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與人生解析

哲學與人生解析

按馮友蘭先生的說法,哲學就是對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它包含三層意思:一是哲學是對人生的一種反思。這種反思人人都會有,但作為哲學這種人生活動它是對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也就是說,能夠系統地反思人生的這種活動叫做哲學活動,而進行這種活動的人就是哲學家。馮先生又解釋說,這種哲學活動同人類其他活動的關係,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二是說這種哲學同其他科學的區別在於,都是使你成為某種人,使你掌握某種具體的專業、特殊的技能,扮演某種角色,將從事特定的職業。馮先生把這叫做科學使你成為某一種人,哲學是使你作為人而成為人。這句話含義極為深刻。雖然你現在是人,但在真正的人的意義上你需要有哲學的修養,如果沒有,雖然你是人但還沒有達到馮先生所指認的那種真正意義上的人。所以,你學習別的學科都是使你成為某種特殊的人,專門人才。而你學了哲學,使你作為人能夠成為人,成為一個有教養的現代人。三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哲學怎麼樣才能獲得?馮先生用了一個詞“覺解”,覺解和科學不一樣。我有本北大出版社出版的書說,一個人學科學和學哲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覺。科學是什麼感覺?我不說你糊塗,我一說你明白;與此相反,學哲學我不說你明白我一說你糊塗。因為科學是把一些個別現象、觀察名詞和單程命題通過歸納、推理上升為理論名詞和全程命題,然後再通過演繹、推理來解釋現象和預見現象,我不說你當然不瞭解,我一說你就明白了,三角形三角之和等於 180 度。哲學恰好相反,哲學是把人當做不言而喻的、不證自明的、毋庸置疑的、天經地義的東西作為批判、反思的對象,因此我不說的時候你清清楚楚,我一說你糊塗了。這張桌子,我不說它就是一張桌子,我一問你,如果你沒有桌子的觀念,你為什麼會把這東西稱作桌子呢?一問,糊塗了。上世紀 80 年代大陸有一首歌,“天上的太陽和水中的月亮誰亮?山上的大樹和山下的小樹誰大?心中的戀人和身外的世界誰重要?”世界極為複雜,哲學就是把這個世界的複雜性,特別是人生的複雜性解釋出來,這就需要馮先生說的那個“覺解人生”,沒有一種哲學的辯證智慧,你可能就會走向極端。你今天可能是理想主義的,明天又是現實主義、絕對主義、相對主義、虛無主義的,等等,最後你可能還搖擺不定。對於榮辱、禍福、進退覺得不太好把握。在這個意義上,哲學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它是一種覺解的活動。說到哲學的覺解,它最後就要達到馮先生所講的“人生四境界”,要達到使人超越他的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天地的境界。所以,中國哲學最講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萬物皆備與我。這就是哲學與人生的關係。

究竟怎樣理解人生?我想從哲學與人生出發,對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對人生有一個哲學層次的解說,談三個方面:一是人的存在;二是人的人化;三是人的世界。

第一個問題,個人的存在。

我們都是人,我的一本書《現代教養》裡面開例了這樣問題。魯迅先生說,中國人一罵人就說某某不是人,首先是你罵該人不是人,前提是你認為自己是人。詞典、辭海解釋:人是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級動物。當你罵他不是人,是罵他不會製造、使用工具嗎?顯然不是,你是說這個人失去了人格、道德,沒有了人情、人味,沒了尊嚴,總之是在倫理、道德的層面上來說的。這樣,就需要有對人和人生有系統的反思。

