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是個新時尚?其實中國幾千年前就有了

近日,北京、上海、廣州、溫州等多地發出分餐制、公筷制或雙筷制的倡議。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向海內外中餐企業和廣大中餐消費者發出《“培養健康飲食習慣、共創中華餐桌文明”倡議書》,據其介紹,目前已有10多個省份的200多家餐飲企業響應。

“分餐”是个新时尚?其实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了

此前,新華社在網上發起關於“推行分餐制”的討論投票,結果顯示大多數網友還是持“贊成”態度。但“意識”不代表“行動”, “臣妾做不到啊!”更是代表了多數人的心聲。

到底什麼是“分餐制“?簡單來說,就是用餐器具分開,大家坐在一起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吃多少就要多少,夾多少就吃多少。其實在商代就在實行分餐制。考古工作者從殷墟出土的大量陶鬲(lì)碎片中發現,鬲的容量大約只夠一人一餐之用,它是用於煮粥的器皿。因此可以推想出那時人們進食是一人一鬲的分餐制。分餐是當時禮制思想的體現,定等級,明貴賤。之後,宋代至明清時期“合餐制”出現代替“分餐制”成為社會主流一直保持至今。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我們第一次提出“分餐制“,2003年“非典”時期,“分餐制”就被很多餐廳採用,但很快又銷聲匿跡。這其中的原因很多,除了國人的飲食習慣,也和分餐會導致用餐成本增加不無關係。分餐制一般分兩種,一是消費者在餐桌上點單,然後由廚師來分配製作好的菜品,一旦菜品增多很容易出錯,與顧客的溝通成本也提高;二是由服務員在調理臺或餐桌上佈菜,但這樣延長了服務時間,提升了人工成本。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合餐制”體現團圓, 它促進了人與人之間親密度的提升,當然,交叉感染的幾率也會提升。

遭遇疫情,“分餐制”呼聲漸長,但沒有社會細則規範,這樣的呼聲是可以預測的不會長久。

如何像垃圾分類一樣,讓多數人覺得好的一件事落到實處,這才是關鍵。期待分餐的“新浪潮”真正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