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民間中醫醫療隊的“集結號”

3月20日,武漢市青山區政府決定劃出一片杏林,作為“新瑞慈善中醫之家”醫療隊武漢抗疫永久紀念。

嚴格地說,這支醫療隊不算一支“正規軍”,因為它不屬於任何一個省份的援鄂醫療隊。

截至目前,這支51人組成的醫療隊在武漢市第七醫院組建中醫特色病區,共收治68位新冠肺炎病人,轉陰率達95%;接管9個隔離點1000餘位隔離病人,使用中醫特色療法養護;在青山方艙醫院為290餘名病人進行證候分型,開展純中醫施治。

戴新瑞是蘇州天熠新瑞中醫藥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戴氏中醫的第四代傳人。

1月25日,戴新瑞組建了一箇中醫援助武漢微信群,全國各地共有187名中醫加入。他們通過網絡會診、公益講座等形式,傳播疫情防控中醫知識。

一支民間中醫醫療隊的“集結號”

當時,她迫切希望組織一支中醫醫療隊隊赴武漢治病救人。幾經輾轉,找到武昌區委組織部部長鬍太榮後,胡太榮提出兩點要求:一是醫生護士必須有註冊證,二是所需醫療物資都需要自帶。戴新瑞全部答應,但要求有一份授權書。她說:“很多人是民間中醫,有自己開診所的,有退休的,有坐堂的,有了授權書,才能消除他們的顧慮。”武昌區委組織部確認武漢市第七醫院可以提供場地後,2月7日中午發去授權書。

胡太榮說,當時病床奇缺,大量病人住不了院,得不到及時救治。醫院裡就是出高薪,連清潔工也招不到。有一支這樣的隊伍,哪怕是來幫著照顧一下病人也好。

很快,一批批中醫志願者陸續抵達武漢集結,大部分人是自己開車來的。幾乎每輛車,都裝滿了中草藥。醫療隊先後籌集到61萬元資金,用於購買中藥材、煎藥機、測氧儀、防護服等醫療用品。

賀勁是醫療隊的第一位醫生。43歲的他曾在武漢一家三級中醫院工作多年,有十多年急診、心臟重症監護室的經驗。4年前,他辭職去了廈門一家中醫門診部當醫生。

一支民間中醫醫療隊的“集結號”

元月中下旬,賀勁擔心父母到處亂跑,特意回到武漢“看著他們”。武漢戰“疫”形勢緊張之後,他一連找了7家醫院,希望能做義工,救治病人,都沒有如願。

2月6日,得知戴新瑞將在武漢建立“慈善中醫之家”招募醫生,他第一時間報名。因為經驗豐富,他被任命為總 負責人。

2月7日下午,賀勁來到武漢市第七醫院。醫院將一棟建於1955年的老樓給“慈善中醫之家”建病區。臨近第二天零時,病床剛搬完,就來了兩個病人。

70歲的範女士一走進空蕩蕩的病房,就給賀勁跪下了:“謝謝你救我,我還有一個兒子病得很重,也在外面等床。”跟她一起進來的李偉也說:“我姐姐李雲比我嚴重,也請您收下她!”

範女士的兒子和李雲都在第二天早晨住進了病房。當時,李雲已是雙肺全白。2月26日,李雲病癒出院時泣不成聲,感謝這群志願者的救命之恩。

2月9日中午,病房就滿了,共36個病人。其中有4個重症病人,他們在外等床的時間平均12天。賀勁開始用中醫給他們治療。

北京的李中正博士到達武漢後,和賀勁用六經辨證和三焦辨證,結合病區病人實際情況,找到規律,並摸索出一套純中醫的診療方案,制定出協定方,再根據個體差異,在協定方基礎上加減用藥。他們使用了針灸、艾灸、推拿、按摩、敷貼,甚至還用上中醫食療,煮蘿蔔湯和養生粥,極大地降低了治療成本。

一支民間中醫醫療隊的“集結號”

首批收治了36名新冠肺炎確診病人。除一位不幸離世之外,經過兩週治療,就有30位患者轉陰。

在防護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在中醫特色病區,醫療隊定人、定時、定量採用艾絨、蒼朮煙燻的方法,做到了醫護人員零感染。

3月1日下午,青山區武鋼體育館方艙醫院,賀勁等9名中醫擺開小方桌,為這裡的病人進行中醫問診。

整整5個小時,他們將方艙醫院內的290餘名病人全部排查完畢。賀勁說,他們需要對所有病人進行證候分型,然後開展純中醫施治。

一名39歲的病人在李中正的小桌前坐下,李中正左手拉過他的手,用右手覆上,輕輕撫摩後讓病人攤開五指,再俯下身細細查看。他讓病人摘下口罩,伸出舌頭,看看舌苔。做完這些,他才開始切脈,切了右手,再切左手。

“請躺到那邊的床上,我還要拍拍你的肚子。”李中正隔著病人的一層衣服,拍打下去,發出清脆的“啪啪”聲。拍完了又按。最後他讓病人脫下襪子,蹲下去,用雙手握了握病人的腳,再用手指搭上病人的腳背把脈。腳診完畢,又拉過病人的手再切脈。

一張小方桌,一張行軍床,坐下、起身、蹲下,就這樣診查了整整5個多小時。李中正說,中醫講究辨證施治,這次疫病,儘管發病人數眾多,但有規律可循、有方法可治。

一支民間中醫醫療隊的“集結號”

“大愛無疆援江城,大醫懸壺濟蒼生。”這是武漢市青山區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給“新瑞慈善中醫之家”醫療隊的贈言。

杏林春暖,扶危濟困。青山區的那片杏林花開滿枝,見證了這支特殊醫療隊的逆行戰疫。

一支民間中醫醫療隊的“集結號”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健康37℃工作室 李瑞芝 白劍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