任何一門社會科學它最深層的東西是一種對人性的反思、理解,而哲學恰好是對人的有系統的反思。怎樣理解人的存在?人是一種超越性的理想性的創造性的存在,我的《超越意識》一書開篇第一句話就叫做人是世界上最起歧義的存在“超越性的存在”,我用反證法理解它,我說人無法忍受,尤其是青年人更無法忍受。我講“五個無法忍受”:一是無法忍受單一的顏色,二是無法忍受凝固的時空,三是無法忍受存在的空虛,四是無法忍受自我的失落,五是無法忍受徹底的空白。人無法忍受,意味著人是一種超越性的存在,世界就是自然,自然而然地存在,存在得自然而然。人生也是一種自然,自然而然地生自然而然地死,但從自然當中生成的人恰好超越了這個自然,他要把自然而然的自然改造成一個對人來說是真善美相統一的世界,這才是人。人要把自然而然的世界、人生變成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世界和人生,所以人無法忍受。

首先,人無法忍受單一的顏色。有人喜歡綠色、藍色或紅色,但是這個世界只是你喜歡的鮮豔的紅色、純潔的白色,或嬌嫩的綠色,你還能不能在世界上生活了?正如馬克思所說,在太陽的輝映下,每一顆露水珠都會閃現出五顏六色的顏色。為什麼人的精神世界只能有一種顏色?人的眼睛就無法忍受單一的顏色,那就意味著人生活的是五彩繽紛、豐富多彩的世界,人生活的世界應是豐富多彩的,而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

其次,人無法忍受凝固的虛空。馬克思說,時間是人類存在的空間。魯豫遊法時訪問一留美的女士說,回顧我的一生,我沒有浪費上帝給予我的時間和才能。人是時間構成了他真正的空間,所以人無法忍受凝固的虛空,在時間的創造中實現了人的存在。

再次,正是因為人創造了自己的時空世界,所以人無法忍受存在的空虛。什麼叫人?人是尋求意義的存在,人無法忍受無意義的生活。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讀者》雜誌曾刊登過兩篇文章,一是《當我沒有錢的時候》,另一篇是《當我有了錢的時候》,兩篇文章表達了一個共同的思想:人不是為了生存而生存,而為了尋求意義而生活的。哲學現在有個說法就是形象大於存在。而人生是它的存在大於它的形象的,也就是說它存在的意義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人無法忍受存在的空虛。

還有,人無法忍受自我的失落。人本主義學家馬斯洛曾提出層次需要理論:人從一種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審美的需要,最終昇華為自我實現的需要。特別是年輕人,最能使他激動起來的就是自我實現的感覺,即心理學講的一種高峰體驗,你最美的高峰體驗就是自我實現的感覺。

最後,人是一個能夠自覺到死的存在。古希臘把哲學叫做對死亡的聯繫,人能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有限的存在,所以人就想著超越這種有限的人生,因為他無法忍受死了連自己的靈魂和肉體都不知道到哪去了的一種徹底空白。中國人講究立功、立德、立言各種方式,來使自己的有限人生燃燒起熊熊的生命之火,使自己的生命得到無限地延續,這就是所說的人的超越性。他無法忍受單一的顏色、凝聚的時空、存在的空虛、自我的失落和徹底的空白,所以才會有人生的系統反思的哲學。

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超越性的存在,是因為人源於動物,與動物有根本性的區別:人是一種尋求意義的生存活動,而動物是一種本能性的生存活動,兩種不同的生命活動。

因為動物只有一個生命的尺度,而人有兩種尺度,動物所生存的尺度就是他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而人的兩種尺度,一種是任何物種的尺度,另一種是人的內在的固有尺度。我們最關心的人,是最關切對自己的認識的那段時間嗎?人的生命活動是一種目的性的對象化的活動,構成了自己的世界,作為人的一個超越性的存在,他是一個理想型的存在,是一個把自己的理想不斷變成現實活動的過程,而這個把理想變為現實活動的過程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人生就是“無中生有”的一個創造性的活動。

