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八),歡迎收藏轉發!

中學生心理輔導方法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八),歡迎收藏轉發!

一、心理輔導概述

(一)心理輔導的含義

心理評估是指依據心理學方法和技術蒐集資料,對學生的心理特徵與行為表現進行評鑑,以確定其性質和水平並進行分類診斷的過程。

心理輔導是指教師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生在適應與發展上的問題給予幫助和指導,以及對有關的心理和行為障礙進行診斷矯治的過程。

(二)心理輔導的目標

心理輔導的一般目標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第一是學會調適,包括調節與適應。第二是尋求發展。這兩個目標中,學會調試是基本目標,以此為主要目標的心理輔導可稱為調適性輔導;尋求發展是高級目標,以此為主要目標的心理輔導可稱為發展性輔導。簡言之,這兩個目標也就是要引導學達到基礎層次的心理健康與高層次的心理健康。

(三)心理輔導的途徑

學校開展心理輔導教育的途徑有:

(1)開設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為主的有關課程;

(2)開設專門的心理輔導活動課;

(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輔導的內容;

(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輔導教育;

(5)開展面向個別學生的心理輔導或諮詢;

(6)開展小組輔導;

(7)進行對學生家庭的心理輔導教育。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八),歡迎收藏轉發!

二、心理輔導的內容

(一)學習輔導

學習輔導是指教育者利用心理輔導的專業技能,協助學生認識學習的原理及方法,提高其學習效果、發揮其潛能的過程。包括對學生的學習技能、學習動機、學習情緒與學習習慣進行訓練與輔導。學習心理輔導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判斷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二)人格輔導

人格輔導是指教育者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和技術,幫助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的教育活動。主要包括自我意識輔導、情緒輔導、人際交往輔導和青春期輔導。人格輔導著重對學生的自我意識、情緒的自我調適、意志品質、人際交往與溝通,以及群體協作技能進行輔導,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與社會適應能力。

(三)生活輔導

生活輔導是通過休閒輔導、消費輔導和日常生活技能輔導等,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情趣、樂觀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

(四)生涯輔導

生涯輔導是為學生未來的生活作準備的教育活動,旨在幫助學生在瞭解自己的能力、特長、興趣和社會就業條件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人生志向,進行職業的選擇和準備,為今後順利地踏上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心理輔導的主要方法

(一)強化法

強化法又稱“操作條件療法”,是應用強化手段增進某些適應行為,以減弱或消除某些不適應行為的方法,這是中小學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二)系統脫敏法

系統脫敏法的創立者是南非的精神病學家沃爾普,主要用於當事人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產生的超出一般緊張的焦慮或恐怖狀態。

系統脫敏法包含三個步驟:一是訓練來訪者鬆弛肌肉;二是建立焦慮層次(從最輕微的焦慮到引起最強烈的恐懼依次安排);三是讓來訪者在肌肉鬆弛的情況下,從最低層次開始想象產生焦慮的情境,這樣直到來訪者能從想象情境轉移到現實情境,並能在原引起恐懼的情境中保持放鬆狀態,焦慮情緒不再出現為止。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八),歡迎收藏轉發!

(三)認知療法

1.認知療法的含義

認知療法是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患者的不良認知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的總稱。

認知治療是20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理論和方法。

2.認知療法的基本觀點

認識過程是個體情感和行為的中介,適應不良的情感和行為與適應不良的認知有關。認識治療特別注重改變不良的認知,即不合理的歪曲的、消極的信念和想法,認為不良的認知是引發自我挫敗行為的根本原因,通過改變人的認知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認識觀念,可以改變情緒和行為。

3.認知療法的四個基本輔導過程

第一,建立求助的動機。在此過程中,要認識適應不良的認知一情感一行為類型。來訪者和心理醫生對其問題達成認知解釋上意見的統一;對不良表現給予解釋並且估計矯正所能達到的預期結果。比如,可讓病人自我監測思維、情感和行為,治療醫師給予指導、說明和認知示範等。

第二,適應不良性認知的矯正。此過程中,要使來訪者發展新的認知和行為來替代適應不良的認知和行為。

第三,在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觀念的競爭,用新的認知對抗原有的認知。此過程中,要讓來訪者練習將新的認知模式應用到社會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認知模式。

