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中的太子朱高熾是個扶不起來的人?歷史上真是這樣的嗎?

Xsweet,Jk


此劇還是比較客觀的反應出靖難後的史實,朱高熾在劇中表現出的也非扶不起來,而是大智若愚的形象。歷史上的朱高熾雖然只當了10個月的皇帝,但朱棣常年征戰在外,朱高熾監國為自己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礎,在即位後能夠很快的改變朱棣的施政措施,為“仁宣之治”的開創奠定了基礎,因此也獲得了比較高的歷史評價。至於兩位弟弟奪嫡帶來的脅迫,朱高熾都是以示弱應對,反而令朱棣對其更為放心,在成功即位之後,對兩位弟弟也是不予追究,並善待二者的後人,顯得非常仁厚。

虎父無犬子

朱棣一共有四個兒子,老大朱高熾、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老四朱高爔,其中前三子都是徐皇后所生嫡子,老四生母未有記載,而且幼年早夭,所以朱棣打天下的時候,兒子裡就只有三位能幫上忙的。

“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明史.本紀第八.仁宗》

朱棣的三個兒子也各有特點,老大朱高熾喜文不喜武,這一點雖然與朱棣不同,但正好對老爺子形成有效互補,所以在朱棣起兵之後,朱高熾就留守北京監理政務。這可能與歷史上記載的朱高熾體態肥胖,行動不便有關,畢竟上戰場是個體力活,劇中的人物也是較為準確的反應了朱高熾的形象。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開始造反,時至十一月,李景隆的平叛大軍就將北京城圍住,據傳是帶了五十萬明軍,而留守的朱高熾以一萬士兵組織城防,最終贏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這對於朱棣的造反事業幫助很大。這個事件中,後世往往評價的是李景隆無能,以及徐皇后的將門虎女,卻沒怎麼在意朱高熾的個人能力,我倒認為此事反應了朱棣留朱高熾在北京是明智的,朱高熾應當有一定的軍事才能,且極其善於理政,加之身體缺陷,留北京城能夠發揮出更大作用。當然,朱高熾是朱元璋欽定的燕王世子,朱棣此舉也有可能是為造反失敗留條後路,至少不能落得個斷子絕孫。

老二朱高煦與大哥不同,他喜武不喜文,因此歷史上記載朱元璋很不喜歡他,但話說回來燕王是“九塞親王”之一,肩負鎮邊重任,有個喜武的孫子應當是值得高興的,所以這個說法可能有抹黑之意。而且建文帝即位時,朱高煦與大哥一起進京“學習”,實際上是聚攏到建文帝身邊為質的,若非朱高煦耍混,把舅舅徐輝祖灌醉後偷了馬匹帶大哥逃跑,可能朱棣造反前還得思慮一番。且在靖難過程中,朱高煦常做軍中先鋒,屢次將老爺子從亂軍中救出來,可謂是戰功赫赫。也正是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南軍擊敗,朱高煦趕來救援時,朱棣對他說“勉之!世子多疾。”明擺著給朱高煦畫大餅,劇中也屢次提到此事,只是朱棣打死都不再認賬,也著實委屈了拼命廝殺的二公子。

老三朱高燧是個文不如大哥,武不如二哥的萬金油,但他的優點是善於夾縫中求生存,是個會玩人際關係的投機主義者。特別是在奪嫡之爭中,總是能夠權衡利弊,與老二或近或遠,等待機會爆發。由前文可知,朱棣一共四個兒子,老四早夭,老三就成了幼子,所以也成為朱棣最疼愛的兒子。在靖難之役後,朱棣入駐南京,朱高熾與朱高煦皆奉命在朝輔佐,而獨留朱高燧督建北京紫禁城,所以說富得流油的不一定是朱高煦,朱高燧才是悶聲發大財的主。與此同時,朱棣親信司禮監秉筆太監黃儼與朱高燧關係非常好,為他打下近水樓臺的政治基礎,並隨之獲得聖意,建立起一支強大的護衛軍,如果說造反,朱高燧也算是有錢有勢的。

朱高熾的大智若愚

首先來看看朱高熾的城府,靖難之初,朱高熾堅守北京城,建文帝是以離間計勸降朱高熾,這讓朱高燧的死黨黃儼抓住了機會,他將此事秘奏給朱棣,稱世子與建文帝勾結。朱高熾的做法則是將建文帝勸降信原封不動的遞交給老爺子,拆都未拆,這個事情顯得朱高熾老實巴交,卻也堵住了黃儼的嘴,安了朱棣的心。但若照現在看來,真是老實巴交的人,怎麼會不拆開寫給自己的信呢?若非細思極恐,又怎能猜到書信內容以及處理方式呢?

