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人生至上之境界,乃至“虚无之境”


哲学:人生至上之境界,乃至“虚无之境”

eighty-two

作者|今夜

哲学:人生至上之境界,乃至“虚无之境”。

我们讨论“虚无之境”的时候,需要从一个地方切入,就是《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经之中,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能用言语或者文字表述出来的道,都不是真正的道。

那么“道”是什么呢?

“道”就是背后的那一种虚无状态,真实的道是没有名称的,老子把那一个状态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道,道德本身是没有概念,是一种虚无,它是我们所理解的道的背后的一个智慧根源。

我们用这样一种角度来理解,如果说《道德经》这一些文字是一条船,它载着你到河的对岸,但是河的对岸并不是道,你需要上了岸之后再去寻找一番,在岛上的一个空无的地方去寻找未知的一种东西,这个就是道的一种境界和状态。

哲学:人生至上之境界,乃至“虚无之境”

而主宰事物一切变化的起源,就是我们未曾认知的这一种“虚无”,我们经常所说的顺其自然,“自然”的状态,就是起源于这一种“虚无之境”中。

在儒家之中,孔子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叫做:五十而知天命。

很多人对于这一句话经常产生一些误解,很多人觉得人到了五十岁之后,就应该学会认命,这就是对于孔子最大的一种冤枉,孔子的本意就是说:“君子要有敬畏之心,能做到敬畏天命。”

这里的“天命”,那么天命该怎么理解呢?

这个“天命”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自然的天,不是刮风下雨的那个天,而是超越精神的一种虚无境界的“天”。

而儒家的“天”和道家的“道”,这两种状态是一个东西,天不是存在于自然,而是我们无法认知,无法描述的一种状态,我们就用“虚无之境”来形容它。

哲学:人生至上之境界,乃至“虚无之境”

就好像《道德经》之中,老子在阐述道的智慧时,一直在强调“用言语可以说清楚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诸子百家之中,除了儒家和道家之外,其他的像墨家,法家,阴阳家等等,他们的思想都有一种限制,他们就限制在了一个能够用言语表述的层面之中。

而儒家的天和道家的道都是超越了这一种局限,在我们的认知以及能够形容的层面之外。

比如说法家也阐述了“道”的智慧,但是法家的“道”把“道”归类为一种规则和底线之上,也就是说有了限制并不是一种完全虚无的概念。

那么这一个“虚无之境”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主导世间万事所有的发展,让我们去顺应和遵守的规律。

在这一种虚无之境之外,有很多人提出不一样的说法,比如说“人需要遵循宿命论”又或者有人说“人生一切皆虚无”等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是相对来说,这一种“虚无之境”更有依据一些。

哲学:人生至上之境界,乃至“虚无之境”

比如《中庸》之中说:天命之谓性。

我们需要遵循天道之命,让自己的性情更合乎适度,也就是那个“虚无之境”对于自己的主导,而我们顺应自然的规律和智慧,就是适应这一种天命而行。

哲学的本质就是了解我们世俗认知之外的智慧,来指导世俗之内之人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被自己的主观愚昧所蒙蔽活得嘈杂和痛苦。

-end-


今夜情感,为自己的灵魂找一个文学的归宿,用文字与你温暖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