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疫情債

“真假”疫情債

疫情之下,國內不少企業面臨巨大生存壓力。

為幫助企業解決資金難題,今年2月份開始,國家發改委、上交所、深交所及交易商協會聯手推出“疫情防控債”這一特殊享受“綠色通道”的債券類型。

自2月6日,中國南山開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了首隻3億元超短期融資券以來,截至3月1日晚,全國共計發行疫情防控債277只,總髮行金額2374.06億元(僅包含標明金額債券)。

新京報記者梳理277只債券後發現,除銀行業外,疫情防控債發行規模靠前的行業依次是交通運輸、非銀金融以及建築材料,已發行金額均在100億元以上;從地域上看,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債次數位居頭部,北京、浙江、廣東分列前三。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疫情防控債名義上為用於疫情防控,但實際上企業發行疫情防控債主要還是用於償還有息負債。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有近60只防控債屬於“貼地發行”,即恰好僅一成資金用於疫情防控相關。

此外,在企業積極發債應對疫情的同時,其後續償付風險依舊存在。部分發債企業主體評級並不穩定,資產負債率也處於高位。有券商表示,雖然有政策支持,但疫情防控債並不是“兜底債”。

疫情債加速發佈

277只債券平均利率僅3.1%

2月1日,人民銀行等五部門聯合發文強化金融對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強調提高債券發行等服務效率,對募集資金主要用於疫情防控以及疫情較重地區金融機構和企業發行的金融債券、資產支持證券、公司信用類債券建立註冊發行“綠色通道”。

在此基礎上,國家發改委、債券交易商協會、上交所、深交所發佈多項涉及債券市場疫情防控的文件,並正式確定“疫情防控債”這一特殊享受“綠色通道”的債券類型。

根據債券交易商協會解讀,當前可以發行疫情防控債的企業有三類,分別為湖北省等疫情較重地區的企業、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的企業及募集資金主要用於疫情防控相關領域的企業。對於“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其界定對象包括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遊。此後不久,上交所又將倉儲、郵政、體育和娛樂業囊括其中。

疫情防控債自“出生”時起即受到投資者追捧。據華創證券分析師周冠南等人統計,疫情防控債發佈發行規模上有一個加速過程。2月3日-2月7日,市場上只發行了 7 只疫情防控債,計劃發行規模 41 億元;2 月 10 日到 2 月 14 日(節後第二週) 共發行了 34 只疫情防控債,計劃發行規模 308 億元;2 月 17 日到 2 月 21 日(節後第三週)共發行了 66 只疫情防控債,發行規模 575 億元。

為什麼出現這樣的現象?一位市場分析人士告訴記者兩點原因:一方面,疫情防控債受政策支持,機構投資者認購時也有相應國家號召的因素。另一方面,疫情防控債享有諸多便利,相較於銀行借款,不僅發債效率高,且利率上也比銀行低很多,企業也有動力去借新還舊。

通過wind數據統計,截至目前,市場上已經公開發布的疫情防控債有277只。而這277只債券的初始票面利率平均值約為3.1%(部分債券未出現利率數據故未納入統計),而根據銀保監會此前公佈的數據,2019年前三季度,五家大型銀行平均貸款利率是4.75%。值得一提的是,其中62只債券利率甚至在2.5%以下。

除銀行外

交通運輸業發債次數最多

從行業角度梳理,已發防控債券企業中,銀行業佔據絕大部分比重。根據wind數據統計,277只債券中,銀行發行的債券共為96只,佔比為34.5%,總金額910.3億元(部分債券無數據)。除國開行、進出口銀行外,其餘銀行間發佈的防控債均為同業存單方式,利率普遍較低,平均利率只有2.59%。

除銀行外,申萬一級行業中,交通運輸業的發債次數最多,為21次,其次分別為非銀金融(19次)、建築材料(17次)。

根據交通運輸部官網數據,交通運輸行業在本輪疫情中損失較為慘重。截至2月18日春運結束,春運四十日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共累計發送旅客14.76億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50.3%。2月9日-2月15日,雖然全國各地已陸續復工,但全國高速公路日均車流量仍同比下降了78.01%。

在交通運輸行業中,航空業又佔了半壁江山,共計發債12次,其中,光深圳航空一家就發了5次債。其次為廈門航空,共發了4次,春秋航空、四川航空以及中國東方航空各發債一次。

通過債券發行信息看到,深圳航空2月10日、2月11日、2月12日、2月25日和3月3日分別發債5億元、7億元、6億元、5億元和10億元。其募集資金用途中,多數與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債務有關,此外,因為疫情產生的退票和改簽業務也成為深圳航空發債的主要原因之一,共涉及金額3億元。

從地域角度看,此次發債中,經濟較發達地區發債次數明顯高於經濟相對落後地區,前五名省級行政單位的發債次數總和是後五名之和的10倍以上。北京、浙江、廣東、江蘇、上海分列省級單位發債次數第一至五位。而作為疫情防治重點地區,湖北省共計發債20次,排名第7位。