再說奪嫡之爭,朱高熾是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朱元璋立為燕王世子,是名正言順的朱棣繼承人,名正指朱元璋冊立,言順是指朱高熾嫡長子的身份,從理和制上都確保了他的合法地位。所以朱高熾在朱棣時期只要沒有重大過錯,就是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因此朱高熾一生求穩就顯得有些“懦弱”,這個穩也最能體現在二弟、三弟詆譭陷害太子的時候。

永樂二年(1404年),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朱高煦則被立為漢王,藩國雲南,可他遲遲不肯就藩。當時擁立朱高熾為太子的大才子解縉說過“好聖孫”,一語道破朱棣非常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這也是朱高熾被立太子的重要原因。可朱高煦偏偏就不信邪,將解縉等太子親信詬陷遭貶,後被殺害,且私養死士培植勢力。這些在劇中都有體現,且劇中的老二代替太子監國也由史實杜撰而來,事情是永樂十二年(1414年)九月,朱棣徵蒙後返京,朱高煦誹謗大哥監國失職,因而被朱棣申斥,但令老二代替老大監國一事,並未記載。

“成祖屢瀕於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成祖以為類己,高煦亦以此自負,恃功驕恣,多不法。”——《明史.朱高煦傳》

朱高熾面對老二的種種陷害一直讓步,朱棣無論如何訓斥朱高熾,他都能逆來順受,聽從安排,做的朱棣挑不出來一點毛病。永樂十四年(1416年)十月,朱棣返回南京,得知朱高煦成天干一些違法亂紀的事,痛斥一番後剝奪冠服,囚禁在西華門內,並準備廢為庶人。這時候朱高熾表現出超高情商,他為二弟極力求情,這既維護了皇家的顏面,也給了朱棣臺階,還印證了他仁厚的口碑。這種情況下,朱棣削去朱高煦培植多年的兩護衛營,親信幕僚誅殺殆盡,並於次年勒令前往山東就藩,二弟至此失去了奪嫡希望。可以說朱高熾是以退為進,這一點非常迎合朱棣的思想,朱棣自己造反出身,越是尚武的兒子,越是像自己,那麼也就越容易造反,朱高熾的退讓隱忍讓朱棣看到未來不再腥風血雨,這才是他造反之後最想看到的結局,朱高熾懦弱在表面,心中城府可見一斑。

朱高燧與二哥不同,且在永樂二年受封趙王以後便居於北京,至於劇中在南京統領警衣衛純屬杜撰。但在史料記載中,趙王每逢入京朝拜的時候,都會附和大哥詆譭太子,這可能就是在權衡太子與漢王之間的實力,兩虎相爭助其弱者,這才會勢均力敵,並不是二者在軍中摸爬滾打的感情至深。而朱高熾的對策依舊是以德報怨,永樂七年的時候,朱高燧也是違法亂紀的事幹多了,朱棣剝奪其官服,欲貶為庶人,又是朱高熾好言相勸才緩解尷尬局面。兩個兒子都違法亂紀,唯有朱高熾遵紀守法,以身作則,並將國事處理的井井有條,在朱棣礙於君主形象,對兒子處罰過重時,又是朱高熾以太子身份解圍,臺階給的恰到好處,彰顯人主格局,對比之間也就更傾向於朱高熾繼承大統了。

為政舉措

“刑者所以禁暴止邪,導民於善,非務誅殺也。吏或深文傅會,以致冤濫,朕深憫之。”——《明史.本紀第八.仁宗》

朱高熾真正能夠繼承大統,其實更多的是靠治國理政的能力,朱棣一生征戰四方,出京時皆是留朱高熾監國。朱高煦常以唐太宗自比,那麼也就認為大哥是李建成,歷史上的李建成也是監國有方,被認為是可以擔當大任的太子,但朱高煦卻沒有李世民的能力,朱棣也不是李淵,終究還是朱高熾接了老爺子的班。並在接任大統之後,以監國時奠定的政治基礎,施行了較為開明的統治政策。最能贏的天下人心的就是為靖難時的建文官員及後人平反,流放奴兒干都司的親屬皆得以返回原籍,方孝孺的誅滅十族慘案就是此時得以昭雪。也是通過這些平反,朱高熾推行法制改革,施行仁政,引導人民從善。

