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解析

哲学与人生解析

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哲学就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人人都会有,但作为哲学这种人生活动它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也就是说,能够系统地反思人生的这种活动叫做哲学活动,而进行这种活动的人就是哲学家。冯先生又解释说,这种哲学活动同人类其他活动的关系,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二是说这种哲学同其他科学的区别在于,都是使你成为某种人,使你掌握某种具体的专业、特殊的技能,扮演某种角色,将从事特定的职业。冯先生把这叫做科学使你成为某一种人,哲学是使你作为人而成为人。这句话含义极为深刻。虽然你现在是人,但在真正的人的意义上你需要有哲学的修养,如果没有,虽然你是人但还没有达到冯先生所指认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你学习别的学科都是使你成为某种特殊的人,专门人才。而你学了哲学,使你作为人能够成为人,成为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三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哲学怎么样才能获得?冯先生用了一个词“觉解”,觉解和科学不一样。我有本北大出版社出版的书说,一个人学科学和学哲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科学是什么感觉?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与此相反,学哲学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因为科学是把一些个别现象、观察名词和单程命题通过归纳、推理上升为理论名词和全程命题,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来解释现象和预见现象,我不说你当然不了解,我一说你就明白了,三角形三角之和等于 180 度。哲学恰好相反,哲学是把人当做不言而喻的、不证自明的、毋庸置疑的、天经地义的东西作为批判、反思的对象,因此我不说的时候你清清楚楚,我一说你糊涂了。这张桌子,我不说它就是一张桌子,我一问你,如果你没有桌子的观念,你为什么会把这东西称作桌子呢?一问,糊涂了。上世纪 80 年代大陆有一首歌,“天上的太阳和水中的月亮谁亮?山上的大树和山下的小树谁大?心中的恋人和身外的世界谁重要?”世界极为复杂,哲学就是把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特别是人生的复杂性解释出来,这就需要冯先生说的那个“觉解人生”,没有一种哲学的辩证智慧,你可能就会走向极端。你今天可能是理想主义的,明天又是现实主义、绝对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的,等等,最后你可能还摇摆不定。对于荣辱、祸福、进退觉得不太好把握。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它是一种觉解的活动。说到哲学的觉解,它最后就要达到冯先生所讲的“人生四境界”,要达到使人超越他的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天地的境界。所以,中国哲学最讲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万物皆备与我。这就是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究竟怎样理解人生?我想从哲学与人生出发,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对人生有一个哲学层次的解说,谈三个方面:一是人的存在;二是人的人化;三是人的世界。

第一个问题,个人的存在。

我们都是人,我的一本书《现代教养》里面开例了这样问题。鲁迅先生说,中国人一骂人就说某某不是人,首先是你骂该人不是人,前提是你认为自己是人。词典、辞海解释: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级动物。当你骂他不是人,是骂他不会制造、使用工具吗?显然不是,你是说这个人失去了人格、道德,没有了人情、人味,没了尊严,总之是在伦理、道德的层面上来说的。这样,就需要有对人和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它最深层的东西是一种对人性的反思、理解,而哲学恰好是对人的有系统的反思。怎样理解人的存在?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想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我的《超越意识》一书开篇第一句话就叫做人是世界上最起歧义的存在“超越性的存在”,我用反证法理解它,我说人无法忍受,尤其是青年人更无法忍受。我讲“五个无法忍受”:一是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二是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三是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四是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五是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人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世界就是自然,自然而然地存在,存在得自然而然。人生也是一种自然,自然而然地生自然而然地死,但从自然当中生成的人恰好超越了这个自然,他要把自然而然的自然改造成一个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这才是人。人要把自然而然的世界、人生变成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和人生,所以人无法忍受。

首先,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有人喜欢绿色、蓝色或红色,但是这个世界只是你喜欢的鲜艳的红色、纯洁的白色,或娇嫩的绿色,你还能不能在世界上生活了?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太阳的辉映下,每一颗露水珠都会闪现出五颜六色的颜色。为什么人的精神世界只能有一种颜色?人的眼睛就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那就意味着人生活的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世界,人生活的世界应是丰富多彩的,而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

