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當年修的路,為啥過了2000年都不長草?

阪東秀人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秦始皇修建的道路多了,題中所言秦始皇當年修建的道路,應該指的是秦直道吧。

嬴政一統六國後,頒佈了一系列鞏固大一統的措施。

書同文,車同軌。

同時修建了從咸陽通往全國的道路,名曰:馳道。

這些道路在以後的很長曆史時期,並沒有隨著大秦帝國的滅亡而荒廢。

一直被延續使用著。

這些馳道中,最為知名的就是“秦直道”了。

如上圖紅色線所示,這條秦直道,始建於公元前212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四五年,為了防禦北邊的匈奴,就修建了這條從首都咸陽出發,直接向北,簡單粗暴直達北邊長城腳下的九原郡的一條交通幹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有“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眼堙谷,直通之”。

這是大秦帝國的一條名符其實的“高速公路”。

不僅路線比較直,並且能並行十幾輛馬車,真可謂是當是的一個超級工程了。

這條道路的戰略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威懾匈奴。

試想,一旦長城起烽火,咸陽的帝國雄師,就可以直達長城,厲害了。

不少人在看到秦直道的遺蹟後(如上下圖所示),驚呼:秦始皇當年修的路,為何2000多年了,還是寸草不生,真是厲害啊!

並不是秦始皇厲害,而是這條路並非秦始皇修過之後就一勞永逸了,之後的朝代還在用,還在維護,自大秦到大清,無數雙腳還在上面留下腳印,無樹車馬還在上面走過。

如果一條道不通行人的話,過不了幾年就會荒廢了,具體可以問問山裡人,山上的道路,三年不維護,就會長草,還不說這是土地了,永遠不要低估了植物的生長擴散能力。

所以,綜上所述:秦直道2000多年不長草,充分說明這條道路路線的重要性,後世一直沿用,並不能說明秦朝的工程技術多麼高超。



歷史寶藏


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政權,可謂功莫大焉!

秦始皇的時代距離我們已有2000多年,但他的影響無處不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修建了很多高標準的道路,其中有一條道路歷經2000多年曆史至今仍在,甚至具備通車條件,它便是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的秦直道。

經考古發掘確認,秦直道起點是陝西咸陽,秦王朝的都城,終點是內蒙古九原,貫穿陝西、甘肅、內蒙古三省,穿越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全長700多公里,最寬處60多米,最窄處20多米,在當時的工程技術條件下,堪稱空前的偉大工程。

據史料記載,這條秦直道自建成以後,一直作為主幹道使用,直到清朝時才逐漸廢棄,但道路本身的質量是沒問題的,而且在被廢棄數百年後很多路段仍然寸草不深,有的路段雖然有草木生長,但樹木都長不高,最高沒不過膝蓋,這是何原因?

1,使用炒制或火燒的“熟土”。

據專家研究,建造秦直道使用的土是經過加工的“熟土”,也就是把天然泥土碾碎後炒熟,或者用火燒焦,徹底去除泥土中的養分和草種,這樣就杜絕了野草的生長。

2,大力夯實“熟土”路面。

秦直道的工程師在修築路面時,把“熟土”和白石灰混合在一起,層層敷設,層層夯實,使得路基變得十分堅固,即便外界草種落入,也很難紮根生長。同樣道理的還有慈禧墓,據說慈禧當年要求自己的墳塋上寸草不生,工匠也是用“熟土”實現了這一目標。

3,工程質量把控十分嚴格。

秦朝實行嚴刑峻法,秦直道由大將蒙恬主持修建,皇長子扶蘇負責監理,三十萬秦軍將士和民夫參與施工,工程監督十分嚴格,任何人不敢偷工減料,更不敢偷懶減少工序,嚴格的質量監督使得秦直道成為當時標準最高、質量最過硬的道路工程。

在發揮作用的近兩千年時間裡,秦直道上確實寸草不生,但後來被廢棄的數百年間,路面上逐漸佈滿了一層黃土、落葉等,形成了新的土層,這一層土是可以生長草木的,所以秦直道上便逐漸有了草木生長。不過,當樹木根系扎到秦直道的原始土層時,由於土層過於堅實,又是缺乏養分和水分的熟土,便不能繼續往下紮根了,因此秦直道上的草木普遍矮小。

2000多年前古人建造的秦直道,集中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也體現了古人“千年大計,質量為本”的觀念。歷史和事實證明,只要用心營造,就一定能打造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良心工程”。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有關秦始皇的很多事都像謎一樣,例如兵馬俑、萬里長城,就連秦始皇當年修的路都和別的路不同,秦始皇修的“秦直道”居然千年不長草木!


