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他建立的明朝對中國歷史有什麼進步的性質嗎?

我是隔壁小王


在中國歷史上,諸如外族入侵使中華民族蒙受莫大恥辱和災難,例如歷史上有名的“五胡亂華”。在西晉發生八王之亂時,趁著西晉國力衰弱,無暇顧及,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等代表入侵中原,五胡行為相當的野蠻,他們所到之處四處屠殺,他們所經之路必然是屍橫遍野,一片狼藉,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甚至殘忍的吃人肉,比起抗戰時的日本鬼子都有過而無不及,十分殘暴,中華民族遭到沉重的打擊和災難。



這是一次,還有一次,那就是蒙古族的入侵和統治。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草根皇帝,從地主家放牛娃,到乞丐,再到和尚,後來他參加郭子興起義的紅巾軍,憑藉卓著的戰功和智慧一步步成為開國皇帝,建立明朝。

那麼,來看看我們今天的這個問題:

朱元璋和他建立的明朝對中國歷史有什麼進步的性質嗎?

結束元朝統一,統一天下,還社會穩定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個王朝,說它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個王朝一點也不為過,怎麼說呢。元朝雖然能打仗,武力過人,但是在文明的開發程度上是遠遠落後的,比如說政治方面和國家的治理上。

元朝內部分裂鬥爭,地方官員貪汙做惡不止,橫徵暴斂,欺壓百姓。同時,它還把統治下的人封等級,元代統治者把人們分為四個等級,最高統治者也就是一等人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漢人,第四等是南人,帶走嚴重的民族歧視。

在元朝的統治者,百姓水深火熱,由於元朝的無知統治,文明的進步程度受到很大的阻礙,必如在元朝就沒有科舉制,大多數文人通過作元曲來抒發情感。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統治,趕跑了蒙古人後,他打敗陳友諒等地方割據勢力,統治天下,還天下太平,還百姓安居樂業,恢復科考,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永樂盛世和永樂大典

燕王朱棣通過“靖難”取得皇帝的寶座,如願登基稱帝,朱棣有雄才大略,在他的勵精圖治下,發展經濟,提倡文教,採取了許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推崇文化發展,政治上系列改革,軍事上完善發展,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國家富強,疆域遼闊,推動社會穩定發展。

除此此外,明成祖命人編纂了《永樂大典》,這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典籍,它包容了先秦以來所有經典的書,可以說就是一本百科全書,被稱為古今第一奇書,是文化史上的瑰寶,推動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再後來,明仁宗、明宣宗開創的仁宣之治,永樂盛世和它們合併在一塊,叫永宣之治,為中國歷史五大盛世之一。

【結語】總的來說,朱元璋和他建立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為中國歷史的文明發展起了巨大的貢獻作用。那麼,屏幕面前的你們有什麼不一樣的瞭解呢,歡迎下方留言!

我是歷史守夜人,不一樣的煙火,喜歡的話,加個關注再走唄!


歷史守夜人


明朝是中國一個強大的朝代,手工業發達,經濟繁榮,據美國的《白銀資本》研究,在明朝時,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都流到了中國。

除了物資豐富外,明朝的精神也富有內涵,尤其難得的是,明朝的皇帝有個特點:敢打。在中國歷史上,一旦外敵入侵,皇帝都會丟下百姓不管,只顧自己逃命。而唯有明朝,不管任何外敵入侵,皇帝都能勇敢迎戰。在明朝的歷史中,即使打著手電筒都找不出皇帝出逃的例子。

明朝中後期,北方的韃靼不斷騷擾邊境,明英宗直接親征。雖然失敗,但繼位的明景帝並沒被嚇倒,打了一場勇敢的“北京保衛戰”,成功擊退韃靼。此後在弘治、正德、嘉靖三個皇帝時期,韃靼又多次入侵,但都被打退。正德皇帝明武宗曾親自出徵,帶領士兵冒雨衝鋒,結果大敗韃靼軍隊,取得應州大捷。