而朱棣皇帝曾留下的不合理政策,或者鋪張浪費之舉都被叫停,如鄭和下西洋、雲南等地採辦黃金、珍珠等事項。對於內閣的改組上,朱高熾重用翰林學士,將單純的文官議政模式更改為決議模式,大大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這在後來整個明朝得以沿用。人才選拔方面,由於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導致文官科舉中入仕的南方人居多,為了達到人才均衡,規定了北方人必須佔全部進士的四成,這個政策經稍加修改,在明、清兩朝一直貫徹執行。民生方面,山澤為皇室財稅來源,朱高熾為了減輕國家稅收負擔,將皇家山澤開放給災區人民使用,並對流民進行妥善安置,通過免稅政策吸引流民迴歸家鄉從事生產,大力促進了經濟發展。

“先帝友愛二叔甚。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趙王反形未著,朕不忍負先帝也。”——朱瞻基

朱高熾在即位後依舊保持著仁厚的作風。朱高煦就藩以後一直企圖叛亂,特別在朱棣駕崩的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叛亂舉動暴露之後,朱高熾召二弟入京,大肆增俸加賞,以加安撫,並封其長子為世子,其餘兒子皆封郡王。朱高燧則在永樂二十一年就得到朱棣病重的消息,於是密謀毒殺朱棣,起草矯詔傳位於自己,最終因被告發而失敗,又是朱高熾好言相勸才保住性命,在朱高熾即位以後也是封賞頗厚。朱瞻基即位以後對兩位叔叔依舊寬厚,按照朱瞻基的話說就是受父親影響,而朱高煦再度反叛後,朱瞻基御駕親征,抓了二叔。在監獄探視二叔時,被其故意絆倒,朱瞻基忍無可忍,將朱高煦扣進三百斤的銅缸裡,周圍點上木炭,活活將二叔烤死,然後將其兒子全部殺死,若該劇以史實進行,那麼結局就應該是這樣。三叔朱高燧則只被削了衛兵營,宣德六年善終。

綜上,朱高熾無論是當世子、太子還是當皇帝的時候,都將自己的工作本本分分的完成,當世子的時候是朱棣最賴以信任的守業者,當太子的時候是朱棣最默契的配合者,當皇帝的時候是大明王朝合格的統治者。而且在這些經歷中,朱高熾表現的雖憨厚,但內心絕非那麼簡單,所有事情處理的都相當老辣,所以扶不起一說並不成立。

參考資料:《明史》、《明仁宗實錄》、《明通鑑》


棍哥觀史


《大明風華》劇中朱高熾明明是太子,卻表現的非常的窩囊,總是被弟弟“欺負”,在父親朱棣面前,更是怕得連話都說不清楚,表現的十分委屈,總是靠兒子朱瞻基替他解圍,導致連朱瞻基都有些輕視他了。

劇中的朱高熾是一個胖胖的形象,走路都需要人攙扶,在雄才大略的朱棣面前,朱高熾總是表現的非常懦弱和委屈,比如劇中有這麼一段,朱棣親征,讓朱高熾監國,結果朱棣回來就要看朱高熾在監國期間的奏摺,朱高熾委屈對兒子哭道:“我監國已經累成這樣了,你爺爺還是不相信我。”本就肥胖的他一時間竟站不起來了,被兒子攙起來後,由兩名太監架著回屋。

而朱高煦則看起來軍功赫赫,盛氣凌人,更加襯托的朱高熾懦弱無能,不少不懂歷史背景的觀眾都吐槽,朱棣怎麼會選這樣一個人,來當自己的繼承人。除了朱高熾不是還有朱高煦和朱高燧嗎?其實這是大傢伙誤會朱高熾了,朱高熾並不像他表現的那麼懦弱無能,而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

歷史上的朱高熾喜靜厭動,從小接受儒學和武術教育,因為他的儒雅和仁愛深得朱元璋的喜愛。

朱元璋還專門考校過朱高熾,一次是讓他檢閱軍隊,結果朱高熾很快就回來了,朱元璋就很奇怪,就問朱高熾怎麼這麼快,朱高熾就回答,早上士兵要吃早飯,吃完早飯再檢閱,我先回來覆命;足見朱高熾對仁愛已經刻到了骨子裡;還有一次就是讓朱高熾審閱官員奏章,朱高熾將奏章按照文武分好類,並做了相應的應答,朱元璋非常的滿意,對朱高熾的治國才能非常的讚賞。

而大臣們對於朱高熾也非常的喜歡,因為朱高熾是一個儒雅的人,而且能夠聽從大臣意見的人,總比一個雄才大略,堅持己見,又喜歡動武的人要更加招文臣的喜歡,朱元璋是這樣的人,朱棣也是這樣的人,好不容易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是一個儒雅的人,但卻死的早,而建文帝又過於循規蹈矩,朱高熾作為太子的出現,在朱棣的高壓下,文臣們終於有了盼頭。

