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西瓜:李白、杜甫吃過嗎?

一、葡萄的歷史淵源

一首唐代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把我們帶到了征戰的古戰場,葡萄美酒回味無窮!

葡萄、西瓜:李白、杜甫吃過嗎?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屍,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關於葡萄原產地,現在一般認為葡萄原產於歐洲、西亞和北非一帶。據考古資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區是小亞細亞里海和黑海之間及其南岸地區。大約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也開始了葡萄栽培。

中國最早關於“葡萄”的文字記載是《詩經》,但裡面說的是野葡萄,“六月食鬱及薁”,“薁”就是野葡萄。這反映出殷商時代的人們已經知道採集並食用各種野葡萄了。但是,今天我們習慣上說的葡萄,指的卻是歐洲葡萄,是在漢武帝時期才來到中國的。

葡萄、西瓜:李白、杜甫吃過嗎?

春秋戰國時期,歐洲的葡萄已經到達西域。因為匈奴等遊牧民族部落的阻隔,它遲遲沒有到達中原,還在大宛國逗留。大宛是古代中亞國家,和漢朝之間僅隔著一個匈奴。

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發達,但此時北方的匈奴卻不太老實,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為消除匈奴的影響,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過去路途遙遠,交通不發達,張騫一行人在途中不幸被匈奴扣留了起來,這一留就是十年,等他找到時機逃出來歸漢時,他已經走了13年。

在出使西域途中,張騫雖不自由,但還是瞭解到很多當地的風土民情,尤其是豐富的水果品種和糧食作物引起了他的興趣,比如,張騫看到大宛國的葡萄光溜溜的,鮮亮可愛,親自嚐了一口,對它甘甜的味道讚不絕口。他風塵僕僕回國後,把自己途經大宛國、大月氏、大夏國的情況彙報給漢武帝,受到了高度重視。從此,漢朝和西域的聯繫更加密切了。

之後,大宛國內發生政變,新國王上臺後,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漢朝,以表示臣服。和國王的兒子一起來的還有葡萄和苜蓿等種子,就這樣,葡萄終於來到了中國!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大宛之跡,見自張騫……”“安息……元朔六年……其明年……騫既至烏孫……。宛左右以蒲陶為酒,……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漢書·西域傳上》:“大宛國……大宛左右,以蒲陶為酒,……俗嗜酒,馬嗜目宿,……多善馬,漢使採蒲陶、目宿種歸……”。

大宛就是現在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的費爾幹納盆地。這些都記載了張騫開通絲綢之路,然後漢代開始引進葡萄和苜蓿廣為種植。

魏文帝曹丕是喜愛葡萄的帝王之一,他曾詔告群臣,說其它水果都比不上葡萄:“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說蒲萄。當其朱夏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飴,脆而不梳,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還大讚葡萄酒比米酒甜,容易醉容易清醒。

葡萄、西瓜:李白、杜甫吃過嗎?

古書第一次明確記載內地用西域方法釀造葡萄酒卻是在唐太宗年間,《冊府元龜》中說:唐朝破了高昌國後,收集到馬乳葡萄放到院中,並且得到了釀酒的技術,唐太宗把技術資料作了修改後釀出了芳香的葡萄酒,賜給大臣們品嚐。

在我國古代,除了“蒲陶”,葡萄的別稱還有:“蒲萄”——宋代蘇軾寫的《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中有:“江漢西來,高樓下、蒲萄深碧”;還有“蒲桃”——唐代李頎寫的《古從軍行》中有:“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等。

葡萄受到了人們的喜愛,許多文人都留下了詠葡萄的詩詞,如唐代唐彥謙寫的《葡萄》,其詩為“金谷風露涼,綠珠醉初醒。珠帳夜不收,月明墮清影。”甚至葡萄乾都有古人以此為題來吟頌,如宋代楊萬里寫的《蒲桃乾》,其詩為“涼州博酒不勝痴。銀漢乘槎領得歸。玉骨瘦來無一把,向來馬乳太輕肥。”等。

除了食用鮮果和加工葡萄乾、葡萄汁外,大量的葡萄用於釀製葡萄酒。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葡萄)可造酒,人酺飲之,則醄然而醉,故有是名”。“酺”是聚飲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樣子。因為這種水果釀成的酒能使人飲後醄然而醉,故借“酺”與“醄”兩字,叫做葡萄。如唐代劉復寫的《春遊曲》中有“細酌蒲桃酒,嬌歌玉樹花”等。


葡萄、西瓜:李白、杜甫吃過嗎?

