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認知過程
一、感覺
(一)感覺的概念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
(二)感覺的種類
根據感覺所接受信息的來源和感受器在個體身上所處的位置不同,可以把感覺分為兩大類:
1.外部感覺
外部感覺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個別屬性的感覺。外部感覺有: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膚覺。
2.內部感覺
內部感覺是指感受內部刺激,反映機體內部變化的感覺。主要分為:機體覺、運動覺和平衡覺。
(1)機體覺:又叫內臟感覺,它是反映我們身體內部狀況及各器官活動變化狀態的感覺。
(2)運動覺:就是關節肌肉的感覺。它傳遞人們對四肢位置、運動狀態及肌肉收縮程度的信號。
(3)平衡覺:也叫靜覺或姿勢感覺。這種感覺能夠發出關於運動與頭部位置的信號,反映運動速度的變化(如加速或減速)。
(三)感覺的特性
感覺的特性指的是感覺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它有兩種形式:一是同一感覺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覺適應、感覺對比、感覺後象三種特性;二是不同感覺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覺的相互補償和聯覺兩種特性。
1.感覺適應
在外界刺激持續作用下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適應。
視覺的適應分為暗適應和明適應。暗適應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現象。明適應是指照明開始或由暗處轉入亮處時視覺感受性下降的現象。
2.感覺對比
不同刺激作用於同一感覺器官,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對比。感覺對比分為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兩種。
(1)同時對比
幾個刺激物同時作用於同一感覺器官,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同時對比。
(2)繼時對比
幾個刺激物先後作用於同一感覺器官,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繼時對比。
3.感覺後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後,暫時保留的感覺印象叫感覺後象,也叫做感覺後效。
感覺後象分為正後象和負後象。
(1)正後象
與刺激物性質相同的後象叫正後象。
(2)負後象
與刺激物性質相反的後象叫負後象。
4.感覺的相互補償
感覺的補償是指某種感覺系統的機能缺失後可以通過其他感覺系統的機能來彌補。
5.聯覺
一個刺激不僅引起一種感覺,同時還引起另一種感覺的現象叫聯覺。
二、知覺
(一)知覺的概念
知覺是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
(二)知覺的種類
根據知覺反映的客觀對象的不同,知覺可分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運動知覺。
1.空間知覺:人腦對物體的空間特徵的反應。它包括形狀知覺、大小知覺、方位知覺和深度知覺。
2.時間知覺:人腦對客觀現象的延續性和順序性的感知。時間知覺有兩種:一是現在是什麼季節、幾號、幾點。二是知覺現在時刻與過去某一時刻的長短。
3.運動知覺:是人腦對物體空間位移的知覺。
運動知覺分為真動知覺和似動知覺。
(1)真動知覺:物體發生實際的空間位移所產生的運動知覺,即物體在按一定的速度或加速度從一處向另一處連續位移時,人所產生的物體在運動的知覺。
(2)似動現象:將實際不動的物體知覺為運動的,或在沒有連續位移的地方看到了連續的運動。似動現象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種。
①動景運動:當兩個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間距離和時間間隔相繼呈現時,人就會感覺到一個刺激物在向另一個刺激物做連續運動。
②誘發運動:由於一個物體的運動使相鄰的一個靜止的物體產生運動的印象。
③自主運動:如果你在黑暗的房間緊盯一個燃燒的菸頭,過一段時間後,便會感覺它似乎在不停地遊走。
錯覺:對客觀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確的知覺。錯覺是知覺的一種特殊情況。
幻覺:在沒有外界刺激物的情況下出現的虛幻知覺。
(三)知覺的特性
1.知覺的理解性
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覺經驗為基礎,對感知的事物加工處理,並用詞語加以概括賦予說明的過程。
2.知覺的選擇性
選擇性是指人根據當前的需要,對客觀刺激物有選擇地作為知覺對象進行加工的過程。
3.知覺的整體性
整體性是指人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把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多種屬性整合為一個整體的過程。
4.知覺的恆常性
恆常性是指人的直覺映象在一定範圍內不隨知覺條件的改變而保持相對穩定特性的過程。
三、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二)注意的分類
根據有無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三種。
1.無意注意
(1)無意注意的概念
無意注意也稱不隨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無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
(2)引起無意注意的條件
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來自兩個方面:刺激物的特點和人的內部狀態,同時這兩方面的原因也是密切聯繫的。
第一,客觀條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點。包括刺激物的強度、刺激物的新異性、刺激物的運動變化、刺激物與背景的差異。
第二,主觀條件,即人本身的狀態。包括人對事物的需要和興趣,積極的情感態度,個人的情緒狀態和精神狀態,個人的心境、主觀期待。
2.有意注意
(1)有意注意的概念
有意注意也稱隨意注意,是有預先目的,必要時需要意志努力,主動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
(2)引起有意注意的條件
①明確活動的目的和任務;
②發揮意志努力與干擾和困難作鬥爭;
③培養對事物的間接興趣;
④保持穩定的情緒;
⑤建立穩定的工作習慣:
⑥智力活動與外部活動的結合。
3.有意後注意
有意後注意,是指事前有預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注意的品質及影響因素
1.注意的範圍
注意的範圍,也稱注意的廣度,是指在同一時間內,意識所能清楚地把握對象的數量。
2.注意的穩定性