中國每個封建王朝到了中後期,都是腐化墮落,皇帝變得膽小怯弱,一旦外敵入侵就嚇得魂飛魄散。宋徽宗得知金人入侵,嚇得連皇帝都不做了;宋高宗被金兀朮追得失魂落魄,竟然厚顏無恥的求和;清朝更不用說,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剛在天津登陸,皇帝就倉皇出逃,甲午戰爭時,日軍揚言要進攻北京,慈溪太后就準備逃跑了。

在中國歷史上,面對外敵入侵時,明朝皇帝是唯一敢於勇敢迎戰的。韃靼多次兵臨北京城下,都被勇敢的皇帝打退。明朝皇帝敢於迎戰的勇氣成了中華民族血性的一部分,一直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管裡。明朝滅亡後,大量文化人抱著亡國之痛拒絕當清朝的官而隱居,成了清初一大“壯觀景象”,即使與明朝為敵的起義軍也自動聚集到南明政權裡,堅持抗清戰鬥。吳三桂為了討好清王朝,殺了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榔,卻被歷史嘲笑,連康熙皇帝都鄙視他。

明朝皇帝敢於迎戰的勇氣大大提升了中華民族的戰鬥血性,是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成為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勇氣。


跪射俑


《朱元璋》電視劇片段”今日頭條”正在熱播,我們的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國歷史上,能夠感同身受憂慮百姓黎民的皇帝除了朱元璋外,無人能提及。他當上了皇帝,最最關心老百姓的吃飯穿衣問題了。


地方官僚鄉紳欺壓黎民百姓的人家和官員,人人都可以綁住押往京城,交由皇帝陛下親自審問;若果有那個地方官僚及地方強人敢攔阻者→殺無赦→誅連九族。這一條最接地氣最惠民的律例,可以在中外歷史上來說,”🈳前絕後”。是中華民族歷史上2仟多年的封建社會從來沒有的創舉!了不起的勤政愛民。


朱元璋在位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20多年,但是他一手把一個剛剛建國的國家,從千窟百孔千瘡滿目的一片破敗之中,硬是打造成了一個美麗富強的”新東方”大國。萬國朝賀,吾大中華;那揚州城市,從上萬人口的一個江南水鄉名城,及至元朝滅亡後的18戶人家。我國歷史上的明朝,可以說是靑史留名。


及至兒子朱允炆登基皇帝陛下的寶座,各個王爺皇族都有了自己的勢力。偏那朱元璋又解散了錦衣衛,老實本分的他,最後皇位被燕王朱棣篡位。但是這個朱棣雖然是篡位奪權,但是治理國家還是可以的;及至大明王朝末期,後代的繼承者都是貪圖享受的”烏合之眾”一幫;正如我們的一代偉人說過:中國歷史都逃不過一個週期率;潮起潮落……


一劍寒梅


眾所周知,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一個封建王朝,最初都城是在南京,後來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共有16位皇帝,國祚共計276年。那麼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對我國曆史有什麼進步的貢獻呢?,接下來和大家聊聊,明朝對中國歷史進步的貢獻。



首先是朱元璋初建明朝解救了無數被暴元殘酷統治的民眾們

眾所周知,元朝時期政治腐敗,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十分嚴重,而且橫徵暴斂,嚴重阻礙社會經濟發展。

同時,為了對外戰爭,打造東征海船,沿海和江南地區徭役徵發日益加重。人民不堪沉重的封建剝削與壓迫,紛紛起義。

而且元朝統治者為始終保持其最高統治權力,維護蒙古貴族利益,竭力推行民族隔離和歧視政策,元初有官員就主張“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官員入仕堅持“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的原則、限制民間保存弓矢,蒙古貴族無需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只需罰交一頭毛驢價錢;平民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輩分為名。元世祖和英宗時期一度任用“漢儒”,後因時局變動幾經反覆。所謂“十戶一把菜刀”“初夜權”等傳說於正史無考。