李白斗酒詩百篇,他尤愛葡萄酒。

李白在《對酒》詩寫道:

蒲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

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

玳瑁筵中懷裡醉,芙蓉帳底奈君何。

實際上,李白不僅是喜歡葡萄酒,更是迷戀葡萄酒,恨不得人生百年,天天都沉醉在葡萄酒裡。《襄陽歌》就是他的葡萄酒醉歌。他在《襄陽歌》中寫道:”……,鸕鷀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遙看漢江鴨頭綠,恰以蒲萄初醱醅。此江若變作春酒,壘曲便築糟丘臺。……”

詩人李白幻想著將一江漢水都化為葡萄美酒,每天都喝它三百杯,一連喝它一百年,也確實要喝掉一江的葡萄酒。


葡萄、西瓜:李白、杜甫吃過嗎?

杜甫吃水果,也喜歡吃葡萄,他在《解悶十二首》中寫道:

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

可憐先不異枝蔓,此物娟娟長遠生。

二、西瓜的歷史淵源

常言道:“熱天半塊瓜,藥劑不用抓。”在炎熱的夏天,吃上一塊冰鎮西瓜,感覺是多麼的愜意啊!歷代文人留下了許多對西瓜的讚美之作,如南宋詩人范成大的《西瓜園》曰:“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形模冷洛淡如水,未可葡萄苜蓿誇。

南宋詩人、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西瓜吟》裡有:“拔出金佩刀,斫破蒼玉瓶。千點紅櫻桃,一團黃水晶。下嚥頓除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


葡萄、西瓜:李白、杜甫吃過嗎?

清代詞人陳維崧《洞仙歌·西瓜》一詞,亦當屬是吟詠西瓜詩詞裡的精品佳作。詞是這樣寫的:“嫩瓤涼瓠,正紅冰凝結。紺唾霞膏鬥芳潔。傍銀床,牽動百尺寒泉。縹色映,恍助玉壺寒徹。”此詞將西瓜描繪得精美絕倫、淋漓盡致、一氣呵成,從外到裡,從色到態,以及食瓜後的感受,皆出神入化地“手到擒來”,其形象之貼切與瑰奇,句句出彩。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產地,關於西瓜的由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西瓜由西域傳入中原。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家政全書》中指出,西瓜“種出西域”,並由此得名。

“西瓜”一詞最早出現在五代胡嶠所著《陷虜記》。胡嶠當時作為宣武軍節度使蕭翰掌書記同入契丹,蕭翰被告謀反遭殺,胡嶠受牽連被契丹扣押了七年。《陷虜記》記述了他在契丹七年間所見所聞,其中有:“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雲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胡嶠不僅吃到了西瓜,而且知道契丹西瓜的由來是“契丹破回紇得此種” ,他說的“牛糞覆棚”技術,至今還為內蒙古東北部瓜農所使用。


葡萄、西瓜:李白、杜甫吃過嗎?

中國古人最早“吃西瓜”的場面,是在內蒙古遼代墓葬壁畫上發現的。據考證,這3只“西瓜”距今已近千年了,是迄今在中國古代繪畫中發現最早的3只“西瓜”。唐朝後期,西瓜開始在契丹種植。到了北宋,女真人學會了種西瓜。北宋滅亡後,女真人佔據中原,中原才開始種植西瓜。

關於西瓜的引種,明代學者的觀點,認為是隨著宋金媾和才進入中原。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卷三明確說:“其種自洪忠宣使金虜移歸。”謝肇淛《五雜俎》卷十:“西瓜自洪皓始攜歸中國。”

那麼洪始何時使金的呢?洪皓使金,在南宋初期,曾被扣留十五年之久。為防止洪皓潛逃,把洪皓流放到金國後方,在冷山一帶,也就是今天的黑龍江南部;惟一的好處是,金國放鬆了監控,洪皓能夠相對自由地行動,比較充分地接觸民間下層生產、生活。在紹興十三年(1143),大金終於開恩,把這位外交官放回臨安。他後來寫的《松漠紀聞》和《松漠紀聞續》,記述的就是使金見聞。在續中,洪皓說: 西瓜形如扁蒲而圓,色極青翠,經歲則變黃。其瓞類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五代史•四夷附錄》雲:以牛糞覆棚種之。予攜以歸。今禁圃、鄉囿皆有。


葡萄、西瓜:李白、杜甫吃過嗎?

洪皓說得明白,瓜種是他帶回來的。而且很快就不但皇家果圃,即使鄉下菜園裡都開始有西瓜。就是說,在南宋時候,西瓜才開始在中原蔓延。

元明以來,中國南北統一,經長江南北人民辛勤的耕転和實踐,優良品質才漸漸多了起來。

結語

綜上所述,葡萄在西漢開始大量種植,李白、杜甫吃葡萄、喝葡萄酒都有詩為證;而西瓜南宋才在中原地區大量種植,因此唐代的李白、杜甫自然是無法享受這種美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