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對象上的持續時間。
人的感受性不能長時間地保持固定的狀態。在穩定注意的條件下,感受性也會發生週期性地增強和減弱的現象,這種現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動搖。注意的起伏週期一般為2、3秒至12秒。
與注意的穩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質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離開了心理活動所要指向的對象,而被無關的對象吸引去的現象。
3.注意的轉移
注意的轉移是個體根據新的任務,主動把注意由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
注意的轉移不同於注意的分散,轉移是根據任務的要求,是主動進行的,分散則離開了當前的任務。
4.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對象,同時從事幾種不同的活動。
四、記憶
(一)記憶的概念
記憶是過去的經驗在頭腦中的反映,也可以說是人腦對經驗的識記、保持和再現的過程。
(二)記憶的分類
1.記憶按其內容可分為:
(1)形象記憶:對感知過的事物具體形象的記憶;
(2)情景記憶:對親身經歷過的事件的記憶;
(3)情緒記憶:對自己體驗過的情緒和情感的記憶;
(4)語義記憶:又叫邏輯記憶,即對語詞概括的各種有組織的知識的記憶;
(5)動作記憶:對身體的運動狀態和動作技能的記憶。
2.記憶按保持時間可分為:
(1)瞬時記憶:也叫感覺記憶,是極為短暫的記憶。
瞬時記憶的時間極短,一般是0.25~1秒,最長不會超過4~5秒。
(2)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又叫工作記憶,但一般不會超過1分鐘。
短時記憶的容量一般為7±2個組塊。
(3)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又叫永久性記憶,信息在記憶中儲存時間超過1分鐘以上。
3.根據信息加工和存儲內容的不同
(1)陳述性記憶
以陳述性知識為內容,即事實類信息,這類信息可以用言語表達,包括字詞、定義、人名、時間、事件、概念和觀念。
(2)程序性記憶
又稱技能記憶,即對程序性知識進行記憶,如該怎樣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
(三)記憶的過程
包括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三個基本環節。
1.識記
識記是記憶過程的開端,是個體獲得知識和經驗的過程。它具有選擇性,即對信息的識記具有選擇性。識記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分類:
(1)根據識記有無目的性,可以把它分為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
無意識記是事前沒有明確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
有意識記是有明確的識記目的,並運用一定方法的識記,在識記過程中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依靠有意識記。
(2)根據識記的方法來分,可以分為機械記憶和意義記憶
機械記憶是指不理解材料意義的情況下,採用多次機械重複的方法進行的識記。意義記憶是在對事物理解的基礎上,依據事物的內在聯繫所進行的識記。
2.保持與遺忘
保持是指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在人腦中的鞏固過程,它是記憶過程的第二個環節。但是,在保持的過程中,識記的材料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和遺忘。
(1)遺忘的概念
遺忘是指對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回憶或再認,或者表現為錯誤的回憶或再認。
(2)遺忘的規律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以無意義音節為材料,依據保持效果,繪製了著名的“遺忘曲線”。
這條曲線表明,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其規律是先快後慢,呈負加速型。
(3)遺忘的原因
關於遺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理論學說:
①消退說:這是一種對遺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釋。這種理論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衰退,以至最後消退的結果。它起源於亞里士多德,由桑代克進一步發展。
②干擾說:這種理論認為,遺忘是因為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所致。干擾說可用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來說明。前攝抑制是先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學習材料的干擾作用。倒攝抑制是指後學習的材料對保持回憶先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是詹金斯和達倫巴希。
③壓抑(動機)說:這種理論認為遺忘是由於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引起的,如果這種壓抑被解除,記憶也就能恢復。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④提取失敗說:從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看,遺忘是一時難以提取出要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確的線索,經過搜索,那麼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來,這就是遺忘的提取失敗理論。這種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圖爾文。
3.回憶或再認
對不在眼前的過去經歷過的事物,在腦中重新呈現出來的過程稱為回憶。對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出現時能識別出是以前經歷過的就是再認。
(四)記憶規律在教學中的運用
1.明確記憶目的,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2.理解學習材料的意義;
3.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
4.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學習材料;
5.運用多重信息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處理的質量;
6.重視複習方法,防止知識遺忘。
五、思維
(一)思維的概念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維的特徵