其次,人无法忍受凝固的虚空。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存在的空间。鲁豫游法时访问一留美的女士说,回顾我的一生,我没有浪费上帝给予我的时间和才能。人是时间构成了他真正的空间,所以人无法忍受凝固的虚空,在时间的创造中实现了人的存在。

再次,正是因为人创造了自己的时空世界,所以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什么叫人?人是寻求意义的存在,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者》杂志曾刊登过两篇文章,一是《当我没有钱的时候》,另一篇是《当我有了钱的时候》,两篇文章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思想:人不是为了生存而生存,而为了寻求意义而生活的。哲学现在有个说法就是形象大于存在。而人生是它的存在大于它的形象的,也就是说它存在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

还有,人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曾提出层次需要理论:人从一种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最终升华为自我实现的需要。特别是年轻人,最能使他激动起来的就是自我实现的感觉,即心理学讲的一种高峰体验,你最美的高峰体验就是自我实现的感觉。

最后,人是一个能够自觉到死的存在。古希腊把哲学叫做对死亡的联系,人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限的存在,所以人就想着超越这种有限的人生,因为他无法忍受死了连自己的灵魂和肉体都不知道到哪去了的一种彻底空白。中国人讲究立功、立德、立言各种方式,来使自己的有限人生燃烧起熊熊的生命之火,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无限地延续,这就是所说的人的超越性。他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凝聚的时空、存在的空虚、自我的失落和彻底的空白,所以才会有人生的系统反思的哲学。

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是因为人源于动物,与动物有根本性的区别:人是一种寻求意义的生存活动,而动物是一种本能性的生存活动,两种不同的生命活动。

因为动物只有一个生命的尺度,而人有两种尺度,动物所生存的尺度就是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而人的两种尺度,一种是任何物种的尺度,另一种是人的内在的固有尺度。我们最关心的人,是最关切对自己的认识的那段时间吗?人的生命活动是一种目的性的对象化的活动,构成了自己的世界,作为人的一个超越性的存在,他是一个理想型的存在,是一个把自己的理想不断变成现实活动的过程,而这个把理想变为现实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人生就是“无中生有”的一个创造性的活动。

原中国社科院院长胡绳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人类在 20 世纪的后 50 年所创造的科学技术超过了人类在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几千年所创造的总和。很多人用手机联系,要信息、要资讯。我们进到这报告厅看到各种各样的设备,所以我们叫现代化,日常生活科学化、消遣文化化、交往社交化、行为法治化和农村生活城市化等。人的这种存在是一个超越性的理想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作为中青年领导干部,处于人生的最有理想、最有创造性的一个时期。哲学是对大家人生的一种有系统的反思,更深刻地去觉解生活,更热情地去拥抱生活,更加主动地去创造生活,从而把我们的世界建造成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第二个问题,人的人化。

人使自己成为人。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叫存在先于本质。他说除了人之外的所有存在都是本质先于存在,而只有人这种存在是存在先于本质。中国人有这个叫法“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人就不一样。如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本质先于存在,你的本质就规定了你的存在。生下来的男孩女孩我们可以说他们是人,但长大之后他们就不一定能成为人,因为人是人化的产物,是一个文化的结果,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这就是人同动物的不同。动物是一代又一代地去复制,而人是一代又一代地去发展自己。

什么叫发展?发展就是历史。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过程,这个活动过程构成了人的历史。所以马克思又说社会存在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我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我们有目的的活动,构成了我们自己的历史,而人的历史就是我们每个人成为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构成了历史的前提和历史的结果,而人只有首先成为历史的结果才能够成为历史的前提,因为总是上一代人给我们遗留了大量的资金、生产力,包括文化的潜力。语言是历史文化的水库,我们生活在历史文化的继承当中,构成了我们今天人的存在。

