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為啥感覺愛用貪官?

用戶6690644020119


沒有一個政府喜歡用貪官,只是有可能受了影視劇的影響只看到了哪些貪官(因為貪官的事更能吸引大眾),事實上中國歷史上貪腐橫行,民不聊生,最為黑暗的朝代是明朝後期,內有起義軍,外有後金。大明王朝內部政黨林立,政令不暢,貪腐到極致。外有強敵,明朝不斷加重賦稅,賦稅越重人民越反抗,其中官員也大肆撈取,民眾饑荒到竟以人相食。崇禎是一個爭議性人物,但他在自殺時說“任賊碎裂朕屍,但弗傷我百姓”[流淚]。



白晝如夜


這個問題有點以偏概全。不但是清政府的皇帝愛用貪官,歷朝歷代的皇帝某種程度上都愛用貪官,他們和清官之間平衡著微妙的關係,維繫著皇權統治。這是因為:

1.皇帝就是封建皇權的最大貪官

在封建皇權社會里,歷代統治者一面大力懲貪,一面樹立清官的形象,但事與願違,翻遍二十四史,也沒有一個朝代能夠解決貪汙腐敗問題。我們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因為貪汙腐敗的總根子是皇帝,沒有人敢揭發他而已。不過敢於揭發皇帝的也不能說沒有,明代海瑞就曾經罵過嘉靖皇帝:“天下人早就看您不順眼了”,結果差點被殺頭。晉武帝司馬炎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荒淫無恥的開國君主了。有一次司馬炎問大臣劉毅:“愛卿,你看寡人和前朝哪位皇帝相似”?劉毅為人剛正,便答道“陛下與東漢的桓、靈二帝非常相似”。司馬炎臉色陡變,悻悻地問:“寡人平定吳國,統一天下,功比天高,你竟然把我比做桓帝、靈帝兩個昏君,是何道理”?劉毅冷冷一笑:“桓帝、靈帝之所以是昏君,因為他們賣官鬻爵,陛下不也在這樣做嗎?何況,桓、靈二帝賣官,錢交國庫,而陛下賣官,錢入私囊,可見,陛下連桓、靈二帝還不如呢”!司馬炎一聽,勃然大怒,下令將劉毅推出午門斬首,幸有百官求情,劉毅才免於一死。

人們對權力的爭奪,在本質上是對金錢的爭奪:誰的權力大,就可以佔有更多的金錢。特別是在皇權社會里,那些專制帝王壟斷了全國的最高權力,富有四海,全國的金錢都成了他的“一己之私”。所以,劉邦稱帝后,得意洋洋地問父親劉太公:“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所就,孰與仲多”?這句話真是“一針見血”!一個人只要坐上龍椅,那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就成了他的產業,他就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在封建皇權社會,統治者總是活得很滋潤,因為全國的人財物都是他的私有財產,而且誰也不敢提出異議,皇帝一方面大張旗鼓整治貪官汙吏,獎勵清官,另一方面又大肆揮霍,揮金如土。上行則下效,既然皇帝帶頭奢侈、下屬們自然變著法兒貪贓受賄,廉政又從何說起?

國學大師章太炎曾指出“玄燁、弘曆數次南巡,強勒報效,數若恆沙,己居堯、舜、周公之美名,而使佞幸小人間接以行其聚斂”。 在皇權國家裡,吏治腐敗可以說是一個難以醫治的“痼疾”。對這種貪汙腐敗之風,人們莫不切齒痛恨。可是,端坐於金字塔頂端的最高統治者及其家族,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貪汙群體。皇家的排場、奢侈與權威,對下層官員構成一種致命的威脅同時也可以說是一種致命的誘惑。否則項羽與劉邦不會在看到始皇帝的儀仗後,一個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一個悄悄地立志“大丈夫生當如此也”。總之,皇家集團的存在,恰好構成了貪官的榜樣,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歷史上的貪官懲而不絕,前赴後繼,皇家的威儀效應起到了絕對的示範作用。

2.皇權專制者喜用貪官

有一次,名士如耳去遊說衛嗣公。衛嗣公見了如耳後既高興、又嘆氣。左右大臣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不起用如耳為丞相呢?衛嗣公卻說出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人用百金之馬,而不用千金之鹿,是因為馬能夠為人所用,而鹿不能為人所用!如耳雖有大才,當個丞相當然不在話下,但他胸懷大志,心不在衛國,我怎麼能重用他呢”?

