋好友各種催婚,父親陳三立更是厲聲警告他:“你若再不談個女朋友,我就幫你包辦!“ 陳寅恪沒辦法,只好求父親寬限時日,就這樣又拖了兩年。

在一次閒談中,好友楊步偉為了替陳寅恪牽線,她有意說起自己曾在一位女教師家中,看到牆上懸掛的詩幅末尾署名“南注生”的事。她假裝不知道“南注生”是何人,特意向陳寅恪請教。

陳寅恪略顯吃驚,沉吟了一會兒,說此人定是瀼陽唐公景菘的後人。唐景菘是清末著名的愛國將領,“南注生”是他的別號,他的《請纓日記》,陳寅恪早已讀過,每次讀來,都熱血沸騰。出於對唐景菘的仰慕之情,他便向楊步偉提出,希望能去拜訪這首詩賦的主人。

而這個主人正是唐景崧的孫女——唐篔。

通過相親認識,為陳寅恪從大家閨秀變成農婦,相伴一生

生於戊戌

戊戌變法(1898年)那年的冬天,有個小女孩出生於廣西的唐氏大家族。她就是唐篔。雖然她的童年生活比不上富家小姐那麼寬裕,但是在教育方面卻是一點也不含糊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她的書法成就也曾得過散原老人等多位大家的賞識。她的祖父唐景崧是清同治四年進士,愛國將領曾任甲午戰爭時的臺灣巡撫。唐篔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因難產去世了,之後隨養母離開了廣西。

因養母是蘇州人,唐篔隨潘氏去了蘇州。清末年間,因養母是北洋女師範學堂的舍監,並教授女紅等科,唐篔也隨之入學天津的北洋女師,成為班上年齡最小的學生之一。由於唐篔自幼愛學習,也很聰慧的因素,她未滿18歲就從該校畢業了。

唐篔從北洋女師畢業後,因家境困難,為了積攢學費,只好先開始工作,她在本校教授小學低年級學生。當時,女子體育教育已開始流行,唐篔爭取到公費學習的名額,在1917年初前往上海基督教女青年會設立的體育師範學校就讀。兩年後畢業,仍回到天津母校擔任體育主任。再後來,又到南京金陵女子大學體育專業本科就讀。畢業後,唐篔受聘到北京女高師教體育課。後執教於北京女高師,還曾是魯迅妻子許廣平的老師。此時30歲的唐篔,已成了北漂的大齡"剩女"。

相親而識

經過好友介紹迎來了人生的第一個初戀,這也是她終身相伴的愛人。

1928年初春,唐篔穿著旗袍、氣質優雅的坐在北京中央公園的長廊內,心神不寧地等待著她的相親對象——陳寅恪。那一年,陳寅恪也到了成家的年紀,開始被父親逼婚,身邊的好友也替他著急,便有意撮合他倆,於是,兩人在中央公園裡有了第一次見面。那時的中山公園還叫中央公園。1914年改為公園後,一時興起成為新青年男女約會的風雅場所。

唐篔細心地發現,遠處的這個男人,走路姿勢微跛。在談話過程中,陳寅恪很誠實地告訴她,自己的足部有多處雞眼、胼胝,這與早年留學時經常穿著不合腳的硬皮鞋有關。坦率和真誠,以及謙遜儒雅的讀書人氣質,讓唐篔心生愛慕之情。而唐篔的落落大方和書香氣質也收穫了陳寅恪的心。

1928年,38歲的陳寅恪與30歲的唐篔在上海完成了婚事。唐篔也從原來的才女,嫁做人婦。結婚之後,兩人婚姻生活十分甜蜜。

結婚第二年,唐篔就懷孕了。本該是一件喜事,但接踵而來的卻是不幸的消息,唐篔因分娩誘發了心臟病,從小身子就不好的她,在後半生一直被心臟病所折磨。為了保養自己身體和更好的照顧家庭,唐篔決定放棄自己的事業,從北京女高師辭職回家專心養病。

