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國最早的“澡堂”文化起源於哪裡?有什麼歷史故事嗎?

小歐吃南京


“澡堂”在古文中最早寫作“湢[bì]”,傳說是五帝中的帝嚳最早建造的,有載:“高辛氏始造為湢。”《禮記》中有言:“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意思是說男女不得同室洗澡。

當然,“湢”更多指的還是私人浴室,歷朝的皇帝們都建有高級的“湢”。比如考古發現,在咸陽宮遺址就發現了專門的浴室,內有浴池、壁爐、地漏和排水管等,可見秦始皇時就已經很懂得享受了;還有漢靈帝在西園修建的那個“裸遊館”,裡面有很多浴池,每到夏天,靈帝就擁著一群僅僅身穿內衣的宮女們在池中嬉戲,那些浴池的水沿渠排出,香氣四溢,那渠也因此被稱作“流香渠”。

等到南北朝時,由於佛教的影響,出於宗教上的禮儀,僧尼們在舉行佛事之前均需要沐浴,因此在各大寺廟中出現了專門的浴堂。後來這種浴堂文化向民間傳播開來,社會上開始出現一些公共澡堂,有一則南朝劉宋時期的記載:

明義樓南有明義井,夏有冷漿,甘飲、米飯、羅扇、綾扇、羽扇。有三浴室,上以清王侯宰吏,中以涼君子士流,下以浴庶類也。

可見當時這種公共澡堂已經分成了不同規格,來接待不同身份的顧客,顯然是形制已發展得十分成熟了,那麼這種澡堂的出現肯定也是在更早了。

至於這種民間的公共澡堂大規模的盛行開,那就一直要等到宋朝了。(宋朝市井經濟發達,又取消了宵禁,因此市民生活非常豐富。)

在宋朝時,對澡堂的稱呼有很多種,比如“浴肆”、“混堂”、“香水行”(浴湯中放有香料)等,這些澡堂基本已經遍佈全國,到處都是了,而且各種記載也相當之多,其中蘇東坡有一闕《如夢令》非常有趣,內中寫道:

水垢何曾相受,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kāi]揹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

“水和汙垢什麼時候在一起共存過,仔細看來兩個都有又好像兩個都沒有。我對擦背的人說,今日勞煩你要一直搓背了。只希望能輕點再輕點,我的身上本來也沒有什麼汙垢。”

可見當時連專門搓背的人都有了。


耳食記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澡堂,始建於明朝初年,至2014年年初停業,一共營業了600多年。



甕堂的來歷已不可考,一說是洪武年間為了解決修建南京城牆的20萬民工個人衛生問題所建,而且一共有七座,甕堂是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另一說是永樂建大報恩寺後,為了方便前來朝拜的官員和外國使臣沐浴更衣的高級浴室,也就是屬於大報恩寺的“聚恩泉”。

甕堂由東西兩個甕組成,兩甕呈“8”字相連,地面上看象兩口倒扣的大鍋,故稱“甕堂”。甕堂全部用厚磚以糯米汁粘合而成,類似城牆的建造方式,十分堅固,甕頂留有圓形小天窗,用於採光和透氣,半圓形的內壁一方面利於聚熱,另一方面水蒸氣凝結後,會順著甕壁流淌,不會滴落到澡客身上,充分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甕堂承載了無數南京老城南人的生活記憶,而在它停業前,很多南京市民和外地遊客也會慕名而來,體驗一下明代傳承至今的澡堂文化。


南京小歐


估計是中華門的三新池?還有在水西門旁的紅土橋的老池子,名字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