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學的儀式感,有些人是看不懂的

2月24日,河北衡水中學舉行了一場在線升旗儀式,主題名為“隔空相聚,同心抗疫”。校長擔任升旗手,並站在一個人的主席臺上,面對空曠的操場,進行了一番演講,出席者只有廖廖無幾的校領導和年級主任。

全體師生則在家裡通過直播參加這場升旗儀式。

衡水中學的儀式感,有些人是看不懂的

衡水中學是一所自帶流量的名校,對中國家長來說其神聖度不亞於清北交復。“中國學科競賽500強中學排行榜”中它位列全國第一,高考文理科600分以上的都佔全校近70%。優秀的升學率和多年雄霸中國高考巔峰的神秘感,讓它備受關注。

所以這場升旗儀式一出來,衡水中學很快上了熱搜。

衡水中學的儀式感,有些人是看不懂的

當然,上熱搜就意味著會被噴,用腳趾頭想想就可以猜到有些人會非常快地給出了判斷:“衡水中學形式主義”。

很多人只要一看到學校搞點儀式,不假思索地就會罵“形式主義”和“作秀”。

這有情可原。因為家長真的被形式主義搞怕了,搞煩了。

太多的形式主義給學生和家長制造了無數的麻煩,卻沒有可控訴的方式。只有在網上看到別的學校搞形式主義的時候,順便罵一罵,宣洩自己的憤怒。

但衡水中學的這場升旗儀式,在討論形式和過程之前,更重要的應該是先看一下校長講話的內容。


“今天本該是師生齊聚共升國旗,然而由於新冠肺炎的疫情,讓我們只能用這樣的方式隔空相見。但此刻,我希望你們無論身在何方,都能依然保持著一顆崇敬的心,向五星紅旗致敬,向祖國致敬,向英雄的城市致敬,向逆行的醫者和愛心人士致敬,向英勇的人民致敬。寒冷的陰霾終將會過去,溫暖的春天必將到來,你們將會回到這個曾經想離開,現在卻一直想回來的地方。校園的迎春花就要開了,我們在美麗的校園,等你們歸來。”

簡短的一段話,包含了幾層意思——尊重、感恩、保持希望、不忘目標。

在這個抗疫的特殊時期,對學生能說的能做的最重要的部分,都在這裡了。

比起那些只會搞打卡接龍和上傳照片以及填表走過場的真正形式主義學校,衡水中學至少做了一個教育工作者本該花大力氣去做的事情——育人。

任何不看實質內容而隨便加以蓋棺批判的都是耍流氓,其實這不是形式主義,這是一場儀式感很強的教育。

有人會說這很“水”,搞這個有啥用?

是啊,很多學校,尤其是高中,從老師到學生時間都很不夠用,他們判斷一件事情有用沒用的唯一標準是:你搞這些,能提分嗎?

衡水中學搞一場隔空升旗儀式,能提分嗎?不能。

上了熱搜能提分嗎?不能。

衡水中學用得著搞這種形式主義麼?一個把分數拿捏得穩穩的學校,老師自己出幾十套卷子讓大家刷一刷不就完事了?高考成績照樣漂漂亮亮。

大多數人覺得沒用的東西搞了就是“形式主義”。

我告訴你什麼叫形式主義。

只需要讓同學們在家裡對著屏幕敬禮拍視頻上傳打卡就行了,而校長的出現和講話,意義遠大於形式。

在疫情這段時期中,只要談到孩子,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作業、網課、在家怎麼帶……魔幻現實主義對家長的困擾,已經干擾了我們去理解什麼叫教育了。

衡水中學的儀式感,有些人是看不懂的

大多數學校因為習慣於埋沒在浩瀚的形式中,而忘了該認認真真的對學生進行一次“疫情中的人格教育”,讓該有的教育錯失良機,讓沒用的填鴨佔了主流。

“跟孩子聊一聊面臨災難時的人性思考吧!”——“思考?有空思考麼?作業還沒做完呢!”