通過相親認識,為陳寅恪從大家閨秀變成農婦,相伴一生

風雨同舟

1929年到1937年,唐篔又為陳寅恪生了3個漂亮的女兒,這也是是他們一家人最幸福的時刻。

但幸福過後,苦難接踵而至。1937年,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陳寅恪的父親氣絕而亡。同時,陳寅恪由於長期用眼過度,導致右眼視力急劇下降。醫生告訴他的右眼視網膜脫落,急需手術,否則就會失明。並且,手術後需要留在北平長時間休養。然而當時清華大學要南遷,陳寅恪心想,父親尚且寧死不屈,自己豈能苟且偷生呢。於是,他決定不做手術,即刻離開北平。

同年,高校內遷的西南聯大在昆明設立,而陳寅恪一家也從北平、長沙、梧州,輾轉到香港。然而在香港時,唐篔心臟病發,一家人不得已滯留。

1939年,陳寅恪赴聯大任教,唐篔因病獨自帶著三個幼小的女兒留居香港。期間骨肉分離,各種生活的艱辛,都是唐篔在極力維持著。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物價飛漲,陳寅恪夫婦貧病交加,再次陷入絕境。

由於陳寅恪在學術界威望極高,日偽三番五次到他家勸降。汪精衛的夫人親自帶著日偽大學的校長登門勸告,陳寅恪夫婦仍寧死不從。

後來在好友的幫助下,陳寅恪一家終於逃離了香港,先後到桂林、成都、廣州……顛沛流離大半個中國。

相伴一生

由於長期奔波,缺少營養,過度勞累,在成都燕京大學任教期間, 陳寅恪的神經衰弱症加劇,夜間常常失眠。這時的他左眼視力也日益衰退。為了給丈夫滋養身體,唐篔託人買來一隻懷胎的黑色母山羊,母羊生了兩隻小羊以後,唐篔學著擠奶,給陳寅恪飲用以增強體質。儘管唐篔細心照料,但陳寅恪的眼疾並沒有好轉。

1945年陳寅恪雙目完全失明,病體支離的唐篔,以孱弱的肩撐起家的重擔。她將生活的重心完全放在照顧陳寅恪的衣食起居等方面。還負責給他讀書讀報,查閱資料,回覆信件,隨時記錄他要寫的東西。

可見,唐篔的存在對陳寅恪的後半生有多大的影響。

通過相親認識,為陳寅恪從大家閨秀變成農婦,相伴一生

1962年,陳寅恪洗漱時滑倒,摔斷股骨,自此長臥床榻。護理工作和家庭重擔落在了病體支離的唐篔身上。

1969年春節後,隨著“文革”的不斷衝擊,陳寅恪一家被掃地出門,連珍藏多年的大量書籍、詩稿也被洗劫一空,他們只好遷至中山大學校園西南角一所四面透風的平房裡居住。

貧病交加,淒涼無助中,陳寅恪心痛不已。篔溫柔體貼地安撫丈夫身心的傷痛,鼓勵他再次書寫。晚年的陳寅恪,甚至用數年的時間,寫出了鉅著《柳如是別傳》。而陳寅恪也視唐篔為生命中的知己,每完成一部著作,都請她題寫封面。

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因患多種疾病,離開了人世。唐篔默默地料理完後事,同年11月21日,就也是陳寅恪去世的45天后,唐篔停止服用了心臟病治療藥,也隨夫而去。

陳寅恪與唐篔相繼逝世後,二人的骨灰先是寄存火葬場,後寄存銀河公墓,因“文革”問題一直未能真正平反,各地政府不願接受寅恪先生的遺骨。直到2003年才與夫人合葬於江西廬山植物園。

結語:

從相親而識到永生相隨,這般至死不渝的愛情,打動了多少人。夫妻,從來都不是咄咄逼人,也不是一方高高在上,一方低聲下氣努力維護。最好的愛情,大概是這般模樣——相互依附、相互支撐和相互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