古代修的道路真的能有千年寸草不生的嗎?當然不可能,秦始皇修的“秦直道”雖然幾乎不長草木,或者長也非常矮小,但是畢竟是會長的,只是在兩千年來頻繁使用時期幾乎不長草木,下面我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何“秦直道”千年幾乎寸草不生!

“秦直道”修的時候用的全部是熟土!

秦始皇在修“秦直道”的時候所用的原料全部是熟土,熟土是把土加熱翻炒後的土,裡面不含水分,細菌也全部被殺死,沒有細菌的情況下,植物是不能生長的,所以秦直道在修建後很長一段時間是真正寸草不生的。而在秦直道使用一段時間後,由於秦直道在歷朝歷代都是作為主幹道使用,所以道路每天都被大量車馬碾壓,草木也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生長。直到清朝末期,走秦直道的人越來越少,秦直道的土壤才慢慢煥發生機,長出部分矮小的草木!



秦朝時期工匠沒有偷工減料的膽量,不存在豆腐渣工程!

說到秦朝我們肯定能想得道酷史,陳勝吳廣起義也說明秦朝的法制容不得馬虎,雖然有壞的一面,但是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在修建秦直道的時候沒人敢偷工減料,工匠在夯實路面的時候會出百分之二百的力!所以秦直道幾乎不可能存在豆腐渣工程,這也保證了秦直道在使用之後一直不長草木,並且延續千年!

我是歷史白話君,歡迎大家關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歷史白話君


秦始皇當年修的路2000年都不長草?這是個謊言!

所謂秦始皇當年修的路,有秦馳道和秦直道兩種,這兩種路都長草,不信請看證據。

上圖是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的秦直道,兩邊發白的是現代修的水泥路,當然不會長草。中間發紅的是當年的秦直道遺址,看看那青汪汪的一片,還有遠處一小片一小片的,那不是草是什麼啊。

秦直道全場七百多公里,隨著地形的變化,有寬有窄,一般寬的地方有二十多米,窄的地方也有五六米,請看上圖,不說這條路的兩邊已經被雜草佔領,看看遠處的路中間,那青汪汪的,不是雜草是什麼啊。

再看上圖,也是秦直道的遺址,路中間,到處一片片的發綠的東西,那不是雜草難道是山東大白菜嗎。

再看這條羊腸小道,伸展到遠處,兩邊被樹木和灌木雜草佔領,發白的不長草的也只有伸腳那麼點地方,你說秦直道不長草誰信啊。

再看上邊這個秦直道遺址,除了那塊碑是石頭砌成的沒長草,其他地方那不是草嗎。雖然是枯萎的草。

如果只上圖有人還不信,那我拿出一段著名史學家史念海先生實地考察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劉家店子至間水坡嶺,這段直線距離將及二百里的秦直道遺址的描述給大家看看:

由於久無行人,路面都掩蓋著枯草,踏到上面,感到十分鬆軟。有的段落,灌木叢生,須撥開樹枝,彎腰側身,才能向前稍走幾步。有的灌木粗到一把上下。

秦直道和秦馳道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在原有各國道路的基礎上修建的軍事道路,方便有戰事的時候,軍隊可以快速出擊。據《史記》記載:“始皇欲遊天下, 道九原, 直抵甘泉, 乃使蒙恬通道, 自九原抵甘泉, 塹山湮谷, 千八百里。道未就。”這說的就是秦直道。

而秦馳道是以秦朝都城咸陽為中心,通向全國各個重要地區的道路,尤其是通往原來六國的古都,這是為了打擊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復辟活動。所以秦馳道四通八達有很多條。

跟秦馳道不同的是,秦直道只有一條,原計劃修築一千八百里,但是未完成,據後來的史學家原地考察,現存的秦直道遺址全場七百多公里:

秦直道是由雲陽縣的甘泉山通到九原郡。雲陽縣在今陝西淳化縣北,距咸陽不遠;九原郡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正在陰山山脈的南麓,南北遙遙相對,所以稱為直道。

關於秦直道的作用,《史記》說是為了秦始皇雲遊天下,實際跟長城的作用差不多,就是為了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的。請看下圖