原中國社科院院長鬍繩曾在一篇文章中說,人類在 20 世紀的後 50 年所創造的科學技術超過了人類在 20 世紀 50 年代之前幾千年所創造的總和。很多人用手機聯繫,要信息、要資訊。我們進到這報告廳看到各種各樣的設備,所以我們叫現代化,日常生活科學化、消遣文化化、交往社交化、行為法治化和農村生活城市化等。人的這種存在是一個超越性的理想性的創造性的存在。作為中青年領導幹部,處於人生的最有理想、最有創造性的一個時期。哲學是對大家人生的一種有系統的反思,更深刻地去覺解生活,更熱情地去擁抱生活,更加主動地去創造生活,從而把我們的世界建造成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第二個問題,人的人化。

人使自己成為人。法國的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有一個著名的命題叫存在先於本質。他說除了人之外的所有存在都是本質先於存在,而只有人這種存在是存在先於本質。中國人有這個叫法“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人就不一樣。如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本質先於存在,你的本質就規定了你的存在。生下來的男孩女孩我們可以說他們是人,但長大之後他們就不一定能成為人,因為人是人化的產物,是一個文化的結果,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這就是人同動物的不同。動物是一代又一代地去複製,而人是一代又一代地去發展自己。

什麼叫發展?發展就是歷史。馬克思說,歷史不過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過程,這個活動過程構成了人的歷史。所以馬克思又說社會存在就是人們的實際生活過程。我們的實際生活過程,我們有目的的活動,構成了我們自己的歷史,而人的歷史就是我們每個人成為人的過程。這個過程又構成了歷史的前提和歷史的結果,而人只有首先成為歷史的結果才能夠成為歷史的前提,因為總是上一代人給我們遺留了大量的資金、生產力,包括文化的潛力。語言是歷史文化的水庫,我們生活在歷史文化的繼承當中,構成了我們今天人的存在。

我特殊談談對教育的理解。現在大家是從正在作為一個教育者來進行思想的溝通和知識的交流,作為一個受教育者正在接受一種歷史文明文化的傳統。教育是社會遺傳的一種機制,它是一個雙向的認同,一方面教育是個體向歷史社會文化的一種認同;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社會和文化對個體的認可。廣義的教育實際上是哲學教育,就是要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首先不是使人成為某種人,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人不僅僅是一種自然意義上的遺傳性的獲得,它還是一種文化獲得性的遺傳。教育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素養,它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的事實,首先能夠讓你成為一個能夠承擔起社會這個時代和歷史賦予你作為現代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存在,這就是現代教育,使我們作為人能夠成為人,我們要成為人,成為某種人,去掌握某種專門的知識、技能、技巧、從事某種具體的職業,去扮演某一特殊的角色。

我覺得人作為一個歷史文化的存在,它自身是一個人化的過程,也是使自己做人能夠成為人的過程。這個過程,最重要的就是一個以教育為中介所實現的自然遺產和社會遺傳的統一,所以我感到從 19 世紀中葉以來的現代哲學所解決的一個根本的問題就在於它不是把人當作一個抽象的存在,而是把人當成一個歷史文化的具體存在。現代以來再往前推,近代以來,所謂的哲學不過是一個上帝的人本化的過程、上帝的自然化、上帝的物質化。上帝的人本化的過程,在美國出版了一套叢書《導師哲學叢書》,把中世紀叫做信仰的時代,把文藝復興時期叫做冒險的時代,把十七世紀叫做理性的時代,把十八世紀稱啟蒙時代,把十九世紀叫做思想體系的時代,而把二十世紀叫做分析的時代。大陸的哲學家給二十一世紀起名字,有人叫物化的時代,有人叫做體驗的時代,還有叫做改革的時代、信息的時代。