朱高熾是一個有主見有才能的人。

朱棣在發起靖難之役的時候,命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北京城的士兵,雖然一直處於劣勢,但是朱高熾始終能夠穩住軍心,並且當李景隆的50萬大軍攻打北京的時候,朱高熾更是以一己之力堅守城池,李景隆的50萬大軍愣是沒有攻下北京城,北京保衛戰的成功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而且在李景隆攻城期間,建文帝曾使用反間計,遣書給朱高熾,許給朱高熾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朱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就這份膽識、毅力以及心計,也是朱高煦和朱高燧沒法比的。

朱高熾的隱忍是迫不得已,有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父親,不會有一個鋒芒畢露的太子,正如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他們在躁動的同時,都沒有躲開被廢的結局。朱高熾在朱棣面前藏拙,卻一邊利用朱瞻基和朱棣的關係,以及大臣對自己的支持,再加上嫡長子的位置,最終還是保住了太子的位置,並且登基為帝,雖然在位不到一年,卻為仁宣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且朱高熾的廟號是明仁宗,中國歷史上能夠得到仁這個廟號的是屈指可數,而朱高熾則是實至名歸。











幻中詩


最近播出的《大明風華》比較火,電視劇反映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天下後,如何治理國家和內政的事情,尤其是處理幾位兒子之間爭權的故事。但是影視劇畢竟是一種藝術,它在改變的過程中必然會為了迎合觀眾的口味對歷史作了很大的修改,看了幾集感覺很多時候是一出喜劇,尤其是朱棣一家子聚在一起的時候。而且裡面的臺詞也是很有意思,在一場對話中,從朱棣兒子口出說出“靖難之役”這四個字,我感覺這應該是後人總結的而不是當事人所起的名字。

《大明風華》中朱棣一家子


至於電視劇中的朱高熾也就是太子,被打造成一個鬥嘴皮子、膽小、性格文弱的人,基本上看不出他有什麼治國理政的才能,總是唯唯諾諾,在父親面前大氣不敢出,而且總是被老二、老三欺負。歷史上的朱高熾應該不會這個樣子:

《大明風華》中的朱高熾


【1】朱高熾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

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南下進攻南京時,朱高熾負責燕京的防務工作,建文元年即1399年十一月,朱高熾手下只有1萬士兵,朝廷派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攻打燕京,朱高熾橋面地組織了城防,最終挫敗了李景隆的一次又一次進攻,確保了燕京的安全,這位父親朱棣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大明風華》中的朱高熾


【2】監國工作做的非常出色。

不管在燕京還是在應天,只要父親朱棣外出征戰,朱高熾都被委任監國,臨時負責全國的政務政事,而且在“三楊”的輔佐之下,在他監國期間,各項政事處理的井井有條,成效顯著,而且贏得了朝中諸多大臣們的尊敬和認可。曾經朱棣也懷疑過朱高熾在後方不軌,派禮部侍郎胡濙暗中監視太子,叮囑:人言東宮多失德,汝至京師,可多留數日,試觀何如,密奏來!奏字須大,晚至即欲觀也。足可見朱棣對太子朱高熾有多麼的不放心,而且達到了及來及看,一刻也不耽誤,他心中那種急切想知道太子表現如何的從他的話語中一覽無餘。而胡濙通過暗中觀察太子的所作所為,也被太子的老實折服:以皇太子誠敬曉謹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釋。

《大明風華》中的朱高熾


【3】當政期間政績卓然。

永樂二十二年即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北征返回北京的途中病逝,八月二十五太子朱高熾才得知父親駕崩,九月七日朱高熾正式登極視為洪熙帝明仁宗。因為他的性格與父親朱棣截然不同,他登極後,重用“三楊”即楊士奇、楊榮和楊溥,減賦稅、收開支。赦免罪臣和平反冤案等等,開啟了“仁宣之治”。

《大明風華》劇照


而之所以給我們的感覺朱高熾沒有取得什麼樣的成績,關鍵在於他當政時間短,從1424年九月七日登極,到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駕崩,前後當皇帝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在位短短的十個月的時間,即便再有多大的報復,有多少的治國良策,有多麼的親政廉政,都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展現出多麼明顯的效果,所以好像沒有多麼大的存在感,但這並不能泯滅他對明朝發展的貢獻,他也為自己的兒子朱瞻基繼位後的發展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所以他和其子朱瞻基期間的統治史稱“仁宣之治”,這就是對其能力的充分肯定。