秦直道的作用,就是可以在北方邊疆遭到匈奴侵擾時,快速從國都咸陽派兵增援。

也許有人會問,那如果匈奴等遊牧民族從西邊來了怎麼辦?這時候秦馳道就派上用場了。請看下圖

西邊有一條叫西方道的馳道,也可以迅速增兵。秦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沒少跟西邊的遊牧民族打交道,不會不考慮怎麼防禦的。


西堤君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不論後世如何抹黑,他的功績終將標榜史策。如果沒有他,也許就不會有我們現在認同感十足的中國,可能就像歐洲一樣,小國林立,彼此爭端不朽。

秦始皇對於中國貢獻不僅僅是領土的統一,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讓各地的文化統一有了一個標準,在此之後,歷代王朝在秦朝的基礎上進行改良,作為真正意義上大一統王朝的開端,秦始皇還是功大於過的。


但是始皇帝未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在位時期的不顧天下初定,耗費民力大興土木,使得國家還沒有從戰爭的創傷中走出來就面臨著巨大的統治危機。如同他修長城、造阿房宮、修建陵墓,雖然有些工程利在千秋,但都賦予在一代人身上,終究會因扛不住而產生禍亂。

還有他修建的中國古代意義上的高速公路——秦直道,雖然這條直道一直使用到清朝,對後世影響極大,然而在當時卻被認為是秦始皇的暴政之一。

秦始皇為何要修直道?

這條直道從陝西的涇陽一直通往內蒙古的包頭,有人說這是秦始皇為了出遊方便而不惜民力修建的,其實這是無稽之談。包頭是什麼地方?在秦朝那可是秦朝與匈奴的邊境地區,秦始皇不可能會去這種地方巡遊,未免把秦始皇想的有點過於不堪。


其實這條直道的真正意義就是“運糧道”,而且負責此項工程的就是蒙恬將軍,直道的建成可以極大縮短往邊關運糧的時間,萬一有個風吹草動,朝廷可以迅速集結援軍趕赴邊關。

從秦朝之後,這條直道一直是關中通往邊塞的重要通道,當年漢武帝收復河朔就是踏在這條道路上,即使漢匈和親,王昭君帶著和平的願望也是通過這條直道前往匈奴。

秦直道為何不長草?

不得不說,古人的工匠精神真的令人敬佩。首先,在原先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將雜草燒盡,為了更好的防止野草再生,秦人架起一口大鍋,將土壤在其中翻炒,直至將土壤中的營養成分和野草的種子全部燒盡。


其次,在炒熟的土壤中加入生石灰,雖然古人不懂得科學,但日常的生產讓他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種“混凝土”含鹼量極高,使得野草沒有生存的適宜環境。

再者,從秦朝一直到清朝末年,這條直道一直都是國家的重要樞紐,和平年代有大批的商人往返於邊關和內地,戰爭年代大軍隨時發往邊關,至於平時的路人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踩踏,地表很難再長出植被。

最後,不論是直道還是秦始皇陵,在當時都是頂級的“國家工程”,始皇帝重視,下面的人自然賣命,如果在哪一環節出了差錯,以秦法之嚴酷,輕則掉腦袋,重則禍及家族,因此工程的質量絕對可以保證。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同樣,這條兩千多年來流傳下來的秦直道,付出了當時無數人的汗水,甚至不少人命喪黃泉,直道之所以能千年不長草,還不知下面埋葬了多少勞苦大眾的冤魂。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司馬遷曾隨漢武帝巡視北部邊疆,走的是秦直道,他記錄到: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從司馬遷的記錄中我們可以看出秦直道的三個特點:一、直,也就是彎道少;二、塹山,也就是遇到山就將山挖開;三,堙谷,也就是遇到河谷就將河谷填起來。遇山開山,遇谷填谷,保證了秦直道的直,減少了道路總長度,提高了運輸效率。

根據諸多的文獻記載,秦漢時的直道是由甘泉宮故址經由安塞縣境達於榆林市南魚河鄉的上郡。秦直道總長736公里,路寬60餘米,可並列六架馬車通行,全部採用黃土分層夯實填築起來的,質量十分可靠。秦直道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完工於秦始皇三十五年,由大秦名將蒙恬率數十萬軍民修建。