從疫情防控債的發佈主體來看,不同地區之間也展現出不同的發展特色。北京、浙江的疫情防控債發佈主體企業多以銀行業為主,廣東以交通運輸業為主,江蘇以銀行和家建築材料為主,上海則以銀行、非銀金融為主。

而在湖北地區,因為疫情影響最嚴重,其疫情防控債的發佈行業上也較為分散,醫藥、商貿、建築材料和休閒服務、化工、銀行、房地產、汽車等行業均有涉及。其中醫藥、商貿、建築材料發債次數行業佔比排名前三,較為符合人們預期。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疫情中大放異彩的九州通自2月6日開始,前後共發佈疫情防控債3次,合計總金額20億元。

60只“貼地發行”

111只提到償債用途

儘管疫情防控債名義上為用於疫情防控,但一位前私募從業人員向新京報記者指出,目前企業發佈疫情防控債主要還是用於償還有息負債。

華創證券研報指出,企業發佈疫情防控債中募集資金用於疫情防控領域的佔比不低於10%,但多數也不超過 50%,市場對“疫情防控債”的募集資金用途監管的關注度有所提高。

以三一集團2月19日發佈的20三一(疫情防控債)SCP001為例,其當期超短期融資券發行金額10億元,其中9億元用於償還公司本部有息債務;1億元用於疫情防控所需工程機械生產的經營週轉。

根據募集文件中披露的財務數據,2019年前三季度,三一集團營業總收入為690.6億元,淨利潤為99.7億元;截至2019年9月末,三一集團資產總計1488.1億元,負債總計896.8億元,資產負債率為60.3%。從數據上可以看出,作為重資產的機械行業企業,三一集團每年都面臨債務產生的巨大利息支出,因此其發佈利率較低的疫情防控債用於還上舊債也在情理之中。

2019年4月,三一集團曾發佈過19三一SCP001,與該短期融資券相比,此次發行的第一期超短融資券發行金額同樣為10億元,但利率僅為2.5%,比前者減少了0.7個百分點。

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類似三一集團這種發行疫情防控債用於借新還舊的企業不在少數,共有111只疫情防控債在募集資金用途中提到了“償還”兩字。除了還債外,也有企業發債目的是補充流動資金,共有134只疫情防控債在募集資金用途中提到了補充流動資金事項。

根據銀行間交易商協會的定義,募集資金用於疫情防控相關且金額佔當期發行金額不低於10%的債務融資才可添加“(疫情防控債)”標識。而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有近60只防控債屬於“貼地發行”,即恰好僅一成資金用於疫情防控相關。

風險不可忽視

疫情債不是“兜底債”

據統計,此次發佈疫情防控債的主體企業普遍信用評級較高,277只債券中,只有3只債券主體評級為AA-級,其餘評級均在AA級及以上,AAA級別更是高達139只。

再加上此次疫情防控債發行時較低的利率,行業人士普遍將疫情防控債視為低風險產品。此前,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彭立峰在一次答記者問時曾提到,債券融資成本的下降有利於企業接續債務,緩解債券違約風險。

不過,這並不意味認購疫情防控債毫無風險。

華創證券周冠南團隊在研報中提到,關於“疫情防控債”的發行有四點需要關注:1)有發佈中長期疫情防控債,待疫情結束後,其募集用途具體情況應如何跟蹤以及後續變更問題。2)“疫情防控債”的政策後期的償債保障方面,尚無明確具體的支持細則,因此“疫情防控債”和普通信用債的償債風險指標和償債保障舉措基本沒有差別。3)有發行人利用防控債發行效率高的特點,密集發行債券,後續或存在著中短期財務壓力增大的情形。4)疫情防控債後續並無政策支持,其發行人的信用資質沒有明顯變化。

申萬宏源首席固收分析師孟祥娟也曾提醒說,即便在“抗疫債”這個標籤下,投資者也應分析企業的信用面,不要盲目追逐,“疫情防控債後續償債資金也不是完全確定的,政府也沒有說疫情防控債就是兜底債。”

據瞭解,目前企業主體雖然評級均較高,但部分企業本身資產負債率較高,後續同樣存在較大的償債風險。

3月2日晚間,江蘇中南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南建設”)公告稱,擬發行2020年公司債券(疫情防控債),發行規模為不超過17億元。新京報記者瞭解到,中南建設是中南集團下屬子公司,主業為房地產開發。在地產行業“高週轉”下,中南建設近年資產負債率持續維持在90%左右。其2016年末、2017年末、2018年末和2019年9月末,公司合併報表資產負債率分別為86.23%、89.82%、91.69%和90.90%。

中南建設在公告中也提醒到,公司的債務融資規模較大,資產負債水平較高,若未來持續融資能力受到限制或者未來宏觀經濟環境發生較大不利變化,公司可能面臨償債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