中國封建皇權傳統的用人標準是,不求有才,但求為我所用。任用聽話的易於控制的下屬是領導者選用官員的第一標準。獨裁者眼裡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聽話的工具,一種就是不聽話的敵人。在獨裁統治下,需要的不是官場敵人,而是絕對聽話的工具。為了達到這一效果,就要消磨臣下的野心和貶損臣下的威名,某些專制帝王不惜聽任官僚們貪汙腐敗、驕奢淫逸,這是他們對付臣下的一件“秘密武器” 。與君臣關係類似的是,大小官吏可以支配民眾,民眾卻不能制約官吏。在等級分明的權力金字塔中,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是一條基本原則,在皇權時代,普通民眾沒有多少政治權利,他們在各級官府和大小官吏面前永遠低人一等,處於被管理、被支配的地位。所以,官吏們只要巴結好上司,讓上級滿意,就可以對下為所欲為。

在某種程度上,那些貪汙腐化的人,更讓專制帝王放心,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更容易駕馭,箇中的奧妙就在於:這些人都有“前科”,有把柄捏在皇帝手裡,皇帝可以隨時抓住他們的“小辮子”處置他們。你以為乾隆皇帝當時不知道和珅貪汙嗎?心知肚明的,他對紀曉嵐暗喻對和珅的管理之道就是:由他貪點,這樣的人好控制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王翦帶兵60萬前去攻打楚國,臨行前向秦王政“請美田宅園池甚眾”。秦王政說:趕緊走吧,將軍您還擔心貧窮嗎?王翦回說:給大王做將軍,不是每個人都能封侯的,乘著大王相信我,我就趕緊給俺子孫要求點產業吧!此話一出,“始皇大笑”。有人認為他太貪了,王翦說:“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難道讓秦王懷疑我嗎”?偶爾貪汙一下,反而是在向上級表忠心。總之,要讓領導知道自己胸無大志,只圖個吃喝,領導才好放心。

無獨有偶。《史記·蕭相國世家》載:漢高祖劉邦在前線滅英布的時候,後方僅靠蕭何一人。蕭何把後方的政治軍事做得非常好,全力安撫百姓,甚至把自己的全部家產捐出佐軍。劉邦反而不放心了,“數使使問相國何為”。一門客對蕭何說:“您離滅族不遠了!您在關中這麼多年,深得民心,現在皇上又多次派人打探您的動靜,是擔心您會功高震主啊!您為什麼不收點賄賂,廣放高利貸,多買點田地,以貶低自己的聲望”?“相國從其計,上乃大說”。劉邦放了心,笑道:“原來相國(指蕭何)也喜歡佔小便宜”!

3.監察機構形同虛設

封建皇權統治者對貪腐形為深惡痛絕,並不一定是想根除;擁有懲貪法和監察制度,並不一定是法治社會。明代朱元璋制定了完備的反貪制度,採取了冷峻嚴酷的懲貪手段,進行了內涵豐富的廉政教育,也出現個別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可是,貪腐形為就是“前腐後繼”制止不住。

在封建社會,皇權高於一切,皇帝是國家的擁有者,擁有最高的監察和決策權。中國古代很早就建立了對百官的監察機構,如御史臺和諫議院,但這些監察官不過是皇帝的御用工具,是“天子耳目風紀之司”,整個監察過程,從糾參到議復,從核實到復都必須請旨進行,最後由皇帝裁決。因此,皇帝的態度對於監察的效果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宋代是臺諫兩院官員較好發揮職能的時期,讀宋史,經常可以看到有的官員因為貪汙受賄,或家屬親人犯法而被彈劾倒臺,但一名官員是否該下臺,往往取決於皇帝的態度。中國歷史上的貪官如嚴嵩、和珅的倒臺,都不是因為貪汙,而是因為在皇帝那裡失去寵信,此時就有人來彈劾,皇帝順勢下一個詔書,就算大快人心事了。所以,貪官是否倒臺,取決於皇帝的態度,監查官只是奉命行事是點火藥的,但火種在皇帝那裡。中國歷史上貪官汙吏多如牛毛,為什麼有人被整治,有人被保護?關鍵看在帝國政府支撐他的靠山——或皇帝,或權臣,是否還在支持他。按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上邊沒人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了。政治上不用你了,就用經濟問題整你。普天之下,又有幾個沒有經濟問題的官員?某種程度上說,皇帝壓根兒也沒把經濟問題當問題。

中國古代社會官員的提拔與任免,一般取決於上級的態度。一個只唯上不唯下的官僚體制,官員的權力不受社會民眾的制約,只要有牢固的關係網,只要把上級伺候好,就能官運亨通,其貪汙腐敗自然在情理之中。所謂樹倒猢猻散,只要樹不倒,猴子們就樂得乘涼摘果子。