水家名士鄭國是秦直道的總工,負責技術工作;項目經理是蒙恬,負責組織軍民勞動。參與建設秦直道的工人超過三十萬人,沿途各郡縣都徵集了民夫、牛車參與秦直道的建設。秦直道的建設標準十分高,達到了今天高速公路的水準;秦國法律森嚴,兵器上面都有工匠的名字,一旦兵器出了問題,會反查製造兵器的工匠,然後根據秦法給予嚴厲處罰。有嚴密可靠的制度,所以秦直道兩千年來依然寸草不生。秦直道一直用到了清朝初年,是國家的交通大動脈。

秦人在道路兩旁架起大鍋,將黃土挖出來之後放在大鍋之中炒熟,同時加入一些鹽鹼,然而再將這些黃土分層填築起來。如此一來,等於是斷絕了野草的生長條件,植物想在這樣的土質中生長几乎是不可能的。秦直道採用分層填築的方法進行填築,現在公路路基填築每層不超過40公分,秦人的夯實設備沒有今天好,因此應該是每20~30公分一層填築起來的。

黃土加鹽鹼的效果類似於今天的石灰土,以前高等級公路的基層採用石灰土填築。石灰土就是按一定比例配合石灰粉與土壤,形成級配均勻的混合料,這樣可以保證公路基層的強度與穩定性。如果土壤中按比例加入石灰、粉煤灰,則形成了二灰土,它比石灰土強度更高,有一定的板體性和較好的水穩性。

秦朝對質量十分重視,有一個小故事可以說明秦人對質量的重視程度。黃土夯牆的質量檢測用箭來檢測,如果箭射入了黃土牆一定深度,則黃土牆質量不合格,處罰築牆之人。如果箭射入黃土牆的深度達不到正常深度,則處罰造箭之人。秦法細緻嚴密,號稱“事無鉅細,皆有法式”;秦法處罰偏重,有罪必罰,絕無寬恕,有功必賞,絕無差錯。


大秦鐵鷹劍士


秦始皇真是個了不起的君王,統一中國,書同文,車同軌,修建的長城,有些至今仍然完好,逝世之後的又是兵馬俑,又是秦始皇陵墓,給我們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當年秦始皇修建的這條路叫秦直道,也號稱天下第一道,陝北地區的老百姓也稱之為“聖人道”“皇上路”。秦直道全長大概800公里,至寬之處約60米,一般路面約有20米。

據相關的史料記載,秦直道由大將蒙恬監工,軍工、民工達數十萬,耗時兩年半。這建設速度與質量,在當時的世界中,秦朝算得上是基建狂魔了。如今,秦直道建好距今2000多年,為何不長草呢?

這歸功於秦直道的建造技術,有時真的不得不佩服我們的先人,也搞不清楚2000多年前,他們是如何懂得這些技術的。據相關土木工程師對秦直道的沿途考據,總結出了秦直道的建設特點。



一、秦直道的有些路段的土壤中,被加入了鹽鹼土。

鹽鹼土,主要化學成分是氯化鈉(NaCl)、碳酸鈉(Na2CO3)。在土壤中,鹽鹼成分會直接影響植物的生長,如果土壤中含鹽鹼成分較多,土地中的植物就無法生存。土木工程師發現這些路段的附近有著鹽鹼地,無疑,聰明的建設者們是將附近鹽鹼地的土壤搬過來鋪在路面上的。



二、秦直道的有些路段又釆用“燒土”來鋪道。

所謂的“燒土”就是燒過的土壤,也稱為熟土。被燒過的土壤,有利於植物生長的化學成分流失,這樣的土壤被鋪在路面再經過人工的夯實,使路面堅硬,又能杜絕植物的生長。

三、釆用了建造長城時的絕招。

據研究,長城的牆磚砌築中,它之所以能風雨中不倒,是因為在用來砌磚的漿水中加入糯米粉。吃過糯米的人都知道,它的粘性非常強,南方的老百姓常用糯米做糕點、大餅、八寶粥,就是因為糯米有這種特性。

建造秦直道的建設者們在鋪路面時也加入了糯米粉,並且與水混合,將之倒入鋪路的土方中,這樣路邊上的土壤粘性就非常強。



四、秦直道是良心工程,並且秦始皇派兒子胡亥親自去檢查。

秦始皇下命令修的工程,誰敢去偷工減料,除非是活膩了。再者,皇太子又親自去現場檢查,質量若不過關,人頭落地是免不了的。關於胡亥親自去檢查工程的史料有很多,《史記·李斯列傳》中就有記載。