在元末的眾多農民起義軍裡,朱元璋脫穎而出,建立了明朝,把暴元趕回了老家,解救了天下無數百姓,實在是漢人之大幸。


明成祖朱棣時期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

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麵(即明代所謂“西洋”),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自豪和驕傲,尤其是近代的屈辱史,鄭和下西洋也說明了,再曾經的印度洋和大西洋曾經有我們偉大中國的身影,這是何等的威風與自豪。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

靖難之役過後,明成祖朱棣登上皇帝寶座,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鐵血帝王,他有極高的戰略眼光,他看到了中國曆代封建中原王朝最致命的地方,那就是北方遊牧民族武裝勢力,於是朱棣就著手遷都,調集全國的力量,經過一二十年的時間,最終修建成功了北京城。

北京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以北京做首都可以牢牢地控制整個北方,不論是東北還是西北。另外還影響了以後幾百年的政治格局,改變了自宋元以來中國經濟南強北弱的局面,所以遷都北京是一件極具戰略性的一個舉措。

關於明朝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事件還有很多,在這我就不一一介紹了,歡迎各位朋友在評論區裡說出來哈!

我是觀史聞趣,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大家共同交流學習。感謝您的評論、轉發、點贊謝謝!


觀史聞趣


對朱元璋的評價《明史》太祖本紀三,有如下評述;“帝天授神勇,統一方廈,緯武經文,為漢唐宋諸君所未及。”…。清修《明史》是經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一百多年。貶明揚清,是編纂《明史》的主導思想。由大學士張廷玉主編,幾百名漢滿文史名流編纂而成,由乾隆皇帝御批發行。在大量史料面前,得出超越漢唐宋諸位皇帝上述結論,應該是客觀真實的。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首要貢獻是推翻蒙元的殘酷統治,把成為奴隸一百多年的漢人解放出來。蒙人可以隨意侵佔漢人的財產,甚至妻女。蒙元朝漢人的生命,只值一頭驢。朱元璋建立漢民族為主體,兄弟民族平等相待的大明王朝,其進步意義是歷代王朝不能比擬的。朱元璋一介平民,歷人間經苦難,深知百姓之苦,親民是他執政的輝煌亮點。他對群臣們說:“百姓是國之根本,朕每觀《尚書》至敬愛人時,不免感嘆,敬天之事,後事君主都知道,敬民之事,卻很少有人知道。這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崇高,認為百姓都是侍奉自已的,故威嚴日益嚴重,給予百姓的恩澤和尊敬就一天天減少。他們如此輕視百姓必使他們離心離德,叛亂會隨之而來。故想天下長治久安,必須畏民,敬民,愛民,為治世之本,民安則國安。”此話出於六百年前的朱元璋,他的親民思想,對當時世界而言,無疑世界各國統治者們無法達到的。就是現在而言,仍然不落後。

朱元璋稱帝初期,由於戰亂,百業凋零。繁華似錦的揚州,只剩十六戶人家。朱元璋採取按人口重分土地,即保護有經營能力的地主,又照顧無地農民,天下百姓無不歡心鼓舞。無論是民墾還是軍墾,商墾均執行免三年賦稅制度,墾荒之地歸墾荒人所有,大大調動墾荒人的積極性。軍隊墾荒,由衛所管理,官府提供農具。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田,軍糧基本自濟自足,大大減輕農民負擔。鼓勵經商,促進物資流通,小商小販不徵稅,婚喪嫁娶物品不徵稅,嚴懲私自徵稅官員。使城鎮經濟迅速繁榮起來,到洪武三十年,南京已是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揚州等戰亂嚴重的城市,也恢復昔日的繁華。