歷史上確有朱高熾這個人,他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朱元璋的孫子,明朝第四位皇帝。

不知親們發現了沒有?朱元璋的子孫名字都是根據五行相生而起的。

相傳朱元璋屬水命,根據“五行相生”——水生木的道理,朱元璋兒子的名字都帶木字旁。

比如朱元璋的長子叫朱標、四子叫朱棣……

到了孫輩,根據五行相生——木生火的道理,孫輩的名字都帶火字旁。比如朱標的兒子叫朱允炆,朱棣的長子叫朱高熾,次子叫朱高煦、三子叫朱高燧。(煦是溫暖的意思)

(朱元璋)

到了朱高熾這輩,根據五行相生——火生土的道理,朱高熾的兒子就叫朱瞻基,以此類推。(大家可查一下明朝皇帝順序)

明白了這一點,大明皇帝的順序很容易記住。

(回到正題),朱高熾(1378~1425)的母親徐氏是明朝開國元勳徐達的女兒,親們請記住,凡是當皇帝的都有一個出生時天有異象的故事。

據說朱高熾出生時滿屋紅光,宮中以為著火了,這正暗合了“熾”熱的意思,擺明是上天恩賜的龍種。

不管史書如何記述,但有一點就是朱高熾少年時身體很胖,形象大打折扣,走路都要由人攙扶。這就造成了朱高熾喜靜不喜動的性格,反過來又助長了他的長膘。

(朱高熾劇中形象)

有道是“隔輩親”,儘管很胖,但爺爺朱元璋很喜歡,認為這是福相,在他17歲時被爺爺立為了世子。

朱高熾很受爺爺的喜歡,另一方面是他文采出眾,儒家文化功底深厚。

然而這種愛很快消失了,在他20歲時爺爺朱元璋去世了。

爺爺的死引起了一系列的動盪,最大的事件就是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

所謂的“靖難之役”是指朱棣要推翻侄子朱允炆的統治,奪取皇權。

朱棣的封地在今北京,朱棣要帶兵遠征南京,北京就讓長子朱高熾留守,此時21歲的朱高熾表現很勇敢,帶領京城一萬人馬,擊退了李景隆的30萬大軍多次進攻,為老爸守住了根據地。

(朱高熾)

經過四年的死磕,朱棣最終趕跑了朱允炆,奪取了大明江山,朱棣就是歷史上的明成祖。

朱棣稱帝后,立時年26歲的朱高熾為皇太子,由此奠定了朱高熾接班人的位置。

我們都知道朱棣是個軍事家,一生南征北戰開創了永樂盛世。由於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因此大多數留守後方。

他的兩個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經常隨父出征,朱棣很喜歡這兩個小哥倆。

尤其是次子朱高煦長得和行為類父,朱棣看到老二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由此經常鼓勵老二:“小子,好好幹,你大哥身體不好,我看好你,將來江山還不是你的嗎?”

(朱高煦)

朱棣的話無意中讓老二有了野心,於是他處處為難老大,並且想法設法誣陷大哥。但朱高熾往往以柔克剛,以仁慈對待弟弟,加上大臣們都擁護老大,老二所有的組合拳都被老大無聲無息的消弭,這就是仁者無敵的具體表現。

老二最終輸的底褲都沒了,朱棣在群臣勸說下幡然悔悟,認識到了“廢長立幼”的危害性,於是強令老二遷居封地。意思是把老二趕出了權利中心。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二被驅趕,老三卻野心依舊,他常說:“不想做皇帝的不是好將領”。

機會終於來了,老三乘老爸朱棣生病時,預謀發動政變殺死老爸,然後矯詔稱帝。

結果還沒動手就被手下告密了,朱棣一怒之下要處死老三,幸得老大跪求父親放過弟弟,朱棣這才放了老三。

(朱棣)

講真老三不死應該感謝大哥,但他沒有感恩之心,這為以後老大稱帝埋下了隱患。

到後來老三一直暗地裡使絆子,幸虧朱高熾生了一個聰明伶俐的兒子朱瞻基,朱瞻基深受爺爺朱棣的喜歡,無形之中,朱瞻基鞏固了老爸的太子之位。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朱棣一生戎馬,最終死在了征戰路上。

當時隨軍的大臣為了防止老二、老三搶班奪權,封鎖朱棣去世的消息,秘不發喪安全回到了京城,在群臣擁護者下,46歲的朱高熾登基即位。(有時仁慈留禍害,如果朱高熾冷酷無情,估計也就沒有秘不發喪這回事了)