秦直道現在的真實情況。

事實上,現在的秦直道,部分路段還是長草的,但沒有大樹的出現。它之所以部分路段長草,是因為有風把其它地方的土壤刮到道路中,歷史時間的累積中,土壤越積越高,就有利於野草的生長。但是,大樹在秦直道生長不了的,因為它的根伸到秦直道的初始路面時,就無法吸收水份再長了。

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秦直道的存在,見證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無數的舉世聞名古蹟,凝聚著我們炎黃子孫的勤勞與智慧。


我就是竹韻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這期間他下令修了一條秦直道,此後的兩千年時間裡,這條道路一直被國人使用,作為交通要道,知道清朝時期才逐漸被荒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從雲陽修造一條通往九原郡的道路,這就是秦直道了。秦直道全長7000餘千米,負責修建它的人是秦始皇的大將蒙恬。

由於工程標準要求高,且沿路地形複雜、道路險峻,所以工程極為緩慢,一直到秦二世繼位以後還在繼續修建。在秦朝,這可以說是和長城與靈渠同要重要的工程了。

關於秦直道歷經兩千年都不生長雜草的原因,我想可能有兩方面。

古代勞動人民的大智慧

前面說過,秦直道的修建標準要求極高。秦始皇一心想要自己的帝國流傳萬世,所修建的道路自然也希望使用時間長久。


大將蒙恬在接到任務以後,集思廣益。年齡稍長的人都見過以前農村的土房子,牆體上絕對不會長草的。

秦直道的修建就採用了類似的辦法,先採用把泥土燒熟的辦法制成熟土,然後在採用民間修房子築牆的辦法,在土中混入石灰等,增加泥土的鹼性。最後採用夯土的辦法築造成路。

由於眾所周知的秦國嚴苛的法律,工人們不敢在工程上偷工減料、偷奸耍滑,故此秦直道得意達到了設計標準,成了古代版的“高速公路”。

歷朝歷代的使用和維護

秦直道自從修建成功以後,就一直髮揮著他設計時的作用——作為調兵遣將的通道和商旅往來交通要道。

魯迅有過一句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一條如此重要的道路,歷朝歷代都在不遺餘力的進行維護,自然不會讓它長滿雜草。加之往來的商旅和軍隊踩踏,路面只會越來越結實了。

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時至今日,我們仍然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長城一樣,秦直道令人歎為觀止。


歷史小跟班


史書有云:“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雲陽,塹山眼堙谷,直通之”。


意思是秦始皇35年,開始修建秦直道。但是後面還有一句——道未就,說的是秦始皇路沒有修完。為何如此?因為後來秦始皇駕崩了。所以秦直道,也就一直延續到了秦二世才修建完善。

這條道路由扶蘇和蒙恬兩人主持修建,完善之後將近700公里。可以雙向行走,有八個車道,從咸陽一直修到瞭如今的蒙古包頭。這也被稱作是世界上第一條公路。

如今2000年過去了,為何上面不長草?

首先用的土就不一樣:雖然秦始皇費死費活的把這條路修了起來,但是秦始皇自己也非常清楚。修路不僅費錢,後期的維護也是一大開支。

先不說補路的問題,就單獨是把路面上的雜草清除乾淨,就是一個不小的開支。當時就有人提出建議,可以把修路的土燒乾。用燒過的土鋪路,可以很大的程度避免。

再者土裡面加了東西:現在無論造房子或者是修路,很多都會先用混凝土。因為混合物的粘著力,或者說堅固性,要比單一種類的物質好。

雖然古人無法理解其中的科學道理,但是卻已經運用到了日常生活當中。在修建秦直道的過程當中,古人往裡面加入鹼和石灰等物質,讓地面更加結實的同時,也讓路面成為了鹽鹼地,很難生長出來植物。


當然不僅僅是加入鹼和石灰,工人還要負責把地基打實在。由於古代沒有大型的機械設備,基本上都是一下一下打出來的,可謂是辛苦無比。難道他們不能偷懶嗎?

