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我們已經吃了兩三千年了

蔥,有小蔥、大蔥等之分,小蔥香味濃郁,辛辣,南方人常以此作為調味料,比如小蔥拌豆腐。大蔥植株高大,蔥白碧翠,北方人痴愛生食,尤其是山東人。

大蔥生可蘸醬吃,生吃有些許辛辣,但細嚼之後又有一絲絲的清甜,熟則可與豬羊牛肉混炒,熟吃少了幾分辛辣,卻多了一分香甜。大蔥營養也極為豐富,除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胡蘿蔔素外,還含有維生素B1、B2、C,以及鐵、鈣、鎂等微量元素和揮發性物質,這些都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常吃大蔥還能散寒健胃,增強食慾,當然大蔥畢竟具有刺激性,患有胃腸道疾病特別是潰瘍病的人則不宜多食。

大蔥,我們已經吃了兩三千年了

大蔥

大蔥起源於中國西北地區(河南焦作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也就是說中國是其原產地之一。古籍《山海經》可以說是中國最古老的地理志,其《北山經》中就描述有野“蔥”分佈:

“又北百一十里,曰邊春之山,多蔥、 葵、韭、桃氣李。槓水出焉, 而西流注於拗澤。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身,善笑,見人則臥,名曰幽 鷯 ,其鳴自呼。”

當然,《山海經》具有神話性質,“又北百一十里,曰邊春之山”的山,到底在哪,也無從考究,不過冀東地區,也就是如今的河北唐山、秦皇島以及天津東部地區,作為最早栽培大蔥的地區之一,則是有相關史料佐證的。先秦古籍,《管子.戒》一文有云:

“北伐山戎,出冬蔥與戎叔,布之天下,果三匡天子而九合諸侯。”

“北伐山戎”之事,是指春秋時期,即公元前664年(周惠王13年),北方遊牧民族山戎出兵伐燕國,燕向齊國求援,齊桓公出兵救燕伐山戎,同時也將孤竹國、令支國等小國滅了。在這次“北伐山戎,刜令支,斬孤竹而南歸”(見《國語.齊語》)過程中,齊桓公發現孤竹國當地種植有冬蔥(大蔥)、戎叔(大豆類)等作物,故而將冬蔥、戎叔等作物引種至齊國,也就是《管子.戒》中所提的“布之天下”。而孤竹國所屬地理位置便是而今的冀東地區。孤竹國可追溯至商湯建商之時,其曾分封同姓宗親的一支——墨氏,於商朝北境,即冀東地區建立了孤竹國,而孤竹國也一直延續到西周建國。西周建國後,在河北、北京一帶分封並建立了燕國,在燕國的擴張下,孤竹國勢力範圍也被逐步壓縮,直至被齊桓公滅國。

由此可見,春秋時期,甚至更早,冀東地區就已有大蔥栽培,而齊桓公是將大蔥引種到山東地區的,自此逐漸形成了山東喜食大蔥的飲食文化,也就是說山東人吃大蔥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64年。

大蔥,我們已經吃了兩三千年了

齊桓公

到了西漢,大蔥的種植就更為普遍。西漢漢宣帝時期,龔遂就任渤海太守(河北滄州、山東濱州一帶),鼓勵百姓從事耕作和養蠶種桑,並下令郡中每個人種一株榆樹、100棵薤菜、50叢大蔥、一畦韭菜,每家養兩頭母豬、5只雞。從官方層面督促普種大蔥。

“遂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令口種一樹榆,百本薤、五十本蔥、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雞。”

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則描述了當時大小蔥的栽植時節:

“三月,別小蔥。六月,別大蔥。七月可種大小蔥。”

而南北朝時北魏的賈思勰在其《齊民要術》《種蔥》一文中詳細介紹了黃河中下游地區蔥的種植技術,包括留種、栽培、管理等一系列種植技術。

此後,隨著農耕生產力和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大蔥也逐漸在北方地區得到普及。以至於逐步形成了北方各個地方的飲食文化,如山東煎餅就大蔥,東北人的大蔥豬肉水餃,北京烤鴨的薄餅黃醬卷蔥絲,河南人炒菜離不開大蔥,涼拌菜吃豬頭肉、牛肉、羊雜碎,必須有生蔥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