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冬至、春節、年初五,為什麼北方過節總要吃餃子?

立冬吃餃子,冬至吃餃子,春節吃餃子,年初五吃餃子……北方人常常吃餃子過節,因而有人說“北方人就是不管什麼節,吃餃子就對了!”事實上,北方很多年節和節氣確實都有吃餃子的習俗,為什麼餃子會成為節日的傳統美食呢?

北方人吃餃子與其受氣候及地理條件影響而形成的飲食習慣有關。我國北方地區以溫帶熱風氣候為主,耕地類型為旱地,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因而北方人的主食為麵食,自古也有“南米北面”的說法。餃子屬於麵食,北方農作物小麥解決了餃子皮的原材料來源問題,讓餃子有機會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食物。

立冬、冬至、春節、年初五,為什麼北方過節總要吃餃子?

立冬、冬至、春節、年初五,北方吃餃子的節日多在寒冷季節。北方冬季寒冷,人們需要吃大熱量的食物來抵禦寒冷,熱乎乎的餃子絕對是適合冬日的美食,暖化人們疲勞的內心。如果將節日餃子換成一道道菜,不僅容易涼而且也不容易實現,畢竟從前北方冬天的蔬菜資源並不豐富,人們儲存白菜、蘿蔔、土豆等易儲存的蔬菜,其他蔬菜資源相對匱乏,因而普通百姓很難置辦一桌豐富的菜餚,所以有面有菜的餃子成為適合大多數人們的美食。

吃餃子成為一些節日節氣的慣例,這也與地區民俗的形成有關。民俗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如春節貼春聯、冬至吃餃子等都屬於民俗。民俗不是個別的,而是一定範圍內共同的,得到絕大多數人們的認可,貼合人們生活的生活事項。曾經,社會的發展水平不高,有餡有肉的餃子很難成為普通百姓的日常飲食,餃子更多是被當作節日食品,讓人們來改善生活飲食。餃子與節日盛宴掛鉤,成為普通百姓在節日才能享受的豐盛美食,所以北方過節常常要吃餃子。此外,餃子也被賦予了寓意,蘊含了人們的美好祝福,如除夕吃餃子團聚送祝福;出遠門吃餃子出門平安,歸家完整。

說到節日就會想到儀式感,如果沒有節俗帶來的儀式感,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便會與普通假期無異,正是因為有置辦年貨、新春掃塵、貼春聯、拜年、給晚輩壓歲錢等充滿儀式感的習俗才讓春節顯得與眾不同。儀式感是生活的調味劑,讓平淡的生活煥發溫馨。摘菜、發麵、包餃子、上桌,這一些列全家參與的過程,符合儀式感的繁瑣,包餃子的過程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機會,其樂融融、氣氛歡悅,全家一起包餃子成為很多人小時候的美好回憶。當一種食物變成一種感情的寄託,它就是不可取代的。對於很多北方人,餃子就是家的味道,象徵著團圓美滿。

立冬、冬至、春節、年初五,為什麼北方過節總要吃餃子?

北方人們在節令吃餃子還有民間傳說的原因。傳說中,餃子本來是一味治病的良藥,其起源與“醫聖”張仲景有關。張仲景見到很多面黃肌瘦、衣不遮體的百姓,發現他們的耳朵都被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便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到除夕期間發放“祛寒嬌耳湯”來醫治凍瘡。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凍傷的耳朵治好了,所以人們後來就學著“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食用,這種“嬌耳”樣子的食物被人們稱為“餃子”。吃餃子的習俗流傳了下來,成為民間習俗,同時也流傳出“過年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曾經人們吃餃子可能與改善飲食、寒冬熱食等原因有關,現在食物極大豐富,人們為什麼還吃餃子呢?一個是因為習俗,另一個可能就是不用再選擇了,因為很多人每天都在煩惱要吃什麼,那麼遇到節日習俗就按習俗吃餃子好了,避免了人們的選擇困難症。因為不想在糾結吃什麼而選擇隨著時節習俗去吃餃子,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呢?

每一項飲食習慣的形成都有其背後原因。各地區的地域、習慣、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因此人們不僅在生活活動上存在差異,在飲食文化上也各有特色,如四川人吃辣,廣東人喝湯,西藏人吃糌粑,這些都是飲食文化上的差異。然而仍有很多人在這些飲食文化上涉嫌歧視,如今年引發熱議的D&G“筷子歧視事件”。希望所有人都能明白,文化差異是必然存在的,我們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隨意的調侃和歧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