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小課堂第二期:莊子的“無爭”哲學

上一篇文章我們介紹了老子的“不爭”思想,今天,就來說說另一位古人的

“無爭”哲學

提到莊子,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最會講故事的哲學家。他善於運用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深入淺出的闡釋大道理。

同時,他也是道家代表人物,深受老子“不爭”思想的薰陶,總結出了自己的一套處世哲學。


莊子“無爭”思想的基礎

在《莊子》中,最常出現的論述形式就是辯論

老莊小課堂第二期:莊子的“無爭”哲學


在我們熟知的莊子與惠施關於“魚之樂”的辯論之後,郭象註解:莊子贏了是因為他體驗萬物。

其實不然,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莊子贏在邏輯,使惠施自相矛盾。一般人很喜歡在意見相左的時候溝通一下,但溝通起來往往很難達到公平客觀的裁判。

所以莊子在《齊物論》中有一段很有趣的描述。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黮闇,吾誰使正之?使同手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負,惡能正之!使同手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這段繞口令一樣的話,是強調兩個人意見不同的時候,沒有其他人可以當裁判。每個人的視角、觀點都不一樣,所以在面對意見不同的情況時,不一定非要爭個高下。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各執己見且互不相讓。於是莊子作《齊物論》,闡述了世間萬物看起來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都是其一的觀點。這是跳脫了時代的超前觀念。

同時,莊子認為是非只是暫時相對的,是人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而下的相結論,以爭辯出對錯為目的的辯論毫無意義,這就是莊子“無爭”思想的基礎。

莊子“無爭”對儒家的回應

在批判儒家學說方面,老子把治天下看作頭等大事,倫理學放在第二位。

他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認為,“禮”是忠信的缺失,是大亂的禍首。他反對仁,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一點與孔子截然相反。

莊子則強調人要在主觀上剷除追求仁義之名的慾望,不需用儒家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

“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 莊子《天運》]

根據莊子的社會觀和自然觀,他的不爭哲學更像是一種避世思想。面對複雜的社會環境,人應該如何生活?又以什麼為目標?

莊子認為,人活著就要過一種符合自己本性的恬靜安適的生活。名利都是社會帶給自己的慾望束縛,只有擺脫了才能得到自由。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 莊子《駢拇》]

這是說最正當的生活,就是符合人類自然本性的。

“且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繩約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禮樂,呴俞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莊子《駢拇》]

莊子認為,所有儒家的道德規範,對於人來說都是“削其性、侵其德”德,它們使人求名之心得到滿足,卻破壞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因此不值得提倡。

人修身的目的是為了名利,其實是壞事。孔子被圍在陳蔡之間,差點斷送性命,莊子借大公任之口批評孔子,指出他“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汝得全而形軀”。莊子認為,賣弄聰明嚇唬愚民,潔身自好反襯別人庸俗,這是遭到詰難的原因。並且告誡孔子,只有“削跡捐勢,不為功名”,才能得到平安。

老莊小課堂第二期:莊子的“無爭”哲學


這裡,孔子被形容為“知其不可而為之”,莊子則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命就是遭遇,當大勢所趨時,非個人力量所能左右時,就要市委自己的命運,安於其間,不必螳臂當車。

怎樣“無爭”

為了按自然本性生活,還必須擺脫富貴的引誘,去掉追求富貴之利的慾望。要生存和溫飽,當然需要有一定的物質資料,如土地、房屋、糧食、牲畜等等。但是如果為了取得這些資料而傷害身體,那就是“以所用養害所養”(《讓王》),顛倒了主次。

“平為福,有餘為害者,物莫不然,而財其甚者也。”(《盜蹠》)

如果謀取的物質財富超過了生活的需要,就會來禍害。

他又指出富有亂、苦、疾、辱、憂、畏等六大害,一旦大難臨頭,有強盜來劫,那時想拋棄全部財產換取一天平安日子也不可能了。富既有害,貴又如何?

老莊小課堂第二期:莊子的“無爭”哲學


莊子說:“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為刑也亦疏矣。”(《至樂》)貴者為了保住高位,日夜思慮怎麼辦有利,怎麼辦不利,這對身體毫無益處。

因此,古代的隱者善卷、許由不願做天子,黃帝要讓位給他們,他們“計其患,慮其反,以為害於性,故辭而不受也“。(《盜拓》)人不必為富貴貧賤而悲喜,更不必鑽營和追求。

在莊子看來,君子和小人的差別,就是前者追求仁義,後者追求名利。看起來不同,實則都是為了身外之物摧殘自己的身體。

莊子這一套思想,既是對等級、宗法制度的藐視,更是對當時專制的社會體系的反對,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有進步意義。

老莊小課堂第二期:莊子的“無爭”哲學


儘管儒墨法在一些問題上主張各不相同,但都主張建立封建專制的統治體系。在他們看來,人是封建宗法社會的成員,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中的關係紐結,有天生的責任。

而莊子認為,人是單個的自然人,追求的也應該是個體的幸福。但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他又反對名利、生死等慾望,應該建立符合自然本性的生活。

結論

今日,老莊的“不爭哲學”依然為我們帶來許多啟發。他們的著作文約而義豐,為我們呈現了千年以前的古人智慧。

人的生命渺小而又短暫,放開眼界,放寬心胸,會發現與人相爭的執著沒有必要。不如以平和的心態,自然而然的進步。

老莊小課堂第二期:莊子的“無爭”哲學


關注小歷,與你每日分享文史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