朱高熾總算平穩過渡接過了皇權,然而由於身體的原因,稱帝不到一年後就去世了。

有人說是突發心臟病而死,有人說是縱慾過度而死,總之是暴猝,享年47歲。

(朱高熾)

綜上所述,歷史上朱高熾並不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我沒看過電視劇《大明風華》,因此不知道劇中朱高熾的表現。

朱明王朝向來喜歡五行之說,而朱高熾恰恰領悟到了精髓,他就像看似柔弱的水,最終剋制了洶洶的烈火。

朱元璋、朱棣和兩個弟弟,無疑都是烈火,朱高熾用他寬廣的胸懷,用仁慈把所有進攻消弭於無形。

有時包容和忍讓不代表是懦弱,更不代表是阿斗,你說是不?


秉燭讀春秋


不是。歷史上的朱高熾是明朝評價很高的皇帝,廟號“仁”可不是隨便得來的。 據史料記載,一次,朱元璋派朱高熾在破曉時去檢閱軍隊,朱高熾回來報告速度之快令人吃驚,他解釋說,清晨太冷,檢閱應等到士兵們吃完早餐以後。另一次,朱元璋要他審閱幾份官員的奏章。他有條不紊地把文武兩類分開,並相應地作了報告。明太祖朱元璋不斷地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所打動。 朱棣起兵靖難時,命朱高熾留守北平。朱高熾率領守城官兵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平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戰爭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戰爭中最耀眼的一筆。在此期間,建文帝還曾經遣書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離間他們父子。朱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朱棣當上皇帝后,經常御駕親征打仗,期間都是由太子朱高熾監國,前後共六次。長時間的監國為朱高熾積累了大量治國經驗,從他登基以後的治國表現也可以看得出。他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停止了永樂帝開始的大規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復興,讀書人的待遇比洪武、永樂兩朝要好。 因此,朱高熾並非扶不起的阿斗,而是一位開明的皇帝。


半釋半道半俗人


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中雖然朱高熾看著像是一個扶不起來的人,但歷史上他實際並不差算是一位有能力的君主,所以被稱為明仁宗,歷史中的朱高熾出身不俗但是從成為太子到登上皇位卻頗為曲折,不僅經歷了自己親兄弟的算計,甚至於父親朱棣也對他的太子身份猶豫不決,經歷過六次監國之後登上了皇位,可以說歷經艱辛,僅僅在位九個月就去世了,但他在位期間做的貢獻卻為明朝開創盛世局面打下了基礎。

朱高熾即位時面臨的問題

朱高熾在登上皇位後大明朝面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第一個就是朱棣在位期間崇尚武力,雖說保障明朝的安全,但是卻讓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當時明朝初建,元朝勢力退居到北部蒙古地區,為了解除威脅,朱棣前後發動五次北征戰爭,雖說打擊了敵方勢力,但是也激化了國內矛盾。

第二個是朱棣派遣鄭和六下西洋弘揚中國文化,但卻造成了強大的經濟負擔。明朝的下西洋和西方國家不一樣,不是進行正常的商業貿易,而是為了宣揚國威,所以幾乎都是做的賠錢的事情,最終處於虧損狀態。

第三個是朱棣在位期間曾經大興土木,修建了不少工程,雖說功在千秋,但是弊在當代,老百姓身上的負擔是極重的,很多人忍受不了開始發動起義。

對於朱高熾來說,朱棣在位期間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大明朝的發展進行的,但是暴露出來的弊端卻是他繼位時候需要解決的事情。

朱高熾在位時施行的政策

朱高熾雖然在位時期短,但因為從小接受儒家文化的薰陶,不同於自己的父親崇尚武力,他渴望施行仁政,所以面對朱棣留下的問題,他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緩和矛盾。

第一點就是調整了明朝和蒙古之間的關係,朱棣在位時期因為歷史遺留問題,明朝和蒙古關係緊張,爆發了多次戰爭,戰爭的結果對雙方都是一種傷害,所以朱高熾上位後放棄武力討伐,轉變為和蒙古進行互市和朝貢,這樣可以達到雙贏的結果,當然對蒙古也沒有放鬆警惕,進一步加強了北部邊防建設,以此來鞏固明朝邊境的安定。

第二點是重視北部邊防的調整政策,對北部的軍鎮採取特殊的政策方式,比如頒發將印給鎮守總兵,對北邊防務進行督察,讓整個北邊的軍鎮管理模式更加有序化,奠定了明朝軍鎮發展模式的基礎。