不要忘記當初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是因為下了大雨耽誤了行程,猜測到在預定時間內無法到達施工地。在秦朝的時候,這樣是要被殺頭的。既然過去是死,還不如起義有一線生機。

所以說秦朝對於工程的把控還是非常嚴苛的。儘管後來2000年時間裡面,不斷的有風沙種子刮過來,但是隻要觸碰到原來的地基,就很難繼續紮根下去。不過也不能說全部寸草不生,有一部分還是可以的。

而且隨著時間的延長,原來的雙向八車道也越來越小,現在一些區域留下來的路基,能夠供一輛三輪車過去都不錯了。秦始皇當年修路,不僅僅是起到了非常好的政治威懾作用,而且也造福了後代。

秦直路在後世的作用!

後來漢文帝劉恆,從林光宮到延安的時候走的就是秦直路。漢朝的將軍李廣,也是從這條路上殺得敵人聞風喪膽。後來的驃騎大將軍衛青,也從這條路上路過,北擊匈奴上百里。

一直到了漢武帝劉徹時期,他也經常沿著這條路,北擊匈奴。史學家司馬遷,從咸陽到鄂爾多斯,走的也是這條路。如今很多有關於秦直路的歷史記載,基本上都是來自於司馬遷當年的所見所聞。


漢元帝時期的王昭君,遠嫁匈奴時,也從這條路上走過。當年王莽40萬大軍北擊匈奴,他的後勤部隊經常出現在這條路上。東漢末年蔡文姬被俘虜,走的也是這條路。

最後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的時候,也是走的這條路。唐朝時期李世民,在攻打突厥的過程當中,也是通過這條路。宋朝時期天下大亂,這條路上也死了不少人。

清朝末年的時候,捻軍經常和清政府在這條路上作戰。當年紅軍長征,到達陝北時期的第一場戰役——直羅鎮戰役,也是沿著這條路打的。

總而言之,這條路在歷史上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也許當年秦始皇也沒有想到,自己的這個行為,竟然影響到了後世幾千年。看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號,在哪個時期都非常合適。

慈禧的墳墓為何寸草不生?

這裡就屬於擴充的知識點了,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不感興趣的可以到評論區逛一下。

慈禧太后作為清朝最有權勢的女人,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為自己百年之後謀劃。對於他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修建陵墓。而且每年都會有大臣上報,告訴修墓的具體情況到哪步了。

光緒二十一年的時候,有一個月突遭連日的大雨,造成慈禧的清東陵積水。修建陵墓的官員不敢怠慢,立刻寫了一個摺子送上去。

慈禧一看著急了,自己的陵墓怎麼能讓他積水?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自己死後,豈不得泡在水裡面。於是立刻重新安排人員,讓他們加緊修繕工作。

於是這個工作就落到了榮祿的肩頭上,畢竟對於慈禧來說,還是比較信任榮祿的。過了一段時間又有摺子送上來,只不過這次摺子直接給了榮祿。

上面寫到由於修建過程比較慢,之前已經修好的地方,上面已經長滿了雜草。榮祿還沒有想到對策的時候,慈禧就已經知道了這件事情。

於是找到榮祿,告訴他:趕緊想辦法把這個問題處理好,總不能等我去世後,墳頭上都是草吧?榮祿連忙答應:好、好、好。後來下面有人給了建議,可以按照修路的辦法。

就是先把土炒熟,然後再混上生石灰,這樣就會保證寸草不生了。就算是偶爾有那麼一點草,也只不過是長得很矮的雜草,只要稍微的修剪一下,基本上就可以保證沒有了。

榮祿一聽大喜,趕緊按照這個辦法實行起來。因此等到慈禧去世之後,他的墳墓上沒有長任何的草。


史之策


中國自1984年建造了第一條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公路後,截止今日,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已經覆蓋了全國各地,可以說高速公路的建造,給我們出行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不過,大家或許想不到,其實在兩千多年一千,秦始皇就已經建造了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了。



看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看來不是後人白叫的,秦始皇不愧為千古一帝,統一了六國成為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建造長城抵禦外辱,並且為了兵員糧草輸送,修建了類似當今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這條秦直道,充滿著神奇,兩千年來,居然寸草不生,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秦直道經過的很多地區都是在沙漠,沙漠缺水乾旱,自然很少有植物生長,還有一方面,據說修路用的土是燒熟的土,並且加的有鹽鹼,鹽鹼地是不會長植物的。當然還有一個方面就是,秦始皇可是很厲害的人物,誰都不能在他手底下偷奸耍滑,因此,秦直道的施工,按質保量,因此此路也就不容易長草了。


不得不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萬里長城的建造,秦直道的建造,秦始皇陵都堪稱一大奇蹟,也是中華五千年曆經進步發展的佐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