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房|失去宋衛平後首個年報,綠城資產減值“暴雷”


無房|失去宋衛平後首個年報,綠城資產減值“暴雷”

無房|失去宋衛平後首個年報,綠城資產減值“暴雷”

3月23日,綠城中國發布2019年年度報告。

粗略看一眼摘要,合同銷售額增長29%、營業收入增長2.1%、股東應占利潤大幅增長147.3%、加權平均利息成本僅5.3%。

除了營收增長外,其餘數據均讓人眼前一亮,讓人聯想到熱火朝天、大幹快上的姿態。公司彷彿一臺賺錢機器,夜以繼日地生產真金白銀。

然而,美麗的海面之下潛藏著數不清的暗礁。隨著年報閱讀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疑點漸次浮出。


無房|失去宋衛平後首個年報,綠城資產減值“暴雷”

首先讓人大跌眼鏡的,是綠城的實際歸母淨利潤。在層層盤剝之後,原本40億的稅後利潤竟然只剩不到12億。

還有28個億去哪兒了?通過閱讀利潤表可以發現,非控股股東首先拿走了14.5億。

無房|失去宋衛平後首個年報,綠城資產減值“暴雷”

僅此一項,就將接近40億的稅後利潤壓縮至24.8億,拿走接近40%。然而這還沒完,在第19頁的財報附註裡,還隱藏著關於利潤的重要信息。


無房|失去宋衛平後首個年報,綠城資產減值“暴雷”

圖中可以看到,償還永續債利息12.8億!這可謂雪上加霜,從原本就不多的利潤裡再次拿走了一半多。至此,綠城的歸母淨利潤只剩下不到12億,僅為稅後利潤的30%,讓人不得不感嘆:綠城辛辛苦苦掙錢基本上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啊!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萬科每年都能用少數股東權益從淨利潤這塊蛋糕裡颳走一大部分。正好萬科早些時候發了2019年財報,可以用來對比。

查閱財報可知,萬科2019年淨利潤551億,其中少數股東損益佔了162億,歸母淨利潤為388.7億。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萬科真正的歸母淨利潤佔70%,剩餘的30%被少數股東權益侵佔了。

反觀綠城,40億的利潤裡,歸母淨利潤只佔30%,足足70%流到了“別人的口袋”。對比之下,著實讓人嚇了一跳。萬科已經屬於擅長“坑害”小股東的“差生”,沒想到綠城竟有過之而無不及。

再拿房企裡的優等生——融創中國,跟綠城PK一下,看看差距有多大。由於融創暫未發佈19年財報,所以我們選用2018年年報的數據進行比對,不影響我們得出結論。

查閱財報可知,融創中國在2018年取得稅後淨利潤113億,其中少數股東權益8.3億,永續債利息1.7億,扣除前兩項後歸母淨利潤高達103億,佔比91%!說明融創絕大部分利潤都是股東的。

看來不同房企的股東之間,待遇上還真是天差地別。


無房|失去宋衛平後首個年報,綠城資產減值“暴雷”

綠城的小股東應該記得,高管在2019年的交流會上曾承諾過,2019年不會計提減值,資產減值會統一在2020年集中處理,給小股東吃了一顆定心丸。雖然沒有留下任何書面上的證據,但口頭承諾畢竟是承諾,如果做不到失去的將是信譽。

房兄先科普一下什麼是計提減值準備。減值準備,是從財務的謹慎性角度考慮,將某項資產可能造成的損失先計算出來,當做損失從利潤中提取扣除。

顯然,大幅度計提減值準備,會顯著降低當期的利潤,這是中小股東不願意看到的。

對於公司來說,大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是上市公司自我打臉的行為藝術。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經常進行大額資產減值計提,會被貼上“管理粗放”的標籤。

回到綠城上,翻閱財報,在綜合損益表中可以清晰看到2019年進行了大約15億的減值計提,其中包含一次性虧損的各種項目14億,以及酒店物業的減值近1億。

雖然上半年確實沒怎麼計提,但下半年全炸出來了,之前的承諾形同虛設。

深入探究下,房兄在公開信息上查到,綠城曾於2018年3月在瀋陽全運村拍下12塊地共計186萬方。由於交通不便,這周圍漸漸成了“鬼城”。

於是乎,一把減值了4億人民幣。天津的全運村也因為同樣的原因而慘遭減值1.7億,從這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出綠城的選地能力不容樂觀。

其實,在2019年之前,綠城已經連續2年計提資產減值,分別是:2018年17.3億,2017年9.9億。連年計提減值準備,無疑會消耗投資者的信心。所以才有了前文所說的,承諾不計提一事。

沒想到,承諾竟是一紙空文。於是,年報發佈當天,綠城中國以-16.4%開盤。截止收盤,最終下跌14.6%。雖然股價的影響因子眾多,但出爾反爾的大額計提無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年報發佈當天,不少股東觀看了綠城中國業績發佈會直播。在交流環節,關於資產減值“暴雷”的問題相關高管給出了這樣的答覆:本次計提減值是按照會計政策走的,是審核合規的,是對投資者負責的行為。

當被問及後續是否會繼續計提減值時,並沒有給到明確的回答,只表示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評估後再做決定。

在中小股東心裡,這種模稜兩可的回答近似於暗示“我們接下來很可能會繼續計提資產減值損失。”也難怪部分股東選擇腳投票,賣出避險。


無房|失去宋衛平後首個年報,綠城資產減值“暴雷”

綠城的路在何方?股價下跌至此,綠城是否有投資價值?

根據發佈會的消息,公司表示2019年新拓展的區域能夠創造大約200億的利潤,假設綠城在其中的權益佔比為75%,那歸屬於上市公司的利潤都有150億。對應當前150億港幣的市值,只有1倍PE,簡直低估得令人髮指。

然而,2020年會產生多大的減值準備?永續債利息和少數股東權益又會吃掉多少利潤?這一切都是未知數,讓原本“顯而易見”的“低估”變得模糊不清。投資,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

再說說人事變動。

回望2019年,綠城中國人事變動頻頻。在7月11日,綠城中國正式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創始人宋衛平、劉文生辭任綠城董事會聯席主席,主席一職由張亞東擔任。交接後,宋衛平只在綠城掛了一個“閒職”且不領薪酬。

此前,在宋衛平的領導下,綠城的生存之道就是“誠意”二字。誠意滿滿、超出預期、服務熱情,這三項可貴的品質讓“綠城造”在杭州積累了良好的口碑,光是綠城這個品牌就值15%的溢價。

迎來“張亞東時代”後,他首先大幅改組了綠城的董事會。引人注目的是,新上任的執行董事中有4人均來自大股東中交集團,毫無疑問,中交對於綠城的控制力和影響力大幅提升。

除了人員更替,張亞東還對公司的架構進行了大幅調整。不過目前看來,雙管齊下的努力暫時沒有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

展望未來,張亞東否帶領綠城走出困境?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