第三點是朝廷內部政策調整,施行仁政,比如釋放永樂時期被下獄的一些重臣,同時提拔一部分官員,像楊榮和楊士奇等人,恢復了三公、三孤對明朝官制有深遠的影響。廢除了下西洋的政策,減輕人民的負擔。雖然在位時間短,但是數次下令減免苛捐雜稅,重視三農問題。同時還重視對刑法的把控,嚴格吏治,避免出現冤假錯案。

總的來說,朱高熾去世後廟號為明仁宗,這足以看出對他在位功績的肯定,他的一系列決策讓明朝的統治體系更加成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所以真實歷史中他並不是扶不起的人,而是一位明君。


小喇叭的歷史觀


《大明風華》開播後,勢頭很猛,多次製造了話題,並且讓朱家父子的日常頻繁上熱搜。如果說,王學圻前輩飾演的朱棣疑心很重,湯唯飾演的孫若微失了少女感,朱亞文飾演的朱瞻基像是東廠裡出來的,那只有梁冠華飾演的太子朱高熾才是最接地氣的一個角色。

《大明風華》改編自蓮靜竹衣的小說《六朝紀事》,主要講述了孫若微歷經五帝六朝的故事。要說劇中的精彩之處,朱家的男人們各個都是亮點,性格也各不相同。皇帝朱棣心機很深,漢王野心很大,趙王心裡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太孫朱瞻基心地善良,而太子既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唯唯諾諾,也是朱家男人中看似最窩囊的一個。

朱棣奪帝后,江山擴大了,但他仍然不開心。他想要世人對他的評價完美一些,他也害怕自己的孩子們會因帝王之位而兄弟殘殺。他讓自己的孩子們起誓,結果漢王篡位的野心只增不減。最新的劇情中,漢王得寵,處理後宮事宜,太子成為不待見的兒子。

太孫朱瞻基看不慣自己的父親,他質問父親為何不能挺直腰板做人。朱高熾告訴自己的兒子,他處理政務的時候發覺了最可怕的是人心。朱棣心思不可猜測,想要保命,他只能唯唯諾諾。朱瞻基也就理解了自己的父親,對父親有了一絲同情和敬重。

朱棣不希望歷史重演,但也不能縱容漢王的野心變大,吞了老子的江山。朱棣更傾向於太子朱高熾,朱高熾看似笨拙,野心不大,宅心仁厚,會讓百姓們過上好日子。這就讓一心稱帝的漢王心中不滿,他跟隨父親征戰多年,論軍事才能他都比太子強出百倍,為何他只能做一個小小的王?

漢王養了反賊刺殺朱棣,還把屎帽子扣在朱高熾的頭上,一向唯唯諾諾的太子更加的手足無措了。漢王誣陷打壓太子的戲碼越來越重,朱棣貌似也傾向於漢王,收了太子批閱奏摺的權力,把這一切事宜交給漢王打理。漢王趁熱打鐵,更是對太子苛刻,多次在朱棣面前告狀。漢王的這一舉動,明眼人看來,是為篡奪王位打基礎,只要絆倒了太子,他大有翻身的機會。

太子朱高熾不會變成漢王案板上的魚肉,明哲保身,他最會在朱棣的刀刃下活命了。朱棣不會對太子怎麼樣的,因為在他眼裡,太子是最有情有義的兒子了。朱高熾能在朱棣身邊混得沒少一根汗毛,全憑自己的大智若愚。

在小影看來,朱高熾多次能化險為夷,多虧了自己的兒子朱瞻基,兒子才是他最大的貴人。朱棣最疼愛的不是三個兒子,而是自己的太孫朱瞻基。朱瞻基從小被朱棣欽點老師教學問,還時常讓他替自己辦私事,連金牌都給予他。甚至在難以啟齒的男女之事,朱棣都讓太孫幫忙找藥。

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皇長孫朱瞻基出生之際,他做了一個夢,父親朱元璋託夢給他:“傳之子孫,永世其昌”。隨後,皇太孫出生了。也可能是這個夢,朱棣對太孫朱瞻基用心培養,朱棣對太孫的寵愛,被自己的兒子漢王趙王都羨慕嫉妒恨。

都說母憑子貴,太子朱高熾卻是父憑子貴,看來朱高熾的太子之位要牢固,就得靠兒子朱瞻基了,爺爺越愛他,父親越有安全感。


影視口碑榜


大家好,隨著最近《大明風華》的熱播,明朝歷史又被拿出來大家討論一番。

《大明風華》中朱高熾是一個仁德並且很精明的人,一心為民,用外表的昏庸掩蓋自己的精明,降低皇上的戒心,保全自己。加之,劇中梁冠華飾演的朱高熾幽默風趣,想到他繼位不到一年就身亡,還有些傷心。