我特殊谈谈对教育的理解。现在大家是从正在作为一个教育者来进行思想的沟通和知识的交流,作为一个受教育者正在接受一种历史文明文化的传统。教育是社会遗传的一种机制,它是一个双向的认同,一方面教育是个体向历史社会文化的一种认同;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认可。广义的教育实际上是哲学教育,就是要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首先不是使人成为某种人,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人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意义上的遗传性的获得,它还是一种文化获得性的遗传。教育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素养,它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事实,首先能够让你成为一个能够承担起社会这个时代和历史赋予你作为现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存在,这就是现代教育,使我们作为人能够成为人,我们要成为人,成为某种人,去掌握某种专门的知识、技能、技巧、从事某种具体的职业,去扮演某一特殊的角色。

我觉得人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的存在,它自身是一个人化的过程,也是使自己做人能够成为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以教育为中介所实现的自然遗产和社会遗传的统一,所以我感到从 19 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哲学所解决的一个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它不是把人当作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把人当成一个历史文化的具体存在。现代以来再往前推,近代以来,所谓的哲学不过是一个上帝的人本化的过程、上帝的自然化、上帝的物质化。上帝的人本化的过程,在美国出版了一套丛书《导师哲学丛书》,把中世纪叫做信仰的时代,把文艺复兴时期叫做冒险的时代,把十七世纪叫做理性的时代,把十八世纪称启蒙时代,把十九世纪叫做思想体系的时代,而把二十世纪叫做分析的时代。大陆的哲学家给二十一世纪起名字,有人叫物化的时代,有人叫做体验的时代,还有叫做改革的时代、信息的时代。

黑格尔说,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也就是思想上所把握的人生,它用一种理论的方式表征了人在特定时代的历史存在。这是一个人的发现的人化过程,中世纪信仰的时代,先上帝而后自我,先信仰而后理解。文艺复兴以来发生了一个巨大的颠覆,到十七世纪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要先自我后上帝,先理解而后信仰,这就是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到近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对广义的市场经济做出三个基本判断,从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的变化,是一个人化的过程,自然经济条件下是一种经济生活的禁欲主义、精神生活的蒙昧主义、政治生活的专制主义。走向近代市场经济以来,它从经济生活当中反对禁欲主义转而要求现实幸福、精神生活,反对蒙昧主义而要求理性自由,在政治生活中反对专制主义要求民主法治。市场经济实际上蕴含了三条基本原则,即经济生活中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精神生活中工具理性的思维取向和政治生活当中的民主法治的政治取向。这种三位一体,构成了马克思所说的,市场经济所构成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这就是我们现在人的存在方式,一个人之人化的过程。所以人不能抽象地问谁是人,人只有具有了他这个时代的内涵,他才是人。所以说,一个人只有在适当的年龄受到适当的教育他才是人。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在适当的年龄受的适当的教育,那他就不是人。这个命题对不对?需要一种辩证的智慧。如果说他对,你能把一个人没有在适当的年龄受到适当的教育当作非人去对待吗?不行的。无论在道德的意义上,还是在法律的意义上都是不行的。

中国人结婚叫做门当户对。门当户对不是说他家或她家里都要有 500 万元,他家和她家都是什么官员、教授,而是有同样教养的程度,受过大体教育接近的教育水准。婚恋阶段你要选择的不是说男的爱漂亮女的爱潇洒,首先要看对方的教养,只要能够达到共同的修养、教育水准,才能够保证一生的幸福。因为人应该有一种教养,而教养源于教育,这就是受教育的意义。最应该珍惜的就是你能够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你做为人能够成为现代人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这就是人的人化、一个人化的过程。

第三个问题,人的世界。

人的人化过程构成了一个人的世界,属于人的世界,所以这个世界的关键概念,可以在两个意义上去使用它,一个在最自然的意义上去使用,但最真实的意义是在人给自己创作的意义上去使用它。我在 1988 年曾写过《从两极到中间》一文,副标题叫现代哲学的革命。语言是人的世界的积极界限,也是人的世界的消极界限。世界在语言中对人生产唯有,而世界在语言之外对于人来说即是存在中的无。另一个意义,语言不是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而是人的存在方式、我们的世界的存在方式,我们在语言中构成了属于人的世界,语言不仅仅作为别人所说的,在一个能指和所指同一的意义上来理解它的,而是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水库的意义上来理解它的,表明人是一种历史的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的世界是一个历史文化的结果、产物。

