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飘香的扬州麻油馓子

扬州彩衣街东口有家茶食铺,开了好些年了,生意一直很红火。它经营产品单一,主要销售麻油馓子,捎带卖麻花。


当然是自产自销。大铁锅沿街置放,满满一锅素油,老板亲自动手,夫唱妇随。生意兴隆的原因极简单,他们加工的馓子,正宗地道,质量始终如一,价格低廉。回头客特多,吃了还想吃。口耳相传,慕名而来的,也不在少数。

十里飘香的扬州麻油馓子

馓子的奇香氤氲附近街区,节假日,吸引一大群“闲人”,围住油锅欣赏炸馓子。购买要排队,经常脱货,供不应求,想买得耐心等候。购买队伍中不乏外地游客,听说这家做的馓子呱呱叫,玩东关街走过,必定要带几包回去。


关于馓子的来历,说法各异。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古人将冬至后105天定为寒食,正巧是清明前一天。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晋文公悼念与他共患难的介子推。在这一天,哀悼遭遇不幸的介子推,不能生火烧饭,称为寒食。

寒食节禁止烟火,岂不要了命?辛亏懂得中庸的祖先找出转圜办法,加工冷食:用面粉搓成细条制成面饼,油煎而成。专供寒食节食用,老饕们称之为“寒具”。油炸后的熟食,随时食用,干嚼或用水泡食均可,携带又方便。渐渐地,它不仅在寒食流行,又延伸到平时。汉代,馓子还是贵族青睐的“小食”呢!

宋代苏东坡写过一首《寒具》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苏东坡全集•卷十七》)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曰:“寒具即食馓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鉴真大师第二次东渡,带了“一车半”的“捻头”出发。捻头,又称捻具,即馓子也。宋时金陵的士大夫,吃食讲究“七大妙处”,其中一“妙”是吃馓子,所谓“寒具嚼着,惊动十里人”——馓子香气,远达十里之外!(陶谷《清异录》)。曹寅 《南辕杂诗》云:“碧油捻具入中飱,方物曾闻奉至尊。乞与南人作新样,杏花寒食斗江村。”原来馓子还是贡品呢!

扬州民间传说馓子的由来:一名想出家的青年,留恋江南风情,周游之后决定留在扬州,便在西郊金竹寺削发剃度。时值正月十八,扬州风俗“上灯元宵落灯面”。

十里飘香的扬州麻油馓子

小和尚面对一碗素面,毫无兴趣。望着水中一轮明月,思忖着:面条都用水煮,若以油下面,口味想来别有风味!和尚别出心裁,在面条上抹了麻油。起锅之后,这油“下”的面条可非同一般,酥松无渣,香气诱人,逐渐就演变成人见人爱的麻油馓子。


据传,现代方便面的加工方式,即源自我国江淮地区的油馓子。这种便携食品,始称伊府面,简称伊面。伊面的首创者伊秉绶(1754——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宁化人(今属福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惠州、扬州知府。伊工诗善画,隶书尤佳,扬州瘦西湖“湖上草堂”内的堂匾,即为伊秉绶所书。

十里飘香的扬州麻油馓子

这位“风流太守”嗜书如命,经常读书熬夜,厨师为了准备夜宵,不能早休息。体恤仆役的伊大人于心不安,在他指导下,厨师弄出一种可速成的面食。即把面粉和上鸡蛋制成面条,在清水中煮到七成熟,料起盘成团,凉干后,再下油锅炸至金黄,存储备用,这该与麻油馓子很相似吧!

夜间,伊大人需充饥时,取出一盘,用棉焐内保温的鸡汤一冲,再加入已炒好的肉丝、鸡丁、笋尖、香菇、木耳等配料,撒上葱花,一碗营养丰富香气扑鼻鲜美无比的速食面就成了。

十里飘香的扬州麻油馓子

后来,伊府以此招待宾客,大受欢迎,这种简易可行的方便食品,很快推广开来,至今,机制的方便面仍称为“伊府面”,或“伊面”。


加工馓子挺麻烦,头天晚上忙好了,才应付得了供应。面糅合好,醒透后,搓成细长条,有规则的盘在大盆内,上面浸满食油。待到加工时,把油亮亮的长圆形面条“绑在”手指上(即苏东坡所谓的“缠臂金”),盘上一定数量后,两头插上长筷,用劲把油面条拉长拉细。

此时的面条劲道十足,任你拉扯,也不会断裂。再把环形面坯投进大油锅炸,用筷不停上下翻动,防止炸过头。直到两面金黄,里外一致,便出锅捞起。

十里飘香的扬州麻油馓子

恰到好处的馓子,条型细长,色泽金黄,内外一律,上下一致,全都炸透了。这种身披黄金甲,细巧松脆的馓子,汪曾祺形容为:“风一吹能飘起来”。外观模样靓,香味扑鼻,买客自然“闻风而来”,“不见不散”。

吃馓子的方法,无外乎两种。一是干嚼,直接用手掰开,一根一根送入嘴。馓子的特点是松脆,干嚼馓子最能体会到它的优点,那叫一个嘎嘣脆!适合当休闲食品,诱惑力很强的哦!二是用水泡,跟吃方便面相似,添加少许调料,很香很柔很滑溜,爽口之极,尝一口就不想丢手!

十里飘香的扬州麻油馓子

从前妇女做月子,家里总要准备好些麻油馓子。产妇饿了,以馓子充饥是常事。先把馓子掰开放进锅,加水煮。水开后,盛入大碗,添一大勺老红糖,产妇满心喜欢呼啦呼啦下了肚。或说,这是有利于产妇康复的好食品,虽“土”,却方便易行,价格也不贵。不过,随着时代变迁,如今这种“应付”产妇的方式,几近绝迹。

彩衣街头那家生意如日中天的馓子铺,店名叫什么,在此就不说了,要不,怕有被误认为是“托儿”的嫌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