黑格爾說,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時代也就是思想上所把握的人生,它用一種理論的方式表徵了人在特定時代的歷史存在。這是一個人的發現的人化過程,中世紀信仰的時代,先上帝而後自我,先信仰而後理解。文藝復興以來發生了一個巨大的顛覆,到十七世紀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要先自我後上帝,先理解而後信仰,這就是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到近代社會市場經濟的轉變。我對廣義的市場經濟做出三個基本判斷,從自然經濟走向市場經濟,是一種人的存在方式的變化,是一個人化的過程,自然經濟條件下是一種經濟生活的禁慾主義、精神生活的矇昧主義、政治生活的專制主義。走向近代市場經濟以來,它從經濟生活當中反對禁慾主義轉而要求現實幸福、精神生活,反對矇昧主義而要求理性自由,在政治生活中反對專制主義要求民主法治。市場經濟實際上蘊含了三條基本原則,即經濟生活中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精神生活中工具理性的思維取向和政治生活當中的民主法治的政治取向。這種三位一體,構成了馬克思所說的,市場經濟所構成的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存在,這就是我們現在人的存在方式,一個人之人化的過程。所以人不能抽象地問誰是人,人只有具有了他這個時代的內涵,他才是人。所以說,一個人只有在適當的年齡受到適當的教育他才是人。反之,如果一個人沒有在適當的年齡受的適當的教育,那他就不是人。這個命題對不對?需要一種辯證的智慧。如果說他對,你能把一個人沒有在適當的年齡受到適當的教育當作非人去對待嗎?不行的。無論在道德的意義上,還是在法律的意義上都是不行的。

中國人結婚叫做門當戶對。門當戶對不是說他家或她家裡都要有 500 萬元,他家和她家都是什麼官員、教授,而是有同樣教養的程度,受過大體教育接近的教育水準。婚戀階段你要選擇的不是說男的愛漂亮女的愛瀟灑,首先要看對方的教養,只要能夠達到共同的修養、教育水準,才能夠保證一生的幸福。因為人應該有一種教養,而教養源於教育,這就是受教育的意義。最應該珍惜的就是你能夠受到高等教育的機會,這是你做為人能夠成為現代人的一個最基本的前提,這就是人的人化、一個人化的過程。

第三個問題,人的世界。

人的人化過程構成了一個人的世界,屬於人的世界,所以這個世界的關鍵概念,可以在兩個意義上去使用它,一個在最自然的意義上去使用,但最真實的意義是在人給自己創作的意義上去使用它。我在 1988 年曾寫過《從兩極到中間》一文,副標題叫現代哲學的革命。語言是人的世界的積極界限,也是人的世界的消極界限。世界在語言中對人生產唯有,而世界在語言之外對於人來說即是存在中的無。另一個意義,語言不是一種交流溝通的工具,而是人的存在方式、我們的世界的存在方式,我們在語言中構成了屬於人的世界,語言不僅僅作為別人所說的,在一個能指和所指同一的意義上來理解它的,而是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水庫的意義上來理解它的,表明人是一種歷史的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的世界是一個歷史文化的結果、產物。

人是以人類把握世界的多樣方式構成了屬於人的豐富多彩的世界。人類以神話、宗教、藝術、倫理、科學的和哲學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因此我們才有無限豐富的世界。現代哲學和現代科學給了我們幾個最基本的命題,觀察滲透理論中的觀察總是被理性汙染,我們原來研究科學總認為科學始於觀察,甚至有人說我們為了能夠正確地進行科學而研究試驗,我們應該把自己的偏見像脫掉大衣一樣放到走廊裡面,然後帶著一個沒有偏見的頭腦進實驗室進行觀察,可能嗎?你能帶著一個白板式的頭腦進行研究嗎?一個最流行的說法叫“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怎麼做到呢?不僅僅是你用眼睛去看東西你就能夠明白,不是的。觀察滲透理論講,你只有有了相應的理論才能對你具有相應的世界。馬克思說,一個人只要有欣賞音樂的耳朵你才能欣賞音樂,如果你的耳朵沒有欣賞音樂的功能,音樂對你來說是噪音。只有你對音樂的一種修養你才能夠達到同樣的欣賞水平。如果一個人沒有看羅曼羅蘭、巴爾扎克、托爾斯泰,你怎麼能夠有相應的文學修養,去理解去享受他們那些文學作品!如果我們沒有相應的醫學知識,體檢給你做心電圖、胸透,給你圖像結果看你會懂嗎?黑格爾說有之非有存在找到無,你只有有了相應的醫學知識你才能知道心臟、肺部有沒有毛病,這叫觀察滲透理論,沒有一定的理論背景就沒有相應的觀察結果,觀察滲透理論、觀察負載理論沒有中性的觀察。中國有句話“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西方人叫做“僕人眼中無英雄”,因為背景不同,所以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就不一樣,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因為還有老子、孔子、莊子、孟子“萬物皆備於我”嘛;為什麼“小人長慼慼”,因為他只知道爾虞我詐、蠅營狗苟;為什麼“僕人眼中無英雄”,因為英雄有他的英雄事業,像毛澤東寫的那樣:北國風光,萬里雪飄;寫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種博大的政治理論中間夾著家國情懷,但一個不是政治家的你,就理解不了他這種情懷。