第四,改變有關自我的認知。此過程中,作為新認知和訓練的結果,要求病人重新評價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處理認識和情境中的作用。

(四)來訪者中心療法

來訪者中心治療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創立的,是人本主義心理療法的主要代表。

來訪者中心療法具有同其他療法不同的新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充分相信人的潛力,認為來訪者有能力找出更好的應付現實生活的方法,而無需治療者來干涉。強調只有來訪者本人最瞭解自己,只有他自己才能找到什麼是更適當的行為。

2.在治療過程中,諮詢員不是指導者,也不是權威或專家,而是一個有專業知識的夥伴或朋友。在來訪者談話時,諮詢員要以熱情的態度傾聽,不打斷、不解釋,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對方,也不妄加評論,只是對來訪者的發言表示興趣、理解和耐心。應把主動權交給來訪者,以來訪者為核心。

3.強調諮詢員與來訪者之間應建立融洽的關係。

4.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諮詢者不給予指導,這也是來訪者中心療法與其他心理療法最根本的區別。

5.關於諮詢的內容,不是把重點放在來訪者的過去,不一定要追究來訪者的病史,而是直接處理來訪者現在的情況,尤其是當前的情緒困擾。

6.成功的諮詢表現為來訪者生活能力不斷提高,能妥善處理生活中的問題;緩解了情緒困擾與內心的緊張和焦慮;變得更有信心;與他人的關係更融洽,行為也更成熟。此外,來訪者的心理適應能力也增強了,能勇敢面對困難與挫折。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高頻考點(八),歡迎收藏轉發!

(五)理性一情緒療法

1.概述

理性一情緒治療(rational emotive therapy,簡稱ret)是上世紀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國創立的。理性一情緒治療是認知心理治療中的一種療法,它也採用行為治療的一些方法,故被稱之為一種認知行為治療的方法。

2.理論基礎

理性一情緒治療(ret)的理論要點是: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個體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一理論又被稱作abc理論。

在abc理論的模型中,a是指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bellefs),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在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consequences)。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ret的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b即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起因。人們所持有的不合理的信念,有三個明顯特徵,這就是:絕對化的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

3.工作程序

(1)心理診斷階段

根據abc理論對求助者的問題進行初步分析 和診斷,通過與求助者交談,找出他情緒困擾和行為不適的具體表現(c)以及與這些反應相對應的誘發性事件(a),並對兩者之間的不合理信念(b)進行分析。

(2)領悟階段

首先,諮詢師進一步明確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默茲比5條區分合理與不合理信念的標準是:①合理的信念大都是基於一些已知的客觀事實;不合理信念包含主觀臆測。②合理的信念能保護自己,愉快的生活;不合理信念則產生情緒困擾。③合理信念能使人更快達到目標;不合理信念則因為達不到目標而苦惱。④合理信念可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煩;不合理信念則難以阻止人介入他人的麻煩。⑤合理信念可阻止和消除情緒衝突;不合理信念使人情緒困擾很長時間併產生不適應反應。然後,使求助者進一步領悟對自己的問題及其與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關係。

諮詢師需要幫助求助者達到三種領悟:①使他們認識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緒及行為後果,而不是誘發事件本身。②他們因此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應負有責任。③只有改變了不合理信念,才能減輕或消除他們目前存在的各種症狀。

(3)修通階段(最主要階段)

本階段的任務是運用多種技術,使求助者修正或放棄原有的非理性觀念,並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從而使症狀得以減輕或消除。

本階段的方法與技術:

①與不合理信念辯論(黃金規則: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②合理情緒想象技術:(三步驟:第一,使求助者在想象中進入產生不良情緒的情境中,體驗情緒反應;第二,幫助求助者改變不適當的情緒體驗,並體驗適度的情緒反應;第三,停止想象。)

③佈置家庭作業,促使學生在面談諮詢結束後,繼續進行思考。

4.再教育階段

治療的最後階段,為了進一步幫助病人擺脫舊有思維方式和非理性信念,還要探索是否還存在與本症狀無關的其他非理性信念,並與之辯論,使病人學習到並逐漸養成與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的方法。用理性方式進行思維的習慣,這樣就達到建立新的情緒:如解決問題的訓練、社會技能的訓練,以鞏固這一新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