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收藏)


國粹-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收藏)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成書大約在900年前的宋朝。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它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它短小的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匪淺。


國粹-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收藏)

《三字經》是一部足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典,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國粹-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收藏)

善良是有顏色的,白如鴿、純如詩。善良是有溫度的,暖若春光,溫如 ^衾被;善良是有重量的,如棉絮堆積,似浮雲擁疊。善良是有形狀的,如蝶舞花 經飛,似仙子搖步;善良是陽光,是雨露,擁有善良,就擁有了人間的美好。美好 ^是善良的特徵,一個人因善良而美好。善良是人生的追求。孟子主張“人之初, 家性本善”;說,人出生伊始,就具備同情、好生這樣的善良品性,隨著年齡的增 長,在不同的環境中薰陶,有的人開始變壞,有的人卻變得更加善良。荀子主 張“人之初,性本惡”說,認為人呱呱墜地就是自私而邪惡的,隨著年齡不斷增 長,人變得成熟而有理智,逐漸會向善良靠攏,能夠抑制心中邪念的蔓延。孟子 與荀子的主張是殊途同歸的。人出生,既是自私的,也是善良的。孩子的天真是 他的善良,但孩子的貪慾又是他的邪惡。孟子與荀子只說明瞭人身各自不同的一 個側面。但共同的有一點就是後天教育與成長環境的影響。即所謂“習相遠”。 每個人的心理特徵都是受一定的生理狀況制約的,也就是一個人的性格與遺傳有 著一定關係,但性格的可塑性也是很強的,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和塑造 達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標。著名行為主義專家華生說過,給他一個孩子,他完全可 以把他按要求培養成某一類型的人才,華生與巴甫洛夫都是行為心理學的代表, 他們更多的強調“習相遠”的作用。在心理學分析上,不管是行為的學派還是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似乎都在忽視著先天的差異。因為先天的差異對一個人心理的成長無關緊要,也就是所說的“性相近”的問題。有的人能功成名就,而 有的人卻一生碌碌,即使兄弟倆,甚至是雙胞胎都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有的人 善良,而有的人邪惡,即使父子關係也會有這種不同。這就是因為後天環境對人 成長的影響作用不同。如果克隆人出現,也沒有一個完全相同的你,因為思想不 能複製,記憶不可移植。也就是性永遠相近,習永遠相遠。


國粹-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收藏)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專心一致,時時不能放鬆。


國粹-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收藏)

教育是一件大事,必須要專注,“教之道,貴以專”。教育孩子不能三 天打魚,兩天曬網,一定要專注,對孩子的教育時刻不能鬆懈。毛澤東教育毛岸 英的時候,嚴囑毛岸英每日要寫日記來記錄每日的進步情況。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的人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稟賦。但長大後, 由於缺乏教育,最後泯然眾人,方仲永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教之道,貴以 專”不僅要求對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恆,更要求在教育孩子的思想和讀物上也要 專一,不可盲目選擇。現在很多家長給孩子大量的課外學習任務,讓孩子上各種 各樣的輔導班。最後搞得精疲力竭,然而卻收效甚微。另外,學習只有專注才能 獲得真知,所謂“一心不可二用”說的就是隻有專注才能取得成績,無論是對教 育者還是受教育者來說都是適用的。一旦雜而不專,教育就取不到良好的效果, 學習也得不到預期的成效。


國粹-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收藏)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教育環境對一個人的重要影響;“近朱者 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孟子之所以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與 母親的嚴格教育是分不開的。孟子家原來住的地方挨墳地很近,那裡經常會有送 葬出殯的人;孟子看了,就去模仿人家出殯打幡、哭喪祭拜。孟母非常擔心孟子 以後難成大器。於是決定搬家,之後孟母又搬到了城鎮居住,但這裡對著鐵匠鋪 和屠夫,孟子回家後不是叮叮噹噹學打鐵,就是磨刀霍霍學殺豬,孟母可不想讓孟子學這些東西;於是再次決定搬家。終於搬到了一個學堂附近,周圍都是讀書 人,人們舉止文雅,學堂不時傳來朗朗書聲,孟子便也學著讀書識禮,孟母見兒子如此才放下心來。這就是孟母擇鄰的故事,強調的是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對一個 人成長的影響。“子不學,斷機抒。”孟子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當他逃學回家的時候,孟母就手拿剪刀將織布機上就要織好的布剪斷了,並且告訴他:求學跟織布一 樣,要將線一點一點的織上去,要經過長久而不懈的努力,由絲成寸,由寸成 尺,最後才能成為一匹完整的布。孟母以織布來比喻學習。學習也要像織布一 樣,努力用功,持之以恆,經過長時間的累積,才能有所成就。否則就像剪斷了 的布一樣,一旦中斷就難以再續。

國粹-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收藏)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僅僅教育,而沒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嚴格而有道理。竇燕山能夠使五個兒子和睦相處,都很孝敬父母、並且學業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開的。


國粹-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收藏)

竇燕山是五代時的名士,名叫竇禹鈞,住在北京燕山附近,所以人稱竇 燕山。竇燕山為人樂菩好施,對子女教育更是非常重視。他家家教甚嚴,執禮甚 恭。傳說,竇燕山家中男不亂入,女不亂出,男為君子,女為淑女,長幼有序, 尊卑分明,家庭和睦,子孝孫賢。他的五個兒子竇儀、竇儼、竇侃、竇爾、竇僖 在他的諒諄教導下皆學有所成,成為仁人君子。五個兒子都科場高中,成為五子 聯科,光耀了門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