反腐倡廉制度化,朱元璋下決心整頓吏治,大殺貪官汙吏,但元朝官場貪腐舊習根深蒂固,一些有功的文臣武將很容易變成新的貪官汙吏。他採取多項措施並舉,經常進行思想教育,重視立法,加強監督,提倡節約。洪武十年,修定《大明律》中有“受髒”一篇,受賄一貫就判刑,80貫為重罪,120貫則杖100流放300裡,懲罰十名嚴明,為鐵腕反腐奠定基礎。後又制定《大誥》和《大誥續編》等法律文件,其中有懲處貪官汙吏案例一百五十六例。後又規定:“犯官貪髒60兩銀者,一律處死”。對各級官吏實行考評制度,由吏部和督察院負責,採用優提,劣汰,平庸者調的制度,鼓勵官吏廉潔奉公,勤政愛民。同時為了廣開言路,讓官員受到廣泛監督,在午門外設“登聞鼓”,號召百姓擊鼓鳴冤,御吏接狀後,馬上交相關部門處理,不得延誤。百姓的監督權越來越大,河北樂亭縣主簿汪鐸,巧立名目,多收百姓六石米,激發農民不滿,農民趙罕辰組織幾十人把汪鐸等捆綁送京城。朱元璋查實,把這些人全部斬首。常熟縣農民陳壽六,帶人捆綁縣史顧英,押南京告發。朱元璋十分欣賞,大張旗鼓宣傳,賞賜陳壽六鈔票二十錠,每人新衣兩件,免三年雜役,並通報全國。使民拿官成為制度,而且誰也不能阻撓,敢有阻檔者,其家必誅,更不允許報復。朱元是璋首創把官吏尊法守紀,置於百姓的監督之下的王朝,使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年的統治的歷史中,大部分官吏能夠廉潔奉公,為明朝前中期建立領先世界,富強中國奠定堅實基礎。



東方鉞


朱元璋和他建立的明朝對中國歷史有什麼進步的性質嗎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建立的中國王朝。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共歷17世,16位皇帝,共277年。明朝已經進入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封建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同時也暴露了他自身的弱點,開始盛極而衰。明朝也是中國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向近代轉型的開端時期。我認為回顧明朝,以下幾點對中國的進步有一定的影響:

朱元璋廢除相權,強化君主專權

在朱元璋廢除丞相之前,明朝的基本沿用了元朝的制度,中書省、御史臺、大都督府分掌行政、監察和軍事,這幾個部門構成了中央;中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地方上設置行省;行省之下再設府或者直隸州;府之下設州、縣。都司和衛、所是軍事管理機構,但部分具有疆土管理的功能。

第一任中書省的左右丞相分別是李善長和徐達,但是李善長這人有點驕傲,這讓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有所不滿,打天下是兄弟,坐天下就要有君臣之分,朱元璋讓李善長退休,讓胡惟庸接替了這個位置。胡惟庸一共做了8年的丞相,位置做的越久,就容易滋生腐敗,胡惟庸“生殺黜陟,不奏徑行”,長時間跟一些被懲罰的臣子密切交往,這讓朱元璋很是不滿,於是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發,株連三萬餘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

十三年正月,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其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參考《明史·卷72》)

處死胡惟庸後,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廢除了丞相制度,廢掉了御史臺,改成了御史大夫,廢除大都督府,改為五軍都督府,中書省權分六部,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相權與君權合而為一。此外,朱元璋還另設通政司,主管內外章奏;改御史臺為都察院。

《明太祖實錄》中記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

這樣新的政治架構基本形成了框架,一切的政務決定權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皇帝另設特務機構--錦衣衛,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加強了君主專制,樹立了皇權的絕對權威。

靖難之役,朱棣上位,鄭和下西洋

朱元璋逝世後,建文帝朱允炆上位,他是太子朱標的兒子,建文帝上位之後,擔心約束不了叔叔伯伯們,就開始進行削藩,半年之內就削了五個藩王,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決定起兵。

朱棣最終打進了南京,建文帝人間蒸發,不知去向,這成了歷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

朱棣即位,遷都北京,明成祖得位不正,方孝孺拒絕為他起詔書,並且大罵他是“燕賊篡位”,明成祖因此殺了他,並且誅十族,這方面朱棣的人品有待商量,但是他卻為明朝最有為的皇帝,在位22年內,史稱“永樂之治”。

他在位期間,派遣太監鄭和率領一直龐大的船隊,兩萬七千多人前往南洋,有人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個是為了尋找消失的建文帝,二是宣揚國威,但是找一個人如同大海撈針,所以還是宣揚國威,應該還算靠譜的。