人是以人类把握世界的多样方式构成了属于人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人类以神话、宗教、艺术、伦理、科学的和哲学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因此我们才有无限丰富的世界。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给了我们几个最基本的命题,观察渗透理论中的观察总是被理性污染,我们原来研究科学总认为科学始于观察,甚至有人说我们为了能够正确地进行科学而研究试验,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偏见像脱掉大衣一样放到走廊里面,然后带着一个没有偏见的头脑进实验室进行观察,可能吗?你能带着一个白板式的头脑进行研究吗?一个最流行的说法叫“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么做到呢?不仅仅是你用眼睛去看东西你就能够明白,不是的。观察渗透理论讲,你只有有了相应的理论才能对你具有相应的世界。马克思说,一个人只要有欣赏音乐的耳朵你才能欣赏音乐,如果你的耳朵没有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对你来说是噪音。只有你对音乐的一种修养你才能够达到同样的欣赏水平。如果一个人没有看罗曼罗兰、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你怎么能够有相应的文学修养,去理解去享受他们那些文学作品!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体检给你做心电图、胸透,给你图像结果看你会懂吗?黑格尔说有之非有存在找到无,你只有有了相应的医学知识你才能知道心脏、肺部有没有毛病,这叫观察渗透理论,没有一定的理论背景就没有相应的观察结果,观察渗透理论、观察负载理论没有中性的观察。中国有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西方人叫做“仆人眼中无英雄”,因为背景不同,所以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就不一样,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因为还有老子、孔子、庄子、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嘛;为什么“小人长戚戚”,因为他只知道尔虞我诈、蝇营狗苟;为什么“仆人眼中无英雄”,因为英雄有他的英雄事业,像毛泽东写的那样:北国风光,万里雪飘;写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种博大的政治理论中间夹着家国情怀,但一个不是政治家的你,就理解不了他这种情怀。

背景不一样人生不一样。有什么样的背景,你就有什么样的世界和人生。一个人必须有两个修养,一是文学修养,二是哲学修养。一个没有文学修养和这个需要,肯定不是一个完整的美好人生,只有有了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才能有一种真实的审美境界和一种最强的思维理性之美这两个美,这是两个世界。有了相应的背景、修养,这个世界对你才是丰富多彩的,才够成了真正的属于人的世界。

属于人的世界,它首先是一个神话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宗教的、艺术的、伦理的、科学的世界和一个哲学的世界,所以我们需要学习。你有哪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对你就有哪种世界,你没有那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这个世界虽然存在但于你来说就不存在,所以说一个人只有在适当的年龄受到适当的教育他才是人,它使你获得了把握世界的那种基本方式。

神话的世界是自然世界的超越,宗教的世界是世俗世界的超越,艺术的世界是无情世界的超越,伦理的世界是小我世界的超越,科学的世界是经验世界的超越,哲学的世界是有限世界的超越。

有了人类把握世界的这个基本方式,你才真正地实现了人自身的超越性、理想性和创造性,才真正有了一个人五彩缤纷的世界。背景不一样,你所获得的世界就不一样。首先就是一个神话的世界。人在神话当中把人的世界宇宙化,把宇宙的世界拟人化,在这样一个被拟人化的宇宙世界获得了人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叫神话。