歷史上的朱高熾是個瘸子,並且肥胖,不善用兵打仗,對於武將出身的朱棣來說,是非常不喜歡朱高熾的。朱高熾本身有些懦弱,又長期被朱棣打壓,經常受到驚嚇,身體非常不好,繼位不就就駕崩了。

但是,朱高熾推行仁政,正好彌補了朱棣多年四處征戰造成民不聊生的現狀,使得明朝得以修養生息,與其子朱瞻基在位共11年,經濟繁榮,社會穩定,被人稱為“仁宣之治”,雖然在位時間段,但是值得被肯定。


小芫無聊號


朱高熾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在任太子的時候肯定不是一個扶不起來的人,一般的皇帝在位時間長,太子的日子都不好過,都時時刻刻謹言慎行,謹小慎微,稍有不慎就會被廢。


朱棣的皇位是用武力奪來的,而他的二兒子漢王朱高煦戰功赫赫,最像自己,要不是他的脾氣太過暴躁,行為太過囂張,朱棣很有可能讓他作為儲君,朱棣始終瞧不起朱高熾,因為朱高熾總是唯唯諾諾,還有腿疾,又摳門,朱棣一方面立他為太子,卻又在心裡防著他,漢王、趙王更是見不得太子好,一心在算計著親哥哥。


朱高熾深知太子的處世之道,父親太強勢了,在父親面前,他只能裝慫,只能低調,自己為人心善、仁慈,這與父親決然相反,如果太過張揚,必然引來父親的猜忌,搞不好就會丟掉太子之位,甚至還有可能危及全家的性命,因此,自己只能隱忍,只能熬死了父親,自己才有出頭之日,畢竟年輕才是資本。
朱棣去世後,朱高熾繼位,就開始猛豬吃老虎,充分展示他的才華,大膽的任用楊榮、楊士奇、楊溥等“三楊”輔政,停止鄭和下西洋,結束朱棣時期連年的征戰,使百姓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還修明綱紀,減免稅賦,使得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奠定了“仁宣之治”的基礎。

只可惜好人不長命,在位十個月就去世了,他不僅有過硬的執政能力,他在指揮打仗方面一點也不遜於朱高煦,當年朱棣起兵造反,將燕軍的精銳部隊都帶走了,只留下朱高熾鎮守北京,他一個人帶領剩下的老弱病殘成功的頂住了朱允炆50萬軍隊的多次進攻,保住了朱棣的老巢,為朱棣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穩住了大後方。
朱高熾之所以扮慫,就是為了求穩,是為了自己的將來著想,他既善解聖意,也懂得隱藏自己的鋒芒,不妄想,不得意,大智若愚,終於笑到了最後,因此朱高熾是個高明的人。






遺產君


歷史上的朱高熾,絕對算得上是一位明君。明朝有三大盛世,其中之一就是“仁宣之治”,說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兩位皇帝在位期間出現的盛世局面。由此可見,朱高熾絕非是等閒之輩。

我們來看看朱高熾在歷史上都做了哪些事。

以太子身份監國

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朱高熾就顯示出來了與其他兄弟非同一般的才能,喜好讀書,生性儒雅。只不過朱棣不太喜歡這個兒子,反倒是他的祖父朱元璋特別喜歡朱高熾。

朱棣起兵後,朱高熾鎮守北京,他憑藉僅萬餘人的守軍,抵擋住了南軍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朱棣登基後,朱高熾自然升級為太子,由於體態肥胖,朱高熾從不跟隨父親出征打仗,而是留在後方幫助處理朝廷事物,事無鉅細,井井有條。其實朱棣最喜歡他的二兒子朱高煦,因為和朱棣本人很像,喜好征戰,深得朱棣的信任。

為此,朱棣還曾經一度想要廢掉朱高熾,但是看到朱高熾頗有治國理政的能力的時候,也就放棄了這種念想。

為政開明

朱棣死後,朱高熾登基,是為明仁宗。他上任之後,開始改變朱棣四處征伐的局面,而是採取修生養息的策略,還平反了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等眾多冤假錯案,重用建文帝時期的一些老臣,從而緩和了階級內部矛盾。

朱高熾在位僅僅一年的時間,就猝然去世,年僅47歲。朱高熾是一個開明的儒家君主,他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理想,為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礎。而電視劇《大明風華》將朱高熾塑造成了一個扶不起的人,顯然是有違歷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