鄭和下西洋在政治上,展示了明王朝強大的國力以及國家的政治秩序;經濟上,開拓了海外貿易,改進了國內生產;文化上,加強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留下了介紹沿岸國家、地區情況的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圖。這也是為以後海上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

孫中山:乃鄭和竟能於十四個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載運二萬八千人巡遊南洋,示威海外,為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至今南洋土人猶有懷想當年三保之雄風遺烈者,可謂壯矣!呂思勉:自鄭和下西洋之後,中國對於南方的航行,更為熟悉,華人移殖海外的漸多,近代的南洋,華人成為其低的主要民族,其發端實在此時。然此亦是社會自然的發展,得政治的助力很小。

戚繼光抗倭

明朝時期,日本內部南北分裂,為了掠奪財富,由一些地主、沒落武士、浪人等等組成的倭寇屢犯東南沿海地區,他們屠戮村民,燒燬房屋,經常出現“積骸如陵,流血成河”的慘劇。


戚繼光被調到浙江之後,他招募新軍,研製陣法,苦練精兵,“戚家軍”的威名逐漸流傳開來。

東南沿海的抗倭運動歷時19年,最終被全部掃除,人民終於可以安居樂業。但是還海禁政策依舊存在,明朝的對外貿易依舊落後,資本主義的萌芽產生,但是發展卻已經落後於歐洲。

四、萬曆新政

萬曆年間,張居正身為內閣首輔,大權在握,皇帝對他言聽計從,於是他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史稱萬曆新政。

改革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整頓吏治,大力推行考成法,嚴格考察中央及地方官員的行政績效,不合格的一律免職;

二是實行一條鞭法:1.賦役合併2.農民可以出錢代役,力差由政府僱人承應3.田賦徵銀4.賦役徵收由地方官吏直接辦理

效果:國家財富激增,明朝一番新氣象

但是,張居正在位期間,自大、專權、可能他本來的目的是為了國家和人民,但是卻惹惱了皇帝,為了樹立皇帝權威,萬曆查抄了張居正的家產,對他的家人進行了清算。

萬曆新政是明朝中期,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一次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和民族關係領域的全面而較深刻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影響。

總結

明朝發生的事情實在太多,從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進一步得到加強,到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壯舉,土木堡之變的明朝由盛轉衰,戚繼光抗倭和慶曆新政的實施,王陽明心學的提出與發展,還有明朝後期的黨爭,都是一個王朝的歷程,每一段的時間段的事件,都是在推進歷史進程,這就是最大的明朝進步性,也是整個歷史的進步。


筆削春秋話史家


明朝推翻了元朝的壓迫漢族的黑暗的奴隸制中世紀時代,使得華夏文明再現曙光止住了下降趨勢社會科技再次全面進步。同時鄭和下西洋加速了世界和平融合的進程,為世界上落後國家和地區帶來文明與和平。傾盡國庫所有抗倭援朝避免了朝鮮被倭寇奴役,中前期頂住了北元外蒙古政權的再次入侵中原的壓力。加速了西南夷改土歸流的漢化文明進程。維持了東亞的和平秩序和文明進程。最後明朝是在党項人拓跋部鮮卑族李自成復興西夏王朝發動起義和滿清入關屠戮奴役中原的內外夾擊下而滅亡,明朝是為了捍衛華夏文明的連續而亡的,明末華夏文明再次被毀進入滿清黑暗的中世紀時代實在遺憾可惜。


紅星照耀神州


明朝對中國歷史的進步意義。

一,結束了元朝末年的動亂分裂,重新統一了中國。而統一總是對人民大眾有好處的。

二,推翻了蒙元統治。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正統王朝。但蒙古族文化比較落後,統治比較粗糙,對華夏文明的進步有一定的阻滯。明朝建立恢復了漢人的統治,對華夏文明的進步較為有利。

三,收復了幽雲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是中原的北方屏障。自後晉石敬瑭出賣給契丹以後,中原百姓吃盡了北方少數民族侵擾之苦。已歷四百餘年。明朝收復,意義十分重大。

四,鄭和下西洋,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意義重大。

五,編綦了《永樂大典》,產生了關漢卿王實甫等著名文學家,誕生了《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著名小說,對文化事業做出了貢獻。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漢皇不比滿皇強!