同样,人们需要有一个宗教的世界,宗教的世界是一个对世俗世界的超越,人类在神话的世界中使自己的生活获得宇宙的意义,而是这个宇宙还没有获得神圣的价值,所以宗教是使人们的生活获得了一种神圣的意义,在宗教里上帝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作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观念,而构成你心中的上帝。上帝不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而是你心中的一种观念,用马克思的话说,宗教就是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因为人要超越自己所生活的世俗世界,从神圣的信仰当中来获得自己的一种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尼采说上帝被杀死了,一切皆有可能。他说了两点:第一,整个近代的人类哲学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是杀死了上帝,上帝不再作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存在了,上帝被人本化了,但是一旦这个神圣意义不再存在了,人的一切都是可能的了。我曾经讲两段很长的话: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是一种没有选择标准的生命中不可忍受之重的本质主义的肆虐;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失去了标准的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存在主义焦虑。现在大家所生活的市场经济,这里面有一个人的世界的根本性的转换,我用一个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述。自然经济条件下,人能感受到的是一种生命中不堪忍受之重,因为他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本质主义上的肆虐,一种没有选择的标准,给你个标准不允许你再选择,你没有选择的余地。现在的生活,我把它叫做一种你失去的标准的选择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马克思曾说过,市场经济撕去了封建社会的田园诗歌般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一切职业的灵光都抹掉了,把一切都沉浸在金钱的冰水当中去了。这就是存在方式变化,上帝被人本化了、被杀死了。

什么能使我们的生活获得一种真实的意义呢?人给自己创造了艺术的世界、伦理的世界、科学的世界和哲学的世界。艺术世界是对无情世界的超越,艺术是一种生命的形式,著名的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叫做创造。画家是创出了油彩还是造出了画布?文学家是创造语言还是创造文字?什么都没创造。他们创造了意义,是一种生命的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能感受到就是一种海德格尔最欣赏的荷尔德林的那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哲学和文学只不过是帮助我们大家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你才感觉活得真实,一种思想的真实,一种冯友兰所说的人生境界的升华,这就叫艺术。徐悲鸿画的马不是草原上奔腾的马,齐白石画的虾不是水中游的那个虾,你不感到是一种生命的悦动吗?这叫艺术,艺术是我们体验到的自己情感的深度,她是我们情感获得了一种真实的深度。

我把今天的一种社会思潮概括为两极对立的削减、英雄主义时代的隐退、精英文化的失落、理性主义权威的弱化和人类精神家园的困惑,这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科学发展观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什么这是人类今天面对的共同的问题?面对这个共同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自己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伦理的世界,是一种小我的世界,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具有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不是一种纯自然的存在,他是一种社会存在,社会性的存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小我和大我的存在关系,离开了大我就没有小我的存在,所以这种伦理是一种小我世界的超越,我们只有认同了这个伦理的世界,才能够构成道德上的存在沟通,就是我们在自己的行为选择中必须有一种人类的观念,我们叫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人们必须有一种生成的人类观念,才能够使人类有一个正确的行为选择。理论就是实践的反义词,是对实践的反驳。我们只有掌握了理论,才能使我们在人类的行为当中作为一种比较好的或者是相对好的选择,这是伦理的世界。

科学是一种经验式的超越。科学给我们一种普遍必然性的认识,我们从一些有限的初学概念命题,很难获得一系列的公式、原理、定义,从而对现象做出应有的解释和预见。所以,科学的世界是一个超验的世界——超越了经验的世界。卡西尔的《人论》说,科学在这个世界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它是人类的思维达到了一种极致,我们以科学的方式去把握、解释这个经验的世界,从而科学规范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今天,最重要的哲学的任务叫做反对科学主义思潮,也就是说人们不仅仅以科学的方式把握世界,人还要以神话的、宗教的、艺术的、伦理的以及哲学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所以,哲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有限世界的超越,是一种终极的关怀。我曾经对哲学的本体论做解释,哲学本体论具有三层内涵: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人们总是想寻求万物的统一性,达到一种终极存在的把握。我们要寻求终极的把握,是为了获得关于这个世界一种最终极的解释,而我们之所以要达到这种终极的存在终极的解释,最后我们要获得一种终极的生命意义价值,这就是终极的价值。所以,哲学的本体是人自己寻求到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哲学的本体论具有终极的存在、终极的解释和终极的价值三位一体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人们才重视以哲学的方式去理解人生,使我们能够通过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达到作为人而成为人。

(文章来源:《吉林党校报》2016年11月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