對孩子們來說,少上半個月的課,少做幾頁紙的作業,少打一點卡能怎樣?別那麼雞血於語數外,多對孩子進行現實版的生命教育、人格教育、社會教育,那畫面多美——家長放心去上班,孩子在家接受一整天愛的灌輸,爹媽回家也不用打卡,孩子還得到了質的昇華......

自從大家習慣於教育變成單純的刷題、應試、排名,而不是抓住一切機會給孩子進行價值觀灌輸、情感疏導、人格引導,最後導致下一代只會考試不會做人

現在網絡上有亂七八糟的各路諮詢,還有些價值觀扭曲的文章亂飛,看看那些打著“90後”旗號胡鄒亂寫的網文就傻眼了,不從小開始抓人格教育,長大就那德性,賴誰?

按我說,這校長講得還是太短了,太淺了,這樣的教育我認為應該多一點,深一點,拿出點專業教育者的腔調來。

衡水中學的儀式感,有些人是看不懂的

疫情來了,怎麼對孩子解釋這一切,思考,判斷,分辨,研究,這極好的一堂大課,家長搞不了,學校又不搞,那麼誰來搞。

疫情之中讓學生談感想寫作文交作業,這叫教育嗎?

學生的作文怎麼寫,他的感想哪裡來,是靠自己通過鋪天蓋地的諮詢和來自某些人的評論而積累起來嗎?

讓三四年級的小朋友獨自去理解這個世界的災難,獨自去書寫他的感想,他有什麼感想?他的感想就是寒假作業又特麼變多了好痛苦。為了讓他有正確的感想家長要用非專業的方式去教育他很多......

那麼多網課,卻沒有一堂課是專門教這個大課題的。如何判斷是非,如何科學認知,如何避免垃圾信息的攝取,如何成為一個正直善良的人不去發國難財,如何做一個有判斷力的人不信謠傳謠,如何避免成為low逼而成為一個有格局的人......趁熱有用的沒空教,讓天天打卡報體溫倒是很有毅力。

衡水中學的儀式感,有些人是看不懂的

上海教育專家徐紅校長前些天的一場“雲演講”《給學生的一封信》,我看了就很服。這裡截取片段:

學校從來不是超然於現實的封閉場,學習也從來不侷限於課本,我們且把這場疫情當作一次情景實踐學習的機會吧。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社會是最好的課堂。眼前正在發生的一切,就是一本生動而深刻的教科書。翻開這本書,我們看到的是醫務人員、部隊指戰員奮鬥在沒有硝煙的生死戰場,你會看到正直、堅強、無畏、忠誠和愛。你也要懂得,誠實的意義何在,擔當的意義何在,團結的意義何在;為什麼要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為什麼要挺身而出,臨危不懼;為什麼要同心同德,同舟共濟。這是一堂貼近現實的“立德樹人”的政治大課,也許對你終身受益。

這是一個無形的戰場,考查的是你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提升的能力,我相信你們,在這場特殊的戰場上你們的戰鬥力一定會很強盛。

這個延長的假期給了同學們相對自由支配的時間,原本需要擠時間閱讀、看電影, 現在比較寬鬆了。我們還倡導家庭閱讀,在疫情宅家的機會,家長和孩子同讀一本書,同聊閱讀的心得,還可親密家庭成員間的關係,何樂不為呢!

其實疫情來了考驗的是所有行業和崗位,包括學校和家長甚至是學生。有的學校對學生沒有“教育”,只有一味地打卡作業填滿假期就拉倒了,而有的學校已經在爭分奪秒地在帶領學生進行一場“特殊的社會實踐”。

現在看來可能區別不大,可十年後社會上可能就有兩類很不同的人了。

孰高孰低,格局之不同,已經一目瞭然。

我並不是提倡要搞這種儀式感,作為一個普通老母我也想不了太多,但我在這場疫情裡看到的大多數都是“對開學延期的焦慮”和“對網課打卡的吐槽”,而全過程中有多少可以拿來成為優秀教程的素材,沒有人來用。光是簡單幾句“武漢加油”對小孩來說沒有意義,光簡單地說“愛國”對小孩來說也很模糊。

我們更希望得到專業的教育者們給予孩子一場更高水準的教育,學業之外,也需要成長,除了高考,人生還有很多考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