自私貪婪是人的本性,貪官則是發揚了人的本性。人一旦有了權力,而且不受約束,就沒有了你我觀念,見什麼東西都以為是他的。專制體制為當權者濫用職權提供了保障,貪汙腐敗是皇權國家體制的“副產品”,反過來說,一個國家貪官肆虐,必然是其制度存在問題。只要權力不受到有效遏制,貪官就會不斷湧現。

4.清官治國對皇權構成了威脅

清官治國,儘管能安定百姓,但有可能對皇帝構成威脅。歷史上能威脅皇帝的,多是清官。因為只有清官,才會建立超過皇帝本人的威望和權力。對於獨裁者來說,清官治國,不僅費心費力,而且危機重重。一是清官幹出政績,清官的威信就會如日中天;二是因為清官的道德標準高,獨裁者不能為所欲為。所以,清官治國,雖然腐敗問題很少,但是政權穩定性就可能構成威脅。

把治理國家的重任交給貪官,一則,貪官不得人心,對皇帝構不成威脅;二則,一旦國家出現危機,可以拿貪官平息民憤。一般來說,每個朝代初期的大臣,多是清官。他們因為清廉和有能力,所以才具有革命的號召力。可是,一旦革命勝利,清官就會對皇帝構成威脅。這也是每個朝代初期“路線鬥爭”激烈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代之後,皇帝為了絕對權威,往往重新拾起“貪官治國”的法寶。

貪官維繫著國家,腐敗維繫著獨裁。只有官員都去搞錢,才能避免統治者內部的權爭。高層級官員更在乎低層級官吏是否“犯上”,而不在意他是否公正廉明,所謂“不怕官貪,就怕官反”。如果一個官員不貪不賭不抽不好色,領導必然覺得難以控制,同僚必然心生忌憚,下級或有求於他的人更會覺得他難以攀附,甚至說不近人情。孤立之餘反而難以自處。為什麼不人貪亦貪呢?眾人皆貪我獨清,沒有點兒跟自己過不去的勇氣是不行的。

儘管貪官治國擴大了統治基礎,有利於官場穩定,但是,“貪官治國”控制不好,也會出現官員過分貪婪,導致行政效率低下,甚至官逼民反。不過,只要官場不造反,儘管出現一些官逼民反,只要皇帝出面,加大反腐力度,殺幾個過分的貪官,民憤也就平息了。使用貪官治國,導致為官必貪。所以,人們的“清官情結”、“好皇帝情結”才會成為情結。

英國政治學家阿克頓有一句名言: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貪官治國,既得利益集團形成,社會進入超穩定狀態,任何改革努力都會被既得利益集團所剿滅。當一種制度與體制進入超穩定狀態, 最高統治者也會無可奈何,宋徽宗後期,明朝後期都是這個樣子,只能眼睜睜看著它爛下去,直到改朝換代。


白雲雁水


這麼問有點不準確,相信歷朝歷代賢明君主沒有人是愛用貪官的,清朝也不例外,至於我們會在影視劇裡會看到一些貪官被重用,深得皇帝信賴,我認為無非有兩種原因:其一.這是帝王權術的體現;其二.貪官雖貪,但也有過人之處,表現特別突出。

首先,帝王權術的體現

英明的君主往往也是權謀高手,猜忌心重,他們最擅長制衡之術,既利用清流制約貪官,同樣也利用貪官制約清流,防止任何一方坐大。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玩弄權術的老手,他利用劉伯溫的浙東黨制約李善長,胡惟庸的淮西黨,待到劉伯溫一死,朝中再也無人制約李善長,胡惟庸時,朱元璋便對他們動手了。

看過《大明王朝1566》的朋友應該對劇中嘉靖皇帝說的這麼句說:“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水灌溉了兩岸數省田地,黃河水也灌溉兩岸數省的田地。” 其意即不能只用清流,而罷黜貪官。

其次. 貪官也有過人之處

題主說的清朝愛用貪官,就拿乾隆皇帝和和珅來說吧,乾隆皇帝為什麼重用和珅,和珅絕不是影視劇所演的不學無術之徒,反而非常有能力,據記載,有一次乾隆平定了西北叛亂,非常高興,便派人做了副畫,緊接著便問誰可以為這幅畫題詩,放眼整個朝堂,竟然無一人有這個能力,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題詩要用滿蒙漢等四種語言,能同時掌握四種語言的還真不多,然而和珅恰恰就是會這四種語言的人,你說厲害不厲害,除此之外,和珅極其善於揣摩乾隆的心思,他做的事處處能讓乾隆滿意,能不被重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