1.間接性
間接性是指不是直接通過感覺器官而是通過其他媒介來認識客觀事物。
2.概括性
思維可以把一類事物的共同的本質的特徵和規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
(三)思維的種類
1.根據發展水平不同劃分
根據發展水平不同,可將思維劃分為: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
(1)直觀動作思維
直觀動作思維是通過實際操作解決具體直觀問題時的思維過程。
(2)具體形象思維
具體形象思維是人腦對錶象進行的思維。
(3)抽象邏輯思維
抽象邏輯思維是用語言符號進行的思維。
2.根據思維的邏輯性劃分
(1)直覺思維
直覺思維是未經逐步分析就迅速對問題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測、設想或突然領悟的思維。
(2)分析思維
分析思維是經過逐步分析後,對問題解決作出明確結論的思維。
3.根據思維的指向性劃分
(1)聚合思維
聚合思維又稱求同思維、集中思維,是把問題所提供的各種信息集中起來得出一個正確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維。
(2)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輻射思維,是從一個目標出發,沿著各種不同途徑尋求各種答案的思維。
4.根據思維的創造程度劃分
根據思維的創造程度,可將思維劃分為:再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1)再造性思維
再造性思維(常規性思維)是指人們運用已獲得的知識經驗,按現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慣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2)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是指以新穎、獨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創造性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高級過程。
創造性思維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徵:
①流暢性:流暢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在規定的時間內產生不同觀念的數量的多少。
②變通性:即靈活性,指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不墨守成規,不鑽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
③獨創性:個人面對問題情境時,能獨具慧心,想出不同尋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輩的意見,具有新奇性。
5.根據思維過程的依據劃分
根據思維過程的依據來劃分,可以把思維分為經驗思維和理論思維。
(1)經驗思維
經驗思維是以日常生活經驗為依據,判斷生產、生活中的問題的思維。
(2)理論思維
理論思維是以科學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論為依據,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的思維。
(四)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所謂問題,就是給定信息和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問題解決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指向一定的目標,應用各種認知活動,經過一系列的思維操作,實現從問題的初始狀態到達目標狀態的過程。
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問題的特徵;
2.已有的知識經驗;
3.定勢;
4.功能固著;
5.原型啟發。
6.動機的強度
在學習較複雜的問題時,中等偏低的動機強度最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在學習中等強度的問題時,動機強度與學習效率的關係是倒u型曲線關係;在學習任務比較簡單時,動機強度與學習效率的關係是線性的關係,動機強度越高,學習效率越佳。
除了上述因素外,個體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徵、情緒狀態、認知風格和世界觀等個性心理特性也制約著問題解決的方向和效果。
六、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腦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二)想象的分類
1.有意想象和無意想象
(1)有意想象:也稱隨意想象,指有預定目的和自覺進行的想象,有時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它包括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等。
(2)無意想象:也稱不隨意想象,是沒有預定目的,不由自主產生的想象。
2.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
(1)再造想象:依據詞語的描述或符號的示意在頭腦中形成與之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
(2)創造想象:按照一定目的、任務,使用自己以往積累的表象,在頭腦中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3.幻想、理想和空想
幻想是創造想象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種指向未來並與個人的願望相聯繫的想象。它是創造想象的準備階段和特殊形式。
如果幻想是以現實為依據,並指向行動,經過努力最終可以實現,那麼它就變成理想。
如果幻想完全脫離現實,毫無實現的可能,就成為空想。
理想能鼓勵人向上和進取,是人們從事創造性活動的動力,而空想往往會把人引向歧途。
(三)想象的功能
1.預見功能;
2.補充功能;
3.替代功能。
(四)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豐富學生的表象儲備。
2.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有利於打開想象力的大門。
3.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經驗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4.結合學科教學,有目的地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5.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幻想。
閱讀更多 博格精品課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