背景不一樣人生不一樣。有什麼樣的背景,你就有什麼樣的世界和人生。一個人必須有兩個修養,一是文學修養,二是哲學修養。一個沒有文學修養和這個需要,肯定不是一個完整的美好人生,只有有了文學修養和哲學修養,才能有一種真實的審美境界和一種最強的思維理性之美這兩個美,這是兩個世界。有了相應的背景、修養,這個世界對你才是豐富多彩的,才夠成了真正的屬於人的世界。

屬於人的世界,它首先是一個神話的世界,同時又是一個宗教的、藝術的、倫理的、科學的世界和一個哲學的世界,所以我們需要學習。你有哪種把握世界的方式對你就有哪種世界,你沒有那種把握世界的方式,這個世界雖然存在但於你來說就不存在,所以說一個人只有在適當的年齡受到適當的教育他才是人,它使你獲得了把握世界的那種基本方式。

神話的世界是自然世界的超越,宗教的世界是世俗世界的超越,藝術的世界是無情世界的超越,倫理的世界是小我世界的超越,科學的世界是經驗世界的超越,哲學的世界是有限世界的超越。

有了人類把握世界的這個基本方式,你才真正地實現了人自身的超越性、理想性和創造性,才真正有了一個人五彩繽紛的世界。背景不一樣,你所獲得的世界就不一樣。首先就是一個神話的世界。人在神話當中把人的世界宇宙化,把宇宙的世界擬人化,在這樣一個被擬人化的宇宙世界獲得了人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這叫神話。

同樣,人們需要有一個宗教的世界,宗教的世界是一個對世俗世界的超越,人類在神話的世界中使自己的生活獲得宇宙的意義,而是這個宇宙還沒有獲得神聖的價值,所以宗教是使人們的生活獲得了一種神聖的意義,在宗教裡上帝是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根據、標準和尺度,作為哲學意義上的本體觀念,而構成你心中的上帝。上帝不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而是你心中的一種觀念,用馬克思的話說,宗教就是沒有獲得自己或是再度喪失了自己的一種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因為人要超越自己所生活的世俗世界,從神聖的信仰當中來獲得自己的一種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尼采說上帝被殺死了,一切皆有可能。他說了兩點:第一,整個近代的人類哲學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就是殺死了上帝,上帝不再作為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根據標準和尺度存在了,上帝被人本化了,但是一旦這個神聖意義不再存在了,人的一切都是可能的了。我曾經講兩段很長的話: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人們是一種沒有選擇標準的生命中不可忍受之重的本質主義的肆虐;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一種失去了標準的選擇的生命中不能承受存在主義焦慮。現在大家所生活的市場經濟,這裡面有一個人的世界的根本性的轉換,我用一個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表述。自然經濟條件下,人能感受到的是一種生命中不堪忍受之重,因為他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本質主義上的肆虐,一種沒有選擇的標準,給你個標準不允許你再選擇,你沒有選擇的餘地。現在的生活,我把它叫做一種你失去的標準的選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存在主義的焦慮。馬克思曾說過,市場經濟撕去了封建社會的田園詩歌般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一切職業的靈光都抹掉了,把一切都沉浸在金錢的冰水當中去了。這就是存在方式變化,上帝被人本化了、被殺死了。