明朝不明最黑暗,

誅殺功臣不眨眼,

剝皮治貪官更貪,

幾百妃子陪葬完,

後世皇帝不上朝,

任憑儒賊毀江山。

封海禁漁又閉關,

軍隊難抵倭寇犯,

西方工業已革命,

末代崇禎掛煤山。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明朝作為一個新王朝,從對歷史有無造成什麼進步的影響上來說,這應該是沒有的,明朝只是一個新老王朝交替的結果,只能說明朝的創立有很多劃時代的意義罷了。

唯一自南向北,成功統一的封建王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自南而起,最後通過北伐而一統天下的封建王朝。

(朱元璋北伐進攻路線)

歷史上曾經有過很多次北伐,比如東漢末年的“諸葛亮伐魏”、東晉後期的“劉裕伐後秦”,再如北宋初年的“趙光義伐遼”,甚至於清朝後期的“太平天國北伐”。這些都無一例外的失敗了,唯有朱元璋北伐討元最是成功。

  • 元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攻佔集慶,改為應天府。(今南京)

朱元璋攻佔集慶後,採取了劉基等謀士的計劃制定了奪取天下三步走戰略:先攻佔金陵(今南京),再以金陵為根據地奪取江南,最後北伐滅元而奪取天下。

  • 元至正二十三年十月,朱元璋於鄱陽湖一戰大敗陳友諒;次年,攻佔武昌,吞併陳友諒勢力。
  • 元至正二十七年九月,攻佔平江,張士誠勢力滅亡。
  • 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命湯和討伐方國珍,方國珍同年投降,江南至此統一。

(鄱陽湖大戰進攻路線圖)

元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發佈《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同時派徐達率大軍北伐。

(中山王徐達畫像)

作為當世名將,大明最傑出的將領,徐達不愧大明第一武將的稱號,僅用了十個月的時間就攻佔元廷大都。

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迴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同時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燕雲十六州的收回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其地理包含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古時便有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

(燕雲十六州地理圖)

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後晉皇帝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

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也使中原的北宋政權受北方遊牧民族威脅持續長達160多年。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趁遼國聖宗剛剛即位,政權不穩的情況下北伐,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史稱“雍熙北伐”。後因“岐溝關一役”大敗而導致全線戰敗。

(岐溝關之戰進攻圖)

這一次恐怕是中原政權最好的機會,而這次戰役的失敗使宋朝再無機會收回“燕雲十六州。”

直至洪武元年,朱元璋派徐達為大將,率大軍二十五萬北伐中原,這才一舉擊潰蒙元政權,並收復丟失四百多年的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的收回是有深刻意義的,這代表漢人政權又一次強大了起來,如同當年“封狼居胥”一樣。

所有皇帝中出身最低,得國最正

朱元璋應該算是歷朝開國皇帝中出身最低了的吧,漢高祖劉邦起事前也曾做過十里地界的亭長,領取著朝廷的俸祿。而朱元璋在起事前做過和尚、甚至做過乞丐,是真正的一無所有。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是起於微末的,在歷史上所有開國之君中恐怕沒有誰比朱元璋身份更低了。

為何又說朱元璋得國最正?

可見李世民逼父殺兄、趙匡胤本是後周大將、司馬炎篡魏之政權、楊堅更是北周靜帝的岳父。

而朱元璋則是從一無所有到積攢勢力,一步一步的奪取天下的。

結束語

大明作為中國歷史上又一漢人王朝,其開國之君朱元璋是有雄才大略的。

其出身之低,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北伐的成功也使大明成為唯一一個自南起而北伐成功統一天下的封建王朝,這一點是舉世無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