什麼能使我們的生活獲得一種真實的意義呢?人給自己創造了藝術的世界、倫理的世界、科學的世界和哲學的世界。藝術世界是對無情世界的超越,藝術是一種生命的形式,著名的美學家蘇珊·朗格說,藝術叫做創造。畫家是創出了油彩還是造出了畫布?文學家是創造語言還是創造文字?什麼都沒創造。他們創造了意義,是一種生命的形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最能感受到就是一種海德格爾最欣賞的荷爾德林的那句: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哲學和文學只不過是幫助我們大家詩意地棲居在這個大地上,你才感覺活得真實,一種思想的真實,一種馮友蘭所說的人生境界的昇華,這就叫藝術。徐悲鴻畫的馬不是草原上奔騰的馬,齊白石畫的蝦不是水中游的那個蝦,你不感到是一種生命的悅動嗎?這叫藝術,藝術是我們體驗到的自己情感的深度,她是我們情感獲得了一種真實的深度。

我把今天的一種社會思潮概括為兩極對立的削減、英雄主義時代的隱退、精英文化的失落、理性主義權威的弱化和人類精神家園的困惑,這是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科學發展觀叫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什麼這是人類今天面對的共同的問題?面對這個共同的問題就需要我們自己提供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倫理的世界,是一種小我的世界,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就具有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按照馬克思的說法,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也就是說人不是一種純自然的存在,他是一種社會存在,社會性的存在最重要的問題是小我和大我的存在關係,離開了大我就沒有小我的存在,所以這種倫理是一種小我世界的超越,我們只有認同了這個倫理的世界,才能夠構成道德上的存在溝通,就是我們在自己的行為選擇中必須有一種人類的觀念,我們叫經濟全球化,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當中人們必須有一種生成的人類觀念,才能夠使人類有一個正確的行為選擇。理論就是實踐的反義詞,是對實踐的反駁。我們只有掌握了理論,才能使我們在人類的行為當中作為一種比較好的或者是相對好的選擇,這是倫理的世界。

科學是一種經驗式的超越。科學給我們一種普遍必然性的認識,我們從一些有限的初學概念命題,很難獲得一系列的公式、原理、定義,從而對現象做出應有的解釋和預見。所以,科學的世界是一個超驗的世界——超越了經驗的世界。卡西爾的《人論》說,科學在這個世界上具有無與倫比的作用,它是人類的思維達到了一種極致,我們以科學的方式去把握、解釋這個經驗的世界,從而科學規範我們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今天,最重要的哲學的任務叫做反對科學主義思潮,也就是說人們不僅僅以科學的方式把握世界,人還要以神話的、宗教的、藝術的、倫理的以及哲學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所以,哲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對有限世界的超越,是一種終極的關懷。我曾經對哲學的本體論做解釋,哲學本體論具有三層內涵:終極存在、終極解釋和終極價值。人們總是想尋求萬物的統一性,達到一種終極存在的把握。我們要尋求終極的把握,是為了獲得關於這個世界一種最終極的解釋,而我們之所以要達到這種終極的存在終極的解釋,最後我們要獲得一種終極的生命意義價值,這就是終極的價值。所以,哲學的本體是人自己尋求到的思想和行為的根據、標準和尺度,哲學的本體論具有終極的存在、終極的解釋和終極的價值三位一體的意義。正因為如此,人們才重視以哲學的方式去理解人生,使我們能夠通過對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達到作為人而成為人。

(文章來源:《吉林黨校報》2016年11月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